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针对护士在抽吸安瓿类药液过程中存在的微粒污染问题,搜集教材和有关的研究成果,对安瓿类药液抽吸过程中微粒的种类、来源及目前微粒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规范配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安瓿类药液抽取过程中微粒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护士在抽吸安瓿类药液过程中存在的微粒污染问题,搜集教材和有关的研究成果,对安瓿类药液抽吸过程中微粒的种类、来源及目前微粒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规范配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安瓿瓶颈消毒对药液无菌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安瓿瓶颈消毒与不消毒对药液的无菌影响.方法将1930支2 ml注射用水安瓿分成A、B、C三组(A、B组为普通瓶颈,C组为易折瓶颈).A组瓶颈划痕1/4周→1根75%乙醇棉签消毒瓶颈1周→折断→吸药→注入培养基;B组瓶颈划痕1/4周→折断→吸药→注入培养基;C组直接折断→吸药→注入培养基.结果三组药液合格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安瓿瓶颈消毒与不消毒对药液的污染机率差异不大.安瓶瓶颈划痕1/4周可以不消毒折断使用,或划痕后清洁瓶颈细屑即可掰开使用;易折安瓿可以直接徒手掰开使用. 相似文献
4.
碘酊乙醇棉签擦拭瓶盖的数量及放置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碘酊、75%乙醇棉签安全消毒瓶盖的数量及消毒后安全放置的时间。方法 将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80瓶扮为6组,每组30瓶,均用1根碘酊棉签消毒、1根乙醇棉签脱磺,连续消毒6个瓶盖,分别取样行细菌培养。另取同样液体150瓶,分为A、B、C、D、E5组,每组30瓶,1根碘酊、乙醇棉签消毒1个瓶盖,分别于消毒后放置0.5、1、2、4、6min取样行细菌培养。结果 1根碘酊、乙醇棉签连续消毒至第4个瓶盖时污染数明显增加(P<0.05)。消毒后放置4min时污染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1根2%碘酊、75%乙醇棉签连续消毒3个瓶盖,消毒后放置2min最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6.
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假体的类型及假体中是否含有聚乙烯将3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例分为3组:全髋置换组、双动头组和一体式单动头组,对各组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光镜下炎性细胞计数的半定量分析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测定,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根据Joseph的半定量标准,全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在光镜下界膜中炎症反应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单动头组与另外两组相比炎性细胞反应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全髋置换组与双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全髋置换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动头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聚乙烯微粒比其他微粒(如金属微粒、水泥微粒等)更可以刺激界膜中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的溶骨性的细胞因子TNF导致骨溶解加剧,人工关节的材料中尽量不用聚乙烯或改变聚乙烯的特性以减少磨损微粒和其刺激巨噬细胞所释放溶骨性的细胞因子(如TNF)的数量,从生物学角度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假体的类型及假体中是否含有聚乙烯将3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例分为三组:全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和一体式单动头组,对各组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光镜下炎性细胞计数的半定量分析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测定,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聚Zr烯微粒、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根据Joseph的半定量标准,全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在光镜下界膜中炎症反应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单动头组与另外两组相比炎性细胞反应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全髋置换组与双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全髋置换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O.05),双动头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聚乙烯微粒比其他微粒(如金属微粒,水泥微粒等)可以刺激界膜中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的溶骨性的细胞因子TNF导致骨溶解加剧,人工关节的材料中尽量不用聚乙烯或改变聚乙烯的特性可以减少磨损微粒和其刺激巨噬细胞所释放溶骨性的细胞因子(如TNF)的数量,从生物学角度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循环中细胞膜微粒(micropaticles,MPs)的改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7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及24例年龄、性别、种族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离心分离出乏血小板血浆;应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1、CD42b、CD45、CD54、CD62E、CD105标定;流式细胞仪测定膜微粒的数量.结果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CD31+MPs、CD45+MPs、CD31+CD42b+MPs、CD31+CD45+MPs、CD31-CD45+MPs较正常健康组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09、0.021、0.000、0.009、0.007;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CD51+MPs、CD42b+MPs、CD54+MPs、CD62E+MPs、CD105+MPs、CD31+CD105+MPs、CD31+CD42b-MPs、CD31+CD45-MPs、CD31+CD105-MPs、CD31-CD105+MPs、CD54+CD62E+MPs、CD54+CD62E-MPs、CD54-CD62E+MPs与正常组无显著变化.结论 血浆中血小板、白细胞来源的膜微粒明显减少可能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糖皮质激素诱发血液高凝、易栓状态导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过程中,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源性膜微粒(EMPs)的数量的变化,同时在给予干预药物抗骨增生胶囊情况下,观察上述膜微粒的数量变化。方法给健康成年新西兰兔肌注射甲泼尼龙,同时对照组肌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干预组连续给予干预药物,于注射前、注射后第1、3、7、14天和第28天各抽静脉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对CD31+/CD42b-和CD31+/CD42b+的膜微粒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给予激素肌注后,CD31+/CD42b-和CD31+/CD42b+的膜微粒显著升高(P〈0.05),分别在第7天和第14天达峰值,而干预组的膜微粒在激素和干预药物的共同作用下虽有波动,但未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后,兔体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源性膜微粒数量显著增加,干预药物能够抑制微粒的产生,或许有助于预防或避免激素诱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程度与骨量、骨结构与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与理论依据.方法选择8月龄雌性SPF级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2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OPFM)与一般性骨折组(CFM),每组各65只.手术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与一般性骨折的实验模型,于术后1、2、4、6、8、12、16周作骨痂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与力学性能测试等观察.结果①骨痂组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发现:OPFM组成熟小梁骨占骨痂面积比CFM组小,且小梁骨厚度变薄、小梁骨间距较宽;同时骨小梁动力学参数显示:OPFM组骨小梁表面荧光标记百分比(LS)较CFM组低,而骨矿化沉积率(MAR)却较高.②骨密度(BMD)测定显示:两组BMD值8周时均达到高峰(P>0.5),随后均降低,OPFM组下降尤为明显;12周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骨痂组织扭转力学强度测试结果表明:8、12周OPFM组扭转强度均较CFM组低.结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过程中,骨痂组织的有机成份组成、显微结构、骨矿代谢与骨量的异常改变导致了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是再次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昆明地区绝经女性日照量与血清25( OH) D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加强高原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 随机选取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90名年龄超过45岁的绝经女性,以每天日照量分3组,①组:<30 min/d;② 组:30~60 min/d;③组:>60 min/d。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 OH) D浓度,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定腰1至腰4椎体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之间T值有差异(P <0. 05),所测骨密度以骨量减少为主,骨质疏松检出率为34.81%;日照量与T值相关性不大。3组之间25( OH) D浓度有差异(P <0.05),有48. 89%的血清25( OH) D浓度处于最佳范围水平;日照量与25( OH) D浓度相关性较大。结论 日光照射可促进25( OH) D生成,日照30 ~60 min/d对高海拔、低度缺氧所致骨量丢失有弥补作用。日照量对骨密度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