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虚与出血的中医理论基础为"气为血之帅",气不摄血的具体表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瘀血与出血常互为因果,瘀血又与脾虚常常并见。中医治疗消化道出血应关注气血关系,重视"脾统血"的作用,注重保护脾胃,灵活运用《血证论》的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标本兼顾,往往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9,(6):1148-1151
气虚与出血的中医理论基础为气为血之帅,气不摄血的具体表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瘀血与出血常互为因果,瘀血又与脾虚常常并见。中医治疗消化道出血应关注气血关系,重视脾统血的作用,注重保护脾胃,灵活运用《血证论》的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标本兼顾,往往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蛇伤血循毒素(火毒)的毒理和病理是迫血妄行,耗血动血,火毒攻心,蒙蔽心胞,腐败肌肤等。毒液侵入人体后的演变规律是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性改变。火毒入气分则脏腑功能受损,局部溃疡、组织坏死。火毒入营血则热耗营阴,热扰心神,甚者蒙蔽心胞。火毒挟暑湿、湿热等则从三焦转变,主要是气机受阻和水液代谢障碍,导致蛇毒不能排出体外而瘀结于内。根据以上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分别采取卫气营血证治及三焦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正> 血液流变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流动与变形的一个分支——流变学,向生物学和医学渗透而出现的一门新兴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形规律的边缘基础学科。血液流变学的发展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并逐渐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血液流变学的广泛应用,使祖国医学“血瘀”的本质和“活血化瘀”的机理得到了进一步阐明。本文仅就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血液”的实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瘀血”与“血瘀”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瘀血理论始于《内经》 ,经历代之演进至清代而有较大的发展 ,使瘀血学说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 ,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瘀血理论有了空前的发展 ,对瘀血的认识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治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深入研究瘀血学说已成为创立发展我国新医学、新药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瘀血及血瘀证的理论作一扼要阐述。1 历代对血瘀的有关论述“瘀”字最早出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 ;《说文解字》曰 :“瘀 ,积血也” ;《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着血、石瘕等名 ;张…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古代及现代中医文献,探讨命门火衰与血瘀证之间的关系,认为命门火衰、衰老和瘀血互为因果关系。针对传统中医命门无实证之说,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及临床实际表现,提出命门有实证的理论。这将对指导老年人的血证诊治及养生保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中对咸味的相关论述,结合气味学说,探析咸味功用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咸的条文,在查阅古籍的基础上对咸之内涵、功效、应用、配伍、禁忌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并引用名家医案加以论证。[结结果]咸味属水,位北色黑。从功效而言,咸味具有涌上泄下、软坚散结、软心补心、利胃关行脾气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消积除滞、潜阳镇惊、平喘止呕及扶阳滋阴。当咸味药与其他气味药物配伍时,其临证应用更为广泛灵活,包括咸苦合用软坚泄下,咸辛合用散邪通络,咸甘合用降逆补虚,而咸苦甘寒更是温病热入营血证之用药大法。而过食咸味,则可引致泄津凝血、损肾凌心之害。[结论]现代临床应遵循《内经》气味学说,对咸味作用、配伍及禁忌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认识,方可有效指导临床并拓宽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气虚血瘀与中风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气虚血瘀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情志变化、饮食嗜好、体质情况等相关因素及与先兆症、临床表现、现代病理机制密切相关,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日常饮食口味离不开酸、甜、苦、辣、咸,不同地区的人饮食口味各异,如广东人喜食甜品、浙江宁波一带的人尤为嗜成、西域之人多食辛、川人则是无辣不欢,而孕妇偏好酸味等。可见,口味的偏嗜常常与生活区域或某些特殊的生理、病理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与血瘀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血瘀与慢性胃炎的关系,认为血瘀可作为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之一,血瘀与慢性胃炎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活血化瘀可打破此恶性循环,是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环节,疗效已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盐不仅是美食的好作料,更是美丽肌肤的“当家花旦”,而且,它的天然特质比那些瓶瓶罐罐里成分复杂的化妆品用起来更放心。比如,它可以帮助清除皮肤毛孔中积聚的油脂、粉刺以及皮肤表面的角质和污垢,促进全身皮肤的新陈代谢,特别适用于毛孔粗大的MM。但是,虽然盐如此妙部可言,咱们也不能用过头,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我们检测了293例各种肝病的肝血流图,448例健康对照。病人按中医辨证分成组(1)有血瘀,组(2)可疑血瘀,组(3)无血瘀。检测结果是,组(1)与健康对照有明显差异,组(2)与健康对照也有差异,组(3)与健康对照无明显差异。我们考虑肝血流图可能会成为一种肝病“血瘀”的半定量检测手段。此外,肝病“血瘀”的病理学本质可能是肝组织的病变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血瘀”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收集近10年“血瘀”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文献,从理论探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三个方面进行整理,总结两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血瘀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化瘀”法在临床上辨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多数会被用到,也是临床上所遵循的治疗大法。通过明确“血瘀”的发病机制,以及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联系,可以更科学更有效的发挥“化瘀”法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大作用,以及最大程度的避免误用和滥用化瘀法。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血瘀证机理及活血化瘀法应用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4,4(6):1022-1022,1033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其病机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而定论。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产生与中医血瘀证的形成与发展关系甚为密切,应用活血化瘀方药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现试从糖尿病血瘀证发生机理及活血化瘀方法的应用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理中医学”之探讨谢民陈志红张恩宏(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郑州市第39中学,郑州450004)主题词@数理中医学/分析计算机中医诊疗系统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祖国医学更是博大精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中医学利用先进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快...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凝血学、血流变学等现代研究方法在温病领域的渗透,给温病血瘀的研究带来了活力,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探讨盐与血瘀体质形成的相关性。中医体质学认为,血瘀体质的形成主要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的跌扑损伤、久病入络、年老致瘀等因素有关。然而,后天长期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根据《内经》"盐胜血"理论,"盐"与瘀血的产生关系密切。因此,长期过食"盐"易致血瘀体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高颖 《苏州医学》2007,30(2):105-105
随着对楔状缺损研究的深入,笔者逐渐认识到楔状缺损除了牙体硬组织的缺损外,其患牙的牙周膜健康也较未患牙差。本文对随机选择就诊的778例楔状缺损患者,对其进行牙周状况的临床观察。探讨楔状缺损与牙周组织损伤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今时之人,除过食肥甘外,更是味过于咸。“多食咸”可变热、令津泄、动肾气辟精关、令脉凝泣而变色,故而平素嗜咸可加重消渴病阴虚燥热、瘀阻脉络的程度,从而加速消渴病的发展变化。最新研究也显示高盐饮食与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治疗方面,依据五行“土克水,甘克咸”可知,甘味药对平素嗜咸的消渴患者具有治疗意义。文章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拟探讨“多食咸”与消渴病发展变化的关系,为今后预防、调护及结合患者饮食习惯整体辨治消渴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