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利用B-Z化学振荡体系建立不同生长期当归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方法采收不同生长期当归20批,采用H2SO4-KBr O3-CH2(COOH)2-Mn SO4为振荡体系,以当归为反应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化学振荡体系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获得当归电化学指纹图谱。结果不同生长期当归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的波形及振荡参数经主成分分析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该方法可以简便、快速、直观地对不同生长期当归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采用H+-Mn2+-CH3COCH3-BrO3-为振荡体系,以待鉴别中草药为反应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化学振荡体系中的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获得中药电化学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进行中药鉴别。不同中药底物的化学振荡体系获得各具特色的中药电化学指纹图谱,并且指纹图谱的重现性良好。因此可以利用电化学指纹图谱鉴别易混的中草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别洛索夫-扎鲍京斯基振荡反应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对中药天麻进行鉴别。方法:将天麻加入H2SO4.MnSO4-CH3COCH3-KBrO3中,组成化学振荡体系,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数据,并对温度、天麻用量等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体系的最佳实验条件为10mLH2SO4(1.0mol·L^-1)溶液、5mLMnSO4(0.1mol·L^-1)溶液、5mLCH,COCH3(0.54mol·L^-1)溶液和5mLKBrO3(0.3mol·L^-1)溶液,温度310K、加入0.3g的天麻粉末。获得了不同产地天麻的电化学指纹图谱及振荡微观指纹图谱。结果:通过对不同产地中药材天麻电化学指纹图谱的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天麻的指纹图谱主要参数有较大区别。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方便地用于不同产地天麻的区别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B-Z振荡反应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对中药木瓜进行鉴别.方法:将木瓜加入H2SO4-CH2(COOH)2-Ce(SO4)2-KBrO3中,组成B-Z化学振荡体系,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数据,并对木瓜用量等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体系的最佳实验条件为12 mL3.0 mol·L-1H2SO4溶液、6 mL0.4 mol·L-1CH2(COOH)2溶液、3 mL 0.005 mol·L-1 Ce(SO4)2和3 mL0.2mol·L-1 KBrO3溶液,温度310 K,加入0.3g的木瓜粉末.结果:通过对不同产地木瓜化学指纹图谱的研究,发现不同产地木瓜的指纹图谱主要参数有较大区别.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方便的用于不同产地木瓜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药辛夷的电化学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并考察反应温度、转速、药材加入量等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Z化学振荡技术,在以丙二酸为耗散物的BrO3-+H++Ce4++丙二酸振荡体系中,加入中药辛夷作为反应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振荡体系中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获得辛夷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结果:辛夷的电化学指纹图谱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信息参数,绘制其指纹图谱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为315 K,转速为400 r·min-1,药材加入量为0.15 g。结论:电化学指纹图谱方法简便、快速、直观,可以用于辛夷药材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化学振荡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孟民 《中草药》2006,37(7):961-965
中药是一个多组分的复杂体系,质量监控因多方面因素较难实现,虽已有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析方法,但仍不十分理想,因此,有不少学者针对中药特性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力求开发一种既简便,又快捷,且能反映中药特性的分析方法。探讨采用电化学手段和振荡技术,获取中药及其制剂的特征振荡指纹图谱,依据图谱所反映的信息,确定中药种类及有关成分的量;通过15种草药和六味地黄中成药的振荡图谱,探讨了建立中药特征振荡图谱的理论,并进行了反应机制研究;介绍了中药特征振荡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案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讨论了振荡体系对中药振荡图谱的影响,给出了中药振荡反应振荡系数的研究方法,基于图谱进行了动力学和反应机制研究。这种方法克服了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相互干扰严重,难以确认的弊端,是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7.
半夏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半夏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Mn2+-CH3COCH3-BrO3-为振荡体系,以中草药为反应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化学振荡体系中的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获得中药电化学指纹图谱。结果:半夏与水半夏的电化学指纹图谱各具特色,差异明显。结论:可以利用此方法鉴别半夏,该方法经济、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8.
苍术电化学指纹图谱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苍术的电化学指纹图谱,并与白术进行比较。方法:以H2S04-CH3COCH3-MnsO4-KBrO3为化学振荡体系、中药苍术为振荡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绘制化学振荡曲线。结果:得到了苍术的电化学指纹图谱。反应在诱导期活化能为73.28kJ/mol、振荡期活化能为70.69kJ/tool。浓度与诱导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苍术与白术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有明显区别。结论:电化学指纹图谱可以用来鉴别苍术与白术,该方法简便、易行,是一种较好的鉴别中草药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几种中药的化学振荡指纹图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振荡技术,采用KBrO3-MnSO4-H2SO4-丙酮振荡器,得到了解表药柴胡、葛根、连翘,祛风湿药木瓜、独活、五加皮和理血药鸡血藤、丹参、虎杖的振荡指纹图谱。结果表明,这些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可用于辨识中药。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产地菊花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对中药菊花进行了表征,并对影响该体系的转速、温度、菊花药材用量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考查;分析了不同产地菊花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方法:采用B-Z振荡技术。结果:不同产地菊花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有明显不同信息特征。结论:电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可用于不同产地菊花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通过逐步优化的策略建立了定量分析生血宝合剂中8种指标成分的HPLC-UV-MS方法。首先确定分析目标概貌,选择指标成分为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二苯乙烯苷、特女贞苷、旱莲苷D、大黄素、毛蕊异黄酮苷和黄芪甲苷;接着以指标成分的分离度及信噪比为关键方法属性(CMA),采用部分析因实验进行第一步优化,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关键方法参数(CMP)为流动相加酸量、柱温、梯度和波长;然后通过单因素优化确定了检测波长和流动相加酸量,提高了分离度和信噪比;再以特女贞苷和大黄素的峰对称因子为CMA进行第二步优化,根据中药体系特点,提出经验公式用于估计CMP的范围大小,选择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优化;最后建立数学模型,计算获得设计空间并验证。对优化后的色谱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HPLC-UV-MS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准确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生血宝合剂中指标成分含量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藏药黑果枸杞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维  马养民    张弘弛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4):262-266
 目的 从藏药黑果枸杞中分离和鉴定内生真菌,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旨在从该植物中获得强抑菌活性的菌株,为寻找新型抑菌活性物质提供新的资源。方法 以新鲜黑果枸杞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其根、茎、叶中分离内生真菌,依据形态进行初步鉴定;采用滤纸片法测定黑果枸杞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黑果枸杞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81株,其中常态下分离得到60株,高盐条件下分离得到21株。81株内生真菌经鉴定属于7目,10科,13属,抑菌活性测试表明,高盐条件下得到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活性明显高于一般条件下的,特别是E21菌株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6~31 mm。结论 采用模拟植物生长环境的方法分离内生真菌,对于特异性菌株的分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erulic acid, a natural compound, on pancreatic beta cell viability,Ca2+ channels, and insulin secretion.Methods: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ferulic acid on rat insulinoma cell line viability using the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viability assay. The whole-cell patch-clamp technique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were also used to examine the action of ferulic acid on Ca2+ channels and insulin se...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产地和采集季节叶下珠中鞣料云实精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岚  任丽娟  李克明 《中草药》2002,33(2):157-159
目的:对全国10个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采收期的叶下珠进行了鞣料云实精的含量测定比较。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测定波长270nm。结果:海南和贵州的鞣料云实精含量最低为0.58%,西安的含量最高达1.78%。采收期以8,9月份含量最高,为1.24%。结论:不同产地的叶下珠中鞣料云实精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且同一产地不同的采收期的鞣料云实精含量相差也较大。  相似文献   

15.
张宝华  张群 《西部中医药》2011,24(10):97-98
目的:总结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2~5月在西安电力中心医院门诊进行治疗的36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对其进行相应的眼科手术治疗后,给予控制血糖治疗并进行良好的护理.结果:36例患者经过科学的治疗和细心护理后,29例患者的血糖都控制在正常范围,眼底病变也得到有效控制,其中7例合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探讨胞内、外钙离子是否在水杨酸诱导丹参迷迭香酸生物合成中起作用。 方法: 以生长50 d的丹参幼苗为材料,通过喷施水杨酸诱导迷迭香酸合成量增加,再利用胞外钙通道抑制剂verapamil(Vp)和LaCl3、胞内钙调素拮抗剂trifluoperazine (TFP)和胞内钙通道上IP3受体抑制剂LiCl处理,分别考察水杨酸、钙离子通道抑制剂/钙调素拮抗剂处理后迷迭香酸的合成量及其合成相关酶(PAL,TAT)的活性变化。 结果: 2.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24 h后可诱导迷迭香酸合成量升高到(40.51±2.16) mg·g-1,是对照的1.97倍,迷迭香酸合成相关酶PAL活性升高到对照的1.42倍,TAT活性升高到对照的1.29倍;Vp,LaCl3,TFP,LiCl处理均抑制了水杨酸诱导的PAL,TAT活性的升高,从而导致了迷迭香酸合成量降低。 结论: 水杨酸诱导丹参迷迭香酸生物合成过程中,胞内、外钙离子发挥着重要的信号转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苯甲酸和水杨酸的含量。方法:使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30∶70),检测波长为244 nm。结果:样品测定在8 min内完成,苯甲酸在60~480 mg·L-1范围内,r=0.9995, RSD=0.72%,平均回收率为99.5%;水杨酸在30~240 mg·L-1范围内,r=0.9995, RSD=0.67%,平均回收率为100.7%。结论:本方法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复方苯甲酸软膏中的苯甲酸和水杨酸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黏膜血浆细胞能量代谢与黏膜损伤的关系以及旋覆代赭汤治疗RE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10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旋覆代赭汤全方组(全方组)、苦降组、甘升组、升降相因组、去苦降组、去甘升组、去升降相因组和西药组;除正常组外,其余9组行"4.2 mm幽门夹+胃底2/3结扎术"造模。治疗14 d后,即造模后第22天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血浆Na~+-K~+-ATP酶及Ca~(2+)-Mg~(2+)-ATP酶的活性。[结果]实验后各模型组大鼠ATP酶活性低于正常组;全方组、西药组酶活性较好,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苦降组及去甘升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组及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与全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旋覆代赭汤全方组能提高模型大鼠血浆Na~+-K~+-ATP酶及Ca~(2+)-Mg~(2+)-ATP酶的活性,改善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组织形态学病变,且作用优于各拆方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RE)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RE食管黏膜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与黏膜损伤的关系以及旋覆代赭汤治疗RE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旋覆代赭汤组高、中、低剂量组(24,12,6 g·kg-1)及西药对照组(奥美拉唑10 mg·kg-1+2 mg·kg-1莫沙必利),每组16只。采用"食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制备胃及十二指肠液混合RE模型。从术后第3天开始,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旋覆代赭汤高、中、低剂量、西药(奥美拉唑10 mg·kg-1+莫沙必利2 mg·kg-1)灌胃,连续7天,记录大鼠体重变化及死亡情况,于第8天处死大鼠留取标本,观察食管下段黏膜大体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化学法检测食管黏膜组织Na+-K+-ATP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P<0.05),食管黏膜肉眼及镜下病理改变明显,评分增高(P<0.05);食管黏膜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西药组比,旋覆代赭汤高、中剂量组大鼠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旋覆代赭汤高、中剂量组、西药组肉眼及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食管黏膜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 旋覆代赭汤能明显提高RE大鼠食管黏膜细胞膜Na+-K+-ATP 酶及Ca2+-Mg2+-ATP酶活性, 从而保持食管黏膜细胞完整性,减轻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回顾针麻镇痛的科研道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初期探索:1958年上海和西安有一部分医生将针刺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试图不用麻醉药或减少麻醉药用量而完成外科手术,称之为针刺麻醉(针麻)。这一创新性临床实践,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兴趣。(2)临床推展:1965年开始全国许多医院进行仿效;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全国几乎所有医院全部开展针麻;进入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针麻逐渐减少。(3)原理探讨:1965年开始,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者参与进行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从1970年开始的30年间,针麻镇痛研究论文持续发表,这些科研肯定了针刺镇痛疗效,并试图阐明其原理。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办针刺疗法听证会,证明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导致国内和国际上加大了科研资助,针麻镇痛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4)重点研究:2007年中国将针麻镇痛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在全国9个大医院进一步确定开展临床针麻镇痛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原理的研究。确认了电针与手针有同样的镇痛效果,研制出了电针仪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临床实践证明其可以简化针麻镇痛步骤,便于在手术室推广应用。(5)理论总结:鉴于经络的实质尚待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分布于穴位下的神经纤维是刺激"穴位"发挥镇痛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因此认为,可以用现代神经科学知识理解针麻实质。中国古老的针灸疗法与现代神经科学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并扩展了针刺相关疗法的临床应用,更好地实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6)回归现实: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针刺具有镇痛作用的事实已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认可,"针刺辅助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已成为某些特定手术的首选麻醉技术。由于开展针麻镇痛研究而掀起的科研浪潮既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全世界的应用,也推动了针灸疗法本身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但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基础和临床的交融,是永无止境的。半个世纪的实践值得加以总结,以便深入阐明原理,提高临床效果,纠正可能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