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人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ONF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ONFH分为坏死组和存活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受伤后至手术时间、Garden分型、内固定是否取出、内固定取出时间、股骨头后倾角度、术后骨折复位质量等临床资料,并行单因素及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0例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中,41例出现术后ONFH(27.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受伤后至手术时间、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度、内固定取出时间以及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与ONFH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Garden分型为Ⅲ、Ⅳ型,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为B、C级,内固定取出时间<2年是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后ONF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后ONFH的发生率较高。BMI、Garden分型、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取出时间均会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ONFH的发生。临床应针对相关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骨科接诊的1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性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随访5年有27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为15.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复位方式及内固定是否取出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受伤至手术时间、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后负重时间与其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中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受伤至手术时间、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后负重时间,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可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与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相比较,分析双平面固定在股骨颈骨折稳定优化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8例,均使用空心螺钉固定,其中双平面固定(“F”技术)组27例,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包括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 43个月,平均(26.3±3.3)个月。双平面固定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6例,骨折不愈合4例,股骨头坏死2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5.74±7.06)分。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16例,骨折不愈合5例,股骨头坏死9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2.03±6.19)分。两组患者在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复位优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双平面固定通过特殊的空间构型,可有效维持复位,减少股骨颈短缩带来的Harris评分丢失,更好地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 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采用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方法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新鲜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采用FNS固定(FNS组,21例)及采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空心螺钉组,22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8 ~ 59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内固定失效率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8.60±4.10)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FNS组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末次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空心螺钉组出现1例内固定失效,空心螺钉切出、退钉,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FNS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优于空心螺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FNS固定能减少术中透视及股骨颈短缩,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活动,且在早期随访中股骨头坏死率更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39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多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随访12~60个月,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侧别、Garden指数、骨折移位情况、内科合并症、术前是否行牵引、复位方法、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和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是否取出等资料,统计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析成人股骨颈术后股骨头坏死高危因素。结果 3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0.3%,其中骨折不愈合45例,股骨头坏死49例。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骨折移位情况、内科合并症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Garden指数、内固定是否取出均为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60岁、骨折发生移位、有严重内科合并症、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小于3个月、Garden指数Ⅲ~Ⅳ级、内固定物取出均为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年龄40~60岁、骨折发生移位、有严重内科合并症、过早负重、Garden指数较高、取出内固定物等因素会增加股骨头坏死和塌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为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45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电话或复诊随访,共24个月,统计发生股骨头坏死病例。将股骨头坏死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者设为对照组,调查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Garden分型、Garden指数等基本情况,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发生股骨头坏死20例,发生率13. 79%,股骨头坏死平均时间(15. 76±3. 54)个月; 2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Garden分型、Garden指数、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是否取出内固定、骨折移位、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时间、年龄、受伤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大于等于7 h[OR=1. 764,95%CI(0. 767~6. 565)]、骨折Garden分型Ⅲ、Ⅳ型[OR=2. 435,95%CI(1. 043~8. 665)]、负重时间小于3个月[OR=2. 043,95%CI(1. 022~5. 645)]、Garden指数Ⅲ、Ⅳ[OR=2. 231,95%CI(1. 116~5. 976)]、取出内固定[OR=1. 563,95%CI(0. 422~4. 643)]是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受伤至手术时间大于7 h、骨折Garden分型Ⅲ、Ⅳ型、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小于3个月、Garden指数Ⅲ、Ⅳ以及取出内固定均会增加股骨头坏死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的生物力学分析,探讨影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6年10月骨科收治的4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性别、年龄、手术时机、术前牵引、复位质量、术后完全负重时机、Garden分型、内固定是否取出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股骨颈骨折疗效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复位质量(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空心钉内固定的力学固定效应为骨折愈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临床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髋部骨折的50%。空心钉内固定依然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且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股骨颈短缩: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甚至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背景:空心钉内固定目前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甚至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临床特点、预后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成都地区3家骨科医院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完整术后随访信息的11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术后股骨颈短缩作为预后观察指标,记录患者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主要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性别、年龄、Garden分型、Garden指数、骨密度T值、Singh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负重时间等因素与术后股骨颈短缩的相关关系,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48.6%(54/111),其中股骨颈短缩10-19 mm的发生率为31.5%(35/111)、股骨颈短缩≥20 mm的发生率为5.4%(6/111);②股骨颈短缩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6个月内,占76%;③股骨颈短缩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下地负重时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和跛行,股骨颈短缩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显示,颈短缩组以中度疼痛为主(67%),无短缩组以无疼痛/轻度疼痛为主(86%);颈短缩组髋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率高于无短缩组(68% vs. 21%),颈短缩组患者跛行的发生率高于无短缩组(61% vs. 1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5);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骨折Garden分型为Ⅲ,Ⅳ型、Garden指数为Ⅲ,Ⅳ级、骨密度T值≤-2.5、负重时间≤2个月是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发生股骨颈短缩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后存在很高的股骨颈短缩发生风险,而发生时间主要集中术后6个月内。 ORCID: 0000-0002-4430-4394(牟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取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舌形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舌形跟骨骨折患者68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5例患者(闭合复位组),余下33例采用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斜置钢板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跟骨高度、Böhler角、并发症和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结果 68例患者获得术后3年随访,闭合复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斜置钢板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跟骨高度、Bö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及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舌形跟骨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斜置塑形钢板内固定相比,在纠正跟骨的高度、Böhler角和并发症方面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创伤引发的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而其后续发生的以股骨头缺血坏死为代表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出现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创伤后股骨颈骨折具体的损伤及修复机制仍不甚明了,因此研究股骨颈骨折后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及临床上针对的治疗措施对预后产生的影响,可为预测股骨颈骨折患者未来的预后打好基础,并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提供思路。目前主要认为创伤后股骨颈血供不足和相关炎性重建反应是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作用机制,而作用于相关机制的因素则被认为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对于股骨颈骨折后续发生坏死相关影响因素的报道。学界主要认为受伤原因、Garden分型等骨折分型方式、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因素被认为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切开关节囊,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抱有不同的意见,目前尚无统一结论。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置钉内固定修复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复位质量及股骨头坏死率。 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贵州省骨科医院创伤科就诊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02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方式分为两组,切开复位组39例,闭合复位组6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坏死率及复位质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差值、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不愈合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切开复位组的股骨头坏死率低于闭合复位组,复位质量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切开复位置钉内固定修复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股骨头坏死率较低,复位质量好。尽管表明切开复位有一定优势,但病例数量以及病例研究仍有一定限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复位修复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吴严  李海波  苟永胜 《医学信息》2019,(7):115-116,119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6年1月~2017年10月,对本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进而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平均(16.73±2.21)个月。有10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复位质量、手术间隔时间、囊内是否减压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内是否减压、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囊内是否减压、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其中预后影响最大的是骨折复位质量,患者股骨颈骨折后需尽快实施高质量复位操作,并让囊内充分减压,以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NS)和空心螺钉作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旋转截骨术中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采用虚拟有限元建立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2型股骨头坏死模型,模拟前旋90°和后旋180°的旋转截骨术,分别模拟植入FNS(FNS组)及空心螺钉(空心螺钉组),分析股骨近端截骨块、内固定装置、坏死区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和股骨的位移。结果 前旋90°和后旋180°模型中,FNS组股骨近端截骨块、坏死区的应力和股骨近端截骨块、内固定装置、坏死区、股骨的位移均小于空心螺钉组。FNS组股骨近端截骨块和坏死区的应力峰值比空心螺钉组减少明显,近端截骨块应力峰值减小47.45%和13.64%,坏死区应力峰值减少44.96%和35.52%。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无论截骨后向前旋90°还是向后旋180°,FNS提供了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评估旋股内侧动脉(MFCA)的解剖结构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血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筛选其中行超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最终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81例,根据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分为股深动脉组(65例)和股动脉组(16例),比较两组旋股内侧动脉开口处内径及流速,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MFCA不同解剖结构对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 本组共纳入行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81例,所有患者均已行DSA检查,按照旋股内侧动脉解剖起源分为股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组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数据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获得18 ~ 23(19.26±4.17)个月的随访,均获得骨折愈合,截至末次随访,股深动脉组有5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股动脉组有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股深动脉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7.81±12.44)min,股动脉组平均手术时间(34.35±10.49)min;股深动脉组复位质量优44例,良18例,可3例;股动脉组复位质量优12例,良3例,可1例;股深动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7.63±6.26)周,股动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8.02±4.79)周;股深动脉组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85.74±7.06)分,股动脉组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82.03±6.19)分。术后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旋股内侧动脉解剖起源存在变异,但是其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差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及总体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三维测量方法测量股骨头残留空间移位程度,验证二维影像资料引导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术是否具有局限性。 方法 纳入9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移位和非移位型两组。建立术后近端股骨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头残留移位量,评价复位效果。测量参数:股骨头中心移位量(d)、股骨头小凹-中心连线偏转角度(α)、股骨头自旋角度(β)、股骨颈短缩量(L)。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 d和α在移位型、非移位型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62;P=0.70)。β和L在移位型和非移位型骨折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7;P= 0.019)。 结论 利用二维影像方法在术中引导股骨颈骨折复位存在明显的复位不良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应用2枚中空双螺旋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愈后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年龄及手术时间等因素与股骨头缺血坏死和晚期塌陷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6月~2003年2月采用2枚中空双螺旋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52例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股骨头缺血坏死和晚期塌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5~55个月,平均30个月。本组47例骨折愈合,愈合率90.4%。5例骨折不愈合,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占9.6%,改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结论对预后影响最大因素是骨折的部位及类型,其次是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情况和患者年龄。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应力求早期、解剖复位、牢固固定。2枚中空双螺旋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可靠,可莸得良好的固定效果,有动力加压作用,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