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Dravet综合征患儿的遗传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7年期间海南省18例Dravet综合征患儿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采用PCR扩增及Sanger测序法进行SCN1A基因检测,运用连锁分析应用软件GenomeStudio进行致病基因定位分型与连锁分析;对Sanger测序法未发现SCN1A基因突变的患儿,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分析SCN1A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复,并筛查父母SCN1A基因,分析其突变来源。结果 18例Dravet综合征患儿及父母基因定位扫描结果完全符合亲子间的孟德尔遗传关系。SCN1A基因突变患儿可定位到5号、9号、22号染色体3个候选突变区域。其中5号染色体区域位于SNPRs 4957954至Rs 728937,在Rs 1459085处可获取到最大LOD值2. 13;9号染色体区域位于SNPRs 720974至Rs 1220087,在Rs 71332677处可获取到最大LOD值1. 92;22号染色体区域位于SNPRs 756658至Rs 713751,在Rs 374225处可获取到最大LOD值1. 91。18例患儿中,12例SCN1A基因突变,其中6例CDS区域的第5383位碱基呈现杂合变异(G→A),4例13号外显子和CDS区域的第2292位碱基纯合变异(T→C),2例SCN1A基因非编码区域碱基纯合变异(A→T)。结论海南Dravet综合征患儿的基因定位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关系,推测Rs4957954至Rs728937、Rs720974至Rs1220087、及Rs756658至Rs713751区域是Dravet综合征的可能致病性区域。  相似文献   

2.
热性惊厥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系分析显示热性惊厥(FS)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性,部分呈多基因遗传。目前连锁基因标记显示,在多一位于19杂色体上,定位于8号染色体仅在一个家族中发现,今后还可能在其他家族中发现FS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血清免疫球蛋白A、G水平与热性惊厥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证实,热性惊厥(FC)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如特殊的感染环境和特定的年龄阶段)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近年国外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A(IgA、IgG)与小儿FC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FC复发患儿血清IgA、G水平,及与FC  相似文献   

4.
热性惊厥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热性惊厥发病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微量全血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及碱性磷酸酶抗磷酸酶桥联酶标染色技术(即APAAP法)检测60例热性惊厥(单纯型、复杂型各30例)及35例正常儿童的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明显降低,CPM和SI均显著低于正常组,CD3、CD4、CD4/CD8比值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水平下降与T淋巴亚群的CD4/CD8比值下降至正相关。结论热性惊厥患儿细胞免疫状态存在着数量及功能的异常改变,并以复杂性热性惊厥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热性惊厥(FS)是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一般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目前仍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在FS定义、临床诊断评价、治疗和药物预防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FS的临床特征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家长存在过度紧张和焦虑,有时存在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对个别检查也存在过度解读现象。根据FS存在的问题,从临床实用的角度出发,现结合现有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和临床情况,重点阐述与FS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提出相应的诊断程序,针对FS不同的类型、发作频率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热性惊厥的新进展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一、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5岁以内儿童热性惊厥(feverileconvulsion ,FC)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9 % ,在北美和欧洲为2%~5 % ,日本为6 %~9% ,西太平洋马利亚纳群岛高达14 %。这种地域差异是否与局部环境、感染因素及民族的不同有关目前尚不清楚。FC发病呈明显的年龄依赖性 ,呈钟型分布 ,90 %在6个月~3岁 ,4 %<6个月 ,6 %>3岁 ,中间年龄为17个月~23个月。这种年龄的分布特点可能与脑发育、免疫状态或遗传因素紧密相关。在FC患儿中 ,1/3有第二次惊厥 ,其中1/2有第三次惊厥 ,大约1/10…  相似文献   

7.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指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的发热38℃以上引起的全身性抽搐,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的急症之一。笔者对2003~2006年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治的469例FC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通过对脑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小儿FC对其脑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热性惊厥及相关癫(癎)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或febrile convulsions,FC)为小儿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种族和地域的差异性:欧洲和北美为2%~5%,日本为7%.西太平洋马利亚群岛则为11.4%,我国儿童的发病率约3.9%,男性略多于女性.这种地域差异是否与局部环境、感染因案及民族的不同有关目前尚不请楚.  相似文献   

9.
热性惊厥的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热性惊厥(FS)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之一,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多数学者认为,发热时间歇性应用地西泮能降低FS复发率,但不能改善患儿的远期预后;对复杂型FS或频繁FS使用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无效者,可长期日服抗癫痫药物预防发作;FS患儿若仅有脑电图(EEG)异常放电(临床没有FS复发或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不能作为间歇或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的指征;FS与某些癫痫综合征存在遗传学联系,早期不易与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鉴别,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讨小儿热性惊厥 (FC)与缺铁性贫血及低铁血症的关系 ,我们于 1997~ 1998年观察了 85例FC患儿的血清铁及缺铁性贫血情况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观察组 85例为FC住院的患儿。FC的诊断根据《关于小儿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1] 。引起发热的原发病为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 2 .对照组 :随机选择同期因FC住院的 85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均有可比性 ;两组均为呼吸道感染 70例 ,消化道感染 15例。二、方法 入院后均取血做以下项目检查 :1.使用瑞典产AC─ 92 0型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血红蛋…  相似文献   

11.
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结合98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研究其复发、转为癫和出现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的情况.结果复发共52例(53.0%),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及复杂型热性惊厥有关(P<0.01);热性惊厥转为癫共20例(20.4%),转为癫的危险因素与复杂型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年龄<1岁、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有关(P<0.01);发生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2例(2.0%),说明热性惊厥患儿绝大部分预后较好,智力低下及行为障碍发生率低.结论对有复发危险因素及转为癫危险因素的患儿,应密切随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FC)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关系。方法 由小儿神经专科医师对172例FC进行5~10年远期随访,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等方法对患儿进行测试。结果 有FC史小儿ADHD患病率为23.8%(41/72),与无FC史的小儿ADHD患病率5.1%(14/273)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另外FC的发作次数﹤4次和≥4次,持续时间﹤30min和≥30min ADHD患病率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 本资料提示FC多次、长时间发作可能是小儿ADHD发生原因之一,小儿反复性热性惊厥,有复发或癫痫危险因素宜用药物预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 118例热性惊厥患儿 2 4h动态脑电监测 (AEEG)分析 ,以探讨热性惊厥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1996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诊治的热性惊厥儿 118例 ,男 72例 ,女 46例 ,年龄 3个月~ 8a。有具体体温记载的 92例 ,体温 37.5℃~ 41.5℃ ,余仅记录高温或高热。发热原因 :呼吸道感染 2 6例 ,肠炎 5例 ,腮腺炎 1例 ,余 86例发热原因不详。二、方法 采用英国OxfordModilog - 85 18型 4道 2 4h磁带记录动态脑电监测仪进行监测 ,常规操作。脑电图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 。结  果118例热性惊厥AEEG …  相似文献   

14.
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于2001~2002年共收治热性惊厥患儿88例,男5例,女34例;年龄5月~5岁,其中5月~2岁70例,~5岁1例,平均1.8岁;单纯型68例,复杂型20例。原发病:上呼吸道感染38例,支气管炎18例,支气管肺炎10例,肠道感染18例,幼儿急疹4例。既往有热性惊厥史14例,有癫疒间家族史2例,有热性惊厥家  相似文献   

15.
铁与热性惊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性惊厥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发育期特殊类型的癫综合征,发病率居小儿时期惊厥性神经系统疾病之首[1],其发病与遗传、年龄、发热、感染及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随着临床上对缺铁性贫血研究的深入,铁缺乏对行为发育及智能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初次发作时体温高低、开始发热到抽搐的时间及年龄与热性惊厥复发的关系.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以热性惊厥起病的192例患儿,根据初次发作时体温的高低将患儿分为3组:体温>40.0℃组,~40.0℃组,≤38.5℃组;根据开始发热到抽搐的时间分为3组:惊厥发作前发热持续时间≤6 h组,~24 h组,>24h组;根据年龄分为4组:≤6个月组,~18个月组,~3岁组,>3岁组.比较各组患儿热性惊厥的复发率及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至6周岁,失访22例,随访率为88.5% (170/192).随访的170热性惊厥患儿中,体温>40.0℃组、~40.0℃组、≤38.5℃组热性惊厥的复发率分别为32.6% (15/46)、51.1% (46/90)和79.4% (27/34),3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18,P<0.05).惊厥发作前发热持续时间≤6 h组、~24h组、>24h组复发率分别为70.7% (29/41)、51.6% (49/95)和29.4%(10/34),3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71,P <0.05).不同初次发作年龄组间热性惊厥的复发率比较[84.6%(22/26) vs63.4% (45/71) vs 39.5% (15/38) vs 17.1% (6/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4.17,P<0.05).结论 热性惊厥初次发作时年龄越小、体温越低及惊厥发作前发热持续时间越短,热性惊厥复发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热性惊厥影响患儿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热性惊厥(FS)对患儿行为的影响及其特点.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38例FS患儿进行行为评定,与128名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并将复杂型热性惊厥(CFS)与单纯型热性惊厥(sFS)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3岁、>3~5岁FS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P<0.05);2~3岁、>3~5岁CFS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SFS(P<0.01,P<0.05);2~3岁、>3~5岁FS患儿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等行为因子分数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3岁、>3~5岁CFS患儿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等行为因子分数及总分高于SFS(P<0.01,P<0.05);CFS首次发病年龄与行为总分呈负相关,反复发作次数与行为总分呈正相关,惊厥持续时间≥15min者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15min者(P<0.05).结论 FS可影响患儿行为,主要表现在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行为方面;CFS对患儿行为的影响较SFS严重.  相似文献   

18.
幼年大鼠反复热性惊厥脑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反复热性惊厥在幼年大鼠引起的脑损伤。方法:65只16d 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热对照组和热性惊厥组,利用热水浴诱导惊厥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尼氏染色、TUNEL染色和电镜方法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热性惊厥组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8.33±9.83) s vs (4.00±2.96) s],差异有显著性(P<0.01);尼氏染色未见明显异常;TUNEL染色显示惊厥组大鼠海马区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和高热对照组增加(9.67±5.52 vs 5.08±4.12,9.67±5.52 vs 3.17±3.35),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惊厥组大鼠可见线粒体肿胀、嵴模糊或断裂、空泡形成等。结论:在未成年大鼠,反复热性惊厥可引起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温州地区小学生热性惊厥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温州地区小学生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的患病情况,探讨F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浙江省温州市区及郊区各2所小学中6406名12岁以下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406例学生中有235例患有FC,患病率为3.67%。FC首次发病年龄大部分集中在6个月至3周岁(75.7%),中位年龄为16个月。发作多呈全身性(224例,95.3%);持续时间多在10 min以内(203例,86.4%)。FC转为癫癎者13例(5.5%),均为复杂型FC。88例(37.4%)复发,其中38例仅复发1次,50例复发2次以上。200例做了脑电图检查,其中12例表现异常(6.0%)。结论:温州地区小学生FC患病率为3.67%;FC发作多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复杂型FC可转变为癫癎。  相似文献   

20.
幼年大鼠反复热性惊厥对惊厥易感性的远期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hang XZ  Qin J  You SQ  Wu XR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02-205,F001
目的 探讨幼年大鼠反复热性惊厥对惊厥易感性的远期影响。方法 利用热水浴诱导惊厥模型 ,诱导 2 2日龄SD大鼠发生 15次热性惊厥。间隔 3个月再用同样的方式诱发惊厥 ,观察大鼠前后两次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和惊厥持续时间的差异。采用尼氏染色及Timm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和海马结构的变化。结果 有幼年反复热性惊厥史的大鼠 3个月后再次接受热刺激时 ,惊厥发生率 (74 % )较其高热对照组 (8% )高 ,差异有显著性 (χ2 =13 5 0 ,P <0 0 1) ;惊厥持续时间 [(19 3± 5 1)min]较幼年时 [(5 5± 2 9)min]延长 ,差异有显著性 (t=10 4 9,P <0 0 1) ;且再次接受热刺激时 ,有 4只大鼠出现惊厥持续状态 ,而幼年时 ,无 1只大鼠出现惊厥持续状态。尼氏染色幼年大鼠脑内未见神经元丢失 ,3个月后再惊厥大鼠脑内海马CA3 区见明显神经元丢失。Timm染色显示惊厥15次大鼠海马区有明显苔藓纤维发芽现象 ,持续至 3个月后。结论 在未成年大鼠 ,反复热性惊厥使得大鼠的远期惊厥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