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并测量,评估其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的相关性及个体差异,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激光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对下颌右侧第一磨牙至下颌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临床冠中心点)、WALA点(膜龈联合(牙合)方的软组织带处最凸点)进行标定,并分析FA曲线和WALA曲线所对应的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下颌FA曲线与WALA曲线显著正相关(r尖牙区=0.616;r磨牙区=0.818).前牙区WALA曲线的曲率半径(23.07)大于FA曲线的曲率半径(19.22).左右侧尖牙区和左右侧第一磨牙区F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00%、13.97%和5.99%、6.36%)均大于相应区域WAL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57%、8.60%和3.78%、5.07%).FA点和WALA点尖牙区变异系数均大于第一磨牙区变异系数.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牙弓形态与对应的基骨形态显著相关,且尖牙区的个体差异较磨牙区的个体差异大,因此正畸治疗时不能仅考虑牙弓形态,还应多考虑基骨形态对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相似文献   

3.
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及其牙弓形态特点。方法:选择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6岁)、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8岁)和对照组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6.2岁)的原始模型各40副,测量每副模型的上下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之间的距离,计算上、下颌对应牙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宽度和牙弓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狭窄,但差异无显著性(J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中、后牙弓宽度和下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弓宽度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宽度差小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尖牙、第二前磨牙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差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宽度差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小,尖牙处宽度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leⅡ^1、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以及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发育均有不足.治疗中可适当进行扩弓。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合与骨性I类个别正常合上下颌第一磨牙区基骨及牙弓宽度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Ⅲ类错合患者与骨性I类个别正常合样本各30例。测量CBCT数据中上颌骨颧弓点和下颌第一磨牙阻抗中心对应的颊侧骨皮质点间的距离作为基骨宽度;测量模型上下颌第一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作为牙弓宽度。使用SPSS 22.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上颌基骨宽度Ⅲ类组(63.96±3.78mm)小于I类组(65.67±2.76mm);下颌基骨宽度Ⅲ类组(62.26±3.12mm)大于I类组(60.29±3.15mm);基骨宽度差为Ⅲ类组(2.31±2.41mm)小于I类组(5.38±1.2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组与I类组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类患者存在上下颌基骨横向发育不调及上下颌磨牙的颊舌向代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三维数字化测量对混合牙列ⅢA期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及基骨弓形态的测量比较,分析混合牙列ⅢA期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基骨弓形态相关性,以期对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牙预防科符合要求的儿童92例(男44例,女48例),制取石膏模型,采用三维数字化扫描及测量软件进行测量:获得下颌牙弓、基骨弓标志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和距离差值;对下颌牙弓、基骨弓形态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得出拟合曲线图.结果:(1)FA'点至WALA'点距离差值从乳尖牙区开始向磨牙区数值逐渐增大.FA点与WALA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由下颌中切牙至下颌第一恒磨牙距离逐渐减小,直线距离在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下颌牙弓、基骨弓前段、中段、后段长度与宽度之间均相关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牙弓、基骨弓中段、后段宽度高度相关关系(r=0.842,r=0.882),其余测量指标之间均为中度相关关系.结论:混合牙列ⅢA期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基骨弓形态密切相关,并得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混合牙列ⅢA期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FA点与基骨弓WALA点的距离差值的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8,(1):52-54
目的评估未经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垂直骨面型与牙弓宽度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未经正畸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恒牙期。根据SN/MP和FH/MP的角度分为三组(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收集每位患者的石膏模型,头颅侧位片。测量每副模型上下牙弓的宽度,测量每张头颅侧位片的SN/MP和FH/MP值。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上下颌牙弓磨牙间的宽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随着下颌平面角的增大,牙弓趋于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个别正常牙合者的牙弓与基骨弓匹配性进行研究,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选取30例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并拍摄锥形束CT,将牙弓与基骨弓标志点坐标进行数学处理,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建立上下颌牙弓匹配的数学方程,以及牙弓与基骨弓的匹配数学方程. 结果 上下颌牙弓在尖牙区及第二磨牙区的宽度、深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尖牙深度 =0. 967,r尖牙宽度 =0. 949,r磨牙深度 =0. 948,r磨牙宽度 =0. 942),上下颌基骨弓在尖牙区的深度与宽度匹配关系较弱(r上颌尖牙深度 =0. 922,r上颌尖牙宽度 =0. 701,r下颌尖牙深度 =0. 971,r下颌尖牙宽度 =0. 629),在第二磨牙区的宽度与深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上颌磨牙深度 =0. 973,r上颌磨牙宽度 =0. 988,r下颌磨牙深度 =0. 971,r下颌磨牙宽度 =0. 976). 结论 上下颌牙弓、基骨弓在尖牙区及第二磨牙区的宽度、深度存在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 mm和3.04 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牙合)减少3.37 mm、覆盖减少4.42 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 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牙合),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9.
AngleⅢ类错(牙合)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子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胎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黯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扩弓矫治后的牙弓宽度的稳定性.方法 分别测量17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扩弓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磨牙间及尖牙间牙弓宽度.结果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扩弓治疗前后上下尖牙及磨牙间宽度均明显增大(P<0.05),保持2年后上尖牙及磨牙宽度基本稳定,而下尖牙间宽度明显缩窄.结论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扩弓矫治后,最好用舌侧保持器做永久保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正常[牙合]为对照,研究安氏Ⅱ^1类错[牙合]牙弓宽度的特点。方法:选择12~16岁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60例,取标准研究模型,利用3DSS(光栅扫描仪)扫描后,以Geomajic软件进行图像拟合处理,并测量上下颌牙弓前、中、后段长度,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①.正常[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比女性大,其中上颌牙弓及下颌后段牙弓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安氏Ⅱ^1类错[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大于女性,其中上颌牙弓后段及下颌牙弓前段、后段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安氏Ⅱ^1类错[牙合]无论男女,上颌牙弓后段宽度明显小于正常[牙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牙弓小于正常[牙合]牙弓,治疗时应扩展上颌后段牙弓使腭侧倾斜的后牙颊倾,或用牙弓与基骨联合扩展的方法加大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利于下牙弓前移,建立正常的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于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牙合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AngleⅠ类错牙合拔牙病例矫治前后牙弓、牙槽骨、基骨的形态变化。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6 — 2007年采用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结束的典型AngleⅠ类错牙合病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测量模型的牙弓、牙槽弓、基骨弓的长度、宽度,对矫治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牙弓长度:总长度变短,牙弓前段变长(P < 0.05),中段变短(P < 0.05),后段变化不明显(P > 0.05)。(2)牙弓宽度:上下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变化(P > 0.05),第一、第二磨牙间变窄, (P < 0.05)。(3)牙槽弓及基骨弓长度及宽度:上下颌牙槽弓长度均变短(P < 0.05),宽度均变窄(P < 0.05);上下颌基骨弓的长度均变短(P < 0.05),宽度均变窄(P < 0.05)。结论 Angle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病例随牙齿移动的多少,矫治后其牙弓、牙槽弓、基骨弓的形态均有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Ⅱ1错牙合成年女性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安氏Ⅱ1错牙合需拔牙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2颗第二前磨牙,B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指标的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病例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仅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下颌尖牙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B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减小量小于A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例在面宽、口裂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长和鼻下颏下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牙弓宽度与软组织正貌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后成年女性软组织正貌的变化不受拔牙模式影响,不同拔牙模式仅影响矫治后牙弓宽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错(牙合)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的牙弓形态特点。方法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 3 2副模型为实验组 ,对照组 64副模型中AngleI错 牙合和AngleⅡ1错牙合各 3 2副模型 ,分别测量上颌尖牙之间距离、上颌第一磨牙之间距离、下颌尖牙之间距离和下颌第一磨牙之间距离。结果 :采用两样本t检验 ,四项指标中只有实验组的下颌前段牙弓宽度明显窄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除了下颌前部牙弓宽度变窄外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牙弓形态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B函数,分析比较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选择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17例(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13.8岁.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由中切牙接触点、双侧尖牙牙尖点和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点5个点确定个体弓形.应用SPSS11.0软件包将2组弓形中的尖牙宽度(Wc)、磨牙宽度(Wm)、尖牙深度(Dc)、磨牙深度(Dm)以及e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下牙弓宽度在矫治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上、下牙弓长度治疗前、后尖牙长度变化不明显,而第一磨牙长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后,上、下牙弓形状无明显变化.结论:牙弓形态包括牙弓大小及牙弓形状.正畸治疗中,有时需要改变牙弓大小,但应保持患者治疗前的牙弓形状,以期获得稳定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青少年下颌磨牙后区生长潜力的因素,并分析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S)优化青少年下颌磨牙后区生长潜力非线性预测方程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7—2019年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初诊患者306例。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磨牙后间隙及颈椎测量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下颌磨牙后间隙与年龄、下颌第三磨牙牙龄、颈椎骨龄等的相关性,选取最强相关因子构建线性回归方程和基于GAS优化的非线性方程,并比较两个预测方程的准确性。结果 (1)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不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组[(9.99 ± 2.53)mm ]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组[(10.53 ± 3.53)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8.98 ± 2.71)mm]小于骨性Ⅰ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故将所有患者分为骨性Ⅰ+Ⅲ类错牙合畸形组和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2)下颌磨牙后间隙(RMS)与下颌第三磨牙牙龄(YL)呈正相关关系,两组分别构建线性回归方程和基于GAS优化的非线性方程如下。骨性Ⅰ+Ⅲ类错牙合畸形组:RMS = 1.489YL + 3.891;RMS = 2.36YL0.81 + 2.686。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RMS = 1.464YL + 1.961;RMS = 2.36YL0.81 + 0.723。基于GAS优化的非线性方程误差值低于线性回归方程,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临床正畸医生进行青少年患者正畸方案设计时,应着重结合患者第三磨牙牙龄及矢状骨面型。应用基于GAS优化的非线性方程预测下颌磨牙后区生长潜力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青少年下颌磨牙后区生长潜力的因素,并分析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S)优化青少年下颌磨牙后区生长潜力非线性预测方程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7-2019年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初诊患者306例。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磨牙后间隙及颈椎测量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下颌磨牙后间隙与年龄、下颌第三磨牙牙龄、颈椎骨龄等的相关性,选取最强相关因子构建线性回归方程和基于GAS优化的非线性方程,并比较两个预测方程的准确性。结果 (1)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不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组[(9.99 ± 2.53)mm ]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组[(10.53 ± 3.53)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8.98 ± 2.71)mm]小于骨性Ⅰ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故将所有患者分为骨性Ⅰ+Ⅲ类错牙合畸形组和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2)下颌磨牙后间隙(RMS)与下颌第三磨牙牙龄(YL)呈正相关关系,两组分别构建线性回归方程和基于GAS优化的非线性方程如下。骨性Ⅰ+Ⅲ类错牙合畸形组:RMS = 1.489YL + 3.891;RMS = 2.36YL0.81 + 2.686。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RMS = 1.464YL + 1.961;RMS = 2.36YL0.81 + 0.723。基于GAS优化的非线性方程误差值低于线性回归方程,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临床正畸医生进行青少年患者正畸方案设计时,应着重结合患者第三磨牙牙龄及矢状骨面型。应用基于GAS优化的非线性方程预测下颌磨牙后区生长潜力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6):707-710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