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和调节机体的免疫炎性反应和代谢过程,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高血压疾病的研究中已成为焦点。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关系,从炎症和免疫反应、脑-肠-骨髓轴、代谢物等方面阐明肠道菌群对高血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重点从盐、益生菌、多酚类有机化合物三方面探讨饮食干预影响肠道菌群、改善血压的新型辅助降压途径,以期以肠道菌群为靶点,使通过饮食、中草药防治高血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2.
膳食干涉对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医学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发展来看,肠道菌群有可能会成为研究饮食方式、保健食品、中药制剂等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靶标。然而,肠道菌群由于其复杂性,研究它和饮食干涉的关系对动物模型有高标准的要求,无菌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生物医学及人体疾病和健康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和研究,是当前肠道菌群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基础动物模型。采用无菌动物构建人源菌群动物是研究饮食、菌群与健康关系的常用方式。本文主要综述无菌动物构建人源菌群动物的研究应用及饮食干涉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内环境稳态起着关键作用。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的高糖高脂饮食可改变肠道内微环境,尤其是肠道菌群结构。肠道菌群能调节脂多糖含量和短链脂肪酸的生成。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诱发机体的低度慢性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凋亡及胰岛素抵抗,从而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对肠道菌群的干预可能成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目前有许多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治疗策略,包括益生元、益生菌、肠道粪菌移植、二甲双胍和小檗碱,均对机体代谢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有巨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活性发生改变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影响人体代谢系统的正常发展。目前已证实,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与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慢性炎症、血脂异常、过敏性疾病等相关。此外,肠道菌群失调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积累、脂多糖的高循环水平、免疫失调以及胰岛素抵抗等,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以及作用机制可为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脂饮食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在总结 AD 可能的 发病机制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高脂饮食导致 AD 发生的可能机制:增加血浆中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加快 AD 的病理进程;通过影响血脂水平促进 AD 的发生;导致大量脂肪的产生,并引起慢性炎症,产生的炎症因子 穿过血脑屏障从而激发神经炎性细胞;高脂肪食物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到微生物群 - 大脑 - 肠道的轴,导致 AD 的产生。基于以上机制,可以从减少游离饱和脂肪酸、调节脂代谢紊乱、改善炎症、调节肠道菌群这些机制 来治疗或者预防 AD 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且在很大程度上可预防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的健康负担。肥胖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及发生不良预后有关。肥胖的发生及发展受遗传、环境、饮食、生活行为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饮食模式和肠道菌群发挥关键作用。不同的饮食模式对肠道菌群水平带来不同的结局,可进一步影响肥胖的发生及发展轨迹。本文以饮食模式及肠道菌群的变化作为探讨对象,分析二者在改善肥胖中的作用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饮食模式可通过影响宿主的肠道菌群参与机体能量代谢,进而发挥减重作用。高蛋白饮食不仅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在肠道内还可被菌群进一步分解产生色氨酸、吲哚、5-羟色胺等一系列代谢产物,对人体的脑-肠轴及肠道黏膜免疫发挥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体重,并改善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与代谢状态,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综述近年来各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特点及菌群防治概况,探讨肠道菌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文献分析结果显示:长期高脂和高糖类饮食可改变机体肠道菌群的生理结构,引起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肠道菌群的失调又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代谢紊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及利用益生菌和药物等方法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性疾病。中药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失调来发挥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在调节肠道菌群与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中有较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缺血性脑卒中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对卒中后人群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肠道菌群通过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肠道通透性等机制影响疾病的进展。通过菌群与卒中相关炎症反应、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菌群对脑卒中并发症的影响和目前肠道菌群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对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在健康状态下具有维持肠道正常结构,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调节肠道免疫应答等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或数目的改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及做好预防工作.目前肠道菌群在结肠癌中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将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菌群结构变化和致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炎性肠病(IBD)是一种涉及环境、饮食、遗传、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我国IBD发病率逐渐升高,但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现有治疗方法存在价格高、安全性低、不良反应明显、治疗作用有限等缺点。现已发现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肠道炎性反应、调节肠道免疫等方面功效显著,现就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硒元素能否改善母鼠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高脂饮食的子代肠道菌群功能紊乱。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BALB/c雌鼠构建高脂饮食模型,雌性小鼠在交配后分为3组,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分别给予对照饮食、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补充硒元素。断奶时,收集子代小鼠粪便,DNA质检后挑取高质量样本(每组6个),分离并处理肠道微生物DNA检测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并进行细菌宏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子代小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种类减少,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同时补充硒元素组,明显改善了高脂饮食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结论 硒元素能够改善哺乳期和妊娠期高脂饮食喂养母鼠子代肠道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MGB)轴,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机制涉及影响人体能量吸收、炎症反应、自身免疫、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中医"脾"与肠道菌群联系密切,以肠道微生态为靶点的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已逐步展开。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中医证候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以脾胃证候为多,但现行研究未能系统阐明各种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变化规律的关系;研究以单一中医证候模型多见,对中医病证结合模型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较少;对各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多以动物实验为主,临床实验鲜见。目前中医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肥胖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及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从整体层面阐明中医药治疗肥胖的机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由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引起炎性肠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由于本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加,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诊疗及预后成了国内外难题。目前IBD的致病因素有遗传、免疫系统、饮食、神经系统等,病理生理机制仍无定论。然而肠道中的共生菌群,又有着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其对IBD的影响不言而喻,由于早期诊断缺乏金标准,因此导致早期诊断延后,耽误病情,然而肠道菌群作为调控肠道稳态最关键的因素,其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IBD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本文将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就上述因素对IBD的发病机制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IBD患者的早期诊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系统发育学和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体微生物组尤其是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从表观、代谢到功能,涉及各系统的疾病越来越广泛,有关动物实验模型也越来越丰富。肠道菌群在麻醉学领域中的研究正在起步和快速深入阶段,手术患者经历的各种应激都与肠道菌群有密切联系。术前的环境因素(包括精神压力、饮食、睡眠、噪声、空气污染等)都可以通过脑肠轴引起肠道菌群改变;术中麻醉药物、补液、输血及手术本身都可能与肠道菌群产生相互影响;肠道菌群还参与了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及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此外,在术后重症管理中,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对消化、呼吸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转归也存在影响。本综述旨在总结肠道菌群在麻醉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麻醉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高脂饮食喂养后小鼠肠道菌群在组成及功能上与肥胖易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构建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组(high-fat-diet-induced-obesity,HFDIO)和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抵抗组(high-fat-diet-induced-obesity-resistant,HFDIOR)模型,正常饲料组为对照组,搜集并提取3组小鼠粪便样本细菌基因组,DNA质检后挑取高质量样本(每组6个),采用Illumina公司的Hiseq2000进行细菌宏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肥胖组和肥胖抵抗组小鼠肠道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脱铁杆菌门含量显著升高,拟杆菌门显著下降(P<0.05).肥胖组和肥胖抵抗组小鼠肠道的特征菌种组成显著不同,且毛螺菌科中的Lachnospiraceaebacterium 10_1与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28_4分别为肥胖及肥胖抵抗组小鼠的关键菌种;肥胖与肥胖抵抗小鼠肠道菌群的功能及代谢显著差异则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核酸代谢与锚定、膜转运活性及转移酶活性等方面.结论 不同个体对于饮食诱导的肥胖的易感性差别可能与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变化相关,这有助于正确评价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仕诚  谢军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5):109-113
肠道菌群在宿主发育和新陈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认为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虽然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肠道菌群,但饮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量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其在日常饮食中占据很大比例,研究发现不同常量营养素可对肠道菌群产生不同影响,并对宿主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及不同常量营养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肥胖引发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是发生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决定因素。发生胰岛素抵抗的确切原因变化多样,诸如机体慢性炎症、脂代谢异常以及肠道菌群的失调等,且目前仍处于机制性研究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对机体的代谢有重要影响,并可能在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肠道菌群变化对胰岛素敏感度的影响及菌群在胰岛素抵抗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