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必经的病理阶段,同时也是向肝癌发展的中间环节。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抑制HSC的活化与增殖是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策略之一。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其具有抗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作用,能够使活化的HSC发生凋亡,促凋亡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以及激活或抑制一些信号通路从而发生一定的级联效应。目前青蒿琥酯可作用于HSC中的信号通路有:转化生长因子β_1/Smad、核因子κB、Wnt/β-catenin及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信号通路等。  相似文献   

2.
尹微 《医学综述》2014,20(19):3483-3485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转为肝硬化的中间过程,其特征为肝脏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超过降解。而肝星状细胞(HSC)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激活并不断增殖成为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环节。多种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环加氧酶(COX)是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有COX-1、COX-2与COX-3三种异构体,其中C0X-2属诱导型酶,在多种因素刺激下表达上调,促进HSC活化、增殖及ECM生成、增加,诱导肝纤维化的进展。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s)属于核激素核受体超家族,有PPARα、PPARβ、PPARγ三种亚型,其中PPARγ抑制HSC活化、增殖及ECM生成、增加,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COX-2、PPARγ在肝纤维化疾病中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燕晟  阳学风 《中外医疗》2015,34(1):74-75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致肝细胞损伤后的修复过度。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激活被认为是肝纤维化的核心环节,实验证实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参与HSC的激活。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能有效沉默目的基因,以HSC活化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设计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抑制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HSC,激活是目前研究肝纤维化机制的主要手段。该研究综述了RNAi技术在研究HSC活化信号途径中的作用,以求为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肝星形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促进HSC活化、细胞外基质合成的主要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的过程中,TGF-β1/Smad信号转导对HSC的作用非常重要。深入研究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可进一步阐述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微小RNA(microRNA,miRNAs,miR)是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进行基因调控的非编码小RNA分子。miRNAs分子参与细胞生长、增殖、信号通路调控以及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与多种癌症发生发展有关。目前许多研究表明miR-29可调控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参与多种纤维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miR-29有望成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的新靶点,为阐述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iR-29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HSC处于静止状态,当致肝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时,激活的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及损伤的肝细胞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HSC,使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激活的HSC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促进HSC增殖,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并在肝内沉积,导致肝纤维化[1-2]。因此,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3-7],那么阻断HSC活化并促进活化HSC的凋亡对逆转肝纤维化具有实用价值。研究发现,逆转素( reversine )能够让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回复到脱分化的状态,已证实re-versine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HSC增殖的作用[8],但reversine抑制HSC增殖及促进HSC凋亡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HSC凋亡的信号途径中,有关于Bax、Bcl-2、Caspase-3、TNF-α、NF-κB、TIMP-1与HSC凋亡的关系以及reversine的研究进展作相关综述,以期为研究reversine治疗肝纤维化可能的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成为肝硬化的中间阶段,同时也是必经之路。其特征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CM)的大量沉积。在正常的肝脏组织中,ECM 的最主要来源是肝星状细胞( HSC)。肝纤维化的形成,一方面是HSC的活化及向肌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致使ECM的大量合成;另一方面是ECM的降解减少。研究表明[1],肝纤维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被逆转。引起人们对肝纤维化发生级逆转机制的探讨,多条信号通路参与HSC的激活。本文将对纤维化相关信号通道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细胞外基质在肝组织中的过度沉积和结缔组织的异常增殖是由各种致病因子长期刺激引起的,肝纤维化的本质是一种炎症增生修复反应。许多非编码RNA(ncRNA)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在肝脏细胞的增殖、活化、凋亡、分解及信号通路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索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和理解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还可以寻找合适的分子靶点,为肝纤维化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与抗肝纤维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其激活过程可分为始动阶段(旁分泌刺激和转录调控因素启动级联瀑布式的细胞反应)和持续阶段(旁分泌或自分泌刺激和细胞外基质重建共同维持HSC活化的表型反应)。肝脏中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了HSC的激活过程。活化型HSC的表型变化主要包括细胞增殖、收缩和纤维形成等。抗肝纤维化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调控HSC活化增殖或促其凋亡、抑制胶原合成或促其降解、细胞因子治疗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为靶标防治肝纤维化机制研究的概况。中医药干预HSC的途径主要通过阻断HSC活化,抑制HSC增殖,干扰HSC自分泌及旁分泌活性因子功能,调节胶原代谢,抑制HSC收缩及调控其细胞内信号传导。目前中医药制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仍较弱。随着HSC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阐明.有望能开发出作用更强、疗效确切的抗肝纤维化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多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硬化、肝纤维化病程中起关键作用。多种信号分子都能导致HSC的活化激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尽管不同病因导致肝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但肝纤维化发生的共同途径均是HSC。对HSC激活的多信号分子复杂网络系统的研究,可以为HSC的基因治疗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从而使HSC的基因治疗具有高靶向性、高效性和低免疫原性,达到理想的肝纤维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高通量蛋白芯片技术,观察吲哚-3-原醇(I3C)对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内多种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I3C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永生化肝星状细胞株HSC-T6,该细胞具有活化的HSC表型,用100μmol/L的I3C处理细胞24h。高通量蛋白芯片技术观察HSC中与细胞周期、DNA损伤修复、细胞凋亡、骨架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等相关的主要蛋白的表达变化,分析变化达2倍以上的蛋白分子。结果:I3C可抑制炎症过程,减少HSC活化;阻滞细胞周期的进展,抑制HSC增殖;抑制NF-"B相关信号通路,促进HSC凋亡;调节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分解,减少肝脏胶原沉积。结论:I3C可通过多途径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各种病因所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酒精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中,乙醇和代谢产物乙醛可改变机体氧化还原状态,活化枯否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诱导HSC活化、增殖和胶原合成,形成肝纤维化。本文将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中HSC活化的机制和相关靶点加以综述,为开发抗肝纤维化药物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代偿反应,许多种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炎性因子和脂肪因子都被证实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1],主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大量活化增殖、细胞外基质( 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过度沉积等。在转基因小鼠中,单一的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仅起着轻微的调节作用[2]。许多研究证实肝纤维化是可逆的,然而单一的靶向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令人不满意[3]。这些事实表明肝纤维化机制的本质仍未揭露。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主要活性肽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在肝纤维化的进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能够刺激HSC活化、增殖,促进胶原合成,这一作用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密切相关[4],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因子或单一信号通路,不能体现出有机体内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本文就TGF-β1和Ang Ⅱ在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脂联素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薛建波  杨丽 《医学综述》2007,13(2):116-118
肝纤维化是各种肝细胞毒性物质对肝脏慢性或重复性的损伤所引起的肝脏病理改变,目前研究认为,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是肝纤维化的核心。研究发现,脂联素可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作用及减少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等机制维持HSC静息状态、抑制HSC的活化及其增殖与迁移,并促进活化HSC凋亡,从而抑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推测脂联素及其激动剂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因素导致肝内细胞发生持续、反复的坏死或炎症刺激,机体发生的修复反应,以肝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为特征。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持续进展可导致肝内正常组织结构改建形成肝硬化并出现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预后极差。由于体内存在纤维降解过程,故肝纤维化逆转可以避免病情进展至肝硬化。研究表明靶向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可能抑制HSC活化、增殖及ECM的合成,使肝纤维化进程受阻。siRNA介导的CTGF基因沉默为肝纤维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细胞外基质 (ECM)的过度产生和沉积所致 ,肝脏星形细胞 (HSC)的活化和增殖是多数ECM的细胞来源 ,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是治疗的关键。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 ,观察了调肝理脾方对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HSC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并通过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验证了药物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结果提示调肝理脾方是通过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 ,从而起到抑制ECM合成的作用。这也是调肝理脾方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18.
吕霞  舒建昌  何雅军  方力 《广东医学》2006,27(12):1796-1798
目的观察秋水仙碱抗肝纤维化作用中活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数量、分布、凋亡等的变化,从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四氯化碳诱导发生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予秋水仙碱,8周后检测ALT,AST,HA,PC-Ⅲ,TGF-β,TNF-α等指标;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并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观察肝内活化HSC数量及分布;双染色了解HSC凋亡情况。结果秋水仙碱可以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时异常升高的血清指标(P<0.05),减轻肝纤维化程度(P<0.05),减少活化HSC数量(P<0.05),可增加HSC的凋亡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秋水仙碱抑制活化HSC的活化、增殖,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春燕 《当代医学》2007,(23):170-173
肝纤维化(HF)是肝硬化及肝癌的前期病变,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本文从诱发肝纤维化的主要因素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阐述了HSC的一般性质与功能、HSC活化的机制、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活化的HSC在HF中的作用、肝纤维化可逆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证据,说明HF逆转的可能性,为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寻找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春燕 《当代医学》2007,(12):170-173
肝纤维化(HF)是肝硬化及肝癌的前期病变,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本文从诱发肝纤维化的主要因素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阐述了HSC的一般性质与功能、HSC活化的机制、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活化的HSC在HF中的作用、肝纤维化可逆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证据,说明HF逆转的可能性,为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寻找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