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施氏善用温针疗法、化脓灸法,起沉疴,疗顽疾。临床常针灸、中药并用以治疑难杂症,在针灸治疗顽痹、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因其医术精湛,疗效显著,深得病家信赖。究其针法,注重一个“气”字,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三句话,即留针重在聚气,艾温重在导气,行针重在调气。现简介于下。留针重在聚气温针之所以不同于一般针刺,在于针入必留。夫留置乃针刺基本操作,一般应用多遵《内经》“寒者留之”的原则。而施氏温针,则对一切经络壅滞,气血痹闭等证,可不问其气盛、气滞、属虚、属实、属寒、属热,针入皆留之。然则留针果适于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2.
动留针法是针灸治疗方法之一,指针刺入腧穴,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在留针期间反复运针,增强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一种方法,亦称间歇行针法。因该法于行针催气的同时留针候气,直待气至,适用于针刺后经气不至者。兹就动留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穴位应用综述如下。1远端取穴1.1条口穴或透承山穴条口为足阳明胃经穴,承山  相似文献   

3.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4.
得气、得气的应用与操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培清 《中国针灸》2007,27(5):349-351
得气是针刺疗法取效的关键。本文就得气的意义及如何辨气、如何得气做了初步探讨。得气是术者与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对针刺的具体感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辨气要分辨正气(谷气)、邪气,辨虚实、寒热。操作手法是以杨继洲的十四法为纲,简要述之,如循法之催气、按法之行气、盘法之和气。同时对迎随补泻亦做了阐释,从进针之法、行针之法、出针之法,都对如何“得气”做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5.
针下辨气是针灸临床的重点、难点,也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其作用贯穿于针刺操作始终。赖新生教授认为取穴、得气、补泻、出针均与医者针下辨气密切相关。本文阐述针下辨气于针刺各环节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显著提高针灸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通里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探讨针刺通里穴对自主神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率变异性正常的健康青年20人,进行通里穴针刺,并在针刺前5 min、针刺时、针刺后10 min、出针时以及出针后10 min,检测HRV的变化.结果:针刺通里穴时RMSSD和HF norm较针刺前均有降低,留针后10 min,即行针时继续降低,待出针时人持续低位;SD和LF norm与针刺前相比升高,行针时达到高峰,出针时人持续高位;LF/HF针刺时、行针、出针时均较试验前时显著增加,显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一直持续到出针.结论:针刺通里穴可使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迷走神经紧张性减低,总体效应可影响到出针,行针时最强.  相似文献   

7.
在针刺治疗中,施针顺序、深度、留针时间是否会影响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笔者和导师在临床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实践和长期的观察。发现进针、行针、出针按主次、轻重、类别进行施针,优于随意针刺或从一侧到另一侧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会出现由经气逆乱引发的各种不适;针刺深度依卫、气、营血分为三层疗效较好;留针时间1 h以上疗效最佳。因此,在临床中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要注意以上几点,使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出针又称起针,是针刺基本操作技术的最后环节,是针刺达到要求后将毫针取出的方法。针刺过程包括进针、行针和起针,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针刺效果,因此既要重视进针和行针手法,也要注重出针手法。然出针手法必须做到因病、因人、因症,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起针方法。但无论何种出针方法,均应始终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以减轻患者痛苦为宗旨。  相似文献   

9.
马元 《中国针灸》2009,29(11):893
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医生用针体在经穴内调气的过程,调气必须在明辨经络和经穴状态的前提下实施,而只有通过针下气的细微变化方能感知经络经穴的虚实寒热等机能状态.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体现在催气、得气、守气、辨气和调气几方面.本文将这一核心操作过程系统化,并根据临床实际重新阐明了得气的意义和辨气的方法,为正确理解针刺操作的真正含义和切实掌握针刺操作的核心内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尺胫针疗法的操作方法及其特点。方法:从尺胫针进针点的确定、进针(针具与体位、进针操作、针刺数量)与行针、留针与出针、操作特点诸方面加以论述。结果:以定痛位、定病经、定尺胫、定区带确定其进针点;平刺进针,针身仅卧皮下,针刺的数量以患者取效为依据;采用上抬下压、左右摆动、左右捻转、环转四种方法行针以加强刺激;以针刺数量多寡不一、针刺深度仅在皮下、范围呈区带性、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行针手法与特殊的"得气"现象为操作特点。结论:尺胫针疗法操作以经络理论作指导,方法简便,特点鲜明,疗效满意,安全性高,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留针术,出于《内经》。在《灵枢》的81篇中竟有29篇论及留针问题。留针,即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一段时间后出针;留针过程可行针,可间歇行针,也可不行针。留针的意义在于候气,或调气。最终目的是维持阴阳平衡,使虚者实而实者虚;或补益扶正,培补阳气,以利驱邪;或协助补泻,祛邪扶正。“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素问》):“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灵枢》):“久瘤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而  相似文献   

12.
先用拇指尖在患者肝穴局部轻轻揉按,探寻到最敏感点后,常规消毒,用28号1寸毫针直刺2cm左右,做均匀持续的小幅度提插行针,待针刺部位产生较强的酸麻重胀感后留针40分钟,每隔5~10分钟提插行针1次,使整个针刺过程均保持强针感,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引起局部血肿。  相似文献   

13.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且在刺灸治疗时亦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针刺调气关键在于补泻,而补泻的关键是如何辨气,如何辨正邪大小。"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意欲调气,需要医者先"治其神",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针响""医者得气"及"二次得气"在治疗层次上相差较大,前两类处于致病的启动阶段,施术者必须在"针响""医者得气"的基础上判别疾病的阴阳盛衰及证候的寒热虚实,诊其脉气大小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才可激发"二次得气",这是针刺得气补泻的内在本质。"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守门户运用于临床即是守神。临床上运用"气"穴时应擅于调气与治神,二者中调神为先导,调气为关键,"以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达到经脉调畅,血脉通利,阴阳调和之效。  相似文献   

14.
留针对针刺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留针的作用,一是候气,二是调气,以便于各种加强手法的运用,增强针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气机失常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针刺重在调气,调气后通常会出现"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和"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两种情况。特别是在"治未病"中针刺调气可发挥关键作用。在诊断过程中,通过察色、审形、望舌、诊脉等手段感知人体内的气机活动,准确诊断人体气机失衡之处。在治疗上,通过针刺来调节厥逆、阻滞、陷下等不平之气,使得气血趋于平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青年人胃电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时间相关性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30例,运用EGEG-5D五导胃电图微机分析仪检测足三里穴针刺过程中不同时段(针刺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后5 min、进针后10 min、行针时、行针后5 min、行针后10 min、出针时、出针后5 min、出针后10 min)胃电波形频率和幅值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Ⅰ~Ⅳ导联中,各时段平均频率、平均幅值数值较针刺前大多有所降低,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相对升高,进针后10 min、行针后10 min与进针后5 min、行针后5 min相比数值降低(P0.05),出针后5、10 min与针刺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青年人胃电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以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针刺过程中,即时效应、累积效应均有所体现,在针刺操作后10 min内累积效应持续存在;同时针刺对机体胃电活动的调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7.
针刺疼痛指针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针感以外的刺痛感,包括进针痛、行针痛、留针痛和出针痛。这种疼痛是患者接受或坚持针灸治疗的一大障碍。如能采取相应措施,这种疼痛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无痛或微痛的针刺,通称为“无痛针刺”。本文仅以毫针为例,就无痛针刺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咳嗽需辨外感还是内伤,外感六淫往往为发病诱因,内伤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关键,故外感、内伤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从葛氏掌针取穴、针刺顺序、行针手法、留针时间等关键因素治疗咳嗽,可使气机调畅,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现介绍刘美荣教授运用葛氏掌针法治疗咳嗽的经验,论述咳嗽之病因病机、葛氏掌针选穴思路及针法特点,举医案两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青年左侧劳宫穴,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观测5个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15名,针刺左侧劳宫穴,应用TCD检测并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在针刺进针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得气并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留针时(留针15 min并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出针时(留针30 min并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出针后10 min的血流速度及PI和RI的变化。结果:针刺左侧劳宫穴,在出针时和出针后10 min与针刺前相比左侧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降低,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降低(P0.05);其余各参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劳宫穴,在出针时和出针后10 min可使同侧MCA的Vs下降,Vd和Vm升高,PI和RI均下降。  相似文献   

20.
对中风患者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须在特定腧穴上激发出酸、麻、胀、重、窜动、电流感、蚁行等针感。其中"窜动"是指以提插手法为基础的行针过程中出现的酸麻、抽动等针感的概括,是"醒脑开窍"针刺法取效的重要因素,"窜"特指酸麻感的循经传导和放射状扩散,"动"指腧穴局部肌肉抽动及肢体关节、远端的不自主运动。通过在特定腧穴上激发"窜动"针感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神导气、平衡中风病人之阴阳的目的。本文从腧穴的定位、进针以及行针角度论述获得这种针感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