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子谦 《重庆医学》2013,(22):2603-2604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1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采用磷酸肌酸治疗,对照组72例采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心电图疗效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1%,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66、5.505,P<0.05)。两组治疗后CK-MB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8、6.172,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451,P<0.05)。观察组治疗后CK-MB恢复正常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1,P<0.05)。结论磷酸肌酸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肌功能,是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一种良好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7):670-67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收治的20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2组患儿均给予吸氧、抗氧自由基、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1,6-二磷酸果糖100~250 mg·kg-1,静脉滴注,每日1次;辅酶Q10 0. 4 g,口服,每日2次;疗程2周;观察组患儿给予磷酸肌酸钠0. 5~1. 0 g,30~45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每日1次,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治疗后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CK、CK-MB、LDH及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CK、CK-MB、LDH及cTn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CK、CK-MB、LDH及cTn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 00%(98/100)、90. 00%(90/100),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 343,P <0. 05)。2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脏保护效果。方法将60例病毒性心肌炎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1次/d,10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心肌酶谱、临床症状、心电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在常规抗病毒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休息、抗病毒药物、能量合剂、维生素C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抗病毒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及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磷酸肌酸钠及能量合剂,对照组采用能量和剂.结果: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早搏,降低心肌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磷酸肌酸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二组均予卧床休息,大剂量VitC及能量合剂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并与未用磷酸肌酸钠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明显大于对照组(69.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对照组(30例)仅应用常规治疗.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血清CK—MB与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和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血清CK—MB与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和预后的关系,检测了25例上感和60例病毒性心肌炎病人血清CK—MB.结果,上感组7例CK—MB异常(28%)中,6例于四周内恢复正常,1例持续异常者,发生心肌炎.心肌炎A组(≥16.7u/L)和B组(<16.79u/L)病人资料显示,心电图异常例次77/25例次(61.6%)和53/113例次(46.9%)(P<0.05);心电图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分别18.6天和10.9天(P<0.01);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0.7%(17/28例)和89.5%(17/19例)(P<0.05);随访22例病人,复发率分别69.2%(9/13例)和11.1%(1/9例)(P<0.01).初步说明,血清CK—MB在预估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CP)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心内科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的住院患者50例。分成磷酸肌酸组25例,使用磷酸肌酸加常规治疗,对照组25例,使用常规治疗(包括干扰素、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以及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磷酸肌酸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以及左心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EF值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CP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心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198例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1,6-二磷酸果糖,观察组患儿给予磷酸肌酸钠,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疗效和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疗效明显优于1,6-二磷酸果糖疗效。  相似文献   

11.
孙华 《吉林医学》2011,32(26):5428-542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价值。方法:对132例VMC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结果异常111例,常规心电图异常61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提高VMC患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小儿VMC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特异性标志物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检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异标志物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8例患儿分为VMC纽及正常对照纽,各54例,分别检测患者的CTnT、hs—CRP、和CK—MB的水平。结果VMC组CTnT、hs—CRP、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两周后CTnT、hs—CRP、和CK—MB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CTnT、hs—CRP、和CK—MB进行检测,能更准确诊断VMC。  相似文献   

13.
黄海渡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879-880
目的探讨VM患儿血清MIF、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2例急性期和20例恢复期VM患儿血清MIF、IL-6水平,同时检测CK-MB,并与35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VM急性期血清MIF、IL-6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1),并与CK-MB呈正相关(P<0.05);VM恢复期MIF、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IF、IL-6可能参与VM的发生、发展,并可作为病情判断及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腺肽对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VM患儿随机分为胸腺肽组与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予抗病毒、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胸腺肽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治疗。随机选择3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VM患儿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前VM患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CD3+、CD4+、CD4+/CD8+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胸腺肽组患儿血清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常规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肽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常规治疗vM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治疗可增强患儿免疫力、调节免疫平衡,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特点,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有5例动态心电图检测大致正常,73例有异常改变.73例异常中有各种心律失常者66例,占90.4%,伴ST段、T波改变的11例;仅有ST段、T波改变的7例,占9....  相似文献   

16.
赵艳  尹显蓉  谢帅 《西部医学》2019,31(5):804-806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为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0例,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专科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专科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对照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给予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改善患儿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也可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针对性和全面性,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7.
徐玲 《海南医学》2011,22(14):47-48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变异性。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与我院就诊治疗的9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对这些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与80例正常儿童的心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岁以下患儿的最慢心率较正常儿童快,但最快心率无明显差别。3~7岁年龄组患儿除了SDANN外的HRV指标均降低,其他年龄组患儿的各项HRV指标均降低。结论不同年龄患儿的HRV有不同的特点,临床上结合这些特点有利于指导心肌炎的诊治和进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心先安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同秀  王自然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6):333-333,339
目的:分析心先安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相同的 基础治疗条件下,治疗组应用心先安2~5mg kg,加液静滴,每天2次。结果:心先安组;痊愈51例(75%),好转12例(17.65%),无效5例(7. 35%),总有效92.65%。对照组痊愈41例(60.29%),好转14例(20.59%),无效13例(19.12%),总有效80.8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x2=4.09,P<0.005)。结论:心先安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高频心电图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和高频心电图结果。结果164例病毒性心肌炎高频心电图阳性率显著高于心电图。结论高频心电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金利萍  吴鹏英  黄丽华 《安徽医学》2015,36(9):1144-1146
目的:探讨有计划的电话回访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7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干预组出院后针对不同康复阶段,将宣教内容有计划的进行电话回访;对照组出院时仅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半年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情况,总结通过计划性电话回访延续家庭护理的经验。结果对照组中,病情反复或加重10例(27.78%),二次住院8例(22.22%),复查3次3例(8.33%),无一例复查4次(0.00%),治疗和护理不满意8例(22.22%)。干预组中,病情反复或加重3例(8.33%),二次住院2例(5.56%),复查3次21例(58.33%),复查4次13例(36.11%),治疗和护理不满意2例(5.5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计划的电话回访可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