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两组均行常规西医治疗与康复锻炼,研究组加刺络拔罐及井穴放血。结果:研究组上肢痉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刺络拔罐联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和对症治疗,并进行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刺络拔罐治疗,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MAS痉挛分级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FMA和Barthel得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刺络拔罐联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并分析对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巨刺法,在治疗4周后分析疗效并探讨对患者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疗效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P<0.05); 治疗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肢体功能评分(FMA)均显著升高,肌肉痉挛评分(MAS)降低,且治疗组MBI、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疼痛、关节僵硬、痉挛、疲劳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以上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Klotho、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3)、G蛋白耦联受体APJ内源性配体(Apelin-13)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降低,且治疗组HDL高于对照组,LDL、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评分(MMSE)水平显著升高,卒中状态评分(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F)降低,且治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NDF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效果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卒中状态、认知功能、上肢运功功能及活动度,降低血脂水平及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疗法对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90例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电针组、刺络拔罐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传统电针、刺络拔罐、刺络拔罐联合传统电针3种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Fugl-Meyer评定(FMA)评分和肌电图H反射最大H波与M波比(Hmax/Mmax)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传统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0.0%,刺络拔罐组总有效率为100.0%,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0%。刺络拔罐组和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电针组(P0.05)。3组治疗后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刺络拔罐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传统电针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刺络拔罐组(P0.05)。3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Hmax/Mmax比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刺络拔罐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Hmax/Mmax比值优于传统电针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治疗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疗效显著,刺络拔罐能有效降低肌张力,刺络拔罐联合传统电针能更好改善上肢的自主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51例给予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评定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血细胞比容),统计2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VAS评分、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明显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刺法结合井穴刺血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调任通督针法结合井穴刺血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改良Ashworth张力评分法所定标准对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定,以及中风痉挛性偏瘫基于报告结局指标(PRO)对患者主观症状、客观症状、心理状态、社会功能4个领域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机体痉挛、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调任通督针刺法结合井穴刺血治疗较康复治疗能够更大程度地缓解肌肉痉挛,降低PRO分值(P0.01)。治疗组愈显率为70.6%,对照组为42.4%。结论调任通督针刺法结合井穴刺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3%,优于对照组的84.09%(P0.01);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ACT评分及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刺络拔罐与西药治疗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组于患侧肱二头肌肌腹中心行刺络拔罐疗法,每周二及周五治疗,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巴氯芬,每天3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即刻(综合组治疗即刻为第1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西药组治疗即刻为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测量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综合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即刻两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及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综合组治疗即刻IEMG高于西药组,治疗后IEMG低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综合组肱三头肌IEMG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高于西药组(P0.05)。综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西药组的60.0%(18/30,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患侧肱二头肌IEMG值并显著改善患侧上肢屈肘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神经松动技术,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内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MA-UE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神经松动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九六针法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1月—2017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治疗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九六针法围刺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围刺治疗合刺络拔罐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1个疗程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为(1.88±0.54)d,对照组为(3.02±1.21)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P0.05)。结论九六针法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围刺治疗合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穴取水沟、百会、内关等),观察组并于患手掌侧、背侧五指掌指关节与近侧指间关节之间的筋肉进行隔日交替针刺,得气后接电针;对照组于患侧手八邪穴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接电针。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Lindmark评分、Brunnstrom偏瘫手运动功能分级、手关节活动度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indmark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Lindmark评分中的运动协调能力评分、感觉功能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8.24±3.07vs 6.84±2.43,3.52±2.33vs 2.16±2.12,11.76±3.55vs 9.00±3.62,均P0.05);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偏瘫手运动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偏瘫侧手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25.35±10.91)°vs(18.65±7.86)°,P0.05];两组患者BI评分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齐刺、温针、刺络拔罐和火针疗法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齐刺组、温针组、刺络拔罐组和火针组各30例,分别采用齐刺、温针、刺络拔罐及火针疗法治疗。每2~3天治疗1次,治疗5次为1疗程。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评定4组疗效。结果:温针组脱落1例,余3组均全部完成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VAS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4种疗法均可以改善患者疼痛程度;4组患者治疗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齐刺组VAS与温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络拔罐组VAS分别与齐刺组、温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火针组VAS分别与齐刺组、温针组、刺络拔罐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火针组疗效优于齐刺组、温针组和刺络拔罐组,刺络拔罐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温针组。火针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优于齐刺组、温针组和刺络拔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刺络拔罐组总有效率优于齐刺组、温针组(P0.01),愈显率与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刺组总有效率优于温针组(P0.05)。结论:火针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疗效优于齐刺、温针、刺络拔罐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疗效优于齐刺和温针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刺络拔罐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方法:将8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两组组间比较(P<0.05),刺络拔罐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分别采用拮抗肌组穴透刺及常规针刺的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这一疾病的方法提供优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拮抗肌组穴透刺观察组3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且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长(P0.05),痉挛程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2)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比较,观察组上肢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分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肌组穴透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八邪穴针刺,两组均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并进行传统体针常规针刺,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Lindmark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indmark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评分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合电针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在抗痉挛体位和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上肢(上臂、前臂)肌张力增高的屈肌、触诊最硬处或胸大肌止点触诊最硬处,每次选取二三个硬结点进行刺络放血治疗,并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臑会、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行常规针刺,肩髎-臑会、手三里-外关连接电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简易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肌电图H反射最大H波与M波比(Hmax/Mmax),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简易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提高(P0.05),患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Hmax/Mmax比值均改善(均P0.05)。结论:刺络放血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能够有效降低屈肌张力,提高伸肌肌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过程中,共有4例患者脱落,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因惧怕针刺而退出,1例因突发严重并发症转科而退出研究。两组均予内科基础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有效率为74.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MS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或P0.05),且治疗组感觉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采用风池、大椎、肺俞、膈俞、脾俞、中脘、曲池、血海、足三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治疗6周。观察组于针后对大椎、肺俞与曲池、血海两组穴位交替进行刺络拔罐治疗,每周2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