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敏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1,38(1):77-78,81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人格特征,遗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以及与早产相关的临床并发症对气质的发展和类型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早产儿气质研究的成果和进展,综述了早产儿气质研究的研究方法、早产儿气质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影响因素,强调早产儿气质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对早产儿进行气质分析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早产发生率及早产儿病死率。方法对286例早产的主要病因,比较不同孕周、体重及不同促胎肺成熟治疗时间对早产儿并发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胎膜早破、双胎是自然早产的主要病因,胎儿宫内窘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出血是引起干预性早产的主要病因;胎龄越小早产儿病死率越高;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发生率。结论不同病因的早产早发现、早治疗、延长孕周、适时宫内治疗,可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正确认识早产原因,及时做好早产的防治措施,是降低早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医源性早产因素构成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医源性早产临床诊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将2012年本院产科分娩的单胎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医源性早产组和自发性早产组。分析医源性早产因素构成,比较两组孕母情况、早产儿结局、疾病情况等。结果251例医源性早产儿中,晚期早产儿占79.7%,医源性早产因素前五位分别为胎儿宫内窘迫(23.1%)、母亲重度先兆子痫(20.7%)、前置胎盘(16.7%)、母亲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6.3%)和胎盘早剥(9.2%)。医源性早产组剖宫产率和母亲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自发性早产组(94.4%比32.2%,6.0%比1.3%),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自发性早产组[(2378±579)g比(2540±597)g],住院比例高于自发性早产组(51.4%比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产儿住院患儿中,医源性早产儿组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于自发性早产儿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自发性早产儿组(P<0.01)。结论对于医源性早产,重视孕期保健及产前检查,选择合适的孕周及分娩方式对母婴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合并早产严重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本院一年内收治的56例双胎早产儿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单胎早产儿168例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同胎龄双胎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高于单胎早产儿(P0.05),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二者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双胎合并早产由于体重较同胎龄单胎早产儿低,呼吸暂停发病率升高,临床应针对此因素积极处理,以提升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的围产因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早产的围产因素及寻求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将我院近5年出生的新生儿2 567例,分为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对照分析孕母年龄、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妊高征、胎盘早剥、产前检查等围产因素,同时分析早产儿的并发症。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6.62%,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对比,除母亲孕龄差异无显著性外,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妊高征、胎盘早剥,产前检查等因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或 0.05)。早产儿的并发症主要是新生儿肺炎、硬肿症、高胆红素血症和颅内出血。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结论:减少早产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减少早产的发生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对产前并发症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早产儿胎盘病理改变特点,探讨胎盘病理与早产及早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产科分娩的单胎早产儿及其胎盘为早产组,同期分娩的单胎足月儿及其胎盘为足月组,检测所有新生儿胎盘组织病理学改变,早产儿脐血C反应蛋白(CRP)、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记录早产儿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足月儿胎盘(42例)比较,早产儿胎盘(109例)形状不规则发生率高(17.4%比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胎盘子面血管分支计数少[(4.4±0.7)支比(5.4±0.7)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组织病理学显示早产儿胎盘感染性病变发生率高(77.1%比40.5%,P<0.05).早产并胎盘感染性病变时,脐血细胞因子IL-8、TNF及NSE增高,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P均<0.05).结论 早产胎盘形状不规则多见,血管数目少,感染性病变发生率高;早产胎盘感染性病变发生率高及脐血感染相关因子水平增高均提示感染可能是早产的原因之一,且与早产儿高患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收治的患儿以早产儿居多.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婴儿早产,早产率约为11%,因早产造成的死亡占全球新生儿死亡总数的35%[1].早产造成较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与早产儿身体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复杂有关,即便是幸存者也会面临严重的并发症如呼...  相似文献   

8.
晚期早产儿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1年内,晚期早产儿的出生率、病死率、各系统并发症及早产相关因素等,为进一步建立系统、有效的临床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统计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胎龄35-37周的晚期早产儿为观察组,生后24 h内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监测微最血糖、胸片、头颅B超及心脏彩超;随机选每月1日出生的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详细记录两组并发症.并对观察组母亲年龄、孕期感染、妊高征、糖尿病、贫血、胎膜早破、羊水异常、脐带异常、胎盘异常、双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晚期早产儿333例,出生率为2.71%(333/12 286);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最高(33.6%),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16.8%)、低血糖(9.0%)、颅内出血(8.1%)、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5.7%)、消化系统疾病(5.4%),较足月儿组明显增高(P<0.05);妊高征、贫血、胎膜早破、双胎妊娠是导致晚期早产儿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其病死率为1.20%(4/333),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的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儿住院时间(5.1 d±3.90 d)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3.2 d±1.61 d)(P<0.05).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晚期早产儿的出生率为2.71%;其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高于足月新生儿,住院时间也较足月新生儿长;高胆红素血症为最常见并发症;妊高征、贫血、胎膜早破、双胎妊娠是导致晚期早产儿的主要早产因素.儿科医生应重视晚期早产儿,常规收人新生儿科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省早产儿出生状况及早产原因,为早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17地市53家医院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产科分娩的活产早产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早产儿发生率、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布、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及早产原因构成等情况.结果 53家医院早产儿发生率为5.84%(12406/212438).胎龄...  相似文献   

10.
影响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早产发生率和早产有关危险因素。方法 从省直第一及第二医院建卡的 2 2 16例围生保健手册中筛查出早产儿 10 2例 ,根据临床表现及手册中各项记录筛查有关因素 ,经 χ2 检验 ,计算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早产儿发生率为 4 .6 % ,早产组危险因素以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孕期合并症、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胎儿畸形 ,偏食 /剧吐、孕期外伤史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早产儿死亡率为 15 .2 0 % ,较同期足月产儿高 11.34倍。结论 孕期合并症、并发症、不良孕产史、畸胎是造成早产的主要因素 ,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生 ,是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早产儿71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716例早产儿中197例(27.5%)发生喂养不耐受,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率高达77.6%。临床表现中以单纯胃潴留所占比例最高(47.2%)。②喂养不耐受出现时间集中在开始喂养后3 d内。③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低于耐受组、开奶时间晚于耐受组、早产儿合并窒息及呼吸性疾病比例高于耐受组(P<0.05);而民族、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有无宫内窘迫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重增加、尽早开始喂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降低。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与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及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新生儿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早产儿新生儿期疾病分布情况及影响其转归的因素。方法:对长沙市三家医院2008年961例住院早产儿资料进行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占73.8%,其次为新生儿感染(败血症)(39.4%)和神经系统疾病(38.3%)。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及生后28 d治愈、好转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出生体重增加是住院早产儿生后28 d结局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硬肿症等是危险因素。结论:住院早产儿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神经系统疾病;随胎龄、出生体重增加,多数疾病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治愈、好转率呈上升趋势。住院早产儿生后28 d转归的保护因素是胎龄和出生体重增加,危险因素有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硬肿症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出生的早产儿(28~34周)共88例。根据是否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分为病例组(41例)和对照组(47例)。所有的病例生后定期行头颅B超检查,生后3~7 d行颅脑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且于纠正胎龄 40 周时行颅脑MRI 检查,比较两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的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PVL的发生率为32%,对照组PVL的发生率为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VH-IVH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的关系,可使早产儿PVL的发生率增加,而对PVH-IVH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The prevalence of preterm birth is increasing globally and it is a leading cause of 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 in childhood. Preterm brain injury consists predominantly of: white matter disease, which may be diffuse or cystic and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grey matter alterations; and haemorrhagic lesions (germinal matrix haemorrhage–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The evidence base for neuroprotective strategies has grown in recent years. Antenatal interventions include the use of corticosteroids and magnesium sulphate, and organisation of maternity services so that early postnatal transfer is avoided. Postnatal intervention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neurological outcome include delayed clamping of the umbilical cord, respiratory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neumothorax and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avoidance of hypotension and hypocarbia, feeding practices that promote human milk intake, caffeine therapy, avoidance of early relatively high dose postnatal dexamethasone, and minimis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natal sepsis.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the predominant forms of preterm brain injury in the current era and consider the evidence base for clinical practices designed to reduce brain injury and adverse outcome after preterm birt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方法 比较既往营养方案组(A组,n=99)与积极营养方案组(B组,n=101)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1周内肠内营养热卡摄入量及总热卡摄入量均明显高于A组。B组早产儿开奶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A组低。< 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快,EUGR的发生率较A组低;≥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快及以体重、头围评价的EUGR的发生率较低。住院期间B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母亲年龄和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产妇2 363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产妇年龄不同分为 < 20岁(n=15)、20~24岁(n=158)、25~29岁(n=894)、30~34岁(n=936)、35~39岁(n=320)、≥ 40岁(n=40)6组。比较各年龄组产妇相关特征的基线,以及其妊娠不良结局(早产、出生缺陷、妊娠晚期死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各年龄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结果 控制了居住地、是否初产妇、妊娠方式、孕产期相关疾病因素后,≥ 40岁组产妇的极早产儿和中期早产儿发生率分别是25~29岁组的2.60倍、1.99倍(P < 0.05);20~24岁组极早产儿、晚期早产儿的发生率分别是25~29岁组的1.99倍、1.33倍(P < 0.05); < 20岁、20~24岁、≥ 40岁组妊娠晚期死胎的发生率分别是25~29岁组的9.10倍、2.88倍、3.97倍(P < 0.05); < 20岁、35~39岁组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是25~29岁组的2.70倍、0.73倍(P < 0.05)。结论 双胎妊娠中, < 20岁的产妇发生小于胎龄儿和妊娠晚期死胎的风险较高,≥ 40岁的产妇发生极早产儿、中期早产儿和妊娠晚期死胎的风险较高,20~24岁产妇发生极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妊娠晚期死胎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considerable effort aimed at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 it remains the leading cause of peri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Screening strategies are imperfect. Approaches used to identify women considered by historical factors to be low risk for preterm delivery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women with singleton pregnancies without a history of a previous preterm birth) as well as those at high risk for preterm birth (those with a previous preterm birth, short cervix, or multiple gestation) continue to evolve. Herein, we review the current evidence and approaches to screening women for preterm birth, and examine future direc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better identify at-risk women and provide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早产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以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首次参加产前检查并决定住院分娩的孕早期孕妇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可能与早产发生相关的暴露信息,并通过医院病历系统完成信息核查,记录妊娠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收集6 764例孕妇完整资料,其早产发生率为17.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有不良妊娠史、孕前进食槟榔、有妊娠并发症史、有肝炎史、孕期未补充叶酸、孕期服药、孕期主动/被动吸烟、孕期饮酒、孕期不均衡饮食、孕期强体力活动、受孕方式为不孕经治疗自然受孕和辅助受孕,以及配偶年龄较大、体重指数较高、吸烟均为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孕妇教育水平高、配偶教育水平高、孕次少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早产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特别注重孕妇的孕期生活行为,对孕妇及其配偶加强卫生宣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喂养方案能否促进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全胃肠道营养建立及其对早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3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20年5月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前后1年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n=160)和试验组(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n=152),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中心静脉留置时间的差异及相关早产儿常见合并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肠内喂养开始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和中心静脉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早产儿常见合并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可以帮助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更快建立全肠道喂养,减少静脉营养使用,降低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而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