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预防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百色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干预组28例,两组均予管饲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压豆护理。观察患者肠内营养7 d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肠内营养第4天及第7天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差异及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肠道并发症总发生率(83.33%)高于干预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其中两组腹泻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但便秘、消化道出血、呃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第4天、第7天,干预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耳穴压豆可有效降低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有助于保障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早产儿。随机分组,常规肠内外营养组采取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护理,早期微量喂养组则采取早期微量喂养护理。比较两组体质量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体质量每天增加的水平、按需哺乳的时间;护理前后患儿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早产儿体质量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体质量每天增加的水平、按需哺乳的时间、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相比较常规肠内外营养组更好,P0.05。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常规肠内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护理对于早产儿效果确切,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营养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68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喂养是否耐受分为对照组(喂养耐受)39例与观察组(喂养不耐受)29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ICU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果:ICU患者年龄≥60岁、抗菌药物使用种类≥2种、体温>38.5℃、口服钾制剂属于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血清白蛋白(ALB)>35 g/L为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药物使用、体温、ALB水平与ICU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关系密切,临床应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组建肠内营养管理小组等一系列措施,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在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科住院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肠内营养方法,观察组采用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护士独立进行胃肠功能评估、EN耐受性评估、床旁超声胃残余量监测以及喂养速度、剂量的调整,增加监测频率等干预措施,保障肠内营养顺利进行。比较2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肠内营养目标达成情况、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肠内营养速度、速度的调整次数等。  结果  对照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3.9%,观察组为1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观察组患者血清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速度调整次数[(13.28±3.57)次]明显多于对照组[(7.42±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0,P<0.001);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目标达成率为72.6%,观察组为82.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可减少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但同时也增加了护士肠内营养速度的调整次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加强肠内营养相关知识的学习,动态评估,积极进行护理干预,预见性地处理肠内营养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96-100
目的 研究黄连解毒汤对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情况发生和供给量及营养支持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9 月收住诸暨市中医院ICU 的符合“毒热证和瘀血证”的脓毒症患者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与干预组(黄连解毒汤治疗),每组各39 例,分析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热卡达标率,目标热卡达标时间,血清清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各项营养指标,并观察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和60 d 死亡率的整体预后指标。结果 对照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66.67%,干预组为23.08%,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干预组的耐受情况相比,第10 天、第14 天,干预组耐受情况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患者血清清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在第7 天、第10 天和第14 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60 d 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连解毒汤能减少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早期达到目标热卡,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在重症监护室(ICU)脓毒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比较两组热卡达标率、喂养不耐受率、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结果:护理第4、7天,研究组热卡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第4、7天,研究组ALB、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第4、7天,研究组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可提高ICU脓毒血症患者热卡达标率和ALB、PA水平,以及降低喂养不耐受率和APACHE Ⅱ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肠内营养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ICU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ICU危重症患者884例,自行设计ICU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ICU内科危重症患者884例中,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352例,发生率为39.82%,其中不同年龄、肠内营养开始时间、APACHEⅡ评分、添加膳食纤维、机械通气、低白蛋白血症、应用促胃动力药、口服钾制剂、应用镇静剂、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抗生素种类患者的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包括肠内营养开始时间、APACHEⅡ评分、添加膳食纤维、机械通气、低白蛋白血症、应用促胃动力药、口服钾制剂、应用抗生素种类(P<0.05)。结论:ICU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包括肠内营养开始时间、APACHEⅡ评分、添加膳食纤维、机械通气、低白蛋白血症、应用促胃动力药、口服钾制剂、应用抗生素种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乳清蛋白粉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ICU接受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共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胃肠营养支持,试验组采用肠内营养混悬液联合乳清蛋白粉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营养支持疗效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皮脂厚度、肌肉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试验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费用及感染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乳清蛋白粉可以改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皮脂厚度、肌肉厚度等营养学指标,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改善预后,明显优于单纯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胃肠道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按护理方式不同将2016年1-12月因重症急性胰腺炎入住ICU的122例住院患者分为传统护理组(对照组,n=64)和集束化护理组(干预组,n=58)。比较两组患者在使用不同护理方法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耐受性并发症发生率、EN中断喂养的发生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入住ICU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EN耐受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EN中断喂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而入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可显著降低SAP患者EN耐受性并发症的发生率、EN中断的发生率,有效提高SAP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并缩短ICU入住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瑞士奶酪模型理论在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胃潴留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运用瑞士奶酪模型理论成立研究小组对肠内营养胃潴留的原因进行调查,寻找原因漏洞,制定填补漏洞的相应对策,并对实施后胃潴留的发生率、前白蛋白白蛋白均值、7d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进行比较。结果 运用瑞士奶酪模型理论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发生率由59.13%下降至37.39%,干预组营养监测指标前白蛋白及白蛋白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7d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将瑞士奶酪模型应用于神经重症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能够降低胃潴留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干预性护理对胃癌术后经空肠造瘘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术后行空肠造瘘的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均为30例。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予以干预性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WHO-QOL量表(体重,精神状态,化疗耐受和躯体活动力),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的体重,精神状态,化疗耐受和躯体活动力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护理干预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胃癌术后经空场造瘘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改善机体的营养,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减少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需进行胃肠外静脉营养的早产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5例,随机分为静脉营养加早期肠内微量喂养组(干预组)和完全静脉营养组(对照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4 d分别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测,同时监测PNAC各项危险因素以及PNAC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结果 干预组PNAC主要危险因素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干预组TBIL、TBA以及肝酶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NAC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可明显改善PNAC发病的危险因素,减轻胆汁淤积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实施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41 例 PD 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肠内外营养患者17例(观察组) ,单独予以肠外静脉营养患者24例(对照组) ,治疗7d后,对比两组术后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改善情况 ,以及住院时间、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PD 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及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当中的应用效果探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参照随机排列表法的分组原则,将患者分成肠内组、肠外组两组,分别采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评价两组患者获得的不同护理效果。结果肠内组经护理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各项营养指标都要比肠外组患者好(P0.05),且肠内组患者食物反流、胃肠道症状、胃管堵塞、应激性溃疡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皆要低于肠外组患者,两组比较,统计学意义确切(P0.05)。结论肠内营养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当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应用综合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食管癌放疗患者管饲肠内营养的护理实践。方法:选择食管癌吞咽困难程度达Ⅲ级的放疗患者56例,将愿意配合管饲肠内营养患者34例设为肠内营养组,拒绝管饲营养患者22例设为常规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放疗期间全程采用管饲肠内营养,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制定护理实践方案预防并发症;常规营养组患者经口进食流质饮食,辅以口服营养补充,必要时增加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前后BMI指数,血红蛋白值、血清白蛋白值。结果:放疗前两组的BMI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BMI指数在放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肠内营养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分别是119.20±12.60g/L、35.79±4.58g/L,与放疗前比较数值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营养组放疗后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分别是107.95±11.39g/L、33.78±3.30g/L,与放疗前比较数值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放疗后肠内营养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与常规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3)。结论:管饲肠内营养可改善食管癌Ⅲ级吞咽困难放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营养方案沟通和同伴间的榜样作用,能提高患者对置管的接受程度;完善的护理实践方案可有效预防和处理管饲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作用和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是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ICU患者,共计50例患者,将全部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25例。给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给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并实施有效的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良好治疗效果的取得,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临床常用医疗护理措施对减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效果.方法 观察并记录2016年3-10月入住大坪医院ICU并实施肠内营养的160例重症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最终符合标准的109例患者,在肠内营养开始时按照患者选择的营养液类型,是否早期(肠内营养开始时)采取导泻、灌肠、使用促胃动力药物,是否补充白蛋白、使用益生菌、添加谷氨酰胺、联合给予肠外营养进行二分类分组.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营养液类型、早期导泻、早期灌肠、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补充白蛋白对减少喂养不耐发生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选择整蛋白型营养液(OR=0.152,P=0.001,95%CI:0.052~0.446),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OR=0.197,P=0.015,95%CI:0.054~0.726),早期灌肠(OR=0.251,P=0.010,95%CI:0.088~0.718)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一开始,选用整蛋白型营养液(胰腺炎患者除外),采取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早期灌肠能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韩露  张颖  张蒙 《中国乡村医生》2023,(31):114-116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0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营养水平、胃肠道耐受情况以及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皮下脂肪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下脂肪厚度大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不耐受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肌力及意识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营养水平,减少胃肠道不耐受情况,提升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肠内营养患者应用前馈控制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ICU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馈控制护理.连续护理3~5 d后,比较两组胃残余量、入住ICU时间、耐受度、满意率及堵管发生率.结果:护理3~5 d后,观察组胃残余量低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耐受度、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馈控制护理在ICU肠内营养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胃残余量,缩短入住ICU时间,提高耐受度及满意度,并降低堵管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规范化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营养的效果。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烧伤患者,选择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住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循证护理规范化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体质量指数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血清白蛋白(29.37±1.17)g/L、血清前白蛋白为(295±1)mg/L,明显优于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四周后实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和体质量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规范化实施肠内营养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