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型低弹性模量高强度钛合金髓内钉对大鼠骨折愈合的作用及应力遮挡效应。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Utvag方法制备双股骨骨折模型,选用弹性模量分别为110 GPa和33 GPa的钛合金制成髓内针固定骨折,左侧为高弹组,右侧为低弹组,分别于术后4、12周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测定,检测骨小梁的体积(BV)、样本体积(TV)、骨体积分数(BVF)及最大载荷等指标,比较骨折区域骨痂形成、全股骨骨量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4周,RIO1区低弹组TV高于高弹组、BVF低于高弹组,BV与高弹组无明显差异;RIO2区各值无明显差异。术后12周,RIO1区和RIO2区,低弹组TV、BV、BVF和最大载荷均高于高弹组。结论新型低弹性模量钛合金内植物有利于骨折后早期新骨的形成,可减少固定节段骨量丢失,提高骨折愈合远期质量。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田纪伟刘传军*⒇综述沈志鹏审校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变,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最终使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它通常引起髋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以及桡骨远端骨折,这些骨折及其并发症给...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针刺加药物与单纯用药物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临床观察 ,以证实针刺对治疗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有疗效。方法 从 50例髋部骨折和腰椎骨折的病历中分组。针刺取穴采用补肾、健脾及温经通络的方法 ,进行临床治疗观察 ,从对饮食量、二便、肿胀压痛及骨痂生长情况 ,骨密度的测量证实疗效。结果  50例病人顺利完成观察项目。饮食、二便、针刺药物组较单纯药物组恢复快 (P <0 0 5)。肿胀消退及疼痛减轻也明显加快 (P <0 0 5) ,骨痂生长具有明显差异 ,骨密度有所提高。结论 采用针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较单纯用药物治疗骨折更有效。并可使骨折后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密骨方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后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密骨方对骨质疏松性骨折(OPF)的影响.方法 将9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模型组(OVX)与密骨方治疗组(MGF),模型组及治疗组行卵巢摘除术,同时MGF组和OVX组大鼠均致其右侧股骨上1/3处骨折.MGF组按100 mg/(kg·d)的剂量灌胃给药,Sham组和OVX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疗程分别为2周、4周、6周,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骨折端的形态学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时段血清雌二醇(E2)、骨钙素(BGP)的表达;用生化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结果 MGF组血清E2在时间上有显著升高趋势(P<0.05);MFG组血清BGP值在3个时间段有降低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G组血清ALP值总体比较有显著降低趋势(P<0.05).结论 MGF有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icro-CT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体积、骨矿物密度、骨 小梁结构等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清洁级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300 g±20g,行双 侧卵巢切除术(OVX),3个月后形成骨质疏松模型。进行股骨干中段骨折造模,髓内钉固定。骨折固 定术后,分别于术后4周,6周,8周,12周进行骨折端显微CT观察,并进行骨结构和骨矿物密度 (BMD)的定量分析。术后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质疏松大鼠骨折后8周骨折区骨痂 总体积(Total Volume,TV)、骨痂中高矿化组织出现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骨组织占骨痂总体 积的比率(Bone Volume Fraction,BVF)随时间点有明显上升趋势,且12周后显著大于4周。骨痂中 总体矿物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12周明显高于4周。矿化组织自身的密度(Tissue Mineral Density,TMD) ,12周高于4周,8周于6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骨小梁厚度(Tb. Th)和骨 小梁间隙(Tb.SP) ,12周与4周、6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且Tb. SP在12周出现下降,12周时改建 塑型基本完成。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12周,骨折断端板层骨改建形成骨小梁,恢复骨结构的完整 性。结论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大鼠早期,Micro-CT分析显示骨痂数量因损伤而增加,但软骨性骨痂至 骨痂演变过程较慢。骨折后期,矿化诱导新骨生成,且骨折大鼠在12周基本完成矿化,从而促进骨折 修复D  相似文献   

6.
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在治疗骨折的同时还需要抗骨质疏松治疗,但这些药物是否干扰骨折愈合以及骨折后是否可以使用,如何使用?临床争议较大。本文的主要是对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概述。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可以分为:膳食补充剂、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和同时具备这两种效果的双重作用药物,以及最近尚在研究的一些新药物。众多学者对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大多数临床和实验室的证据表明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有中性的或者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些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归纳和总结这些结论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 每组20只。骨折模型建模后第3周和第6周时动态观察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影像学及骨组织显微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①通过X线检查结果可知,B组在第3、第6周时,骨折处骨痂形成,局部骨密度越来越高,前3周骨折出现愈合加速,后3周出现明显延迟愈合情况;同时期B组、C组骨折处相比较,前3周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好,但在第6周时,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差,骨折处局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情况;②同时期各组大鼠病理切片结果对比,B组大鼠在前3周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较A组、C组多,骨小梁较密集,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较好,骨皮质厚度更大,骨折愈合情况更好;但在后3周时,B组大鼠较A组、C组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少,骨小梁稀疏,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差,骨皮质厚度变化不明显,出现骨折愈合延迟现象;在同时期前后对比中,B组大鼠在前3周局部骨折处出现明显加速现象,后3周则出现明显延迟愈合现象;③各组大鼠BMD、BMC组间、组内对比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塞膦酸钠在前3周可显著提高大鼠骨折处BMD、降低大鼠骨折处BMC,且显著提高骨折处BMD增加速度,延缓骨折处BMC降低速度,但在后3周出现延迟骨折愈合情况。结论 早期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建议使用利塞膦酸钠,中、后期则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8.
降钙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降钙素(Calcitonin) 降钙素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含32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降钙素的主要作用是在“钙应激期”,如儿童生长、妊娠、哺乳等时期保护骨骼。成人女性血降钙素水平比男性低得多,降钙素是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尚无一致意见。但妇女绝经后,血降钙素确实进一步降低。骨转化率增高的病人或实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 学特性的影响。方法66只体重为200~250 g的3月龄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左腿胫骨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震波能量 密度0. 26 mJ/mm2,频率60次/分,冲击量为2000次治疗一次。结果治疗后4周和8周行组织学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性骨痂所占比例较大,8周时骨小梁改建基本完成;而Micro CT检验数据结果显示治疗组骨密度(BMD );骨小梁体积(BV )、组织体积(TV )、骨体积分数(BV/TV )、平均骨小梁厚 度(Th. Th)、平均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其中治疗8周后的骨密度改变存在 显著差异(-3.6% vs 4. 9%,P<0. 05)。且治疗组最大压缩荷载在治疗后4周(48.1±5.6(治疗组)vs 21. 8±4. 8(对照组))、8周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57.5±6.1(治疗组)vs28.6 ±5.0(对照组))。结论 粗聚焦震波能够抑制骨折后的骨丢失,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伤组织的生长,改善骨小梁三维结构及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可用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并改善骨质量,预防再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体脂肪化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vertebral osteoporotic fracture, VOF)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的VOF患者和同时期的体检患者,根据年龄性别进行配对,共配对出168例分别作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其中男58例,女110例;年龄50~89岁,平均(64.78±7.32)岁。对其MRI影像数据进行椎体脂肪化面积比(vertebral fat area ratio, VFAR)、椎体脂肪信号强度比值(vertebral fat signal ratio, VFSR)和椎体脂肪化指数(vertebral fat index, VFI)的定量测量。单项因素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椎体脂肪化与VOF的相关性;将骨折组和非骨折组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组并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并分析VFAR、VFSR和VFI对VOF的诊断效能。结果 骨折组的VFAR、VFSR和VFI均显著高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AR...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细胞学愈合机制。方法8月龄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290~340g,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OPFM)与一般性骨折模型组(CFM),每组40只。麻醉后,OPFM组经双侧腰背侧切口进入腹腔,行双侧卵巢切除;CFM组行腰背部伪手术。术后3个月,两组均经股外侧切口切断股骨中段后行克氏针髓腔逆行内固定,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与一般性骨折实验模型。实验模型建立后分别于第5d、1、2、4、6、8、12、16周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于骨痂外取2mm×2mm组织(含连接骨痂与外骨痂),分别进行透射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透射电镜观察显示,OPFM组与CFM组相比软骨细胞数目较多,但功能较低,分泌的胶原纤维数量低且排列紊乱;成骨细胞数目与功能状态均降低,胞周分泌的胶原纤丝稀疏、紊乱;破骨细胞功能状态活跃。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FM组与OPFM组相比,胶原纤维致密,排列方向较为规则。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时,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降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增强,骨折愈合质量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雷奈酸锶对大鼠胫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72只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雷奈酸锶625mg/( kg·d)灌胃给药.结果 在治疗后6、8w时两组骨性愈合率并无明显差异,但Micro CT检验数据结果显示治疗组骨密度(BMD);骨小梁体积(BV)、组织体积(TV)、骨体积分数(BV/TV)、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平均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最大压缩荷载在治疗后4w(48.1±:5.6(治疗组)vs 21.8±4.8(对照组))、8w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5±9.7(治疗组)vs68.2±7.4(对照组)).结论 雷奈酸锶能够抑制骨折后的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伤组织的生长,改善骨小梁三维结构及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可用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并改善骨质量,预防再骨折.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最大的危害是导致骨折的发生。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这已经引起了医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对运用骨密度检测来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很多,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故对运用骨密度检测来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4.
针灸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针灸对骨质疏松性骨质愈合的作用。方法 采用12月龄雌性大鼠60只,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3个月后作右股骨中段闭合骨折,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针刺组、艾灸组,分别于骨折后7、14、28天处死,并进行血清生化、骨痂BMP和组织学的观察。结果 骨折后第14天S-E2、S-BGP含量及BMP光密度值,针刺组和艾灸组较模型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28天接近对照组;14天时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模型组较针刺组、艾灸组和雌二醇组稍多;28天时,各组骨痂均较成熟,但模型组呈疏松比表现。结论 针灸具有促进骨质疏松性骨质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及影响,以期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8月龄、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8只。手术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实验模型后,治疗组动物每只每天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2.7mg/kg,连续10天;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用药后2、4、8周检测血浆IGF-1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方法共3组研究对象,398例骨质疏松不伴有骨折的研究对象(A组),胸腰椎骨折患者(B组),骨密度正常的正常组进行研究。研究骨密度的一般情况、不同T值在各组的分配情况,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结果腰椎L2-L4、L2-L4和股颈的BMD值之间,T值人数分配之间,正常组、A组以及B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L4、L2-L4和股颈的BMD以及总BMD的测定值均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结论我们认为:本地区所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全部应诊断判定为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 (r- h GH)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及影响 ,以期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 8月龄、雌性、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 18只。手术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实验模型后 ,治疗组动物每只每天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 (r- h GH) 2 .7mg/ kg,连续 10天 ;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用药后 2、4、8周检测血浆 IGF- 1浓度 ,并进行骨痂组织骨密度 (BMD)测定、骨痂组织力学强度测试等。结果 血浆 IGF- 浓度 :2周时 ,治疗组血浆 IGF- I浓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0 5) ,4~ 8周时 ,两组血浆 IGF- 浓度值水平相近 (P<0 .5或 P>0 .5) ;骨痂组织 BMD:4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高 (P<0 .2 ) ,8周时却较对照组低 (P<0 .0 0 1) ;力学强度测试 :4~ 8周治疗组骨痂组织各扭转力学强度参数均较对照组高 ,其中最大扭转角在 4周时两组间差异显著 (P<0 .0 5)。结论 外源性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 (r- h GH)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和危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4):1420-1422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性骨折,也被称为脆性骨折或低能量骨折,常常发生于站立或蹲坐位跌倒之后,它不同于机动车的意外事故所致的高能量损伤。骨折直接导致病人行走受限,情绪抑郁,自主性丧失,慢性疼痛。骨密度测定可用于绝大多数的病人,而且已经证实,骨密度降低会增加骨折的风险性。除骨密度外,其他能够增加骨折风险的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既往骨折史、跌倒、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家族的髋部骨折史以及当前的吸烟史。本文旨在对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率低能量的振动力学刺激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59只大鼠建立大鼠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建模成功后构建股骨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振动力学刺激组和对照组。骨折后第5天开始对振动组使用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平台(35Hz,峰振幅0.3重力加速度)行每天20min的振动力学刺激,对照组则行假治疗。每周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并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生物力学测试评估骨痂生成的情况及其力学属性。结果 X线随访显示,振动组的骨折愈合速度和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前者新生矿化骨痂的体积在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时均显著高于后者。第8周时,振动组成熟骨痂的体积以及整体的力学强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力学刺激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