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工作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为探索新生儿复苏培训长效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6年衡阳市所有县级及以上助产机构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工作情况,分析培训、督导及新生儿窒息病例评审等情况。结果 2011-2016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3.10%下降至1.85%(χ2=182.21,P0.001),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由162.99/10万下降至30.99/10万(χ2=51.27,P0.001),发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加强了操作技能培训,增加产儿科合作,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基层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的方法。方法 1选取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高的山区县和川区县各一个作为研究地区,选择经济基础相当的山、川区县各一个作为对照地区;2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地区和对照地区进行调查;3对两个地区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产儿科、麻醉科医护人员统一进行规范化"新生儿复苏"培训,培训后完成理论和操作考核;4对研究地区采取驻县专家蹲点的形式,定期深入助产机构,对业务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技术现场培训,对制度的建立进行督导,对照地区无上述措施。结果 1培训后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6.223,P=0.000)及复苏流程操作的掌握程度(t=6.538,P=0.000)与培训前相比明显提高。半年后,研究地区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1.848,P=0.076)及复苏流程操作(t=1.364,P=0.185)保持较好,对照地区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7.41,P=0.000)及复苏流程操作(t=13.82,P=0.000)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研究地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2.07%下降至1.48%(χ2=7.41,P=0.006),窒息死亡率由164.43/10万下降至54.63/10万(χ2=4.03,P=0.0447);对照地区上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地区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复苏设备配备齐全,建立了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对照地区部分机构手术室设备不全,尚未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结论采取驻县专家蹲点的形式,有助于基层人员新生儿复苏技能的提高,促进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 GDM)对新生儿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孕24~28周或首诊>28周经产科门诊确诊为GDM单胎孕妇125例及其所娩出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GDM组),以同期分娩确诊除外糖尿病的正常单胎孕妇95例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宫内营养状况、娩出方式、新生儿窒息、低血糖及黄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新生儿宫内营养状况[GDM组出生体重指数(PI)值为2.717,对照组为2.469],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DM组剖宫产71例,自然分娩54例,对照组分别为31例和64例,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2.6786,P<0.05);GDM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8.4%、24.0%,与对照组的7.4%和12.6%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000、5.5777,均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与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月儿与早产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脑钠肽(BNP)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分娩的新生儿211例,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的血清CK-MB、MYO、BNP和cTnI水平的差异;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的差异;比较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正常新生儿的CK-MB、MYO、BNP和cTnI水平的差异;分析新生儿CK-MB、MYO、BNP和cTnI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足月儿血清中的CK-MB和MYO低于早产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7.057、13.029,均P<0.05);足月儿与早产儿血清BNP和cTn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足月儿中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均低于早产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642、10.913,均P<0.05)。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血清中的CK-MB、MYO、BNP和cTnI水平均高于正常新生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88~21.802,均P<0.05)。新生儿血清中的CK-MB水平与MYO水平呈正相关(r=0.356,P<0.001)。结论足月儿血清中的CK-MB、MYO低于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血清中的CK-MB、MYO、BNP和cTnI水平均高于正常新生儿,而且新生儿血清CK-MB与MYO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羊水偏少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足月妊娠羊水偏少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54例羊水过少患者及191例羊水量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不同分娩方式下新生儿异常情况的发生率。结果羊水偏少组及羊水过少组新生儿异常发生率均高于羊水正常组(χ2=0.001,P<0.05),但羊水偏少组与羊水过少组新生儿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978,P>0.05);不同分娩方式羊水偏少组与羊水过少组新生儿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103、0.117,均P>0.05);羊水偏少组与羊水过少组发生羊水污染者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异常情况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804、0.151,均P>0.05)。结论足月妊娠羊水偏少不容忽视,同样易导致围产儿异常,阴道试产时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评估窒息对新生儿的脑损伤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51例窒息新生儿(窒息组)进行行为测定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并与同期因轻度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住院的足月新生儿82例(对照组)的行为测定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窒息组7天NBNA总分36.32±1.28分,14天NBNA总分37.74±1.32分,对照组7天、14天NBNA总分均≥3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5、4.49,均P〈0.05);窒息组BAEP异常率35.29%,对照组BAEP异常率9.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4,P〈0.05);轻度窒息组BAEP异常率25.64%,重度窒息组BAEP异常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P〈0.05);窒息组中小于胎龄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发生率69.2%,适于胎龄儿异常率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因此对窒息新生儿进行神经行为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可以用来评估脑功能及听力情况,为临床干预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会阴切开在巨大儿头位经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比较其实施前后母儿的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经阴道分娩的533例单胎头位巨大儿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行限制会阴切开的2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其中未行限制会阴切开的23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母儿的妊娠结局。结果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产后2h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458、0.457、0.512,均P>0.05)。观察组会阴切开率为62.04%(183/295),对照组会阴切开率为76.89%(183/23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4.236,P<0.01),两组会阴裂伤、会阴完整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4.379、2.901,均P>0.05)。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力略差于对照组,但两组I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2.568、1.296,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重度窒息,观察组发生6例(2.03%)轻度新生儿窒息,对照组发生5例(2.10%);观察组发生2例(0.07%)新生儿产伤(臂丛神经损伤和锁骨骨折),对照组发生2例(0.08%)。将两组新生儿轻度窒息率和产伤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60、5.112,均P>0.05)。结论限制会阴切开不增加巨大儿产妇严重会阴裂伤与新生儿窒息率,且不延长产程,巨大儿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应进行动态、持续、准确的母儿评估,在保证母儿安全的前提下,有经验的助产人员应尽量降低会阴切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法复苏的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教材,全院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为培训对象,从2006年1~12月进行系统培训,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培训前后2005年、2007年出生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结果: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05年为9.56%,2007年为3.83%,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1);②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2005年为87.34%,2007年为98.56%,培训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1);③新生儿窒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5年为86.71%,2007年为59.42%,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④新生儿窒息死亡率,2005年为10.13%,2007年为1.45%,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结论: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是关键所在,重视复苏后处理是减少及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在临床培训应用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开始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操作程序培训及指导后进行复苏后的应用效果评价。选择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2010年至2011年为对照组,2011年至2012年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进行复苏后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轻度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8%比4.85%,0.29%比0.54%,P均小于0.01)。观察组复苏流程临床应用率,快速评估和正压通气100%,正压通气加心脏按压100%,气管插管70%,药物95%。结论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操作程序培训及指导后进行复苏后的应用效果评价,可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复苏流程并正确操作,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窒息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126例窒息新生儿临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并发症,为制定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126例新生儿窒息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连续3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1、0.23、0.90,均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围产因素主要为胎儿宫内窘迫、低出生体重儿、羊水污染、早产、胎膜早破,所占比例分别为31.75%、29.36%、22.22%、22.22%、21.43%;新生儿窒息并发症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黄疸、颅内出血、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心肌损害、消化道出血,分别占86.51%、77.77%、68.25%、53.97%、45.24%、31.75%、30.95%、11.11%。结论新生儿窒息关键在于预防,加强产前监测,及时了解有无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监测有异常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儿科合作,分娩时实施新法新生儿复苏,在窒息新生儿处理上清理呼吸道是关键,在复苏后处理上早期要维持内环境稳定,减少脑损害及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1.
臧贤玲  王珏  汤振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65-1766
目的:通过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为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制度提供依据。方法:用分级培训方法,对辖区内助产医疗的相关医务人员作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统一培训,并进行测试和效果评价。结果:培训使医务人员复苏知识技能明显提高,不同机构和部门的测试成绩都有显著改善,培训前总体平均成绩为66.67分,培训后平均成绩为85.69,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培训后各助产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培训前下降8.83%,复苏成功率提高16.33%,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下降30.77%。结论: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制度;医务人员复苏技能培训常态化,复训考核规范化,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对孕妇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后妊娠的孕妇43例作为A组,并选取同期未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后妊娠的孕妇43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与B组的4.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低体重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并不会对孕妇妊娠和新生儿结局造成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10例早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选取同期的1010例足月分娩病例为对照.比较不同孕周早产(早、中、晚期早产)的相关因素,不同孕周早产儿的并发症和早产的母婴结局.结果 ①胎膜早破在早、中、晚期早产中均占首要因素(分别为44.44%、49.43%、52.86%),其余存在明显相关性的因素为子宫因素、多胎妊娠、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及胎盘因素;②早产组中孕妇年龄在18岁以下或35岁以上、有人工流产史、有早产史和运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21、10.53、7.21、57.87,均P<0.05);③不同孕周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颅内出血(NICH)、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不同(χ2值分别为418.89、31.65、45.54、104.69和8.14,均P<0.05),其中NRDS、NICH及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随着孕周的增加显著降低,NRDS早期和中期(χ2值分别为78.16、436.51和79.83)、早期和晚期(χ2值分别为8.15、30.31和4.76)、中期和晚期组(χ2值分别为15.43、108.52和19.61)相比较,均P<0.05);NHB在早期与中期早产儿中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41,P>0.05),但早期组及中期组早产儿的NHB发生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组(χ2值分别为23.56、35.47,P<0.05);NEC在早期早产儿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期及晚期早产组(χ2值分别为5.66、5.81,均P<0.05),在中期与晚期早产儿中NEC的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40,P>0.05);④早产组和对照组相比,其产后出血、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是35.24、43.99、17.51、49.67,均P<0.05).结论 早产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重视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及早识别早产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早产儿预后,是提高妇幼保健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玛泽分娩减痛呼吸法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将孕7个月后自愿接受拉玛泽分娩减痛呼吸法的孕妇57例设为观察组,同期未接受拉玛泽分娩减痛呼吸法的60例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经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分娩时疼痛程度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92.98%,高于对照组的68.33%(χ2=11.24,P<0.01),剖宫产率为7.02%,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10.11,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少于对照组( t=8.94,8.16,9.96, P<0.05);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z=3.02,4.57,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的8.33%(χ2=5.70,P<0.05)。结论孕后期进行拉玛泽分娩减痛呼吸法训练,可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轻分娩疼痛,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在县级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复苏长效机制试点干预的效果,以便总结经验,在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在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确定的4个对照县进行调查并与干预县进行比较。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相关知识与自信心水平、新生儿复苏制度建设、新生儿窒息发生及死亡变化情况。 【结果】 1)干预县新生儿科医生参加高危分娩术前讨论、分娩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窒息病例评审等制度建立率均在90%以上,对照县均低于55%。2)干预县和对照县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9.19±1.18)和(8.40±1.52)分(t=3.922,P<0.001),自信心平均得分分别为(57.33±2.50)和(54.09±8.19)分(t=3.541,P=0.001);对照县医务人员核心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均低于70%,且均显著低于干预县。3)干预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8.83%下降至5.99%(χ2=11.300,P=0.001),因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率由27.60/105下降至5.03/1052=3.142,P=0.076);对照县这两个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在县级医疗机构建立新生儿复苏工作机制,可加强院内新生儿复苏培训、促进科室间协调,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孕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 GBS)的带菌情况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后的母儿结局,并分析GBS带菌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分娩体验门诊就诊的孕妇4959例,于孕35~37周采集阴道下1/3及肛门括约肌上2~3cm处直肠标本(共1份),采用PCR法进行GBS检测,其中278例检测出B族链球菌阳性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产检332例检测GBS阴性者为对照组。 GBS阳性者临产后或胎膜早破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分析其妊娠结局及GBS带菌的高危因素。结果 GBS阳性者278例,带菌率为5.61%。 GBS阳性组年龄显著高于GBS阴性组( t=2.941,P<0.05),两组文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χ2=8.108,P<0.05),而两组经产妇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χ2=2.593,P>0.05)。新生儿中无GBS感染导致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发生,1例可疑GBS感染,1例新生儿脓疱疹。 GBS阳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χ2=4.809,P<0.05),两组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时发热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180、0.009、2.187,均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497、0.529,均P>0.05)。年龄、阴道炎是GBS定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71、2.955,均P<0.05),而糖尿病不是GBS定植的高危因素(OR=1.108,P>0.05)。结论 GBS阳性孕妇临产后使用抗生素规范治疗可改善母儿结局,建议对GBS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侧卧位分娩与传统仰卧位分娩对产程以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房无合并症的足月初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侧卧位分娩为研究组,100例传统仰卧位分娩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限、会阴损伤、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等母儿结局.结果 研究组产妇第二产程显著短于对照组(t=-3.10,P<0.05).研究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37、5.10,均P<0.05),而两组新生儿锁骨骨折、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2.75、1.01,均P>0.05).研究组的产妇会阴完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29,P<0.01),且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5,P<0.05).结论 侧卧位分娩能够预防胎儿窘迫,减少新生儿窒息,减少产妇的会阴撕裂伤,降低产妇会阴侧切率,有利于产后恢复,还能够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欣普贝生进行促宫颈成熟对阴道分娩的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10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宫颈未成熟的足月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应用欣普贝生置于阴道促宫颈成熟,对照组直接应用引产素引产,对比两组各产程时间、新生儿结局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孕妇用药至临产时间、总产程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532、7.674,均P<0.05).观察组引产成功率及自然分娩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8.915、10.731,均P<0.05).两组围产儿胎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312、0.815,均P>0.05),对照组围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7.431,P<0.05).两组子宫过度刺激、产妇发热、胃肠道不良反应和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763、0.323、0.219、0.136,均P>0.05).结论 欣普贝生应用于孕妇促宫颈成熟能够显著缩短产程,并能提高引产成功率及阴道分娩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