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置入新型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后的疗效。方法 :PANDAⅢ临床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随机对照研究,2013-12至2014-08共入选了来自46家中心的2 348例患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1 174例置入BUMA支架,1 174例置入EXCEL支架。患者平均年龄(61.2±10.6)岁,男性1 658例(70.6%)。将受试者分为糖尿病组570例(24.2%)和非糖尿病组1 778例(75.7%)。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所有的血运重建)。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中分别有558例(97.9%)、1704(95.8%)例的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明显升高(2.87%vs 1.12%,P=0.004);TLF事件发生率虽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vs 6.81%,P=0.25)。MACE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13.98%vs 11.38%,P=0.10)。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事件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5.73%vs 5.11%,P=0.56、6.45%vs 5.46%,P=0.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4.30%vs.2.46%,P=0.03)。倾向值匹配分析前后结果一致。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及术前SYTNAX评分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随访2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2年的死亡事件,尤其是心原性死亡事件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65岁)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disease, ULM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ULMCAD-PCI治疗的患者3960例,其中1397例年龄≥65岁(老年组),2563例年龄65岁(非老年组)。临床终点事件包括3年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的MACE(16.2%∶13.5%,P=0.002)、全因死亡(6.1%∶2.3%,P0.0001)、心肌梗死(6.1%∶3.5%,P0.0001)、再次血运重建(7.7%∶9.6%,P=0.04)明显升高。应用倾向性评分校正后,两组之间的MACE(危险比[HR]:1.16,95%可信区间[CI]:0.93~1.53,P=0.18)以及再次血运重建(HR:0.81,95%CI:0.61~1.06,P=0.13)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全因死亡(HR:2.08,95%CI:1.35~3.22,P=0.0007)和心肌梗死(HR:1.73,95%CI:1.16~2.56,P=0.0056)在老年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结论 3年随访结果表明,老年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劣于非老年ULMCAD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ULMCA行PCI与CABG术后长期随访的对比研究,研究的相关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11 332例患者,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PCI组与CABG组全因死亡率(OR=1.02,95%CI:0.73~1.42,P=0.92)、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59,95%CI:0.33~1.07,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组心肌梗死率(OR=1.74,95%CI:1.43~2.11,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60,95%CI:1.81~3.72,P0.000 01)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91,95%CI:0.64~1.28,P=0.59)轻微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64,95%CI:0.28~1.48,P=0.29)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梗死率(OR=2.08,95%CI:1.62~2.69,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70,95%CI:1.80~4.03,P0.000 01)仍显著增高。7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61,95%CI:0.46~0.80,P=0.000 4)、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23,95%CI:0.16~0.32,P0.000 01)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OR=2.00,95%CI:1.39~2.86,P=0.000 2)、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37,95%CI:1.65~3.41,P0.000 01)仍显著增高。结论:PCI与CABG治疗ULMCA患者3年随访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当,但PCI心肌梗死率与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分层分析后7年随访,与CABG相比,PCI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仍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入选2011年2月至12月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83例,分为糖尿病组(n=138),非糖尿病组(n=345)。所有患者至少随访5年,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再狭窄和死亡。结果:随访期间,糖尿病组发生心肌梗死6例、靶血管重建16例、支架内再狭窄6例、死亡12例、总MACE事件30例;非糖尿病组发生心肌梗死3例、靶血管重建21例、支架内再狭窄10例、死亡10例、总MACE事件37例。两组之间靶血管重建率及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法预测MACE发生率(22.2%对11.1%,P0.05)和全因死亡率(8.9%对3.1%,P0.05)糖尿病组均高于非糖尿病组。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MACE发生(HR=3.02,95%CI:1.09~8.34,P0.05)及全因死亡(HR=2.06,95%CI:1.12~3.79,P0.05)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置入支架后的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影响冠心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延迟(12~72 h)与急诊(<12 h)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随访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于发病后72 h内行PCI成功并置入DES的STEMI患者303例。根据PCI时机分为延迟PCI(12~72 h)77例和急诊PCI(<12 h)226例两组,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明确或可能的支架血栓及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为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延迟PCI与急诊PCI两组间的2年MACE(9.1%比8.4%,P=0.85)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5.2%比4.4%,P=0.18)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亚组患者,两组间的2年MACE(12.2%比8.4%,P=0.45)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7.3%比5.6%,P=0.71)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校正两组主要基线特征,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显示,两组间的2年MACE(9.5%比8.1%,P=0.77)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5.4%比5.4%,P=1.00)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延迟PCI与急诊PCI并置入DES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未能在最佳时间窗内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及时行延迟PCI并置入DES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病房,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CTO病变,并PCI试行开通CTO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手术并发症及PCI结果,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PCI成功组(n=583)和PCI失败组(n=101)。院外随访入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5年1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总MACE发生率,比较PCI成功组与失败组长期预后的差别。结果:研究共入选CTO患者684例,583例经PCI成功开通并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开通率(85.2%)。随访时间4.6(3,5)年,其中成功开通CTO组失访60例(失访率10.3%),失败组失访10例(失访率9.9%)。校正前PCI成功组总MACE(23.3%vs.48.5%,P0.05)、全因死亡率(5.2%vs.17.8%,P0.05)、TVR率(11.2%vs.21.8%,P0.05)低于失败组,非致死性MI发生率与失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vs.8.9%,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PCI成功组总MACE发生率(HR:1.421,95%CI:1.079~1.870)、全因死亡率(HR:0.324,95%CI:0.165~0.637)、TVR率(HR:2.077,95%CI:1.459~2.761)仍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对慢性闭塞病变行成功的PCI术,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降低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史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50%的患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术且LVEF小于50%的患者共549例,分为有血运重建史组和无血运重建史组。比较两组术后2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分析血运重建史与PCI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243例(44.3%)患者有既往血运重建史。546例(99.5%)患者完成PCI术后2年随访。两组之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靶血管重建、靶病变重建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血运重建史不是PCI术后2年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P0.05)。再次血运重建、靶血管重建、靶病变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三支病变(P0.05)。亚组分析表明,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的患者和有PCI史的患者行PCI术后2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无血运重建史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VEF小于50%的患者中,既往血运重建史不增加PCI术后远期预后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国产涂层可降解与涂层不可降解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SES)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置入SES的冠心病患者2950例,其中涂层可降解SES组患者1520例,涂层不可降解SES组患者1430例。采用倾向评分配对分析对基线不匹配患者行1∶1匹配后得到倾向匹配队列,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linical events,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年,涂层可降解SES组和涂层不可降解SES组的MACE[85例(6.8%)比75例(6.0%),P=0.414]、心源性死亡[20例(1.6%)比18例(1.4%),P=0.74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8例(2.2%)比22例(1.8%),P=0.391]、靶血管血运重建[44例(3.5%)比36例(2.9%),P=0.363]、支架内血栓[14例(1.1%)比8例(0.6%),P=0.284]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涂层可降解与不可降解SES在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似,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性地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二区病房共144例冠状动脉CTO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及CTO开通策略、PCI治疗相关手术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成功组(n=125)和失败组(n=19)。术后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event,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或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arget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比较PCI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预后的差别。结果 PCI治疗总成功率为86.8%(125/144)。随访时间为(11.49±2.01)个月,成功组患者总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vs. 26.3%,P=0.002);成功组累积无MACE生存率高于失败组(log rank P=0.025)。PCI治疗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9/144)。与成功组相比,失败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P=0.002)。此外,正向与逆向PCI治疗策略对患者累积无MACE生存率无影响(log rank P=0.954)。两种策略术中不良事件发生分别为5例(5.7%)和6例(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正向与逆向PCI治疗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开通CTO成功率高,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成功开通CTO能降低患者1年总MACE发生率,提高累积无MACE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前24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PCI后给予阿托伐他汀每天40 mg,使用1个月]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28例接受择期PCI术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n=127)和常规治疗组(n=201)。主要终点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定义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大于正常上限值(ULN)3倍],次级终点为30天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谷丙转氨酶(GPT)≥3倍ULN作为安全性终点。结果患者无失访。序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8.7%和17.9%(OR为0.435,95%CI为0.212~0.889,P=0.020),序贯治疗组30天MACE发生率为9.4%,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8.4%(OR为0.435,95%CI为0.231~0.925,P=0.027)。两组出现GPT≥3倍ULN分别有5例(3.94%)和1例(0.5%)(P=0.034)。结论在择期PC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可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30天MACE,但应警惕转氨酶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合并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因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住院患者,将存在严重冠心病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归为PCI组(2808例),不存在严重冠心病且未行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归为No-PCI/CABG组(3232例)。PCI组再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NSTEMI/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对临床上合并的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PCI组患者男性比例(75.4%比53.1%,P0.0001)、平均年龄[(64.83±0.20)岁比(63.39±0.18)岁,P0.0001]、高血压病(66.7%比54.7%,P0.0001)、糖尿病/糖耐量异常(37.0%比20.8%,P0.0001)、卒中(7.0%比5.4%,P=0.0098)和慢性肾病(4.3%比2.8%,P=0.001)比例显著高于NoPCI/CABG组;而两组间高脂血症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I组中女性高血压病(74.1%比64.3%,P0.0001)、糖尿病/糖耐量异常(42.5%比35.3%,P=0.0007)和卒中(9.4%比6.2%,P=0.0054)比例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论PCI组还是No-PCI/CABG组,女性高脂血症比例均显著高于男性。(3)对PCI组进行亚组分析发现,STEMI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NSTEMI/UA组和SA组(83.9%比72.9%比72.3%,P0.0001),而发病年龄显著小于NSTEMI/UA组和SA组[(62.54±0.45)岁比(65.15±0.28)岁比(66.17±0.34)岁,P0.0001]。SA组高血压病(71.9%比66.9%比60.0%,P0.0001)和既往靶血管血运重建(PCI/CABG)(33.9%比18.7%比7.2%,P0.0001)比例显著高于STEMI组和NSTEMI/UA组;NSTEMI/UA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比例显著高于STEMI组和SA组(39.7%比35.1%比34.4%,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高脂血症、慢性肾病和卒中的比例三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既往靶血管血运重建是SA和NSTEMI/UA患者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重要原因;行PCI的严重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但女性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和卒中的比例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延迟PCI策略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12个月临床终点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PCI治疗的高危NSTE-ACS患者758例,并依据介入治疗时间窗分为早期PCI组(确诊后24 h内PCI,185例)和延迟PCI组(确诊后超过24 h PCI,573例),主要终点是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与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影像特征、PCI相关数据以及主要终点。结果 711例(93.8%)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早期PCI组主要终点MACE发生率与延迟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比11.2%,χ~2=1.289,P=0.256),全因死亡与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PCI组显著降低住院时间[(7.6±3.1)d比(10.7±3.8)d,t=2.489,P=0.014)]及减少医疗费用[(4.85±1.35)万元比(5.28±1.64)万元,t=2.132,P=0.038)]与延迟PC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介入干预不能降低高危NSTE-ACS患者PCI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但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远期疗效。方法:将230例成功开通CTO病变的患者按1∶1随机分组为IVUS引导组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5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支架内血栓(ST)。结果:230例患者中,219例成功完成5年临床随访,其中IVUS引导组109例,CAG引导组110例。2组间临床特征和CAG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219例患者术后5年时共发生88例MACE(40.18%),其中IVUS引导组38例(34.9%),略低于CAG引导组的50例(45.5%),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0)。2组间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TVR、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没有统计学差异。IVUS引导组ST发生率为1.8%,CAG引导组为8.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2)。结论:对于CTO病变,相比于CAG引导,IVUS引导DES植入可以降低远期ST风险,也有降低MACE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多血管疾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 287例。多血管疾病定义为冠心病患者既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和(或)外周动脉疾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多血管疾病分为两组:多血管病组(n=1 583)和非多血管病组(n=8 704)。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MACCE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新发脑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1 583例(15.4%)患者合并多血管疾病。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相比,多血管病组患者老年及女性比例高,危险因素及合并症更常见,冠状动脉病变也更加复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中位随访29(1~34)个月期间,多血管病组患者MACCE(15.0%vs 11.6%,P=0.004)、全因死亡(2.5%vs 1.2%,P=0.018)、新发脑卒中(3.2%vs 1.4%,P=0.000)和支架内血栓形成(1.8%vs 0.8%,P=0.014)的发生率均高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合并多血管病是PCI后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0,95%CI:1.067~1.418,P=0.004)。另外,在多血管病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较非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MACCE发生率低(13.1%vs16.5%,P=0.045)。结论:合并多血管疾病的冠心病患者PCI后远期预后较差,其中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患者可能受益更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支架植入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基础上加用裸金属单纯支架植入]与DCB组(PCI治疗基础上加用紫杉醇DCB)。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术后9个月靶病变分支最小管腔内径(MLD)、直径狭窄率,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 (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与支架植入组比较,DCB组术后MLD[(1.66±0.29)mm比(2.04±0.32)mm]、术后9个月MLD [(1.40±0.46)mm比(1.75±0.53) mm]均显著扩大(P均=0.001)。术后9个月,DCB组再狭窄率(4.0%比18.0%)、MACE发生率(8.0%比24.0%)均显著低于支架植入组(P均<0.05);两组LLL、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TL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DCB可显著扩大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远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期间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并成功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CABG组(n=270),DES组(n=285)。随访5年,从术后30 d开始到5年止结束,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结果入选患者随访率100%。CABG组与DES组两组间5年全因死亡率(1.11%vs.1.40%)、心源性死亡率(0%vs.0%)、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2.22%vs.2.81%)无统计学差异(P0.05)。DES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3.15%)、心绞痛复发率(17.89%)、再次血运重建率(12.28%)均高于CABG组(分别为1.11,5.56%,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ABG与PCI治疗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ES支架置入远期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2年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04-04至2006-10在我院行择期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565例。入选患者分为DES组(n=1317)和BMS组(n=248例)。随访资料包括术后30天、1年和2年的死亡、心肌梗死、血栓、靶病变血运重建和靶血管血运重建。本研究比较了DES和BMS两组间各种临床事件累积发生率的差异,同时通过倾向性评分调整后的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术后2年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DES和BMS两组患者术后2年出现学术研究联合会(ARC)定义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ES组术后30天明确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BMS组(0.08%比0.81%,P=0.016)。术后2年与BMS相比,DES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3.88%比10.89%;风险比0.159(95%可信区间:0.151~0.444),P0.0001]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48%比11.69%;风险比0.383(95%可信区间:0.232~0.633),P0.0001]的风险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与置入BMS相比,使用DES可以显著降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但是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血栓形成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的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CAG显示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且行FFR检查的NSTEACS患者,共142例(FFR组),与同时期仅行CAG的NSTEACS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以1∶2进行匹配,后者共284例(CAG组)。分析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FFR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36.6%比46.8%,P=0.037)、住院费用[(3.24±1.62)万元比(4.16±3.23)万元,P=0.033]、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2.2%比4.5%,P=0.040)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9%比11.7%,P=0.046)均低于C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总MACE发生率及心原性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NSTEACS患者中,FFR结合CAG指导的治疗可减少支架置入比例和住院费用,并可改善该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