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颅脑超声图像特征,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新生儿脑损伤及脑发育的影响。 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分娩的106例新生儿(研究组)和200例无高危围产因素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对照组)进行颅脑超声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颅脑超声异常表现,分析新生儿颅脑超声异常表现构成分布及颅脑超声异常表现与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新生儿颅脑超声异常检出结果:(1)研究组106例,超声检出新生儿颅脑异常78例(73.6%,78/106),其中早产儿单发异常41例,包括脑室旁白质病损伤25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4例,脑发育迟缓2例;合并异常15例;足月儿单发异常17例,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脑发育迟缓2例;合并异常5例。(2)对照组200例,超声检出新生儿颅脑异常73例(36.5%,73/200),其中早产儿单发异常30例,包括脑室旁白质损伤24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4例,脑发育迟缓2例;合并异常15例;足月儿单发异常24例,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4例;合并异常6例。(3)两组新生儿颅脑超声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19,P<0.001),但两组新生儿颅脑超声异常构成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2,P=0.759)。(4)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与新生儿颅脑超声异常表现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颅脑超声是新生儿脑异常首选和动态监测的方法,可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分娩新生儿临床早期诊治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颅脑超声检查母体妊娠期糖尿病分娩的新生儿,研究新生儿颅脑损伤情况及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376例新生儿行颅脑超声检查,母体妊娠期糖尿病分娩的新生儿193例为研究组,母体无高危围产因素分娩的新生儿183例为对照组,分析各妊娠孕周分娩的新生儿颅脑损伤情况,并研究了与母体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新生儿超声检查颅脑损伤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母体妊娠期糖尿病与颅脑损伤率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超声是新生儿颅脑检查首选和动态监测的方法,可用于评估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分娩的新生儿颅脑损伤情况,可为有妊娠期糖尿病母体分娩的新生儿做临床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诊为单侧CMCAO的患者43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软脑膜侧支(LMA)分级并将患者分为LMA良好组(26例,3~4级)和LMA不良组(17例,0~2级)。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测并记录健侧(c)及患侧(i)MCA平均流速(MV),计算健侧与患侧MCA的MV比值(MVcMCA/MViMCA)。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并将43例患者分为无梗死、小体积、中体积及大体积梗死组。分别比较LMA良好组与不良组之间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MCA流速及脑梗死体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CA流速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结果2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LMA良好组卒中比例显著低于LMA不良组[15(57.7%)vs 16(94.1%)],且无症状患者比例显著高于LMA不良组[5(19.2%)vs 0(0)]。LMA良好组的MViMCA显著高于LMA不良组[(40.15±12.32)vs(20.82±6.73)],MVcMCA/MViMCA低于LMA不良组[1.38(1.12,1.65) vs 2.60(2.12,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0、Z=-4.434,P均<0.001)。LMA良好组无梗死及小体积梗死患者比例较高,LMA不良组中体积及大体积梗死患者比例较高,LMA良好组与不良组脑梗死体积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18,P<0.001)。脑梗死体积与MViMCA呈中度负相关(r=-0.574,P<0.001),与MVcMCA/MViMCA呈中度正相关(r=0.615,P<0.001);LMA不良组脑梗死体积与MViMCA呈中度负相关(r=-0.621,P=0.008),与MVcMCA/MViMCA呈高度正相关(r=0.721,P=0.001)。 结论MCA区域流速与脑梗死体积明显相关,可以通过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直接评估LMA逆向血流代偿以及MCA区域血流代偿情况,间接反映患者脑梗死病灶体积大小,从而为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患者随访提供可靠、实时、动态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中期超声与甲状腺激素联合检查对诊断非匀称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立围产期保健卡的自然受孕单胎孕中期母胎6010例,其中胎儿为非匀称型IUGR者97例为观察组,同孕期胎儿生长均衡的孕母3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评价孕(18±1)周、(22±1)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母体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孕(18±1)周和(22±1)周母体TSH和FT4预测胎儿生长迟缓的价值。 结果观察组母体(18±1)周和(22±1)周时FT4水平低于对照组[(10.74±2.87)pmol/L vs(14.83±1.91)pmol/L;(11.96±2.87)pmol/L vs(15.28±2.14)p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978、-6.793,P均<0.001);观察组母体(22±1)周时TSH水平高于对照组[2.52(1.74~3.21)mlU/ml vs 1.96(1.54~2.76)ml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1,P=0.028);(18±1)周时2组母体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18±1)周、(22±1)周时母体FT4预测胎儿生长迟缓的敏感度均大于95%,分别为96.7%和100%,显著高于TSH(32.4%和55.2%);但母体TSH预测胎儿生长迟缓的特异度(90.0%和73.3%)却高于FT4(75.7%和56.2%)。 结论孕中期超声与甲状腺激素联合检查对非匀称型IUGR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Tei指数评价恶性肿瘤患儿使用蒽环类药物后右心功能损害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儿34例(恶性肿瘤组),年龄2~14岁。同时选择同期该院体检的排除先天性心脏病、代谢型疾病及心血管损伤的非肿瘤儿童17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2~13岁。对用药前、药物累计剂量为100、200、250 mg/m2时恶性肿瘤组患儿及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三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及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a′;右心室侧壁及室间隔基底段等容收缩期(ICTR、ICTS)、等容舒张期(IRTR、IRTS)、射血时间(ETR、ETS),由公式TeiR=(ICTR+IRTR)/ETR,TeiS=(ICTS+IRTS)/ETS,Tei=(TeiR+TeiS)/2计算Tei指数及其他相关指标。采用t检验比较恶性肿瘤组患儿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用药前一般临床资料及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及Tei指数相关指标;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用药前及不同累计剂量时恶性肿瘤组患儿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及Tei指数相关指标,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蒽环类药物累计剂量与ICTR、TeiR、TeiS及Tei指数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分析蒽环类药物累计剂量与Tei指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恶性肿瘤组患儿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用药前一般临床资料及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及Tei指数相关指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前及不同累计剂量时肿瘤组患儿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指标、ICTS、IRTS、ETS、IRTR、ET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累计剂量达200、250 mg/m2时ICTR、TeiR、Tei指数均高于用药前[(54±5)ms、(57±5)ms vs (50±5)ms,(0.40±0.03)、(0.41±0.03)vs (0.38±0.03),(0.39±0.03)、(0.41±0.03) vs (0.37±0.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6,P=0.001;t=6.256,P<0.001;t=2.875,P=0.003;t=4.625,P<0.001;t=2.857,P=0.004;t=5.000,P<0.001);而其余任意2个时间点间ICTR、TeiR、Te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累计剂量达250 mg/m2时TeiS高于用药前[(0.40±0.04) vs (0.37±0.0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0,P=0.001);而其余任意2个时间点间Te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蒽环类药物累计剂量与ICTR、TeiR、Tei指数呈正相关(r=0.482、0.397、0.417,P均<0.001),而与TeiS相关性较小(r=0.279,P=0.001)。Tei指数随着蒽环类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回归方程为Y=0.000 13X+0.368。 结论组织多普勒中的TeiS、ICTR、TeiR、Tei指数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更敏感,且右心Tei指数随着蒽环类药物累计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MCA)和脐动脉(UmA)血流及孕妇子宫动脉(UtA)血流在胎儿宫内窘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的孕晚期孕妇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胎儿MCA、UmA、孕妇UtA血流参数及新生儿Apgar评分分级,分析胎儿MCA、UmA血流参数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胎儿MCA血流参数(PI、RI、S/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胎儿UmA、孕妇UtA血流参数(PI、RI、S/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4~7分、≤3分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组胎儿MCA血流参数(PI、RI、S/D值)显著高于4~7分组和≤3分组,且4~7分组显著高于≤3分组(P<0.05),研究组中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组胎儿UmA血流参数(PI、RI、S/D值)显著低于4~7分组和≤3分组,且4~7分组显著低于≤3分组(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M)联合重症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深圳大学总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26例ARDS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指导液体管理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NICOM联合重症超声评估指导液体管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呋塞米、液体入量、液体出量以及治疗7 d后肺损伤评分、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p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B线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碳酸氢盐、血糖水平及预后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应用呋塞米[(47.0 ±3.5)mg / d vs.(21.6 ± 2.3)mg / d,t = 48.035,P < 0.001]、液体出量[(3 332 ± 106)mL / d vs.(2 862 ± 100)mL / d,t = 25.485,P < 0.001]、氧合指数[(327.3 ± 3.5)mmHg vs.(203.4 ± 2.6)mmHg,t = 225.002,P < 0.00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7 ± 22)% vs.(67 ± 19)%,t = 2.847,P = 0.005]、血红蛋白[(91.0 ±1.8)g / L vs.(87.0 ± 1.8)g / L,t = 12.369,P < 0.001]、28 d内脱离呼吸机时间[(15.1 ± 0.5)d vs.(11.5 ± 0.6)d,t = 36.634,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液体入量[(3 162 ± 90)mL / d vs.(3 837 ±120)mL / d,t = 35.693,P < 0.001]、肺损伤评分[(2.79 ± 0.30)分vs.(4.70 ± 0.20)分,t = 41.912,P < 0.001]、B线计数[(9 ± 4)个vs.(12 ± 4)个,t = 4.458,P < 0.001]、血糖[(7.9 ± 0.3)mmol / L vs.(8.0 ± 0.4)mmol / L,t = 2.758,P = 0.007]及ICU住院时间[(17.5 ± 1.8)d vs.(21.7 ± 2.3)d,t = 11.435,P < 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28 d病死率[27.0%(17 / 63) vs. 17.5%(11 / 63)]和28 d内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41.3%(26 / 63) vs. 44.4%(28 / 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653、0.130,P = 0.199、0.719)。 结论通过NICOM联合重症超声对ARDS患者的容量进行管理,可以改善ARDS患者肺部氧合情况,减少液体入量,明显缩短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并不增加器官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分娩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方法将229例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根据产后24 h内血糖是否<2.2 mmol/L分为低血糖组(63例)及对照组(166例)。比较两组GDM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平产、急诊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及羊水清洁度,新生儿的体质量、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及产妇分娩方式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821,P = 0.006;χ2 = 32.616,P = 0.001),而GDM产妇年龄及羊水清洁度,新生儿喂养方式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864,P = 0.389;χ2 = 14.822,P = 0.641;χ2 = 4.775,P = 0.09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体质量[比值比(OR)= 3.025,95%置信区间(CI)(1.263,7.244),P = 0.013]、急诊剖宫产[OR = 5.227,95%CI(2.049,13.330),P = 0.001]、择期剖宫产[OR = 8.237,95%CI(2.967,22.869),P<0.001]均是影响GDM产妇分娩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结论体质量、急诊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均是影响GDM产妇分娩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对子代脑氧饱和度(rSO2)的影响,分析rSO2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近红外光谱(NIRS)测量120例产妇妊娠高血压疾病分娩新生儿的rSO2,与30例健康产妇分娩的足月顺产儿相比较,并监测其出生后情况、动脉血气分析、脉搏氧饱和度、颅脑B超等,比较两组间rSO2变化;对rSO2和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产妇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新生儿出生后3d内(不包括3d)rSO2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以新生儿生后12 h rSO2为因变量,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0.335+0.007X1+ 0.001 X2+0.004X3-0.041 X4(R =0.666,F=28.713,P=0.000).结论 产妇妊娠高血压疾病可造成子代rSO2减低,rSO2与生后不同时间的颅脑B超结果呈负相关.评估新生儿脑损伤除头颅B超外,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足月头位胎儿生长受限(FGR)的适宜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9月分娩孕周≥36周、单胎、头位分娩的FGR病例且符合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孕妇146例,按其分娩方式分为研究组(阴道分娩)和对照组(剖宫产分娩),并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孕妇与对照组相比,妊娠合并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分娩时间较对照组延迟5 d(t=3.941,P < 0.001),住院时间缩短3 d(t=-3.870,P < 0.001);而研究组的羊水混浊和新生儿窒息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90,P=0.222;χ2=0.216,P=0.642),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或病婴室的概率明显下降(59.1% vs 85.3%,χ2=12.280,P < 0.001),住院时间缩短3 d(t=-3.230,P=0.002)。结论妊娠36周后的FGR病例,采取阴道分娩不增加其围产儿不良结局,并可减少母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内环境、脑氧代谢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和HVHF组,每组各57例。常规组予以甘露醇0.5 g/k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连续治疗7 d;HVHF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72 h内予以超滤量为60 mL·kg-1·h-1的HVHF治疗,持续72 h。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24 h、72 h、7 d后的颅内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血清Na+浓度,平均动脉压,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颅内压、血清Na+及SjvO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8.159、3.770、2.787,P < 0.001、= 0.011、0.040);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755,P= 0.520)。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常规组患者治疗7 d后颅内压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HVHF组患者治疗72 h及7 d后颅内压均较同组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常规组患者治疗72 h及7 d后血清Na+和SjvO2表达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 0.05);HVHF组患者治疗24 h、72 h及7 d后血清Na+表达水平均较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72 h及7 d后SjvO2表达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均< 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13.5 ± 3.3)d vs.(12.5 ± 2.6)d]和住ICU时间[(18 ± 6)d vs.(16 ± 5)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797、1.599,P = 0.075、0.113)。 结论HVHF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代谢水平,具有脑保护和稳定内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锌-α2-糖蛋白(ZAG)水平与高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高龄孕妇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00名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与血清ZAG水平进行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SVD)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寻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诊断SVD的血流参数截断值。 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的SV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记录脑白质病变程度、梗死灶数目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采用t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血流参数;绘制脑血管搏动指数(PI)诊断症状性SVD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1级为主,分别34.6%(28/81)及35.8%(29/81),3级、4级均分别占14.8%(12/81);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为最少,占15.7%(31/198),1级、2级、3级分别占29.8%(59/198)、29.3%(58/198)、25.3%(50/198)。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0级者比例多于症状性SVD组患者,而脑白质疏松程度2级、3级者比例少于症状性SVD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4,P=0.001;χ2=6.423,P=0.040;χ2=8.265,P=0.005)。症状性SVD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低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23.6±7.3)cm/s vs(27.8±7.0)cm/s,(31.9±10.3)cm/s vs(35.3±9.3)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9,P<0.001;t=2.500,P=0.013),而2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性SVD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PI指数均高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0.99±0.17 vs 0.93±0.14,1.03±0.18 vs 0.96±0.15,0.98±0.17 vs 0.92±0.14,1.10±0.18 vs 1.04±0.23,1.09±0.21 vs 1.00±0.1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5,P=0.008;t=-2.616,P=0.003;t=-2.724,P=0.007;t=-3.323,P=0.025;t=-2.896,P=0.004)。ROC曲线显示,PI为1.05时,PI诊断症状性SVD的敏感度为37.9%,特异度为78.7%,曲线下面积为0.590;PI为1.10时,PI诊断症状性SVD的敏感度为22.6%,特异度为82.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34。 结论症状性SVD组患者PI高于无症状性组SVD患者,但作为TCD对SVD的早期筛查指标可能缺乏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与不良母婴结局的关系,探讨HbAlc在血糖监测及预判母婴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593例GDM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前HbAlc水平将其分为3组:229例孕妇HbAlc<5.5%为A组,284例孕妇HbAlc 5.5%~6.0%为B组,80例HbAlc>6.0%为C组。比较3组母婴结局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母婴结局的高危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HbAlc水平预测不良母婴结局的价值。结果:1)C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发生率及新生儿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于A组、B组(均P<0.05),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发生率最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早产发生率最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及胎死宫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新生儿BMI与HbAlc水平呈正相关(r=0.167,P<0.05)。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lc水平升高是不良母婴结局的危险因素(B组OR=1.477,95%CI:1.011~2.158,P<0.05;C组OR=1.848,95%CI:1.022~3.344,P<0.05)。HbAlc水平有预测不良母婴结局的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01(P<0.001)。结论:分娩前HbAlc水平可作为GDM孕妇孕期血糖监测及预测不良母婴结局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查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TCD和(或)TCCS诊断为单侧CMCAO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患者54例,记录患者DSA上软脑膜侧支(LMA)分级。TCD和(或)TCCS检测并记录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流速(MV),并计算其患侧(i)与健侧(c)MV比值(MViACA/MVcACA、MViPCA/MVcPCA)。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ACA及PCA血流动力学参数与LMA分级的相关性。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无症状组(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9例)和脑梗死(CI)组(27例),比较3组患者ACA及PCA血流参数差异及相对CT灌注参数的差异。 结果MViACA、MViACA/MVcACA与LMA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r=0.568,P=0.000;r=0.757,P=0.000);MViPCA、MViPCA/MVcPCA与LMA分级均呈正相关(r=0.383,P=0.004;r=0.624,P=0.000)。无症状组、TIA组患者MViACA、MViPCA、MViACA/MVcACA、MViPCA/MVcPCA均高于脑梗死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组、TIA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均低于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CD和(或)TCCS上ACA及PCA血流动力学参数与DSA上LMA分级具有明显相关性,且与CT灌注成像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指导单侧CMCAO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与康复对照组,另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康复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刺激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2组患儿总疗程均为3个月。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儿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2组患儿经治疗后,发现电刺激治疗组共显效19例(42.2%),好转24例(55.4%),有效率为95.6%;康复对照组共显效10例(22.2%),好转27例(60.0%),有效率为82.2%;2组患儿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康复对照组(P〈0.01)。2组患儿治疗前,其ACA、MCA及P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ACA、MCA及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01或P〈0.05),而康复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增强疗效,并提高脑瘫患儿颅内血流速度,改善脑循环状况,是针对脑瘫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孕中期起补充复合维生素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关系。方法调查2010年2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产科门诊做产前检查的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各280例。实验组孕妇在孕中期起开始补充复合维生素片(爱乐维)1片直至分娩,正常饮食,无专业配膳。对照组孕妇正常饮食,无专业配膳。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儿则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结论孕中期起补充复合维生素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但对出生身长则无影响。在加强孕期营养健康指导时,应合理补充各种维生素片,密切监控孕妇的各项安全指标,有利于保障新生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