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河南省农村地区育龄女性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2018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3 686 404名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育龄女性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受教育程度高(大专/大本及以上,OR=1.34,95%CI 1.28~1.40)、素食(OR=1.06,95%CI 1.01~1.10)和被动吸烟(OR=1.22,95%CI 1.20~1.24)是低体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少数民族(OR=1.06,95%CI 1.03~1.10)、素食(OR=1.16,95%CI 1.13~1.20)、吸烟(OR=1.28,95%CI 1.17~1.41)、被动吸烟(OR=1.04,95%CI 1.03~1.06)是超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素食(OR=1.15,95%CI 1.09~1.22)、吸烟(OR=1.69,95%CI 1.47~1.93)是肥胖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每增加1岁,超重的发生风险增加3%,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2%;根据地理位置,河南省西部地区是育龄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肥胖症的发生与膳食习惯、摄入以及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广西桂东人民医院诊断为T2DM患者243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膳食情况和食物摄入量采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进行收集,同时采用健康饮食-2010指数(Alternate Healthy Eating Index-2010,AHEI-2010)、国际膳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international, DQI-I)和DASH饮食评分(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 score)评估膳食质量情况。结果与非肥胖T2DM患者组相比,肥胖T2DM患者的AHEI-2010指数(P0.001)、DQI-I指数(P0.001)和DASH总分(P=0.044)均显著较低。肥胖T2DM患者组的食物摄入总能量、蛋白质摄入量、肉、家禽等肉类食物的摄入量显著的高于非肥胖T2DM组(P0.05),但蔬菜(P=0.014)摄入量较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HEI-2010与T2DM患者的肥胖症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负相关性(OR(95%CI)值=0.95(0.91~0.99),P=0.020)。与此同时,AHEI-2010和DASH体系中的肉类元素(OR(95%CI)值=0.71(0.51~0.99);OR(95%CI)值=0.57(0.38~0.84)以及DQI-I指数中的多样性均与肥胖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OR(95%CI)值=0.63(0.46~0.86)。结论 T2DM患者膳食模式与质量与肥胖症密切相关,增加食物种类的摄入和降低肉类、高脂肪和加工食品摄入可以有效的改善膳食质量,指导T2DM患者肥胖人群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3.
医学多棱镜     
正辛辣食物摄入增加肥胖风险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院徐倩、于波等人在《卫生研究》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称,辛辣食物的摄入可能会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研究人员对人群中辛辣食物摄入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哈尔滨市2004~2008年的横断面人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4.
廖庆祥  黄敏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750-1752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中学生饮食相关行为对超重肥胖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罗湖区2 639名中学生进行饮食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2.1%,男生(14.5%)高于女生(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P<0.05).校正年龄和性别之后,随着早餐摄入次数减少(OR=1.63,95%CI=1.21~2.19)和西式快餐摄入次数增加(OR=1.41,95% CI=1.07~1.85),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 深圳市罗湖区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增加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应该根据年龄特点实时开展合理膳食教育,从而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了解杭州地区新入学的大学生膳食情况,为探讨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6所高校的1 752名大学新生进行体检和膳食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结果 因子分析得出3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为"动物性食物型"(摄入较多的猪肉、牛羊肉、禽肉、鱼虾类及动物肝脏等)、"西方快餐型"(摄入较多的西式快餐及油炸食物、零食、可乐/雪碧、咖啡、糖类)和"传统中国型"(摄入较多的粮谷类、新鲜蔬菜水果、蛋类、豆制品、奶类及猪肉)."动物性食物型"和"西方快餐型"膳食模式中高分位组的体质量均数(BMI)均高于低分位组(t值分别为-5.083,-6.068,P值均<0.01),而"传统中国型"模式中高分位组BMI (20.1kg/m2)低于低分位组(20.7 kg/m2)(t=3.779,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西方快餐型"膳食模式可以增加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风险(超重/肥胖:OR=1.36,95% CI=1.02 ~ 2.08,P<0.05;中心性肥胖:OR=1.54,95% CI=1.16 ~ 2.03,P<0.01);而"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危险性(超重/肥胖:OR=0.60,95% CI=0.44 ~0.90,P<0.01;中心性肥胖:OR=0.87,95% CI=0.67 ~ 0.99,P<0.05).结论 膳食模式对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有影响,应坚持"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膳食平衡指数(DBI-07)评价郑州市18~45岁青年糖尿病人群的膳食质量并探讨膳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青年患者(163例)及年龄在相同范围的健康志愿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的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半年内的食物摄入情况,运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DBI-07)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评分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每日油脂摄入量大于30g的青年人群比低于30g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上升1.49倍(OR=2.487,95%CI:1.114~5.556);(HBS-DBI)指数较高同样增加青年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OR=2.808,95%CI:1.176~6.711)。结论目前青年人群2型糖尿病高发主要由于膳食不均衡及过量摄入油脂导致,而并非过量摄入主食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贵州省5个监测地区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并分析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贵州省云岩区、白云区、德江县、黔西县及三穗县5个监测地区3682名18岁及以上常住人群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量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的测定。分析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在人群的分布及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贵州省5个监测地区成人超重率为27.0%,肥胖率为7.5%,中心型肥胖率为16.9%。男性和女性的中心型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中心型肥胖率以老年人(≥60岁)最高(χ~2=32.03,P<0.001),女性中心型肥胖率高于男性(χ~2=4.2,P=0.04)。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因素的情况下,超重者患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风险分别为非超重者的1.4倍、1.4倍和2.0倍(95%CI 1.0~2.0、1.2~1.7、1.6~2.5,P<0.05);肥胖者患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风险则是非肥胖者的2.6倍(95%CI 1.7~4.1,P<0.001)、1.5倍(95%CI 1.1~1.9,P<0.001)和3.7倍(95%CI 2.7~5.1,P<0.001);中心型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OR=2.18,95%CI 1.58~3.01,P<0.001)及高血压(OR=2.2,95%CI 1.74~2.57,P<0.001)的风险。结论成人超重与肥胖是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心型肥胖则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长沙市岳麓区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针对性开展营养教育和营养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中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过去一个月食物制品食用频率资料、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资料,以及膳食数据和身高体重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的超重/肥胖率差异;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共计278名居民纳入调查分析,平均年龄(41.03±12.01)岁,超重89人(32.01%)、肥胖11人(3.96%)。因子分析共提取6种膳食模式,分别为传统膳食模式、动植物蛋白模式、奶类果蔬模式、小吃零食模式、西方膳食模式和速食酒饮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水果奶类模式(OR=0.242, 95%CI:0.096~0.607,P=0.003)、速食酒饮模式(OR=0.345, 95%CI:0.134~0.889,P=0.028)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小吃零食模式(OR=2.894, 95%CI...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自然人群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分析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华南队列前瞻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依托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平台,以2018年7月—2019年12月招募的深圳市18~79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描述不同年龄、性别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6 025名居民,调查对象超重率32.27%、肥胖率8.37%,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的趋势(P0.01),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大于女性(P0.01)。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有男性(OR=2.43,95%CI:2.14~2.75)、40岁及以上(40~49岁OR=1.47,95%CI:1.09~1.97;50~59岁OR=1.80,95%CI:1.32~2.46;60岁及以上OR=1.81,95%CI:1.29~2.53)、饮茶(OR=1.38,95%CI:1.23~1.56)、喜食饮料(OR=1.56,95%CI:1.36~1.80)、二手烟暴露(OR=1.23,95%CI:1.06~1.43);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有文化程度高(中学OR=0.58,95%CI:0.48~0.70;大专及以上OR=0.46,95%CI:0.37~0.57)、未婚(OR=0.62,95%CI:0.48~0.80)。结论深圳市自然人群超重患病率较10年前明显升高,性别、高年龄、饮茶、喜食饮料、二手烟暴露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未婚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