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开放式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治疗合并膝内翻的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骨科接受OWHTO治疗的9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髋膝踝角(HK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9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所有患者的膝内翻畸形均获得矫正。手术时间(98±8)min、术中出血量(278±58)ml、切口长度(7.2±1.8)cm;术后髋-膝-踝角(HKA)由术前的(186.2±1.5)°降至(180.4±1.2)°(t=5.19,P<0.05);术后1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由术前(2.8±1.3)分降低至术后(1.1±0.4)分(t=4.82,P<0.05);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59.8±4.4)分增加至术后的(81.5±6.5)分(t=-13.17,P<0.05);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0.2±11.4)分增加至术后(82.7±7.7)分(t=-10.56,P<0.05);术后Caton-Deschamps指数(CDI)为(0.91±0.12),无低位髌骨发生;术后截骨处均愈合,术后并发症共5例(5.2%),其中切口感染2例、皮下血肿3例。 结论对于合并有膝内翻的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OWHT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选方案,临床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遵从操作规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术时间30~55(35±9)min,术中出血量17~30(22.6±3.5)ml,住院时间5~12(7.6±0.8)d。VAS评分术前3~9(7.1±2.4)分,术后0~4(1.6±1.4)分;HSS评分术前39~81(51.1±20.4)分,术后53~92(76.2±18.6)分;KSS临床评分术前22~71(46.3±23.7)分,术后51~96(74.8±21.9)分;KSS功能评分术前0~65(47.2±30.1)分,术后40~90(71.9±25.6)分。患者症状与功能均显著改善。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操作简单,早期效果明显,创伤小,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与单髁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36例(36膝),依患者自主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后分为2组:截骨术组(17例)行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UKA组(19例)行UKA。术后1、3、6、12个月返院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OKS)、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OOS)评估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影像学随访评价假体情况、骨溶解及感染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关节炎分级(均为Ⅲ~Ⅳ级)等无差别。UK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截骨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多于截骨术组(P0.05)。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OKS评分、KOO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OKS评分、KOOS评分与术前比较的改善程度无差异(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与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无差异,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治疗高龄、高危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自2015年4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共收治以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45例(共48膝),其中女性33例(73%),男性12例(27%),平均年龄(78±3)岁。均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对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记录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于术前、术后2 d、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VAS、KSS评分,手术前后进行相应影像学评估,测量膝关节内外间室高度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住院天数平均为(4.0±2.4)d;单侧手术时间平均为(33±8)min,术中出血平均为(20±8)ml。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2 d、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均降低(F=93.248,P<0.05)、KSS临床评分升高(F=68.621,P<0.05)、KSS功能评分升高(F=56.36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时,45例(48膝)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由术前的(83.2±2.1)°增至术后的(84.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0,P<0.05);膝关节外侧间室高度由术前的(0.75±0.10)cm降至术后的(0.68±0.11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3,P<0.05)。 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是治疗高龄高危患者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腓骨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腓骨截骨手术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5年1月起,收治以内侧间隙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例(15膝);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1.3岁。均采用腓骨截骨手术,对其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术后早期下地适当进行关节活动,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相应影像学评估,测量膝关节内外间室高度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2 d、术后2个月VAS、KSS、HSS评分,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住院天数(6.0±2.4)d;单侧手术时间(33.3±8.4)min,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于术后1 d下地行走,主诉原有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明显好转或消失。患者手术后2 d与术前相比,VAS、HSS及KSS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手术后2个月与术前相比,VAS、HSS、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后2 d复查膝关节负重位X线片,与术前膝关节负重位X线片比较,均出现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间隙增高。结论:腓骨截骨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减轻明显,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骨性关节炎膝内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58例,活动度均正常,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排除炎症性关节炎及膝外侧骨关节炎,随机分为两组,29例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联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微骨折组),29例采用HTO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清理组),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对比,使用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术前、术后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股胫角(FTA),并对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5±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HSS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VAS、HSS、IKDC评分差值对比,微骨折组优于清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16、4.063、3.121P <0.05),角度差值(MPTA、FTA)对比,(t=1.248、1.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 结论HTO联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或清理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效果更佳,可能与存在更好的软骨修复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陈鸣  季峰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4-27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站立负重位X线片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评分、K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膝内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矫正。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18.6±7.0)个月。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KOO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纠正下肢异常力线,缓解或者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98-2000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5年2月~2018年12月60例(6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手术前后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109.00±15.32)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62.00±20.23) ml,术前及术后随访时,VAS、HSS、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及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显著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镜治疗胫骨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膝内翻畸形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13例。纳入标准: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症状局限于膝内侧;膝关节内翻畸形,且胫骨近端内翻畸形。排除标准: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外侧半月板损伤或有手术史;膝关节屈曲挛缩>10°;严重肥胖。手术方式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测量术前、目标及术后的机械胫股角(mT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会聚角(JLCA),测量术前及术后的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本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55±7)岁,平均随访(11±3)个月。术后mTFA、MPTA、JLCA及力线位置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均高于术前[67(60,75) vs. 51(46,61)(Z=-4.22,P<0.001),67(59,71)vs. 55(49,59)(Z=-3.64,P<0.001)];术后mTFA、力线位置、矫正角度及撑开高度与术前规划目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探查发现6例患者伴有内侧半月板撕裂(其中2例患者为内侧半月板后脚根部撕裂),5例存在内侧肥厚或纤维化的滑膜皱襞,4例股骨内侧髁明显骨赘增生,均予以相应处理。 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能获得与术前力线矫正计划一致的精确性;关节镜探查时处理关节内半月板、滑膜及骨赘增生等病理性改变,改善内侧间室的局部环境,是提高胫骨高位截骨术疗效必要的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OWHTO)与Oxford Ⅲ代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及治疗费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内侧胫股关节炎患者共48例(48膝),除外感染性关节炎及外侧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组(截骨组)和单髁置换组(单髁组)。A组12例(12膝),男4例,女8例,年龄平均(58.3±3.5)岁;B组36例(36膝),男1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4±4.5)岁。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膝内翻角度。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HSS评分,以及患者住院和术后康复费用。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5±1.8)个月。截骨组患者VAS评分术前(7.62±0.51)分,术后(2.15±0.26)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P<0.05);单髁组VAS评分术前(7.73±0.64)分,术后(2.31±0.14)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截骨组患者HSS评分术前(56± 5)分,术后(88±3)分,评分改善(t=24.11,P<0.05);单髁组HSS评分术前(57±6)分,术后(91±4)分,评分改善(t=26.75,P<0.05)。两组患者VAS、HS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截骨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单髁组(t=3.59,P<0.05)。 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但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住院费用及术后康复治疗费用更少,同时又达到了"保膝"的目的,所以,对于两种术式均合适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  相似文献   

11.
朱成明  石展英  胡居正  李理  丁华文 《骨科》2017,8(5):365-369
目的 探讨应用膝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柳州市工人医院骨科收治的内侧间室型KOA的1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为58~74岁.记录16例病人术前、术后1 d及随访期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的变化.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为5~15个月.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股胫角由术前的182.77°±0.87°降低到179.6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6,P<0.001);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64,P<0.001);HSS评分由术前(58.88±4.13)分提高到(70.38±5.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2,P<0.001);KSS评分由术前(62.38±2.00)分提高到(78.63±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3,P<0.001).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中老年KOA可减轻病人疼痛,改善下肢力线和膝关节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初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与关节镜下清理治疗中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45例)与观察组(采用腓骨近端截骨与关节镜下清理治疗,45例)。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观察组明显短(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两组HS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3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腓骨近端截骨与关节镜下清理治疗中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活动,且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联合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估。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岳阳市中心医院骨关节科,采用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内翻膝的患者30例,男性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2±7)岁。于术后4个月、8个月进行随访比较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步态改变。 结果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3)年。HSS评分由术前(50.2±7.8)分增至术后4个月(78.2±6.3)分,术后8个月(82.1±5.5)分;VAS评分由术前(6.8±1.2)分降至术后4个月(3.2±1.1)分,术后8个月(2.5±0.8)分。术后2次随访HSS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关节角度参数术前屈伸角度-5°~45°,内外翻转角度-8°~18°,内外旋转角度-5°~20°;8个月时屈伸角度-4°~58°,内外翻转角度-7°~13°,内外旋转角度-3°~10°。术后随访发现膝关节屈伸、内外翻、内外旋各角度与正常相比逐步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内翻膝早期疗效满意,应用步态分析得出的量化指标为骨性关节炎的诊治及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值得临床应用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短期效果差异。 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赤峰宝山中医医院骨科接受腓骨近端截骨术(PFO)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患者,符合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诊断且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Ⅲ、Ⅳ级,排除膝关节内畸形及其他影响关节功能的疾病,排除严重内科疾病及外翻畸形,临床资料完整者。其中接受PFO共55例,纳入观察组,同期接受TKA的55例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统计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膝关节炎评分(WOMAC评分)、生活质量问卷评分(SF-36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12、9.251、9.435、8.987、9.296,均为P<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HSS、WOMAC、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7.692、7.802、8.453、7.622,均为P<0.01;对照组:t=7.639、7.787、8.441、7.619,均为P<0.01),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8、0.401、0.250、0.542,均为P>0.05)。 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均可获得较好的早期效果;前者手术简单、创伤小、费用低,临床中可以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中医药与单纯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证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膝关节骨关节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证患者58例,其中单纯行腓骨近端截骨术28例(A组),行腓骨近端截骨术结合中药热敷、口服中药治疗30例(B组)。A组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51~64岁,平均年龄为(58.4±2.1)岁。B组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53~63岁,平均龄为(59.4±3.3)岁。分别术后1 w、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等。 结果单纯腓骨近端截骨术(A组)26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腓骨近端截骨术结合中药热敷、口服中药(B组)26例得到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2.5±3.4)个月。术前A组与B组的VAS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患者的VAS评分[(5.8±0.7)分]高于B组[(2.8±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48,P<0.05),A组的HSS评分[(69.2±1.1)分]低于B组[(75.7±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71,P<0.05),患者满意度(53.8%)低于B组(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21,P<0.05),两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腓骨近端截骨联合中医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证的效果优于单纯腓骨近端截骨术,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患肢肿胀的消退,提高患者满意度,快速康复患肢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分析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45例63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10例(15膝),女35例(48膝);年龄45~64岁,平均(54.76±5.54)岁。术前常规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检查,准确测量股胫角大小,根据术前股胫角决定胫骨外侧截骨量,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常规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大部分行腓骨中段截骨,部分病例行上胫腓关节松解。术后第2天即行功能锻炼,2周开始无负重下床活动,术后8~10周开始负重。术后第2天、8~10周、半年、1年及以后每年1次拍片复查,对全部病例术前、术后3~5年、术后10~14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畸形、功能和运动范围。结果 :43例(61膝)进行了10年及以上的随访,全部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8~10周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10~14年HSS评分平均76.24±5.27,优27膝,良25膝,可7膝,差2膝。术前与术后3~5年、术前与术后10~14年VAS、HSS、KSS比较有差异,术后3~5年与术后10~14年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内侧间室关节炎)只要手术指征掌握适当,术后积极锻炼,其中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