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诊治的胫骨干骨折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髌腱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情况(VAS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量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Lysholm评分、AOFA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Lysholm评分、AOFAS评分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感染、骨折愈合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关节外半伸膝位内侧髌旁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可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半伸膝位膝关节外入路置入髓内钉较传统切开髌腱或髌腱旁入路术治疗老年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近年来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胫骨干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髌腱或髌腱旁入路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半伸膝位膝关节外入路置入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关节活动角度、康复情况、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伸直角度、踝关节背曲度、踝关节趾曲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负重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半伸膝位膝关节外入路置入髓内钉治疗老年胫骨干骨折,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康复,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髌上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胫骨干骨折患者50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给予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为92.0%(23/25),略高于对照组的76.0%(1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0%%(1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髌上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南阳市中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接受常规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B组接受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A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B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LKS)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均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同时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叶猛  曹溢  张保  俞宇  董俊  胡联英  项辉  贾其余 《安徽医学》2020,41(2):198-201
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髓内钉和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6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髌韧带入路组(34例)和髌上入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累计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Johner-Wruhs功能评分差异,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髌上入路组和经髌韧带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术中累计透视次数、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低于经髌韧带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髌上入路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Johner-Wruhs功能评定优于经髌韧带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双下肢不等长、骨折畸形愈合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较经髌韧带入路,髌上入路在减轻患者术后髌前疼痛,降低术中透视次数,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李哲明  武理国  王庆丰 《浙江医学》2018,(10):1115-1117
目的探讨经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对胫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组)和经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的单侧闭合性胫骨骨折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膝关节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较高,术后关节疼痛程度较轻,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能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对髌韧带造成损伤,改善术后膝关节疼痛状况,且术中闭合复位固定更加容易,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在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中的手术效果差异及术后膝关节功能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8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患者采用髌上入路手术(上路组)、40例患者采用髌下入路手术(下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照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上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与下路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上路组患者的X线照射次数显著的低于下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上路组患者的术后发生踝关节疼痛、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下路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上路组患者髌前疼痛发生率低于下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4个月,上路组患者的跛行、下蹲及疼痛评分均高于下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上路组患者的支持、绞锁、不稳定、肿胀、上楼各项评分与下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胫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较髌下入路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体现在减少术中X线照射、减少术后髌前疼痛发生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髌上入路与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干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9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髌韧带入路,观察组采用髌上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水平、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干骨折患者可提高HSS评分,以及降低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探讨采用后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植入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胫骨干骨折采用胫骨髓内钉治疗的患者85例,其中髌上入路植入40例(髌上入路组),髌下入路植入45例(髌下入路组),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12个月评估膝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使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两组患者术后均愈合良好,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髌上入路组、髌下入路组,膝关节HSS总评分、疼痛评分和ROM评分分别为(97.78±4.14)、(97.11±5.90),(28.44±2.78)、(29.13±1.92),(21.47±2.50)、(21.73±1.2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膝关节ROM评分中,髌下入路组(17.47±1.06)活动范围大于髌上入路组(16.85±1.49)(P =0.023).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植入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髌下入路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大于髌上入路患者,髌上入路植入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减少对股四头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与传统髌下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采用髓内钉技术治疗的79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髌上入路41例(A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1.54±10.52)岁。传统髌下入路38例(B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9.47±8.20)岁。全部患者为单侧下肢骨折,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优良率、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7个月。参照Johner-Wruh评分标准,A、B两组术后第24周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5.1%和79.0%,Lysholm平均评分分别为92.2分和87.7分,功能评分及膝前疼痛发生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髌上入路可以避免切开髌腱等组织,减少膝前疼痛率,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提高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髓内钉固定、内侧MIPPO技术钢板固定和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8例因胫骨中下段骨折接受内固定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 髓内钉固定42例、内侧MIPPO技术钢板固定31例和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固定35例。  相似文献   

12.
胡伟  彭道勋 《中原医刊》2011,(17):37-38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我们采用微创髌骨内侧旁入路对18例患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常规髌骨内侧切口对18例患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功能评分。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5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直腿抬高时间和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均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出血量和术后3个月功能评定KSS标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可进退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智琨 《中外医疗》2016,(27):54-56
目的:分析并探究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一2015年4月间该院接诊的88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各纳入病患4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评分、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1.4±4.8)分,骨折复位良好率为93.2%,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HSS评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价、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综合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65.78±29.34)mL较对照组(451.26±30.02)mL显著减少,骨折愈合时间为(19.36±5.24)周较对照组(31.33±4.48)周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HSS评分提高更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较对照组23.08%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对照组综合疗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4.87%vs87.18%、94.87%vs8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相当,但是闭合复位可减轻对患者创伤,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V、VI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3D打印骨折模型委托第三方公司制作。观察组术前根据模型模拟手术并制定手术方案,对照组根据影像结果制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基本一致。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观察组为89.28%,对照组为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有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急诊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minin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Al型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市汉口医院治疗的58例A1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髓内钉组(n=30)和MIPPO组(n=28)。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切口感染率、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疗效。结果 髓内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MIPPO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均多于MIPPO组(P<0.05)。髓内钉组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MIPPO组(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透视次数少等优势,交锁髓内钉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更早,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锻炼,但二者在治疗A1型胫骨中下段骨折的远期疗效方面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1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9~36个月,平均24个月。全部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外固定支架治疗组优良率为78.78%(26/33),交锁髓内钉治疗组优良率为89.48%(34/38)。两组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显著优于外固定支架。  相似文献   

18.
陈红钧 《吉林医学》2009,30(21):2601-2602
目的:探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2例胫骨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闭合性骨折50例,开放性骨折22例,全部应用静力性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6-20个月),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30例,良37例,一般5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闭合性骨折15周(10-22周),开放性骨折19周(15-36周),4例延迟愈合,无深部感染、骨髓炎、畸形愈合及骨不连。结论:扩髓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胫骨不稳定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可促进骨折愈合,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交锁髓内钉治疗74例胫骨骨折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自 1998年 5月到2 0 0 2年 10月 ,共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 74例。结果 所有病例经 8~ 12月随访 ,术中出现骨折端的劈裂 3例 ;胫骨结节劈裂骨折 1例 ;大隐静脉损伤 6例。术后出现膝部切口处皮肤坏死 1例 ;膝部疼痛 6例 ;远端锁钉松动退出 6例 ;骨折延期愈合 4例 ,其中成角畸形 1例 ;伤口感染 2例 ;远端锁钉断裂 1例。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应注意 :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以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