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时摄像技术下胚胎动力学参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建立一种优胚选择的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137个延时摄像系统培养周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妊娠结局、动力学参数等临床资料,对延时系统组中着床与未着床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t2、t3、t4、t5、t6、t7、t8、cc2、s2、cc3、s3)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与胚胎着床潜能相关的参数,建立多变量分级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①延时系统组有171枚胚胎存在早期异常分裂事件,其中16枚被认为是可移植胚胎并进行了移植,4枚着床。②着床与未着床胚胎之间上述11个时间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6(OR=1.462,95%CI:1.093~1.954,P=0.010)、t7(OR=0.803,95%CI:0.653~0.989,P=0.039)为胚胎着床最佳预测因子,结合异常卵裂事件这一排除标准,建立胚胎着床分级预测模型,通过验证,胚胎着床率随着胚胎等级的下降而降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9(95%CI:0.528~0.770)。结论:时间参数t6、t7与胚胎着床潜能密切相关,与异常卵裂排除标准相结合可初步建立一种选胚模型,但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之前血清孕酮升高时间对体外受精(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移植(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经IVF/ICSI-ET治疗共29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长方案组根据注射hCG日有无直径≥20 mm卵泡分为A组(2725例)和B组(180例),2组又根据自促排卵日至注射hCG日血清孕酮浓度>1 ng/mL(1 ng/mL=3.17 nmol/L)时间分为以下3组:孕酮>1 ng/mL 0 d者分别为A1组(1788例)和B1组(83例);孕酮≥1 ng/mL 1~2 d者分别为A2组(717例)和B2组(67例);孕酮≥1 ng/mL时间≥3 d者分别为A3组(220例)和B3组(30例)。比较各组间的妊娠率。结果:A1、A2、A3组妊娠率分别为55.42%、44.21%和4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1、B2、B3组妊娠率分别为48.19%、47.76%和4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ICSI-ET,hCG日存在直径≥20 mm的卵泡时,随着血清孕酮浓度升高(>1 ng/mL)时间的增加,临床妊娠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调主导卵泡直径大小和强调卵泡均称性2种不同的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标准对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3年1月-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ET助孕的不孕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采用强调主导卵泡直径大小的hCG日标准,B组采用强调卵泡均称性的hCG日标准;比较2组患者在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上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的平均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hCG日孕酮和雌二醇浓度、平均获卵数、平均成熟卵数、成熟卵率等均高(大)于A组(P<0.05)。虽然2组患者可利用胚胎数及冷冻胚胎数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A组(42.19%vs.54.22%,χ2=4.18,P=0.04),且B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10.77% vs.5.86%,χ2=4.07,P=0.04)。结论:强调卵泡发育均称性的hCG日注射标准,在IVF/ICSI-ET有效性及安全性上并不优于传统的侧重主导卵泡大小的hCG日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液参数及精子来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CSI治疗的303对不育夫妇,共计324个周期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取卵当日精液参数及精子来源不同,将这324个ICSI周期分为正常精液组(精液参数及精子来源正常,56个周期)和研究组(精液参数或精子来源异常,268个周期),其中精液参数异常包括极度少精子症亚组(43个周期),极度弱精子症亚组(21个周期),极度少、弱精子症亚组(33个周期)及中/重度少、弱精子症亚组(113个周期);精子来源异常包括睾丸穿刺精子亚组(25个周期)及附睾穿刺精子亚组(33个周期),共计6个研究亚组。回顾性分析324个周期的临床病历资料,分别将上述6个研究亚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与正常精液组进行统计学分析。7组(6个研究亚组及正常精液组)受试者之间年龄、不孕年限、获卵数、MⅡ卵率及平均移植胚胎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受精率比较:极度少精子症亚组,极度少、弱精子症亚组,睾丸穿刺精子亚组及附睾穿刺精子亚组分别为65.1%,78.4%,71.8%及76.6%,均显著低于正常精液组的81.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9,P=0.000;χ2=5.800,P=0.016;χ2=19.884,P=0.000;χ2=9.570,P=0.002)。②正常受精率比较:极度少精子症亚组,极度少、弱精子症亚组,睾丸穿刺精子亚组及附睾穿刺精子亚组分别为60.0%,72.0%,65.6%及69.0%,均显著低于正常精液组的79.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45,P=0.000;χ2=6.109,P=0.013;χ2=17.315,P=0.000;χ2=11.107,P=0.001)。③6个研究亚组的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分别与正常精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极度少精子、睾丸穿刺精子及附睾穿刺精子,虽然可显著降低卵子受精率,但对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影响不显著。故通过ICSI治疗,可使因男性因素导致的不孕患者达到妊娠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孕不育夫妇染色体多态性与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1 318对不孕不育夫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中一方染色体多态的夫妇作为研究组,双方染色体均正常的夫妇作为对照组,同时按照夫妇中一方染色体多态的性别进行进一步分组,分析染色体多态性及不同性别染色体多态对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染色体多态组患者既往流产史的比例高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组(24.64% vs. 15.65%,P=0.007);男方染色体多态的夫妇高评分囊胚形成率低于女方染色体多态组(18.11% vs. 29.03%,P=0.016)及对照组(18.11% vs. 23.81%,P=0.017)。结论:染色体多态性患者有更高的流产病史,男方染色体多态性的夫妇的胚胎发育潜力较低,但其IVF/ICSI-ET结局与正常人群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纵隔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septum,TCRS)后不孕患者的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并有TCRS史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子宫形态正常的不孕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基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既往流产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24,P<0.001)。2组患者年龄、不孕时间、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和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CRS能够纠正宫腔形态异常,使患者获得良好的IVF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7.
倪丹玉杨烨谢奇君姜薇凌秀凤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23,(4):272-276
目的:探讨多原核(pronucleus,PN)发生率对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21年12月行ICSI助孕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多PN发生率分为3组:对照组(多PN发生率=0%,n=333)、低频多PN组(0%<多PN发生率<20%,n=80)和高频多PN组(多PN发生率≥20%,n=31)。分别比较各组间胚胎发育潜能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频多PN组的获卵总数、D3可利用胚胎数增多,正常受精率降低(均P<0.017)。与对照组和低频多PN组相比,高频多PN组正常受精率、D3可利用胚胎数显著降低(均P<0.017);虽然生化妊娠率低、流产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频多PN组生化妊娠率(a OR=0.402,95%CI:0.186~0.870,a P=0.021)和活产率(a OR=0.247,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长方案与超长方案对不孕症患者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2年7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ET辅助生殖治疗的386例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受试者接受GnRH-a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长方案组(n=249)与超长方案组(n=137)。长方案组与超长方案组受试者年龄≤30岁者分别为192、30例,>30~35岁者分别为21、68例,≥35岁者分别为36、39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促性腺激素(Gn)使用剂量、Gn使用时间、获卵数、移植胚胎数、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2组受试者的年龄、BMI、Gn使用剂量、Gn使用时间、移植胚胎数等进行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2组受试者获卵数等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2组受试者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等进行比较。 结果①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2组受试者的年龄、BMI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30岁不孕症患者中,超长方案组与长方案组患者Gn使用剂量分别为(3 290.0±1 113.6)g vs (1 848.2±684.8)g,Gn使用时间分别为(12.3±2.3)d vs (9.7±1.9)d,获卵数分别为(2.1±0.3)个vs (2.0±0.2)个,超长方案组上述指标均大于或长于长方案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89,P<0.001;t=6.254,P<0.001;t=3.072,P=0.016)。超长方案组患者自然流产率为3.3%,显著低于长方案组的20.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969,P=0.026)。③年龄>30~35岁不孕症患者中,超长方案组与长方案组患者Gn使用剂量分别为(3 800.0±1310.5)g vs (2 149.0±603.8)g,Gn使用时间分别为(12.7±2.9)d vs (9.5±1.9)d,超长方案组Gn使用剂量和时间均大于或长于长方案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32、4.991,P<0.001)。④年龄≥35岁不孕症患者中,超长方案组与长方案组患者Gn使用剂量分别为(3 991.7±944.5)g vs (2 701.7±987.3)g,Gn使用时间分别为(12.4±2.9)d vs (9.7±1.8)d,获卵数分别为7个(4~9个) vs 10个(8~15个),超长方案组Gn使用剂量和时间均大于或长于长方案组,获卵数少于长方案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26,t=4.872,Z=5.121;P<0.001)。 结论对于年龄≤30岁不孕症患者,建议应用超长方案进行IVF-ET治疗。对于年龄>30~35岁不孕症患者,应用超长方案进行IVF-ET治疗无明显优势,故建议应用长方案治疗。对于年龄≥35岁不孕症患者,应慎重使用超长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女性不孕患者的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ET/ICSI)结局的关系,指导临床采取更合理的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2014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Pub Med、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FMJS)中不同BMI(BMI≤25 kg/m2,BMI25 kg/m2)对不孕症患者IVF-ET/ICSI助孕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质量评估后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研究,共2 297个周期。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不孕症患者,BMI偏高组的临床妊娠率(OR=0.72,95%CI:0.58~0.90,P=0.004)、出生率(OR=0.65,95%CI:0.47~0.91,P=0.01)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产率高于对照组(OR=1.70,95%CI:1.23~2.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妊娠率(OR=1.51,95%CI:0.71~3.22,P=0.28)和周期取消率(OR=1.06,95%CI:0.70~1.62,P=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进入ART治疗周期之前的BMI升高患者,应鼓励其减轻体质量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IVF/ICSI治疗的PCOS患者共286例,其中新鲜周期移植患者114例,根据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10 ng/mL)、不足组(10~30 ng/mL)和充足组(≥30 ng/mL),比较3组IVF/ICSI妊娠结局。新鲜周期移植患者按照临床妊娠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和未妊娠组,分析影响临床妊娠的因素;排除共线性,并校正年龄、基础黄体生成激素、基础睾酮水平、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等混杂因素后,对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新鲜周期移植患者临床妊娠结局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间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睾酮、基础黄体生成激素/基础卵泡刺激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促排卵治疗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新鲜周期移植患者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D缺乏组BMI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P<0.05);3组间移植胚胎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率及胚胎种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临床妊娠组患者基础黄体生成激素及基础睾酮水平低于未妊娠组(P<0.05);临床妊娠组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受精率均高于未妊娠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血清维生素D缺乏组相比,不足组及充足组IVF/ICSI-ET临床妊娠率均升高(不足组:aOR=5.559,95%CI:1.463~21.124,P=0.012;充足组:aOR=11.192,95%CI:1.674~74.822,P=0.013)。结论:血清维生素D水平≥10 ng/mL是PCOS不孕女性IVF/ICSI-ET临床妊娠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部分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half-ICSI)周期中,影响该周期常规体外受精(IVF)受精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half-ICSI助孕的180例不孕患者的共计180个half-ICSI周期为研究对象。按照常规IVF受精率高低,将ICSI受精率>50%且常规IVF受精率≤25%的46个周期,纳入低受精率组;ICSI受精率>50%且常规IVF受精率>50%的134个周期,纳入高受精率组。回顾性分析可能影响常规IVF受精率的因素,包括女方年龄及不孕年限等9项,以及涉及男方的包括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等8项,并对这17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临床经验及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将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等5项影响常规IVF受精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①低受精率组男方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均较高受精率组低,而弱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患者所占比例,则较高受精率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方9项因素,包括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构成比、既往夫精人工授精(AIH)助孕率、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生率、自然流产率,以及年龄≥35岁者所占比例、不孕年限≥3年者所占比例比较,以及男方其他3项因素,包括精子总数、少精子症患者所占比例及精子全部畸形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half-ICSI周期常规IVF受精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方弱精子症(OR=6.476, 95%CI:1.621~25.877,P<0.05)。 结论男方弱精子症可能增加half-ICSI周期常规IVF受精失败风险,而男方畸形精子症及女方不孕相关因素,不能确定为half-ICSI或ICSI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方案中选择不同的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实施时机对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我科采用GnRH拮抗剂方案促排卵,行新鲜胚胎移植的531个周期,按不同取卵(OPU)-ICSI间隔时间分为2组:38~40 h为组1(n=101),41~43 h为组2(n=430),比较2组患者的卵母细胞成熟度、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结果:组1患者的卵子成熟率低于组2,但组2 的早期流产率低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受精率、分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胚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GnRH拮抗剂方案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ICSI时机选择在38~43 h的窗口期均能达到比较一致的胚胎质量及临床妊娠率。关于OPU-ICSI间隔短(小于40 h)早期流产率较高,需要更多的和细致分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生殖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安全的理念在2005年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成立大会上提出至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前所未有的关注。胚胎源性疾病的新概念已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ART致胚胎源性疾病机制研究"中立项开篇探索。辅助生殖技术(ART)涉及的超促排卵、体外受精、体外培养、配子/胚胎冻融、卵裂球活检等非生理性的过程,引发了相应的"生殖安全性问题"。其可能与高流产率、早产、先天畸形、低出生体质量等不良健康风险、遗传病、染色体异常、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肿瘤等成年期疾病发生有联系。除了ART本身,亲代生殖障碍相关疾病可通过干扰分子表达、信号通路等影响配子发生、受精、胚胎发育及着床。亲代妊娠期并发症引起的宫内环境异常可能通过干扰基因、蛋白表达导致子代迟发性疾病的发生。亲代感染性疾病则可通过配子垂直传播给子代,影响子代健康。生殖安全还依赖于环境安全,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能对生物生殖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