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弄清温度与卵孵化率的关系,为人工饲养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6种不同温度和零下低温测定卵的孵化率.结果 小金蝠蛾卵最适孵化的温度为14℃,孵化率85.67%,发育历期为28.5 d.在-10℃条件下处理8 h,卵孵化率明显降低.在-15℃以下,即使处理1 h,卵亦不同孵化.结论 温度对小金蝠蛾卵孵化率有较大影响.在卵孵化过程中,保持10-14℃最为宜.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7,(12)
目的优化美洲大蠊药渣制备壳聚糖的工艺。方法以美洲大蠊脱脂药渣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脱钙处理用盐酸体积分数3%,温度60℃,处理时间0.5 h;脱蛋白质用氢氧化钠体积分数3%,温度90℃,处理时间1.5 h;脱色用10%双氧水,温度70℃,处理时间5 h;脱乙酰基用氢氧化钠体积分数56%,温度100℃,处理时间4 h。结论美洲大蠊药渣制备壳聚糖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美洲大蠊醇提取物的木瓜蛋白酶酶解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木瓜蛋白酶对美洲大蠊醇提取物的酶解工艺.方法:以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加酶量、底物浓度对木瓜蛋白酶酶解美洲大蠊醇提取物的影响.结果:木瓜蛋白酶酶解美洲大蠊醇提取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时间3h,pH 7.0,加酶量8400 U·mg-1,底物浓度0.5%.在此条件下,水解度可达9.87%.酶解后的样品相对分子质量变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结论:优选方法稳定,操作简便,为进一步研究美洲大蠊提供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种类及其相对质量分数。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腥臭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GC条件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4℃·min~(-1)升温至25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高纯度氦气,载气流速1. 0 m L·min~(-1),不分流进样; MS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80℃,电子能量70 e V,检测范围m/z 35~550。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分别鉴定出41,32,40,47种化合物,四者含共有成分13种。结论:美洲大蠊生品中腥臭成分主要来源于醛类、醇类、胺类及烃类等挥发性物质,醋炙、酒炙、麸炒后可有效减少生品中的腥臭成分及其含量,并且增加的香味物质可掩盖其腥臭气味,为探究美洲大蠊的矫臭去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动物药腥臭气味分析与矫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仕江  黄天福 《中药材》1995,18(4):171-173
本文报道实验室恒温条件下对冬虫夏草寄主贡嘎蝠蛾的卵、幼虫、蛹等虫态生长发育的观察结果,并采用直线回归计算出各虫态的发展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  相似文献   

6.
王婷  王潇  李佳鑫  傅超美  耿福能  瞿燕  章津铭 《中草药》2019,50(10):2339-2346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美洲大蠊药渣中多糖提取工艺,并考察其促创面愈合的作用,为美洲大蠊药渣综合利用提供思路。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最佳美洲大蠊多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单糖组成。采用0.1、0.05、0.025 g/mL美洲大蠊多糖作用于创面损伤模型小鼠,计算创面愈合率,用苏木精-伊红和天狼猩红染色评价创面愈合程度。结果美洲大蠊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碱液浓度0.02mol/L,提取时间1.65h,提取温度62℃,该条件所得多糖转移率为13.68%,且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7种单糖组成。创面愈合实验表明,第3、6、9、14天多糖给药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且组织切片染色表明该多糖组分能促进胶原和肉芽组织生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的提取工艺切实可靠,提取率高;美洲大蠊药渣提取多糖能促进小鼠创面愈合,提示美洲大蠊药渣中多糖具有开发为创面用相关产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孵化环境对蛤蚧卵孵化期的影响。方法以广西药用植物园蛤蚧研究基地和大新县宝圩蛤蚧养殖基地作为试验点。于蛤蚧产卵期分别在各试验点选择18枚有明确产卵日期的蛤蚧卵作为试验对象,作好室内温度记录。在孵化期间,记录卵破壳日期。结果经过2005年和2006年的试验表明,广西药用植物园蛤蚧研究基地组温度相对较低,孵化期较长,平均孵化期为104 d,大新县宝圩蛤蚧养殖基地组的室内温度较高,孵化期为92 d,前者比后者的孵化期长12 d。结论养殖基地更利于蛤蚧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8.
张含藻  胡周强 《中药材》1991,14(7):11-12
本文观察了在实验室的变温条件下黄黑小豆象成虫、卵、幼虫和蛹各虫态习性及生长发育状况。并采用直线回归计算了各虫态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具有高特异性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用于美洲大蠊药材以及中药饮片美洲大蠊粉的鉴别。方法 依据美洲大蠊基因组序列的特点,设计出适用于实时荧光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对探针浓度、循环数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能够快速鉴别美洲大蠊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最佳方法,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研究表明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仅对美洲大蠊药材以及美洲大蠊粉有特异性扩增,对杜比亚蟑螂、土鳖虫、德国小蠊和九香虫均未扩增出荧光曲线。结论 所建立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能够准确、快速对美洲大蠊及常见混伪品进行鉴别,为美洲大蠊的鉴别提供一种专属性更强的技术手段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促糖尿病大鼠创面修复作用。方法: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丙烯酸(AAc)为单体,在水相中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得具有温度响应的共聚物P(NIPAM-co-AAc),然后将其接枝透明质酸(HA)以合成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该材料的化学组成、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旋转流变仪和热重分析仪表征其断面结构、流变学性质和热稳定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共同鉴定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包合作用,并考察美洲大蠊温敏凝胶促糖尿病大鼠创面修复的作用,采用ImagePro Plus 6. 0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运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成功合成了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其LCST处于29~31℃,具有密集、均匀的多孔结构,且能将美洲大蠊提取物均匀包合。药效学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温敏凝胶组促创面愈合效果最佳,其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降低,胶原蛋白、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致密,新生血管密度较模型组显著增加。结论: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可克服美洲大蠊市面液体制剂用于皮肤创面治疗的不足,可为美洲大蠊提取物促糖尿病患者创面愈合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又名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其有效成分青蒿素是一种含过氧桥基团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一种能有效抗疟的药物。很多理化因子例如盐分、水分、光照、植物激素等均能诱导黄花蒿中次生代谢产物青蒿素的合成,温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长因素对青蒿素的合成也有极大地影响。该文旨在研究高温诱导对黄花蒿中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将黄花蒿幼苗放置在25,40℃条件下,分别在0,3,12,36 h后取样,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各个样品中的青蒿素含量;提取样品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青蒿素合成途径及竞争途经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40℃处理3,12,36 h后,青蒿素质量分数分别提高20%,42%,68%;FDS,ALDH1,CYP71AV1和ADS的表达量分别上调4. 3,3. 3,2. 5,1. 9倍,SQS和BPS的表达量下调了37%和90%。综上,高温可以通过促进青蒿素合成途径合成酶基因表达量,并且抑制青蒿素竞争途径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从而促进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2.
探讨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在体外高糖环境下延缓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HGMCs)衰老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在体外培养HGMCs,分为正常组(normal group,N,5.5 mmol·L^-1葡萄糖)、甘露醇组(mannitol group,MNT,5.5 mmol·L^-1葡萄糖+24.5 mmol·L^-1甘露醇)、高糖组(high dose of D-glucose group,HG,30 mmol·L^-1葡萄糖)、低剂量TP组(low dose of TP group,L-TP,30 mmol·L^-1葡萄糖+5 mg·L^-1 TP)及高剂量TP组(high dose of TP group,H-TP,30 mmol·L^-1葡萄糖+20 mg·L^-1 TP),分别在37℃,5%CO2条件下培养,干预72 h后,首先观察TP对HGMCs形态的影响;其次,检测细胞周期、衰老相关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阳性率、端粒长度;最后,检测p53-p21-Rb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p53,p21,Rb的蛋白表达水平及p-STAT3,miR-126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糖能诱导HGMCs衰老,不仅表现为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SA-β-gal染色阳性率升高、端粒长度缩短,还表现为p53,p21,R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和p53-p21-Rb信号通路激活。L-TP能延缓HGMCs衰老,不仅表现为HGMCs细胞周期G1期阻滞的改善、SA-β-gal染色阳性率的下降、端粒长度的延长,还表现为p53,p21,Rb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端粒-p53-p21-Rb信号通路活性的抑制。此外,高糖诱导HGMCs p-STAT3表达水平上调、miR-126表达水平下调,而L-TP可使这些变化得到改善。总之,高糖能激活端粒-p53-p21-Rb信号通路而诱导HGMCs衰老;L-TP能调节STAT3/miR-126表达水平,抑制端粒-p53-p21-Rb信号通路活性而延缓高糖诱导的HGMCs衰老。这些发现为临床上防治糖尿病肾病相关的肾脏细胞衰老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楠楠  马瑶  邓凯  毛新民  姚蓝 《中药材》2018,(4):949-954
目的:探讨两色金鸡菊黄酮取物对高糖高脂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高糖高脂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建立体外糖尿病肾病细胞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的两色金鸡菊黄酮提取物进行干预,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合细胞形态学观察确定黄酮提取物的使用浓度后将细胞共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两色金鸡菊黄酮提取物25、50、100μg/mL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纤维化因子纤维连接蛋白(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信号分子Smad2、磷酸化Smad2(p-Smad2)、Smad4、NADPH氧化酶4(Nox4)蛋白研究两色金鸡菊黄酮提取物的抗纤维化机制。结果:两色金鸡菊黄酮提取物能显著抑制高糖高脂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纤维化因子的表达。结论:两色金鸡菊黄酮提取物能抑制高糖高脂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的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_1/Smads/Nox4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罗琼  顾漫  柳长华 《中国中药杂志》2018,(19):3979-3983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中有治六十病之方,每病之下收载1方至数方不等,共计106方。整理者根据其内容重在"合和制剂",并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仓公所传医书的著录,将其命名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和齐汤法"义为"和调分剂得宜,以作汤液"之法;该书中保存了久已失传的古经方"汤液""醪醴""火齐"等剂型。从学术源流上考证,《和齐汤法》当为仓公所传,是专门记述合和制剂方法的文献,后世之《汤液经方》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皆上承《和齐汤法》,故其作为当时"经方"的代表性著作,在两汉医学之学术传承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对缺血再灌注后(IRI)小鼠肾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将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甲苷防治组(30 mg·kg^-1·d^-1),黄芪甲苷治疗组(30 mg·kg^-1·d^-1)。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小鼠术中暴露左右肾,于肾蒂处分离肾动脉,以血管夹夹闭两侧肾动脉45 min后松开血管夹,确认肾脏血液灌注复流后,关闭切口。从手术当天防治组灌胃给药,连续30 d;从手术60 d后,治疗组灌胃给药,连续30 d。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HE和Masson染色下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和胶原的沉积;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观察各组肾脏中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TLR4,My D88,TRAF6,TRAM,TRIF,NF-κB,TNF-α,IL-6,IFN-γ)的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患侧肾脏的纤维化程度、病理损害最明显;TLR4/My D88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My D88,TRAF6,NF-κB)的表达量最多,同时假手术组TLR4/My D88非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RAM,TRIF)的表达量与防治组和治疗组没有差异。而防治组和治疗组小鼠的肾脏损伤有明显改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TLR4/My D88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My D88,TRAF-6,NF-кB)蛋白表达水平也相应减少,且对该信号通路末端炎症因子TNF-α,IL-6和IFN-γ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因此,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TLR4/My D88依赖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TNF-α,IL-6和IFN-γ的释放来改善小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肾纤维化,而TLR4/My D88非依赖信号通路可能并没有参与缺血再灌注后引起肾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调查我国临床医生对《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脓毒症》的临床应用情况,以促进该《指南》的后续修订和进一步推广。应用评价调查问卷和适用评价调查问卷均采用记名问卷方法,向我国使用过该《指南》的临床医师各投放500份;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和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各回收211份。该调查得出结论:在现有推荐方案评价较好的基础上,针对整体内容、整体结构上再做调整;对推荐方案的方剂选择、临床证据进行更新;对《指南》应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提出改善措施,同时为了更好更明确地推广,应加强医患教育,提高指南质量,增大宣传力度,为《指南》的实施推广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血红素是生物体内一类关键代谢因子,疟原虫具有自身合成血红素途径,但红内期疟原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外源性血红素代谢--食物泡对血红蛋白的摄入消化。食物泡内血红素代谢主要包括血红蛋白转运摄入、血红蛋白酶解产生血红素、血红素聚合为疟色素及食物泡对血红素的转运4个方面。抗疟药如青蒿素、氯喹和阿托伐醌等的杀疟机制与此过程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该代谢过程的4个主要环节、关键代谢酶,以及抗疟药对其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将为类似药物的合理利用和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评价《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临床应用情况,为修订指南提供参考,从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 311份,其中《适用性问卷》717份,《应用评价方案问卷》594份。《适用性问卷》4个方面83个条目,其中反映《指南》应用情况的条目中,8个条目的应用率均> 95%,"内容完整性""与本单位(个人)诊疗方案比较""临床应用的经济性"应用率低于95%,分别是94. 70%,93. 86%,93. 17%;反映《指南》质量水平的条目中,3个条目的合理比例均> 97%,"辨证分类是否合理"合理比例偏低,为95. 26%;反映《指南》推荐中成药情况评价的条目中,大多数认为价格较为适中。《应用评价方案问卷》6个方面56个条目,其中反映《指南》应用合理性的条目中,3个条目的合理比例均> 96%,"辨证分类是否合理"合理比例偏低,为91. 58%;反映《指南》推荐方案临床应用效果的条目中,中药传统汤剂临床应用效果普遍较好,中成药效果偏差;反映《指南》临床应用总体评价的条目中,"总体效果""总体安全性"满意度均> 96%,"总体经济性"满意度偏低,为92. 42%。表明《指南》总体应用性较好,建议修订时完善辨证分型,增加中药汤剂及中成药种类,规范用药时间和疗程,重视医院特色诊疗方案、行业专项科研成果,定期及时更新,加强《指南》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分析《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咽炎疾病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应用中的阻碍因素,为该《指南》的后续修订及推广提供借鉴。对全国27个地区181家医院临床医师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对阻碍该《指南》应用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回收501份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及503份应用评价问卷,临床应用阻碍因素主要集中在《指南》内容局限性及获取不便、基层医疗结构应用特殊性及调研对象分布不均。在修改意见上,中医方面建议完善辨证分型、适应症、适用方剂以及增加其他中医特色疗法;西医方面建议明确联用抗生素的使用时机。此次调研,为下一步推广该指南的临床应用以及修订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芭蕉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芭蕉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1R*,2S*,3R*)-2,3-dihydro-1,2,3-trihydroxy-4-(4′-methoxyphenyl)-1H-phenalene(1)、4-hydroxy-2-methoxy-9-phenyl-1H-phenalen-1-one(2)、trans-(1S,2S)-3-(4′-methoxyphenyl)-acenaphthene-1,2-diol(3)、(4E,6E)-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4,6-dien-3-one(4)、irenolone(5)、bis-demethoxycurcumin(6)、rel-(3S,4aR,10bR)-8-hydroxy-3-(4-hydroxyphenyl)-9-methoxy-4a,5,6,10b-tetrahydro-3H-naphtho[2,1-b]pyran(7)、cis-3-phenyl-acenaphthene-1,2-diol(8)、2-methoxy-9-phenyl-phenalen-l-one(9)、bis-(2-ethylhexyl)terephthalate(10)、胡萝卜苷(11)、2-(4-methoxyphenyl)naphthalene-1,8-dicarboxylic anhydride(12)、lasiodiplodin(13)、4′-dehydroxy-irenolone(14)、2-hydroxy-4-(p-methoxyphenyl)-phenalen-1-one(15)。结论:其中,化合物4、6、10、13为首次从芭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芭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7、9、1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