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全内镜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采用腰腿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MacNab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1、3个月和6个月)评估。结果:VAS评分:术前8.5±1.6,术后1个月为2.2±0.4,3个月2.0±0.8,6个月1.8±0.6,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优良11例,可2例,无需再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0分钟,术中未发生误切硬脊膜、感染、血管或内脏损伤。结论: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3.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6):1236-1241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两种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分析。方法:选取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板间入路27例,椎间孔入路18例,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椎评分(JOA)以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效果。结果:(1)VAS评分。入路方式与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620,P=0.603)。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 157.488,P=0.000)。两组疼痛VA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2.610,P=0.114)。两组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变化均呈降低趋势,术前和出院时、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0,P=0.758;t=1.563,P=0.125;t=1.519,P=0.136;t=1.723,P=0.092)。(2)JOA评分。入路方式与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1.296,P=0.280)。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JO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 464.830,P=0.000)。两组JOA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276,P=0.602)。两组JOA评分随时间变化均呈升高趋势,术前和出院时、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7,P=0.947;t=1.415,P=0.164;t=0.564,P=0.575;t=0.442,P=0.660)。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3个月时优良率。椎板间组优1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椎间孔组优7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4.4%。两组总体优良率93.3%。结论:两种入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上均值得推广应用,但对于初学者而言,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更适合采取椎板间入路治疗,从而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63-65,69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统计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DI、JO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ODI、JOA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与微创手术相比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症状改善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本院2007年2月~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为1个月~3年,平均1.7年,均选择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1分法)和Otan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手术时间2.0~5.0 h,平均3.5 h;出血量400~2 400 mL,平均800mL,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6~4.6年,平均3.1年.术前JOA评分2~9分,平均(5.3±2.2)分,末次随访评分3~11分,平均(8.4±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10% ~ 90%,其中优9例(42.9%),良8例(38.1%),可4例(19.1%),优良率为81%根据Otani分级标准,其中优9例,良6例,一般4例,差2例,总优良率71.4%.术后无1例出现胸椎不稳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临床中行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划分为甲组(75例)与乙组(75例),甲组接受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乙组接受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统计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组间对比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乙组显著优于甲组(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VAS评分情况(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VAS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方式进行治疗,可缩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等,且可缓解疼痛感,在临床中是一种值得推广与借鉴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1月经TLIF治疗的19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且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 19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平均38个月,融合率为100%,无本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状再发;ODI评分术前为(38.2±4.80)分,术后即刻为(14.3±2.8)分,末次随访为(12.8±2.9)分,术前与术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与末次随访无差别(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优14例,良4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结论 TLIF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防止术后慢性腰痛、腰椎失稳及椎间盘突出症状再发。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评价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②方法应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24~76岁,平均56岁;术前患者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其中单间隙突出25例,多间隙突出11例,C型臂定位后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③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24小时后均可下地活动,疼痛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肌力减弱,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痊愈。④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和总结经皮椎板间入路使用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特定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改善及安全性指标,从而为特定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2~2014年在骨科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给予经皮椎板间入路使用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共计51例。使用电话、电子邮件、门诊随访等方式对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各因素进行详实准确的随访,在患者的VAS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生存质量提高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估和总结。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至少6个月标准化的术后随访,并在术后及术后6个月就观察指标进行观察。 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及术后6个月疼痛情况较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和SF-36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亦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疗效方面,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时对其MacNab疗效进行评估,其优良率为92.1%。 结论 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使用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相对安全,可实现微创治疗,并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疼痛、功能和生活质量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卢伟 《中外医疗》2010,29(5):73-73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孔穿刺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腰椎间孔的毗邻结构,为椎间孔穿刺注射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经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测量体表投影及穿刺注射注射曲安奈德混合液治疗,每周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和效果明显72例,占90%。结论经腰椎椎间孔穿刺注射曲安奈德混合液,可使局部炎症、水肿消退,血液循环神经功能改善,周围粘连分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间孔封闭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2009年住院患者256例,经腰椎椎间孔入路神经根周围封闭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结果 经观察疗效满意.结论 椎间孔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魏玉锋  王冰 《中外医疗》2016,(15):103-105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试验组(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为(1.6±0.3)分、(20.5±1.9)分、(18.6±4.2)分,对照组为(2.4±0.5)分、(26.6±2.4)分、(16.1±3.7)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疗效优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50例为研究对象,经CT或MRI证实,局部麻醉剂影像学辅助下行靶向穿刺治疗,逐级扩张软组织,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ODI及Mac Nab评分。结果:术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评分,差异显著(P0.05);术后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MacNab优良率为98.7%(148/150)。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理想,值得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分析了4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成形术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2例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5-S1椎间盘破裂患者,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按照MacNab评分标准,6个月随访时33例优,7例良,2例可,优良率95.2%。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HY  Wang B  Wang HM  Zhang J  Qian YL  Jin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40-1742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腰椎体融合术(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TLIF治疗的18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经过、效果和并发症。术中先行椎弓根内固定,切除一侧或双侧上下关节突,通过椎弓根螺钉撑开椎间隙,经椎间孔显露并切除椎间盘并处理椎间隙,置入钛网或椎间融合器。结果单侧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14例,双侧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4例。手术平均时间82.3min,术中平均出血323ml,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2-54个月,平均19.8个月。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3.3%。术后未见症状加重或复发,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恢复良好,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TLIF可彻底切除椎间盘,可恢复并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防止术后腰椎失稳,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64例确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2例。A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B组采用颈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腰椎功能、手术疗效。结果 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日常生活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B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优良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能降低患者机体创伤程度,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经济适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联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症的患者38例,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3877岁,平均(59.21±7.31)岁;L2L3椎体2例,L3L4椎体13例,L4L5椎体21例,L5S1椎体2例。均行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联合腰椎间盘摘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和卧床时间等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疼痛指数。对术前及术后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有效随访,末次随访1326个月,平均(19.19±2.95)个月。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应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借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标准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78例患者术后1 d、30 d、90 d的V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的优良率为70.59%,治疗后30 d的优良率为77.94%,治疗后90d的优良率为85.29%。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效果极佳,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分析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改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7岁,病程4~18年,平均7.5年.单节段18例,其中L3/4 5例,L4/5 8例,L5/S1 5例,同时合并其他节段退行性变28例.术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为(8.9±1.3)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57.3±5.2)分.患者均经至少3个月正规非手术治疗后无明显疗效.结果 46例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单侧椎间孔入路减压38例,双侧椎间孔入路减压8例.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平均550 ml.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0±0.4)分和(15.2±3.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VAS评分改善率为(80.1±4.7)%,ODI评分改善率为(73.6±2.8)%.术后12个月内椎体间均骨性融合,融合率100%.疗效评价:优34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91.3%.术后3 d佩戴支具下地活动,3个月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结论 改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需要术前检查与临床症状密切结合制定具体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