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年龄≥65岁)患者单发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80例行ESD的单发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年龄>65岁的32例患者为老年组,以年龄<65岁的48例患者为中青年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标本切除完整性、整块切除率、治愈切除率及肿瘤复发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老年组(108.5±41.8)min,中青年组(99.6±43.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老年组(32.8±14.8)ml,青年组(31.9±13.4)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老年组(5.1±2.6)d和(4.9±2.4)d;老年组并发症穿孔1例出血1例,中青年组并发症出血2例穿孔1例;老年组30例,占93.7%,中青年组整块切除46例占95.8%;老年组肿瘤治愈率为84.3%,中青年组肿瘤治愈性率为87.5%;对比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义(P>0.05)。并发症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全部好转。80例患者中,有75例随访成功,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老年组肿瘤复发率为3.1%(1/32),中青年组为4.1%(2/48),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老年单发早期胃癌患者效果及远期疗效与中青年接近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ESD治疗的19例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肿瘤残留和复发率。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ESD后病理有较大差异,19例病灶全部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时间40~220 min,平均80.5 min;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84.2%,未发生急性大出血、消化道穿孔、输血治疗及死亡病例;平均随访16.2个月,无局部残留、异时病灶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老年早期胃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住院部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研究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沿用腹腔镜手术,比对差异。结果研究组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为2.70%;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为1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降低围术期继发并发症几率,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的54例为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5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组织学疗效及手术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且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病灶切除面积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9. 26%(5/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 48%(17/54)(P 0. 05)。结论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能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彻底地清除病灶,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风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康国娟 《现代医学》2011,39(5):605-60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0例患者行ESD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行ESD后6例发生腹痛;2例出现咽部疼痛;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后行外科手术止血成功;2例术后延迟性出血;未出现消化道穿孔及术后狭窄病例。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做好ESD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9.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操作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早期胃癌患者30例,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或针刀在距病变边缘0.3~0.5cm处作环周点状凝固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0.5~1.0mL注射液[配制比例:500mL生理盐水+200mg美蓝(4∶10 000)+50mg去甲肾上腺素(1∶10 000)],使病变完全抬起,在距离标记点约0.5cm处用针刀及IT刀环行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用IT刀逐渐将黏膜剥离,部分病变回缩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完整圈套电凝切除。切除病变标本及时送病检。所有病例均按计划胃镜随访。结果 30例病变完整切除,2例出现术后迟发出血。胃窦病变平均手术耗时最短,为52min。20例随访1~12个月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及形状确定切除范围,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缺点是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011至2020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ESD治疗的314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193例,女121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分析其总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死亡率、异时癌发生率、同时癌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随访时长中位数为63个月,随访过程中死亡6例,死因均为非胃癌疾病,发生异时癌6例(1.9%),同时癌3例(1.0%),随访期间总体生存率为98.1%,疾病特异死亡率为0%。随访期间非治愈性ESD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中追加手术者与未追加手术者均未发生复发及淋巴结转移或因胃癌死亡。结论符合适应证的早期胃癌患者经ESD治疗后长期预后良好,但有发生异时癌的风险,应加强内镜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早期胃癌患者分别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进行医治,对比分析术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医治的早期胃癌患者56例,根据其就诊顺序的差异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黏膜切除术;实验组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比2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病灶切除率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总并发几率为10.71%,优于对照组总并发几率(35.71%),P0.05;术后随访中,实验组患者的复发几率为3.57%,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几率(21.43%),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在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可降低患者的总并发几率以及复发几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癌(EGC)指的是病灶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EGC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过去常采取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住院费用也较高,并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朱彦华  朱继和 《医学综述》2011,17(15):2391-239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0例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中早期胃癌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ESD。所有患者在行ESD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19/20),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0%(18/20),可能治愈性切除率为10%(2/20)。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100 mL,经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12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根据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对162例次(155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155例患者的病变组织全部成功切除,术中未出现穿孔并发症,7例(4.3%)出现迟发性出血并采取相应措施,90例(56%)患者随访无复发。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治疗198例,ESD治疗122例。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总结符合ESD绝对及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比较ESD和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从而评价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合理性。结果:19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2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5.525,P=0.019)、浸润深度(χ2=8.235,P=0.004)、分化程度(χ2=6.323,P=0.012)、脉管浸润(χ2=12.273,P<0.001)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7.575,P=0.006)和分化程度(Wald=6.317,P=0.012)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为0%;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1,P=0.303)。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数据显示ESD治疗早期胃癌无论是绝对适应证还是扩大适应证都跟手术疗效相当,但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唐龙  张炜  蔡奇志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68-436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早期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病灶切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灶切除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复发率更低,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国内单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单发EGC接受ESD治疗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从临床特征、病理结果、治愈性评价、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共计116例EGC病例纳入本研究,包括男性88例,女性28例,中位年龄63岁( 25~80岁). 术后病理组织学分型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4. 1%)、高分化腺癌35例(30. 2%)、中分化腺癌35例(30. 2%)及低分化腺癌18例(15. 5%). 87例(75. 0%)肿瘤局限于黏膜层,18例(15. 5%)侵及黏膜下层浅层,11例(9. 5%)侵及黏膜下层深层. 病灶平均直径(1. 49 ± 0. 96) cm,17例(14. 7%) EGC合并溃疡形成. 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5. 7%(111/116),完整切除率为93. 1%(108/116),总治愈性切除率为77. 6%(90/116),其中,62 例(53. 4%)为标准的治愈性切除(standard curative resection, sCR), 28例(24. 2%)为扩大的治愈性切除(expanded curative resection, eCR),26例(22. 4%)为非治愈性切除(non-curative resection, nCR). sCR组病灶平均直径小于eCR组及n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 121, P<0. 001及t= -3. 420, P=0. 001). nCR组0~Ⅲ型病例的比例及合并溃疡形成的比例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0. 287, P=0. 006及χ2 =17. 737, P<0. 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GC合并溃疡形成及肿瘤浸润黏膜下层是导致非治愈性切除的因素( OR=6. 634, P=0. 006及OR=12. 735, P<0. 001). ESD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4例(3. 4%)、术中穿孔3例(2. 6%)、术后贲门狭窄2例(1. 7%)及术后心衰1例(0. 9%). 共有106例患者进入随访,除1例于术后8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外,其余105例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12~47个月). 结论:ESD是治疗EGC安全且可行的手段,合并溃疡形成及肿瘤浸润达黏膜下层是导致非治愈性切除的因素,穿孔及术后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58例,按照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且创伤较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比传统手术治疗短,整体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全部5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成功,病变直径为1.5 cm~3.5 cm,平均2.6 cm,手术时间为35 min~140 min,平均75 min,手中创面少量出血均予以电凝下止血,术后3例(5.6%)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术治愈,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能成功处理较大的病灶,安全有效,同时具有微创的优势,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临床治疗上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