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中药热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肠系膜淋巴结纵轴及横轴直径、炎症水平;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且中医证候评分较低(P<0.05);治疗2周时,观察组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低于对照组,且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及机体炎症水平,且能够降低短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理气止痛方治疗小儿脾虚夹积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4例脾虚夹积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理气止痛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疗程为4周。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腹痛消失时间及肿大淋巴结的纵径、横径。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肿大淋巴结纵径、横径均显著回缩(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肿大淋巴结纵径、横径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腹痛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理气止痛方治疗脾虚夹积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小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红藤败酱汤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红藤败酱汤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红藤败酱汤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52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8例,占73.1%;7例显效,占13.2%;3例有好转,占5.8%;总有效率94.2%。结论红藤败酱汤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腹痛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临床证候,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文中针对肠系膜淋巴结炎,利用自拟方调其寒热,益气和胃,解毒散结,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寒去热清,肿消结散,气机调畅,腹痛缓解,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标本兼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红藤败酱汤并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的原则将1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51例,用加味红藤败酱汤内服并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7,d为1个疗程;对照组49例,用头孢曲松钠、替硝唑静脉输液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50例痊愈患者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加味红藤败酱汤并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减和中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减和中散内服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对主要、次要症状的缓解作用和对淋巴结的缩小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缓解患儿主症(腹痛)、次症(食欲不振、呕吐、腹胀、大便不调)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儿腹部淋巴结均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对患儿淋巴结的缩小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汤剂加减和中散联合西医治疗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对3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儿均由腹部彩超检查证实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经治疗及加强护理后,全部治愈。结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应用抗生素加解痉止痛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建中汤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7%)高于对照组(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8.7%)低于对照组(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较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璧山区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中的10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按就诊顺序编号,对照组单独应用益生菌治疗,治疗组应用益生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益生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有效提高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患儿腹痛症状,改善患儿食欲,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与寒凝、食积、气滞、湿热、血瘀、气虚、阳虚有关,尤以感受寒邪、热结肠胃、气滞血瘀证为多见,治疗时采用温通经脉、散寒祛湿、疏通气血等治法。西医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病毒、细菌或肺炎支原体感染,故中医采用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治法的同时,配合西医抗感染、抗病毒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孙丽平教授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证以乳食积滞型最为常见,因小儿"脾常不足",伤于乳食,致气机郁滞,纳运失职,不通则痛。故治以软坚散结,消积止痛为法,选用自拟方元术止痛散加减,联合穴位贴敷理气止痛膏外敷脐部治疗,消补兼施,内外合治,疗效显著。此外,孙丽平教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治疗上尚需保护胃气,忌用苦寒之品;久病迁延不愈者,兼以活血化瘀。并强调防重于治,行药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节。  相似文献   

13.
扑热息痛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降低小儿高热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小儿高热 (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 90例,随机抽取 45例采用生理盐水加扑热息痛保留灌肠降温(实验组),另 45例采用口服扑热息痛降温(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用药 4h内总降温率达 100%,效果安全满意, 4h后又复升至 39℃以上者 2%。对照组 4h内总降温率为68 89%。4h后又复升至 39℃以上者 20%。两组降温时间及效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 01)。结论 扑热息痛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退热快、效果好。体温复升率低、无不良反应,明显优于扑热息痛口服。  相似文献   

14.
褚小余  姚莉萍 《吉林医学》2014,(11):2333-2334
目的:探讨采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按脱水程度静脉补液及口服活菌制剂、培菲康胶囊,伴有发热症状予以降低体温治疗,治疗组给予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止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灌肠安全、有效,具有不用口服的特点,家长患儿易接受,疗效迅速、安全、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吴军  车桂华  陈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397-4398
目的:观察患儿治疗后淋巴结缩小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中医以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中药汤剂内服,以温中芳香止痛药物贴敷脐部;对照组西医治疗以抗生素抗炎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果观察组患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淋巴结缩小或至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以中西医治疗方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易被患儿接受。超声无害、无创、便捷,判别诊断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肯定价值,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苏玉田 《大家健康》2016,(4):192-193
目的:分析口服抗生素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160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头孢呋辛的静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头孢呋辛的治疗办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5%和98.8%,对比差异不显著(P <0.05),表示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抗生素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上效果显著,但口服抗生素治疗方式相对更为方便,且患儿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服抗生素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研究组采用口服头孢唑肟或头孢呋辛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唑肟或头孢呋辛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7~10d。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两组淋巴结大小差异,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率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声多普勒检查,淋巴结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抗生素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肯定,应用方便,患儿依从性好,在临床疗效上与静脉注射治疗并无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对160例小儿肠炎,用消炎痛合剂保留灌肠,退热、止吐、大便形状改变及治疗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可缩短疗程,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