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手法针疗仪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所致尖足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手法针疗仪,两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尖足评分法结合足背屈角测量综合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手法针疗仪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9,(11)
目的观察白脉软膏在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患儿尖足方面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出现尖足症状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运用白脉软膏+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治疗3个月后,通过综合痉挛量表(CS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和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进行联合评价,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完成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病例的CSS评分、GMFM-88评分和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左侧CCS差值-3. 11±0. 69、右侧CCS差值-3. 18±0. 67、D区GMFM差值12. 43±2. 40、E区GMFM差值28. 71±5. 55、左侧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差值-15. 00°±3. 45°、右侧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差值-14. 93°±3. 41°,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脉软膏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尖足症状,且能够同时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扁平足患病率及足部运动情况。 【方法】 采用足印法、目测法,对天津儿童医院康复科治疗的56例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检查,对扁平足罹患率及程度、足跟骨内外翻及足拇趾内外翻、足踝及足趾能否跖屈和背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56名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共获得106个患足足印、目测检查106只患足。扁平足发病率为100%,扁平足程度轻度0.00%、中度2.83%、重度97.17%,足跟骨内翻0%、正位0.94%、外翻99.06%,足踝能跖屈100%,足踝能背屈0.94%,足趾能跖屈100%,足趾能背屈16.98%,不同年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足拇趾内翻0.94%、正位5.66%、外翻93.40%,不同年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扁平足患病率高,足部运动差,足跖屈肌痉挛及挛缩是致痉挛性脑瘫患儿足部异常的主要因素。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足部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 择在本科予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的脑瘫患儿50例,比较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和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66)、肌张力(Ashworth)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儿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使用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脑瘫患儿,可有效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肌张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幼保健》2017,(20)
目的探讨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康复科就诊的50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研究组采用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h痉挛量表(MA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粗大运动功能88项评定量表(GMFM)、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MA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MAS、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GMFM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坐位、爬和跪、站立、走跑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以上项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C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级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GMFC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可有效降低肌张力及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7.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指小儿从怀孕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在发育成熟前因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态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脑性瘫痪征.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发作、视觉、听觉、言语、行为等多功能复合性障碍.脑性瘫痪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各国的发炳率在1‰至5‰之间[1].现将本院2001~2004年诊治的11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住院的12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人.对照组患儿给于痉孪肌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VIAS评分为2.65±0.59分,对照组为2.89±0.90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痉孪型脑性瘫痪儿童,临床选择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帮助患儿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脑瘫患儿智力障碍方面的研究已引起普遍关注,并取得一定进展,现就此方面展开综述。国内外研究主要从神经影像学表现、遗传代谢、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几个方面着手调查,发现神经影像学表现在脑瘫患儿智力障碍方面存在一定的特异性,而患儿运动障碍水平与其智力水平互相影响。在相关治疗方面,普遍认为早期干预是防治关键,而祖国传统医学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幼保健》2019,(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肌内效贴布(KT)对脑性瘫痪儿童姿势控制和坐姿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6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NMES及KT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和E区评分、肌张力(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坐位平衡功能量表(SAS)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GMFM-D、GMFM-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足背屈角、跟耳试验、股角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足背屈角、股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耳试验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ES和KT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有效改善了患儿坐姿平衡能力,改善了粗大运动功能及肌张力,提高了患儿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定位引导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张力障碍的疗效,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8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双下肢痉挛的脑瘫患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物理治疗),治疗组在超声定位引导下予BTX-A注射,次日行常规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修正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行双下肢肌肉痉挛程度和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价。结果 两组在治疗1、3、6个月后MAS及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间点治疗组痉挛程度的缓解及运动功能的提高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MAS评分在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X-A疗效有一定的时限性。结论 运用超声定位引导BTX-A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更好的缓解其双下肢痉挛性肌群的肌张力,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运动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2例痉挛型C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研究组(n=31)与对照组(n=31).2组患儿在接受局部肌内注射BTX-A治疗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核心稳定性评估方法、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MWT)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平板支撑时间、仰卧双腿上举角度、仰卧静态卷腹维持时间、GMFM-88 D、E区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步数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3.78、3.46、3.37、2.89、4.52、7.33、3.96,P<0.01)。结论 悬吊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疗法。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 评分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躯干总标准差、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2、6.860、8.380,P<0.05);观察组Berg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2.126、2.331,P<0.05);观察组NGF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0、2.806,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的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2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17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腑瘫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能力的治疗疗效,以期为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3-12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579例痉挛型脑瘫儿童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肌贴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综合性康复治疗,肌贴组行常规康复和肌内效贴,实验组在肌贴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悬吊疗法。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区(GMFM-E区)来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100 d三组的痉挛情况、平衡功能和和行走功能。结果 治疗100 d后,三组CSI评分均降低,BBS、GMFM-E区评分均增高(P<0.001),实验组各项评分指标效果最佳,较肌贴组和常规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并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和对照组(仅应用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月、3月、6月采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组自2周后、对照组自1月后下肢痉挛度下降(P<O.05);下肢痉挛度组间比较2周~3月,治疗组明显下降(P<O.001).治疗组1月起、对照组6月后站立(D区)和走跑跳(E区)评分比治疗前提高(P<O.05);3、6月组问比较,D、E区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BTX-A注射与功能训练结合能快速有效的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疗效,为蜡疗在儿童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MB、CNKI和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至少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 063例患者,蜡疗组为552例,对照组511例。Meta分析结果:蜡疗组在提高有效率(OR=5.72,95%CI:3.6~9.11,Z=7.36,P<0.001),改善MAS评分(MD=0.54,95%CI:0.35~0.73,Z=5.57,P<0.001)、GMFM-88评分(MD=5.46,95%CI:2.84~8.07,Z=4.09,P<0.001)、关节活动度(MD=10.89,95%CI:3.47~18.3,Z=2.88,P<0.004)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蜡疗能够提高儿童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肌肉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温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肌肉注射对脑性瘫痪(CP)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瘫高危儿100例,分为肌肉注射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肌肉注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MNGF;治疗前后对所有患儿进行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测试,比较治疗前后运动发展指数(PDI)所得分数及运动功能。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价两组患儿运动功能;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肌肉注射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353,P<0.05);随访2年后,肌肉注射组50例患儿中无脑瘫病例发生,常规组50例患儿有3例发生脑瘫,脑瘫发生率为6.00%。治疗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发育商(FMQ)、粗大运动发育商(GMQ)、总运动商(TM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肉注射组:t值分别为4.062、4.027、4.909;常规组:t值分别为2.264、2.619、3.098,均P<0.05),且肌肉注射组患儿FMQ、GMQ、TMQ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7、2.433、2.286,均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05)。结论脑瘫高危儿连续应用MNGF能够有效预防脑瘫发生,降低脑瘫发生率,显著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