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总结重症儿童哮喘治疗经验.方法 对86例重症儿童哮喘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86例,死亡3例,治愈率96.5%,病死率3.5%.结论 提高重症儿童哮喘的救治成功率关键是正确使用药物,个体化用药,及早诊治,快速平喘,并应重视积极消除病因或诱因,准确判断病情,及时治疗并发症等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哮喘急性发作期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为哮喘诊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支气管哮喘患儿900例,男615例、女285例,中位年龄2.3(1.3~3.9)岁。婴幼儿期559例、学龄前期246例、学龄期92例,不同年龄组男性比例、确诊时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男性比例较高,首诊确诊比例较高。入院后首次诊断为哮喘的患儿比例为63.5%。因轻度哮喘急性发作入院患儿占76.6%,其中婴幼儿较多(475例,52.8%),其次为学龄前期患儿(180例,20.0%)。900例患儿中,501例(55.7%)痰培养检出致病菌,肺炎链球菌比例最高(26.9%),其次为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4种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为25.0%,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16.3%)。不同年龄组间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224例患儿行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119例次(5... 相似文献
3.
儿童重症哮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少华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29(4):194-197
近年儿童重症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上升,本文综述了β-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其它药物以及机械通气等在治疗重症哮喘中的应用进展,强调正确使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在多数情况下,绝大部分重症哮喘患者经β-激动剂(沙丁胺醇)、抗胆碱能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有效治疗可避免使用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在治疗儿童重症哮喘中的作用。方法42例重症哮喘息儿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而38例患儿则应用常规剂量的琥珀氢考治疗,其余治疗两者相同。结果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患儿有效率为69.05%,而对照组为34.21%,x^2=9.71,P〈0.0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儿童重症哮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儿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重庆地区143922人口作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1.29%,其中小儿487例,患病率1.64%,小儿哮喘以3岁以前患病率高,城市高于乡村,冬春季是发病高峰。城市降尘量超过对照点,大气污染的废物:SO_2、NO_2、TSP城市高于乡村,说明城市患病率高的原因。作者强调注意大气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哮喘发生和降低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的气质特征以及气质干预在哮喘儿童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对157例哮喘儿童进行测试,分析哮喘儿童气质特征.哮喘组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76例)和对照组(81例),干预组根据气质类型进行心理干预,比较2组儿童哮喘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 哮喘组儿童的气质类型依次为中间偏麻烦型26.1%、中间偏平易型20.4%、发动缓慢型19.7%、平易型17.8%和麻烦型15.9%.哮喘组患儿中麻烦型、中间偏麻烦型、中间偏平易型比例较高,而发动缓慢型、平易型所占比例较低.哮喘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初诊时日间症状计分和夜间症状计分差异无显著性(P=0.211,P=0.314);治疗2周后,两组日间和夜间症状计分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4,P=0.000);治疗12周后,日间和夜间症状计分继续下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77,P=0.119).结论 儿童哮喘与气质特征关系密切;根据气质特征分析结果对哮喘儿童进行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日同和夜间哮喘症状计分,使患儿症状尽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7.
312例儿童麻疹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近年来麻疹的流行病学变化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于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12例麻疹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麻疹的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3岁以下的婴幼儿高发。不典型麻疹明显增多。农村发病人数高于城市。未预防接种者发病率高于已做预防接种者。结论近年来,儿童麻疹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应加强麻疹监测力度,实施强化计划免疫策略是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儿童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138例念珠菌培养阳性的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按1:1比例选择年龄和性别相似、同期住院的念珠菌培养阴性患儿作为对照.危险因素分析应用SAS6.12统计软件计算.结果 3年念珠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43%、0.50%和0.79%.气管内吸出物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阳性34例(24.6%),深部鼻咽吸出物培养阳性94例(68.1%),血培养阳性10例(7.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5例(18.1%);静脉插管13例(9.4%);全静脉营养11例(8.0%).抗生素使用率为100%,平均使用种类为(3.03±1.89)种;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56.7%.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15.5 d.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33例(23.9%).结论 儿童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秋冬季阳性率较高可能与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和环境真菌数量增多有关.粒细胞减少症、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侵入性诊疗措施等均为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的气质特征以及气质干预在哮喘儿童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对157例哮喘儿童进行测试,分析哮喘儿童气质特征.哮喘组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76例)和对照组(81例),干预组根据气质类型进行心理干预,比较2组儿童哮喘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 哮喘组儿童的气质类型依次为中间偏麻烦型26.1%、中间偏平易型20.4%、发动缓慢型19.7%、平易型17.8%和麻烦型15.9%.哮喘组患儿中麻烦型、中间偏麻烦型、中间偏平易型比例较高,而发动缓慢型、平易型所占比例较低.哮喘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初诊时日间症状计分和夜间症状计分差异无显著性(P=0.211,P=0.314);治疗2周后,两组日间和夜间症状计分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4,P=0.000);治疗12周后,日间和夜间症状计分继续下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77,P=0.119).结论 儿童哮喘与气质特征关系密切;根据气质特征分析结果对哮喘儿童进行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日同和夜间哮喘症状计分,使患儿症状尽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的气质特征以及气质干预在哮喘儿童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对157例哮喘儿童进行测试,分析哮喘儿童气质特征.哮喘组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76例)和对照组(81例),干预组根据气质类型进行心理干预,比较2组儿童哮喘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 哮喘组儿童的气质类型依次为中间偏麻烦型26.1%、中间偏平易型20.4%、发动缓慢型19.7%、平易型17.8%和麻烦型15.9%.哮喘组患儿中麻烦型、中间偏麻烦型、中间偏平易型比例较高,而发动缓慢型、平易型所占比例较低.哮喘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初诊时日间症状计分和夜间症状计分差异无显著性(P=0.211,P=0.314);治疗2周后,两组日间和夜间症状计分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4,P=0.000);治疗12周后,日间和夜间症状计分继续下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77,P=0.119).结论 儿童哮喘与气质特征关系密切;根据气质特征分析结果对哮喘儿童进行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日同和夜间哮喘症状计分,使患儿症状尽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蘑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4月-2007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06例MG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抗体、自身抗体检查,免疫功能、胸片或胸部CT、MRI、心电图及取复神经电刺激等)及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G患儿男49例,女57例,男女比例为1:1.16,均为汉族;病程3 d~11 a;发病年龄10个月~14.3岁[(4.74±3.32)岁],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占55.7%.新发初诊病例41例,不规则治疗或治疗后复发病例65例;起病时表现为眼肌型占84.0%,脑下型占2.8%,全身型占13.2%;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占54.7%,52例中41例免疫功能测定异常或自身抗体阳性,45例行心肌酶谱检A均升高,69例摄胸片、CT或MRI均见胸腺瘤,11例行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7例表现异常;17例(16.0%)患儿单用吡啶新斯的明获得满意疗效,10例(9.4%)服用激素前先予IVIG.肌无力症状有所改善;经不规则治疗或治疗后复发者占61.3%,复发前治疗方法为单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者37例(56.9%),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者28例(43.1%),72例(67.9%)经激素治疗,结果满意;复发患儿的诱因主要为感染30例(46.2%),不规则用药22例(33.8%),停药加感染13例(20.0%).结论 儿童MG起病年龄早,易出现病情反复,需早期合用肾E腺皮质激素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74-776 相似文献
12.
小儿重症哮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危险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洪建国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495-497
重症哮喘(severe asthma)也称之为“难治性哮喘”,虽然在哮喘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不足5%,但临床治疗困难。这类患者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哮喘发作,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而且治疗费用巨大,约占哮喘总治疗费用的30%。因此,加强对小儿重症哮喘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儿童小麦过敏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疑似小麦过敏患儿进行病史收集、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及新鲜食物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共纳入患儿21例。男1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和总结儿童荞麦过敏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儿童荞麦过敏的认知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4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门诊就诊的荞麦过敏患儿的病史资料,皮肤点刺试验(SPT),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结果。结果 纳入荞麦过敏患儿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7.8(5.5~10.0)岁。患儿在进食荞麦类食物、皮肤接触荞麦或吸入荞麦面粉后出现过敏症状;16例次在暴露于荞麦过敏原10分钟内出现症状,22例次在10~30分钟出现,6例次在30分钟~2小时出现。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21例次,91.3%)最常见,其次为呼吸道症状(15例次,65.2%)、消化道症状(5例次,21.7%)及神经系统症状(1例次,4.3%)。16例患儿曾出现严重过敏反应。21例患儿行荞麦新鲜食物SPT,结果均为阳性,不同严重程度过敏患儿之间荞麦SPT反应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过敏反应患儿SPT“++++”发生的比例较高。23例患儿血清总IgE为120~1 489 kU/L。所有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湿疹史和过敏性疾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儿童麻疹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控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757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按年龄分为<8月龄组和≥8月龄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757例麻疹患儿中男505例(66.7%)、女252例(33.3%);中位年龄8.7(6.7~12.0)月,以<1岁患儿(71.7%)为主。每年3~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未接种疫苗者653例(86.3%)。临床表现以发热(99.5%)、皮疹(100.0%)、咳嗽(72.0%)、麻疹黏膜斑(Koplik斑,58.4%)多见,并发症以肺炎(77.5%)最常见。<8月龄患儿251例,≥8月龄506例。与≥8月龄组相比,<8月龄组典型皮疹、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及重型麻疹发生率较高,高热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738例(97.5%),死亡19例。死亡患儿中<1岁14例,≥1岁5例;16例未接种疫苗;8例有基础疾病。结论 儿童麻疹高发于春夏季节,好发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的<1岁的男孩,临床以典型麻疹表现为主,可导致死亡,尤其合并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肺结核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5年收治的920例肺结核患儿临床资料,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及非重症组,分析引起重症结核的危险因素。结果 920例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7.66岁(9天~17岁7个月)。单纯肺结核470例(51.1%),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450例(48.9%),其中以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多见(236/450,52.4%)。最常见症状为发热(80.4%)和咳嗽(71.3%)。T-SPOT.TB试验阳性率81.5%。胸部CT阳性率优于胸片。重症结核355例、非重症565例。与非重症相比,重症患儿中男性比例较低,农村患儿、PPD阴性以及年龄0~3岁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孩(OR=1.58,95%CI:1.03~2.42)、年龄0~3岁(0~1岁:OR=6. 78,95%CI 3. 66~12. 56;1~3岁:OR=4. 90,95%CI 2. 68~8. 98)、农村患儿(OR=2. 49,95%CI:1. 54~4. 04)是重症结核的独立危险因素,PPD阳性为保护因素(OR=0. 31,95%CI:0. 19~0. 49)。结论儿童肺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学阳性率低,需重视接触史、卡介苗接种情况,并强调综合分析,提高对重症结核危险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疟疾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5月在尼日尔马拉迪省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156例<5岁重症疟疾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度贫血(45.51%)、高乳酸血症(23.72%)、脑型疟疾(23.08%)、血小板减少(21.15%)、低血糖(21.15%)、高原虫血症(12.18%)、呼吸窘迫(11.54%)是本组患儿的特征性临床表现。2岁以下患儿重度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2~5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型疟疾的发生率2~5岁患儿显著高于2岁以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6例患儿中恶性疟的发病人数占显著优势,为113例(72.44%),三日疟25例(16.02%),卵形疟16例(10.26%),间日疟2例(1.28%)。死亡28例(17.95%)。脑型疟疾、惊厥、低血糖、高乳酸血症是患儿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尼日尔地区儿童重症疟疾主要为恶性疟,重度贫血和脑型疟疾常见,并与患儿年龄相关。脑型疟疾、惊厥、低血糖、高乳酸血症是患儿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晕厥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晕厥为主诉的12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晕厥的定义及临床检查结果,排除其中非晕厥性疾病20例,108例患儿确诊为晕厥;其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MS)70例(64.81%),心源性晕厥8例(7.41%),不明原因晕厥24例(22.22%)。发作前有诱因者85例(78.71%),有晕厥家族史者21例(19.44%),有猝死家族史者1例(0.93%)。NMS及心源性晕厥常有反复发作的特征。NMS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前兆常为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眼前发黑、听力下降、恶心、胸闷等表现;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表现为心慌、胸闷、乏力等;直立性低血压(OH)表现为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听力下降等;心源性晕厥表现为心前区不适、疼痛、胸闷。结论VVS是儿童晕厥最常见原因之一,各类型晕厥的发作常有诱因及前兆,有反复发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征,为诊治百日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西安地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百日咳患儿病历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等信息,应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857例百日咳患儿来自城区183例(21.3%),农村674例(78.7%);男女比例为1.211.00;全年各月均有病例,7-9月和2-4月较多,分别占41.5%(355/857例)和25.4%(218/857例);〈6月龄患儿473例(55.2%);已接种百白破疫苗者479例(55.9%);有明确的家庭内咳嗽接触史者492例(57.4%)。患儿均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从发病至确诊百日咳中位时间为20 d;有痉挛性咳嗽者836例(97.5%)、面色涨红806例(94.0%)、口周发绀308例(35.9%)、气喘269例(31.4%)、鸡鸣样回声248例(28.9%)、呼吸暂停46例(5.4%);肺部查体有湿啰音761例(88.8%);发热159例(18.5%)。白细胞计数升高505例(58.9%),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升高702例(81.9%),降钙素原(PCT)升高36例(4.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17例(2.0%);胸部影像学示肺炎673例(78.5%);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50例(5.8%),呼吸衰竭9例(1.1%)。857例患儿中,59例为重症百日咳(6.9%)。经治疗,1周内痉挛性咳嗽症状消失者515例(60.1%),明显缓解者198例(23.1%),无死亡病例。结论西安地区百日咳全年散发,7-9月和2-4月多见,农村儿童多见,〈6月龄未完成基础免疫者发病多见,家庭成员是儿童百日咳的重要传染源,其临床表现主要以痉挛性咳嗽为主,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EMM)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临床特点和发病诱因,回顾分析了32例EMM和21例SJ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MM组患病年龄较SJS小,SJS发热比率、粘膜受累和并发症均显著高于EMM;EMM组患儿有明确感染病史者占50%,SJS仅3.12%;而SJS组与药物明确相关者17/21例,EMM仅3/21例。提示可以从皮损表现上鉴别SJS和EMM;SJS粘膜和内脏损害更重;感染和药物分别在EMM和SJS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