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  采用四维盆底超声定量分析中老年经产妇肛提肌裂孔形变,探讨其诊断膀胱膨出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患有膀胱膨出的57例中老年女性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59例无膀胱膨出的中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四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静息、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变并记录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分析其与膀胱膨出的关系。 结果  病例组结构松散,内部排列紊乱,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静息时两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Valsalva状态下病例组各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各参数曲线下面积均 > 0.8,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45 cm、5.25 cm和19.05 cm2,其中面积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98),敏感度为0.754,特异性为0.881,优于前后径及横径。 结论  四维超声重建肛提肌裂孔,观察其形变及参数变化,用于评估中老年膀胱膨出,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二次自然分娩后产妇近期盆底结构变化。 方法选取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产后42 d复查的二次自然分娩和初次自然分娩产妇各50例。盆底超声检查观察所有产妇膀胱颈活动度(BND)、最大Valsalva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子宫下垂和直肠膨出发生情况。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比较初次自然分娩组与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BND、最大Valsalval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χ2检验子宫下垂、直肠膨出、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发生率。 结果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BND、最大Valsalval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增大[(29.37±5.32)mm vs (22.63±6.35)mm,(148.8±14.97)° vs(141.2±15.20)°,(73.69±16.03)° vs (69.8±15.25)°,(44.41±19.27)° vs(40.0±17.52)°,(21.47±5.19)cm2 vs (19.15±4.10)cm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61,P<0.001;t=2.519,P=0.001,t=2.476,P=0.001;t=3.123;P=0.001;t=2.481,P<0.001)。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子宫下垂、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发生率均高于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46.0%(23/50)vs 20.0%(10/50),12.0%(6/50)vs 6.0%(3/50),20.0%(10/50)vs 6.0%(3/5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44,P=0.006;χ2=3.342,P=0.043;χ2=4.332,P=0.037),二次自然分娩组与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直肠膨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vs 2.0%(1/50),χ2=1.197,P=1.000]。 结论经盆底超声检查发现二次自然分娩对女性盆底近期影响较初产自然分娩明显,同时盆底超声检查可为盆底障碍性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0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初期膀胱膨出产妇107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产后无膀胱膨出的产妇107例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采用盆底超声进行检查,对两组产妇不同状态下盆底超声参数予以统计比较。结果:在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盆底超声诊断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超声参数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1月—9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43例产后膀胱未膨出患者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产妇在静息、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不同状态盆底超声参数,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结果:观察组在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不同盆底超声参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早期膀胱膨出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它可以综合地反映出膀胱膨出的具体状况,为产妇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参考,该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参数评估产后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月于酒泉市人民医院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418例初产妇为对象,根据产后是否发生POP分为POP组(n=147)和非POP组(n=271)。所有产妇均接受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PUA),计算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own distance,BND)和膀胱尿道后角变化[changes in PUA,R-A(PUA)]。结果:POP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PUA均大于非P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OP组BND、R-A(PUA)均显著大于非POP组(P <0.05)。结论:产后POP患者盆腔结构不稳定性增加,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膀胱颈移动和膀胱尿道后角改变与产后PO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盆底超声在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的效果及检出率。方法:以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50例女性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女性产后无膀胱膨出者为对照组,在产后1 d均为其实施盆底超声检查,对两组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女性产后膀胱膨出患者的BND值、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女性产后无膀胱膨出者(P<0.05);触诊、视诊与盆底超声对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应用盆底超声,可较好将疾病检出,对其具体病情反映,为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奠定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经产后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115例经产妇(经阴道分娩组70例,剖宫产组45例)于产后6~8周行盆底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观察与测量以下指标: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下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内口有无形成漏斗状、膀胱有无膨出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经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膨出率、两种状态下的肛提肌面积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在膀胱颈位置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能够有效观察产后女性盆底结构,阴道分娩对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在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妇作自然分娩组,将同期接收100例剖宫产产妇作剖宫产组。两组产妇产后6~8周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康复治疗前后的二维超声检查参数(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子宫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和三维超声检查参数(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结果自然分娩组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二维超声检查参数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脱垂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等三维超声检查参数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多切面、清晰显示产妇产后盆底支持结构,实时观察盆底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情况,根据超声参数有效检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对子宫脱垂患者经阴道改良补片双侧骶棘韧带固定术的评估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在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2例子宫脱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盆底超声检查评估脏器脱垂情况,明确诊断后行经阴道改良补片双侧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8例伴有膀胱膨出及3例伴有直肠膨出的患者同时修补阴道前后壁并行会阴重建术,术后经阴道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观察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及缩肛状态下植入改良补片的位置、形态及活动情况,并经会阴二维及四维盆底超声观察盆底功能变化,比较术前、术后膀胱最低点、子宫下缘、直肠壶腹部到参考线(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距离,以及盆底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 结果经阴道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观察术后补片情况:可以清晰显示宫颈前方及两侧的"U"形高回声结构及活动情况;经会阴二维及四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32例患者盆底脏器情况: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最低点、子宫下缘、直肠壶腹部到参考线距离(cm),肛提肌厚度(cm)术后较术前测值增大(0.65±1.85 vs 0.15±1.85,2.80±1.10 vs -1.00±1.50,0.60±1.90 vs -0.55±1.55,0.51±0.24 vs 0.37±0.19),盆底裂孔面积(cm2)术后较术前测值减小(20.15±7.20 vs 29.00±9.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例合并膀胱膨出的患者5例术后膀胱膨出治愈、3例术后膀胱膨出情况有改善,3例合并直肠膨出的患者术后直肠膨出均治愈。 结论经阴道及经会阴两种扫查方式结合的盆底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经阴道改良补片双侧骶棘韧带固定术术后改良补片的悬吊情况,可以为术前观察盆腔功能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各种二胎分娩方式对盆底肛提肌裂孔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生产的二胎产妇1606例,在产后42 d至2个月进行产后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以及最大Va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根据2次妊娠分娩方式分为4组,均为经阴道分娩的为组1(1006例),均为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产次对肛提肌裂孔(LH)面积的影响及其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产妇250例,包括初次经阴道分娩产妇(FVD组)150例、二次经阴道分娩(SVD组)及剖宫产产妇(CS组)各50例,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时LH面积的变化,并选择同期120例未分娩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内POP盆底超声检出率。并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POP分为POP组(167例)和无POP组(203例),比较2组间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LH面积差异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有POP组和无POP组间LH面积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POP的超声检出率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LH面积分别为(16.59±3.12)cm2、(15.34±3.50)cm2、(13.09±2.78)cm2及(11.09±2.47)cm2;Valsalva状态下各组LH面积分别为(22.80±8.37)cm2、(18.46±6.63)cm2、(15.58±3.91)cm2及(13.11±5.30)cm2;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各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1.89、11.14,P均<0.001)。对照组、CS组、FVD组及SVD组POP超声检出率分别为:17.5%、26.0%、60.0%及86.0%,CS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VD组 vs FVD组:χ2=11.38,P<0.001;SVD组 vs CS组:χ2=36.53,P<0.001;SVD组vs对照组:χ2=70.55,P<0.001;FVD组vs CS组:χ2=17.36,P<0.001;FVD组vs对照组:χ2=49.74,P<0.001)。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POP组LH面积均大于无POP组[(14.88±3.49)cm2 vs(12.38±2.17)cm2;(20.93±6.53)cm2 vs(15.59±3.50)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6、9.50,P均<0.001)。 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及产次对女性LH面积的影响程度不同;LH面积越大,发生POP的风险越高。盆底三维超声能够测量产后女性不同状态下的LH面积,从而早期发现盆底支持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三维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动态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研究对象作为此次研究组研究对象,收集40例同一时期的未孕女性为参照组。同时给予两组研究对象三维超声监测,分析三维超声监测在,女性提肌裂孔形态改变动态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价值。结果:在三维超声监测下,可以知道在不同状态下研究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状态下研究组的产后盆底器官脱垂情况对比,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对象的静息下直肠壶腹部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其自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的静息下子宫颈、静息下膀胱、瓦氏动作下直肠壶腹部、瓦氏动作下子宫颈以及瓦氏动作下膀胱的两组研究对象的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可以得到其自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研究对象经过三维超声监测,可以动态评估自身存在产后的盆地器官脱落情况,得到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大小以及变化趋势,实现疾病的良好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给予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36例初产妇,根据其初产时接受硬膜外镇痛情况分为潜伏期镇痛组(n=38)、活跃期镇痛组(n=33)和未镇痛组(n=65);对比静息状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3组产妇超声参数,观察硬膜外镇痛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潜伏期镇痛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对产后盆底组织解剖结构改变及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图像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自然分娩的产妇于产后第42天依照超声检查提示有无盆底组织异常进行分组,进行临床妇科检查及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其中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53例,对照组产妇19例(超声检查未发现盆底组织异常)。对两组72例产妇均检测静息及Valsalva动作两个时态图像;膀胱颈、子宫颈、直肠肛管形态及两时态相对活动度;三维图像重建后的肛提肌裂孔平面上测量肛提肌裂孔长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厚度;观察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及连续性;记录两组产妇临床及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72例自然分娩后第42天产妇临床及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和测量结果:(1)盆底功能障碍组53例,经会阴四维超声检出膀胱颈活动度增加38例(71.70%,38/53),阴道前壁脱垂15例(28.30%,15/53),子宫脱垂4例(7.55%,4/53),直肠前壁膨出17例(32.07%,17/53),耻骨直肠肌撕裂8例(15.09%,8/53);临床检查发现产妇压力性尿失禁15例(28.30%,15/53),阴道前壁脱垂5例(9.43%,5/53),子宫脱垂4例(7.55%,4/53),未检出直肠膨出和耻骨直肠肌撕裂。对照组19例产妇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表现;临床检查发现压力性尿失禁3例。(2)经会阴四维超声测量结果: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Valsalva动作肛提肌裂孔面积测值[(23.33±1.61)cm2]与对照组测值[(19.73±1.74)cm2]比较明显增大;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膀胱颈活动度增加[(23.67±1.72)cm2]、阴道前壁脱垂[(25.87±2.28)cm2]、子宫脱垂[(27.95±3.89)cm2]和直肠膨出[(23.68±2.50)cm2]的产妇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对照组测值明显增大。结论产后经会阴四维超声可早期发现临床检查中不易发现的轻度盆底功能障碍及肛提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Until recently, magnetic resonance was the only imaging method capable of assessing the levator ani in vivo. Three-dimensional (3D) ultrasound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be able to demonstrate the pubovisceral muscl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fine the anatomy of the levator hiatus in young nulliparous women with the help of 3D ultrasound. METHODS: In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52 nulligravid female Caucasian volunteers (aged 18-24 years) were assessed by two-dimensional (2D) and 3D translabial ultrasound after voiding whilst supine. Pelvic organ descent was assessed on Valsalva maneuver. Volumes were acquired at rest and on Valsalva maneuver, and biometric indices of the pubovisceral muscle and levator hiatu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axial and coronal planes. RESULTS: In the axial plane, average diameters of the pubovisceral muscle were 0.4-1.1 cm (mean 0.73 cm). Average area measurements were 7.59 (range, 3.96-11.9) cm2. The levator hiatus at rest varied from 3.26 to 5.84 (mean 4.5) cm in the sagittal direction, and from 2.76 to 4.8 (mean 3.75) cm in the coronal plane. The hiatus area at rest ranged from 6.34 to 18.06 (mean 11.25) cm2 increasing to 14.05 (6.67-35.01) cm(2) on Valsalva maneuver (P = 0.009).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elvic organ mobility and hiatus area at rest (P = 0.018 to P < 0.001) and on Valsalva maneuver (all P < 0.001). CONCLUSIONS: Biometric indices of the pubovisceral muscle and levator hiatus can be determined by 3D ultrasou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exist between hiatal area and pelvic organ descent. These data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levator ani anatomy plays an independent role in determining pelvic organ suppor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和评估产后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法 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60名产妇(产后组)和35名未育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及瓦氏动作下测量膀胱、子宫颈、直肠壶腹部的最低点与参考线(耻骨联合后下缘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测量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膀胱及子宫颈的最低点位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直肠壶腹部位置在静息状态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P=0.398),在瓦氏动作下产后组低于对照组(t=17.378,P<0.001)。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t=11.253、9.625,P均<0.001)。结论 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运动情况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从而评价妊娠和分娩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钳助产术后女性的盆底机能。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女性150例(分娩组),其中产钳助产分娩组75例,自然阴道分娩组75例;同期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选取无分娩史的女性100例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的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最低点(膀胱颈或膀胱后壁)位置、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对比分析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减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产钳助产分娩组、自然阴道分娩组、对照组均依次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产钳助产可能导致女性盆底机能受损,盆底三维超声可评估盆底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