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毒”的含义很广,凡“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这是一般的概念。从中医的病因讲有热毒、湿毒、火毒等,从药物来说有毒药、毒草等。研究解毒药或解毒法,先要明了毒的含义。热毒,是郁火、邪热郁结日久而成为热毒,热毒内蕴机体脏腑、经络,不及时进行处理,郁久不散,也能导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瘀滞等病理变化。《内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火,火性燥动,是发生疮疡的根本。刘元素谓:“疮疡  相似文献   

2.
中医内科疾病大多根据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分类和论述,而肢体经络病证则是按照病变部位进行划分,独立于五脏分类体系之外。基于疾病脏腑定位和药物归经理论,以《中医内科学》中肢体经络病证的用药规律为切入点,试将肢体经络病证纳入五脏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杨氏内科基于清肺化痰理论运用对药和角药的经验。 方法:通过仔细整理杨氏内科相关著作及临证病案,从病机及用药特色等方面论述杨氏内科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以资佐证。结果:杨氏内科治疗肺系疾病,以痰热为根本病机,认为痰热不仅是病理产物,还是新的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故治疗上注重清肺化痰,并兼理气机使火散痰消,兼顾脾胃以防寒凉败胃,灵活配伍多组对药和角药,获效尤佳。结论:治疗肺系疾病,把握住痰热这一病机,运用对药和角药加减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临床中,血瘀是一种病理产物,主要因身体内的游血导致,包括停滞在脏腑中的血液以及血脉中的血液,这些淤血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患者身体的脏腑器官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方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气血津液、经络为主要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辨证治疗的特点。中医认为,在人体受到某些损害后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即可成为瘀,在血液形成的同时阻碍气血正常运行。结果中医临床主张应用活血化瘀方式治疗,不但能够有效改善血瘀情况,并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医治疗中,活血化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2]。笔者以本院收治的200例患者(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为研究对象进行入组研究,探究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1]。  相似文献   

5.
1传统中药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医食疗在内科病证中治疗的意义孙德彬一、中医食疗的渊源我国古代食物疗法历史渊源流长。在记述周代礼制的《周礼》一书中,曾记录了当时的医事制度,医学共分四科。其中食医是掌管王室贵族饮食卫生的医生。可见饮食与医疗的关系,当时已高度重视。现在最早的医学理论著...  相似文献   

7.
中医近几年来在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工艺改制成多种有时代特点的新剂型问世,以及多种途径给药,使其临床疗效大大提高,已被国内外医学界所共认.其中肛肠给药在内科疑难急重症的应用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却没有记载肛肠给药这一疗法,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故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为了引起中医界的重视,现将其实践意义和临床应用体会整理如下,以期和同道探讨之.  相似文献   

8.
玄府作为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代谢的重要通路,重在开阖有度。寻常型银屑病病机为素体本虚,又逢外邪侵袭,搏于肌表,气血津液不能正常代谢而致玄府郁闭。辛味药能发表、散结、行气、活血、开窍,有开通玄府的作用。玄府郁闭导致的血热、血瘀、血燥均可应用辛味药能散、能润、能行的特性治疗,使邪气得除,气血调和,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9.
辛味作为五味之一,其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多样,辛能散、能行、能通、能温、能升、能润、能化.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出辛味药不仅归于经典所说的肺经,大部分辛味中药还归于肝经、脾胃经,亦有归入心经、肾经.在脏腑经络的基础上,探究辛味药于脏腑归经的应用.辛味药入肺经可散表邪、行气行水行血、化痰饮、通鼻窍;辛味药入脾胃经可助脾胃之气左...  相似文献   

10.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产生原理是极其复杂而难以认知的领域,古代医家在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其中广泛涉及到房屋建筑知识。建筑之象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试对其中的“门”“户”“窗”“牖”四象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穴位点刺疗法在中医内科急症中的运用李太山(成教部夜大88级中医班410007)点刺疗法是中医内科急症传统疗法之一。此法运用于实证和热证、具有活血消肿、开窍泄热、通经活络的作用。且具有见效快、既简便又经济的特点。运用得法,往往可化险为夷。笔者在山区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将本院在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中医内科患者共计120例作为研究资料,收治的患者均为胃肠疾病病例,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的例数为60例。给予患者应用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给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西医常规疗法,给研究组患者应用的是柴胡疏肝散,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疾病复发率情况,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内科疾病应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利男  赵颖 《中医学报》2021,36(3):518-521
玄府作为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代谢的重要通路,重在开阖有度.寻常型银屑病病机为素体本虚,又逢外邪侵袭,搏于肌表,气血津液不能正常代谢而致玄府郁闭.辛味药能发表、散结、行气、活血、开窍,有开通玄府的作用.玄府郁闭导致的血热、血瘀、血燥均可应用辛味药能散、能润、能行的特性治疗,使邪气得除,气血调和,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患有淤血症的患者进行治疗,讨论与研究活血化瘀治疗方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某一段时间内因为患有淤血症而住院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体内出现淤血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的成因、不同的淤血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选取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他5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淤血治疗方法,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中的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组共有46例患者经过治疗恢复健康,对照组共有35例患者恢复健康,因此可以看出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论:活血化瘀方法对于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淤血症有很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活血化瘀的原理,并且讨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当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选取60位患有心脑疾病,并且通过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的病人。对这些病人进行随机分配成活血化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同时参考一些相关的标准进行实验研究,利用时间规定来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证明中医当中的活血化瘀具有止血,活瘀等疗效,使中医当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任务型教学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尝试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有所提高,理论课考试书面成绩与传统教学组比较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中等中医学校均很难满足学生的课间临床见习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除了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间多一些机会到临术见习外,利用病案教学不失为缓解、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下面笔者如何搞好病案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中医学院吕光荣教授早年编写的《中医内科病证治学讲义》以中医脏腑辨证为纲,按病证的脏腑系列归类,纲举目张,条目清晰,较早提出了先辨病然后辨证论治的观点,较欠顼提供了药物、针灸、气功、身心调养等治疗方法,地规范中医内科病证的诊断和治疗均有突破性成就,对后来出版的同类菱的编写发生了很大影响,是一部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医内科著作。  相似文献   

20.
提出脾胃系病证的系统教学法,将具体疾病的教学与该系病证的整体特点及一般规律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对其它系统病证的学习可达触类旁通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