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是一个近 2 0多年才被认识的一个特征性疾病实体 ,为慢性鼻 -鼻窦炎鼻息肉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 ,但有典型的 CT和 MRI影像学所见 ,术中和病理学证实变应性粘蛋白的存在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在整个治疗中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 ,已从根治性手术转变为更“保守但彻底”的手术。手术 +类固醇药物 +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是提供本病长期得到控制的最佳方案。在研究本病的发展、诊断和治疗中常遇到不少难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FRS)是一种真菌作为抗原接触特应性个体鼻黏膜后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Ⅰ型和Ⅲ型变态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AFRS发病率较高,手术和术后药物治疗均容易复发,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作为AFRS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FRS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的需要量,且无需反复施行手术,其临床效果是肯定的。但由于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该治疗方法仍有争议,还有待于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真菌在鼻腔-鼻窦内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或(和)变应性疾病。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发病率的升高,本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之势。我们分析了2001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42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一多重PCR反应体系,并探讨其对真菌性鼻-鼻窦炎(FRS)快速诊断和同时鉴定常见致病菌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3对引物(真菌通用引物、曲霉特异性引物、毛霉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采用曲霉菌、毛霉菌、链格孢菌、白色念珠菌等标准菌株DNA验证体系的适用性和摸索反应条件,同时将多重PCR、真菌培养2种方法用于FRS的鼻窦内容物的真菌检测,比较二者敏感性.结果:3对引物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特异性,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该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为10 μg/L.20例FRS标本,真菌培养检测阳性7例,阳性率35%;多重PCR体系检测阳性15例,阳性率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多重PCR体系是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可对FRS做出快速诊断并鉴定常见的致病菌属.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人群增多,导致正常菌群的改变使得鼻腔鼻窦的真菌过度生长.随着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提高,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就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及与鼻腔解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31例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Sinustis,FS)的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的病变特征、临床表现以及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式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结果 CT扫描或鼻内镜检查显示31例患者鼻腔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或病变及窦腔内病灶;全部病例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孢子、菌丝和黏膜炎症,临床分型均属非侵袭性FS,其中5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AFS)。术后随访2-4年,治愈27例(87.1%),显效2例(6.5%),无效2例(6.5%)。结论 鼻腔解剖异常及局部病变与FS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人群增多,导致正常菌群的改变使得鼻腔鼻窦的真菌过度生长。随着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提高,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就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为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尽管有大量的研究,但对CRS的病原学仍然知之甚少,并且关于微生物群落的潜在作用仍然具有争议。随着现代分子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有了很大提高。本综述对目前与CRS有关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对术前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以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采用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方法,对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进行分型。结果 建立了以病程(x1)、涕血(x2)、头痛(x3)、钙化斑(x4)、年龄(x5)、单侧或双侧病变(x6)为变量的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3+0.496x1+4.575x2+1.190x3+4.119x4+1.199x5+2.698x6,P=exp(y)/[1+exp(y)],并与慢性鼻-鼻窦炎组相比。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为女性患者、40岁以上、病程3年以内,以头痛、涕血为主要症状,影像学表现为单侧病变、有钙化斑出现(P〈0.05)。11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34例为慢性侵袭性、76例为非侵袭性。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其发病可通过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chronicinvasivefungalrhinosinusitis,CIFRS)的概念、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以最终病理学诊断为依据 ,总结分析 4 8例真菌性鼻 鼻窦炎 (fungalrhinosinusitis,FRS)的病程、临床表现、鼻窦CT、窦内病变特征、窦黏膜表现、组织病理学和真菌学特征、以及 2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  18例为CIFRS ,早期在病程、临床表现、真菌种类和鼻窦CT特征与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 (noninvasivefungalrhinosinusitis,NIFRS)相似 ;其中 16例 ( 88 9% )窦内病变为泥石样物 ,15例 ( 83 3% )窦黏膜表现为Ⅲ度以上 ;窦内病变为泥石样物、同时窦黏膜Ⅲ度以上者与病理真菌的符合率为 83 3% ( 15 / 18) ;鼻窦清创术加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率达 81 8%。结论CIFRS进展缓慢 ,临床并非少见 ,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窦内为泥石样物和窦黏膜表现为Ⅲ度以上是其主要鉴别特征 ,早期诊断和鼻窦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可望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嗜酸粒细胞黏蛋白性鼻一鼻窦炎(EMR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EMRS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2例EMRS,~,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9~54岁;单N7例、双侧5例;均具有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的表现。8N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6N血清总IgE升高,8N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鼻窦CT多表现为受累鼻窦腔内中间呈斑片状或云雾状高密度影。鼻窦分泌物病理切片可见大量嗜酸细胞,真菌染色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后口服及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1年后有3例复发。结论EMR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需依靠术后的病理检查,鼻内镜手术及激素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acutefulminantfungalsinusitis ,AFF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收治的 6例较典型的AFFS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结合全身疾病病史 ,发热伴颜面部、眼部及鼻部症状 ,影像学 ,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在患者就诊的 2 4h内做出初步诊断 5例。在此基础上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 ,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至露出新鲜创面 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进行眶内容物切除 1例。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全身抗真菌治疗 5例。结果  6例病例经过病理、真菌涂片及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 ,其中毛霉菌 1例 ,根霉菌 2例 ,链隔孢霉菌 1例 ,曲霉菌 1例 ,毛霉菌根霉菌混合 1例。 1例未在第一时间诊断 ,且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于住院第 7天死亡 ,1例抗真菌治疗及清创术后 88d死亡 ,2例分别于治疗后 3 2个月和 6个月死于白血病 ,2例经上述治疗后分别随访 9个月和 11个月无复发 ,后者为本组唯一进行眶内容物摘除者。结论 根据病史 ,眼或颜面症状 ,鼻腔内干痂以及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 ,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可以在患者到鼻科就诊的 2 4h内做出AFFS的诊断。包括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 ,足量静脉内二性霉素B注射 ,完全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总结 3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allergicfungalsinusitis,AFS)的诊断、治疗过程 ,结合复习文献中关于本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探讨 ,提示本病的诊断、治疗特点。方法 通过对 3例病史、鼻窦CT检查、鼻窦分泌物及鼻腔检查 ,对临床怀疑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 3例患者进行鼻窦内镜手术。通过分泌物真菌涂片、培养 ,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放射免疫吸附试验 (radioallergosorbenttest,RAST)结果 ,明确AFS诊断。术后口服强的松 ,局部雷诺考特喷鼻及大扶康冲洗鼻腔。结果 通过上述系统治疗 ,2例术后分别随访 2 5个月和 15个月症状完全缓解 ,1例术后 6个月症状复发 ,变应性黏蛋白再次出现 ,经术腔清理及大扶康冲洗后局部症状及分泌物完全消失 ,随访 2个月无复发。结论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有其独特的临床发生、发展过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AFS ,应对其做出及时的诊断和进行合理、完善的综合治疗 ,以降低本病的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柯-陆(Caldwell Luc)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3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5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简称开放式手术);B组15例,采用开放术联合柯-陆手术(简称联合式手术),术后用1%H202及生理盐水冲洗,不用抗真菌药。结果:随访1~3 年,开放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5例,术腔完全上皮化,症状消退;好转4例,局部有迁延性炎症,少量脓性引流,开口缩小;复发6例,窦口闭塞,窦腔内再次出现真菌样沉积物堆积。联合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无真菌性炎症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双径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优势在于清除病变彻底,使鼻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彻底改变了真菌生存的低氧环境,且能保存上颌窦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避免传统方法引起的狭窄、闭锁、引流不畅以及上颌窦通气不良、功能恢复不佳等缺点。此术式创伤小,能真正达到根治、微创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额窦炎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额窦炎患者,在局麻或全麻控制性降压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开放额窦,对鼻腔结构异常者亦行相关处理,彻底去除额窦内异常分泌物,清除病变组织,尽可能保留窦内正常黏膜.结果 术后8~10周术腔逐渐上皮化,治愈9例,症状明显减轻2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全部病例经病理及真菌涂片、培养证实为额窦黏膜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结论 本病主要病因为局部因素,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来自高质量的CT,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额窦炎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中Maspin的表达,探讨其对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真菌性鼻-鼻窦炎标本42例为实验组,包括12例侵袭型与30例非侵袭型;慢性鼻-鼻窦炎30例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Maspin的表达。结果 真菌性鼻-鼻窦炎组Maspin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组Maspin评分最低,与非侵袭型及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Maspin评分5.70为临界值,诊断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8.3%。结论 Maspin在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中表达下调。Maspin可能是诊断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AIFRS)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998~2009年18例AIF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HE染色、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和环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