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甲氨蝶呤用于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评价及对血清β-hCG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血清β-hCG水平、阴道流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β-hCG水平、阴道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甲氨蝶呤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瘢痕妊娠血清β-hCG水平且术后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灌注甲氨蝶呤(MTX)栓塞联合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妇产科诊治的CSP Ⅱ型患者61例,采用经子宫动脉栓塞灌注MTX,灌注之后48 h内在B型超声(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不良反应并监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变化情况,分析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①所有患者均1次穿刺成功、造影,介入后出现中下腹疼痛32例,发热5例,臀部疼痛7例;②61例患者中治愈56例,失败5例,治疗有效率91.8%。3例清宫术中阴道大出血,其中1例转开腹手术。1例患者治疗后28 d阴道大出血,3例术后出现持续性异位妊娠,治疗失败;③所有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9 235±325)元;④根据治疗前后血β-hCG下降幅度将60例患者分为4组。血β-hCG下降≥75%的20例患者均痊愈;下降在50%~75%有29例,其中3例持续性异位妊娠,1例治疗失败,其术前血β-hCG达236 064 IU/L;血β-hCG下降在25%~50%有10例,其中4例出现持续性异位妊娠,有2例治疗失败;血β-hCG下降<25%仅1例,治疗失败改开腹手术。结论:采用子宫动脉灌注MTX栓塞联合清宫治疗CSP,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较高。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血β-hCG下降水平可以推断患者预后,血β-hCG下降幅度越大预后越好。血β-hCG下降幅度小的患者有持续性异位妊娠可能,需要加强治疗后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灌注甲氨蝶呤(MTX)栓塞联合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妇产科诊治的CSPⅡ型患者61例,采用经子宫动脉栓塞灌注MTX,灌注之后48 h内在B型超声(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不良反应并监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变化情况,分析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①所有患者均1次穿刺成功、造影,介入后出现中下腹疼痛32例,发热5例,臀部疼痛7例;②61例患者中治愈56例,失败5例,治疗有效率91.8%。3例清宫术中阴道大出血,其中1例转开腹手术。1例患者治疗后28 d阴道大出血,3例术后出现持续性异位妊娠,治疗失败;③所有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9235±325)元;④根据治疗前后血β-hCG下降幅度将60例患者分为4组。血β-hCG下降≥75%的20例患者均痊愈;下降在50%~75%有29例,其中3例持续性异位妊娠,1例治疗失败,其术前血β-hCG达236064 IU/L;血β-hCG下降在25%~50%有10例,其中4例出现持续性异位妊娠,有2例治疗失败;血β-hCG下降<25%仅1例,治疗失败改开腹手术。结论:采用子宫动脉灌注MTX栓塞联合清宫治疗CSP,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较高。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血β-hCG下降水平可以推断患者预后,血β-hCG下降幅度越大预后越好。血β-hCG下降幅度小的患者有持续性异位妊娠可能,需要加强治疗后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CSP)的早期诊断方法及评估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用于治疗CS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2例CSP病例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45例经彩超检查提示瘢痕妊娠,33例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6例因β-hCG水平较低采用MTX治疗,5例因瘢痕部位破裂行病灶切除及子宫修补术,5例因瘢痕部位包块较大行开腹手术治疗,3例经腹腔镜探查明确诊断及手术治疗。术后监测血β-hCG于2~5周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早期诊断CSP,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具有微创、止血迅速、病灶萎缩快等优点,对于CS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CSP并接受HIFU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的64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病灶清除情况、清宫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术后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情况、月经恢复时间、术后6个月的月经量及宫腔恢复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中均成功清除瘢痕妊娠病灶,清宫术中中位出血量10 ml,7例术中见瘢痕处活动性出血、1例术后1 h活动性出血均给予宫腔内球囊压迫有效止血。62例清宫术中出血量≤100 ml,2例清宫术中出血量>100 ml,治疗总有效率100%。术后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的平均时间为(33.51±9.70)d,月经恢复来潮时间为(39.62±9.50)d,术后6个月的月经量无明显改变。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HIFU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CS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费用少、操作简便。宫腔内球囊压迫是HIFU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CSP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CSP清宫术后必须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至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在剖宫产子宫疤痕妊娠(CSP)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9例确诊为剖宫产子宫疤痕妊娠的患者实施子宫动脉栓塞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 29例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治疗的患者术中出血10~100mL,20~80min完成手术,术后均无宫内残留,术后3~7天血β-hCG成倍数下降,全部患者在术后25~40天月经复潮,治疗有效率为100.00%.孕囊深侵及肌层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用时均明显多于妊娠囊较浅的患者(均P<0.05).(分别为P=0.031<0.05、P=0.001<0.05).各种类型CSP术后血β-hCG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月经复潮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采用子宫动脉栓塞后剖宫产子宫疤痕妊娠清宫治疗,是治疗CS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要注意区分不同CSP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1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孕周、剖宫产术至发病的间隔时间、首发症状、发病部位、诊疗过程、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及结局。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1岁,48例有1次剖宫产手术史,3例有2次剖宫产手术史,此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产术后8个月~10年。32例主诉有停经史及阴道少量出血。17例无症状者彩超直接确诊瘢痕妊娠,1例误诊为早孕外院行刮宫术发生阴道大出血。1例误诊为稽留流产,共有49例治疗前确诊。通过剖宫产病史,妇科检查和血HCG、超声及MRI等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是根据彩超及血HCG值予以个体化治疗,包括米非司酮联合MTX全身药物保守治疗,或经米非司酮联合MTX全身药物保守治疗后,B超监测下行宫腔镜直视下刮宫术,术后予以球囊压迫宫腔止血。除1例转入外院,其余病例保守治疗均获成功,保留了生育功能。平均住院9天。结论:CSP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临床易误诊,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根据患者情况予以个体化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程度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初次治疗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9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CS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CSP,初次治疗后失败需再次处理的66例为观察组,1:4匹配在此期间初次治疗成功的CSP患者25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后β-hCG下降程度。结果:两组术后β-hCG下降程度分别为(60.3±14.2)%、(67.9±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3.90,P<0.05)。ROC分析曲线显示术后β-hCG水平下降程度最佳临界值为66.6%,诊断CSP治疗失败的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57.8%。结论:术后β-hCG水平下降百分比<66.6%,提示可能需再行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瘢痕妊娠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子宫瘢痕妊娠79例;选取本院同时段有剖宫产史,拟行人工流产的正常早孕妇女8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瘢痕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妊娠次数(OR=0.073, 95%CI 0.009~0.608)和末次剖宫产距本次妊娠时间(OR=1.020, 95%CI 1.006~1.033)是子宫瘢痕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次数和末次剖宫产距本次妊娠时间作为瘢痕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着力做好临床避孕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UACE)+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综合治疗的CSP患者共22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下降情况及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月经复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在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只有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改为开腹手术,但均治愈并成功保留子宫。手术以后监测患者血β-hCG数值均下降至正常。除出现下腹部疼痛、臀部疼痛、发热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UACE联合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CSP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CSP的理想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12月~2012年12月,根据剖宫产史、妊娠表现、经阴道超声诊断,确诊CSP患者38例。按血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妊娠囊与子宫切口的关系及局部血运情况,26例首选甲氨蝶呤(MTX)化疗,10例首选清宫术,2例首选手术治疗,结果:26例经MTX化疗后,15例患者仅保守治疗未行清宫术,11例待血HCG下降80%~90%、病灶血流减少或消失后行病灶清除术;10例患者首选清宫术,均痊愈出院。结论:CSP的治疗应依据血β-HCG水平和病灶部位、表面肌层厚度、血供及阴道流血情况,选择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改良版Robson分级系统对2013年—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产妇剖宫产进行分类,分析近六年不同生育政策时期下剖宫产率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的分娩信息,根据产妇人群不同特征分为8组(R1~R8),计算并比较各组不同年份及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的剖宫产率。结果53961例产妇总的剖宫产率为41.5%,单胎头位初产妇(R1)的剖宫产率为34.7%,在所有剖宫产中其占比最高(51.6%)。校正母亲年龄后,与独生子女政策时期相比,全面二孩政策时期的所有产妇的总体剖宫产风险降低(OR=0.92,95%CI:0.88~0.97),但单胎早产产妇(R8)的剖宫产风险升高(OR=1.48,95%CI:1.13~1.93)。结论了解该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生育政策下,基于改良版Robson分级系统的各类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当地对剖宫产的分类监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扫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瘢痕妊娠(CS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阴道彩超扫查的剖宫产术后CSP 18例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经阴道彩超明确诊断为CSP 16例,未明确诊断1例,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88.89%(16/18);手术病理诊断为CSP 18例,诊断符合率100.00%(18/18),二者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阴道彩超扫查能清晰显示孕囊着床部位与子宫下段瘢痕的关系,以及子宫下段瘢痕处肌层的厚度\血流分布等情况,诊断符合率高,是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瘢痕妊娠首选的扫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芳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12):77-7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人工流产的危险性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5000例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行负压吸引术,其中有1740例在腔内B超引导下行人工流产术。结果人工流产完成较满意,无1例发生子宫穿孔及漏吸,术中出血较多有50例,26例出现大出血,为子宫疤痕处妊娠,其中9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术,17例经子宫动脉栓塞及对症处理后行化疗杀胚等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因子宫的变化增加了人流手术的操作难度,更易造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CSP)是罕见而危险的妊娠类型,我院其发生率约为0.52%,应早期诊断,避免盲目吸宫,也可以在B超下及时发现及诊断CSP,先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再吸宫,避免宫腔操作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本院经超声诊断为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103例及同期行剖宫产术后检查无憩室形成的100例临床资料。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术后恶露时间(OR=16.230,95%CI 3.936~66.929)、术后贫血<100g/L(OR=7.071,95%CI 2.651~18.862)、切口感染(OR=6.441,95%CI 1.316~31.527)、切口血肿形成(OR=22.084,95%CI 1.517~321.413)是P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贫血、术后切口感染、血肿形成以及术后恶露时间延长是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高风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海市经产妇二次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7 - 10月份,调取上海市20家接产医院2016年1 - 6月份产次为2的孕产妇(包括本次分娩)的分娩病史,摘抄与本次研究相关的病史资料作为调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上海市经产妇二次分娩时剖宫产率为47.60%,其剖宫产指征主要为疤痕子宫(74.28%);既往剖宫产者二次分娩剖宫产率高于既往阴道分娩者(OR = 122.315,95%CI: 91.705~16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二次分娩时剖宫产率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OR = 0.545,95%CI:0.315~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OR = 0.385,95%CI: 0.227~0.651;OR = 0.627,95%CI: 0.489~0.804)、流产次数(OR = 0.493,95%CI: 0.328~0.739;OR = 0.648,95%CI: 0.438~0.960)的增加,二次分娩时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统计学检验,既往剖宫产、流产次数、年龄以及文化程度与经产妇二次分娩剖宫产风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12例子宫破裂者为病例组,30例正常分娩者为对照组,采用秩和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周、孕次、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瘢痕厚度、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是否为巨大儿等因素中筛选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6 kg/m~2、剖宫产产次1次、再次分娩时间间隔≥4年是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超重、重复剖宫产、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长是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对此类孕妇应给予重视,预防子宫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孕中期妇女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身体活动对剖宫产的影响。   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的672名孕妇为研究对象, 采用孕期身体活动问卷(pregnancy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PPAQ)调查孕中期妇女身体活动情况, 随访获得研究对象的分娩方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3名孕妇(40.63%)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调整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产史等因素后, 相比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孕妇, 运动锻炼较高水平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564, 95% CI:0.338~0.941);相对于参加低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 参与较高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652, 95% CI:0.437~0.972)。   结论   运动锻炼和中重度身体活动是剖宫产的保护因素, 应进一步加强孕期运动的健康教育, 鼓励孕妇在孕期进行适宜的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产妇一般情况、既往生育史、孕期异常状况及患病等资料,使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产妇高龄、职业为农民、不良妊娠史、早孕期异常、胎位异常、妊娠合并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529、13.512、10.134、4.465、11.586、31.562,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职业为农民( OR=2.298,95%CI:1.202~4.396)、不良妊娠史(OR=1.612,95%CI:1.150~2.260)、早孕期异常(OR=1.897,95%CI:1.142~3.152)、胎位不正(OR=3.067,95%CI:1.536~6.126)、妊娠合并症(OR=2.539,95%CI:1.764~3.656)为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鼓励育龄期妇女优生优育,加强围孕期健康教育,孕妇应定期产检,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科手术患者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9例行妇科手术证实为非内异症的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选择9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病例组,对两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对17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孕次、产次、人流次数、体重指数、职业、血型、避孕措施及原发性痛经为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相关的单因素(P<0.05),最终职业(OR=2.52,95%CI:1.28~4.94)、血型(OR=2.46,95%CI:1.13~5.36)、妊娠次数(OR=0.78,95%CI:0.65~0.93)、剖宫产史(OR=2.39,95%CI:1.07~5.38)、原发性痛经(OR=3.49,95%CI:1.81~6.73)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P<0.05)。结论:从事脑力劳动、A型血、剖宫产史及原发性痛经为经手术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妊娠次数多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