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比较3种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血糖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慧  郭宏  杨荣  郭公慧 《中国医药》2007,2(12):736-738
目的观察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诺和灵R+诺和灵N强化治疗组(A组)、诺和锐+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组(B组)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组(C组)。强化治疗3个月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数值(846±122)个。主要观察指标:3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血糖漂移最大幅度、餐前及餐后平均血糖值,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结果①3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FBG、PBG2h和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②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3组患者间平均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患者日内血糖最高值、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两组患者血糖漂移于3.6~8.0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结论诺和锐和甘精胰岛素联合强化治疗,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性方面,优于诺和灵R和诺和灵N联合强化治疗,与胰岛素泵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方法 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腹部皮下注射组(A组,10例)、臂部三角肌皮下注射组(B组,10例)和股外侧皮下注射组(C组,10例).胰岛素强化治疗半个月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连续(71±10)h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数值(847±80)个.结果 三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腹部皮下注射组日内血糖最高值、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腹部皮下注射组日内血糖最低值和血糖漂移于3.6~10.0 mmol/L所占的B内时间百分比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 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的选择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水平有明显影响,以腹部皮下注射组血糖漂移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66例,其中病程<5年患者共108例(A组)、5≤病程≤10年患者共123例(B组)、病程>10年患者共135例(C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各组患者平均分为强化组、混合30组和混合50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胰岛素泵(CSII)治疗血糖达标后,强化组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混合30组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混合50组接受诺和灵50R治疗,比较不同病程组患者3种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治疗的疗效。结果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后,混合30组和混合50组的低血糖发生率、血糖曲线下面积、血糖达标天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低于强化组(P<0.05);随访3个月后,强化组的FPG、餐后2h血糖(2hFG)、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混合30组和混合50组(P<0.05),但混合50组的依从率明显高于混合30组,低血糖发生率则明显低于混合30组(P<0.05),同时病程越长患者的预后质量越差。结论使用皮下注射诺和灵50R和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但诺和灵50R治疗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且依从性更好,同时病程越长患者的预后质量越差,因此每日1剂诺和灵50R治疗的综合疗效更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需要量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德志  王昭玲  火焱  胡洁 《河北医药》2003,25(10):739-740
目的 对于临床上常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 2型糖尿病 (NIDDM)高血糖 ,要在短时间内确定能使血糖达到较好的控制所需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剂量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方法。因为不同的NIDDM患者胰岛素分泌量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变异很大 ,很难用某一公式算出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需要量。方法 我们使用整夜胰岛素输注法使血糖维持在 5~ 7.5mmol L。根据夜间平衡血糖期基本胰岛素需要量 (BIR)来预计第 2天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和晚 10 :0 0前中效皮下胰岛素剂量。结果 使用预计剂量后 ,第2天平均血糖浓度 (空腹及餐后 2h)分别是早餐 ( 6.94± 0 .42 )和 ( 10 .6± 1.0 5 )mmol L ,午餐 ( 7.2 2± 0 .83 )和( 9.86± 1.13 )mmol L ;晚餐 ( 5 .87± 0 .5 1)和 ( 8.82± 0 .97)mmol L。结论 根据以上结果 ,我们认为基本胰岛素需要量可以作为较快的估计第 2天三餐前和夜间皮下胰岛素的剂量 ,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维格列汀后,其低血糖(包括无症状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能否降低。方法将2018年3月至9月于我院内分泌科接受胰岛素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联用维格列汀共40例)和对照组(不联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共40例),监测其4周内发生的低血糖事件(包括无症状低血糖),比较两组发生低血糖的例数及事件数,并观察4周后所有患者血糖参数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低血糖总人数(18例次对23例次)[包括无症状低血糖的人数(10例次对16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症状低血糖事件数(14例次对27例次)少于对照组(P<0.05),总低血糖事件数(33例次对52例次)亦少于对照组(P<0.05)。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无感知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P<0.01)、空腹血糖(P<0.05)和研究组别(P<0.05)相关。4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改善(P<0.05)。结论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用维格列汀在改善其血糖控制同时,亦可降低无症状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并减少总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系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内二科接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功能指标、血糖波动情况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利拉鲁肽联合基础胰岛素(商品名:长秀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继续保持原有治疗手段,实验组则调整为利拉鲁肽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胰岛素常规皮下注射(诺和灵R/N、诺和灵30R)3种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57例,随机分为诺和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组(A组)、诺和灵R、N组(B组)和诺和灵30R组(C组)各19例;A组以每日胰岛素总需量的50%为基础率,由泵持续24h输入皮下,剩余的50%作为追加量由泵直接泵人皮下。B组用诺和灵R三餐前、诺和灵N晚10点皮下注射。C组诺和灵30R每日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对3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胰岛素泵组在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天数、每日所需胰岛素量均较常规皮下注射组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快速、稳定、理想控制血糖的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并分析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将其列入对照组,为其进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将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另外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将其列入研究组,为其选取胰岛素泵滴注胰岛素治疗;对比分析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研究组三餐前后2 h血糖水平与睡前末梢血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胰岛素泵滴注胰岛素治疗效果要优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刘新琼  赵雯  汪川 《医药世界》2010,(9):1021-1022
目的用动态血糖监测方法评价两种基础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时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GL)和每日2次中效胰岛素(NPH)治疗两组T2DM患者,采用动态血糖检测的方法,评价两组患者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GL组血糖漂移小于N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事件,GL组低于N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和NPH治疗T2DM,在空腹血糖控制达标时,GL组血糖漂移度及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给药与多次皮下注射给药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eta),搜索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给药与多次皮下注射给药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1月31日。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1 3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持续皮下输注能显著缩短产妇血糖达标时间[SMD=-2.40,95% CI(-2.91,-1.89)]、减少胰岛素用量[SMD=-1.45,95% CI(-1.61,-1.28)],降低妊高症发生率[OR=0.31,95% CI(0.22,0.43)]、低血糖发生率[OR=0.32,95% CI(0.22,0.47)]、羊水过多发生率[OR=0.36,95% CI(0.26,0.49)]、胎膜早破发生率[OR=0.28,95% CI(0.12,0.63)]、宫内窘迫发生率[OR=0.32,95% CI(0.18,0.56)]和产后出血发生率[OR=0.21,95% CI(0.11,0.43)],降低新生儿巨大儿发生率[OR=0.26,95% CI(0.18,0.39)]、早产发生率[OR=0.32,95% CI(0.22,0.47)]、窒息发生率[OR=0.29,95% CI(0.20,0.42)]、畸形发生率[OR=0.27,95% CI(0.09,0.79)]、低血糖发生率[OR=0.31,95% CI(0.21,0.44)]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OR=0.30,95% CI(0.19,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给药治疗妊娠期合并糖尿病较多次皮下注射给药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更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8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短期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及胰岛功能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构.05);2组患者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各指标差异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和空腹胰岛素(FINS)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差异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刘波  沈英娣  田海荣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141-2143
目的观察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泵治疗前后血糖漂移变化特征,评估胰岛素泵强化控制血糖的疗效。方法选取新诊断的T2DM患者38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csⅡ)18例,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MSⅡ)20例,对其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2周治疗后糖代谢紊乱明显缓解,38例治疗前后全天平均血糖(MBG)、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伺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血糖〉7.8mmol/L和〉11.1mmol/L所占13内时间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餐前及餐后各时段的平均血糖水平亦显著下降(P〈0.05,P〈0.01)。上述各项血糖参数csⅡ组均优于MSⅡ组(P〈0.01,P〈0.001)。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评估血糖漂移变化特征,胰岛素泵为强化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糖耐量试验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48例糖病病患者入院治疗前按其空腹胰岛素水平分为空腹低值组(A组)、空腹低值有峰组(B组)、空腹中值组(C组)、空腹高值组(D组)及44例正常对照组(E组),分别采用Backman LX20已糖激酶法测定空腹、糖耐量试验1、2、3 h的血糖和用美国Backman Asscey化学发光仪测定相应的胰岛素水平.结果 糖尿病患者各组胰岛素水平较正常人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B组、C组、E组其血糖水平与相应的胰岛素水平具有正相关性,D组血糖水平与相应的胰岛素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做糖耐量试验(OGTT)与胰岛素释放试验对其诊断治疗与预后有很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志龙  李莉君 《中南药学》2008,6(4):488-490
目的比较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和单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T2DM患者分成治疗组(胰岛素加罗格列酮)与对照组(胰岛素治疗),随访观察12周。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甘油三酯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B细胞功能指数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5),脂联素水平升高(P〈0.01)。结论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用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改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升高脂联素水平,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孜亚比提片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高脂乳剂给Wistar大鼠灌胃10d后,用毛细管法判定胰岛素抵抗性;再结合2次给药法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建立T2DM大鼠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孜亚比提片组(440,220 mg·kg~(-1)·d~(-1))及消渴丸组(420 mg·kg~(-1)·d~(-1))。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K_(ITT)值)分别为5.8±s 0.5和2.8±0.9,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孜亚比提片高、低剂量组均可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FBG)和血清胆固醇(TC)水平,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孜亚比提片高剂量组可提高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孜亚比提片高、低剂量组均可使胰岛素分泌指数增大(P<0.05)。结论孜亚比提片能降低T2DM大鼠的FBG和TC水平,其降血糖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胰岛素30R联合阿卡波糖与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使用人胰岛素30R且餐后2 h血糖(PBG)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配对法分为两组。人胰岛素30R+阿卡波糖组以人胰岛素30R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bid,起始剂量同原方案;阿卡波糖50 mg,tid,餐前即刻吞服。门冬胰岛素30组用门冬胰岛素30餐前15 min皮下注射,bid,起始剂量同原方案。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剂量,并记录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BG和HbA1c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所用的胰岛素剂量相当。与人胰岛素30R+阿卡波糖组相比,门冬胰岛素30组患者PBG下降更明显[(12.4±0.8)vs(11.0±0.6)mmol/L,P<0.01],低血糖发生率更低(40.0%vs16.7%,P<0.05)。结论:对使用预混人胰岛素治疗的PBG控制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30疗效更好,并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家庭血糖监测频次与综合管理对患者血糖、血脂控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13年家庭血糖监测频次,以及综合管理措施对血糖、血脂控制的影响.结果 2000年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患者仅为14%,到2012年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率达98%.2000年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17%、12%、18%、25%、24%、25%;到2012年165例患者以上指标达标率分别为,65%、63%、49%、54%、61%、59%;HbA1c和TG在不同的监测频次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家庭血糖监测频次对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均有很大的影响;一体化中心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管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