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信的群组管理对慢性乙肝患者核苷类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88例慢性乙肝行核苷类抗病毒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的群组管理,分别于入院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健康知识、用药依从性、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P<0.05).结论 基于微信的群组管理对慢性乙肝行核苷类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满意度、健康教育掌握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能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及延续性护理效果,值得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群组管理模式在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CT检查的9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CT检查护士患者一对一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士主导的群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CT检查耗时、一次性成功率、患者依从性。结果:观察组CT检查耗时短于对照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和检查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主导的群组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CT检查质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问卷星一体化宣教模式对行64排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A)患者图像质量的评价。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8月~2022年3月间行64排冠脉CTA检查患者200例。分为问卷星一体化模式干预组和常规护理模式组。干预组具体内容包括检查前一天将印有问卷星小程序二维码的检查预约单,由护工送给病房,病房护士指导患者及家属逐项回答填写完成。问卷星内容设计包括十道单选题和标准化冠脉CTA检查短视频,由病房护士指导完成并一对一呼吸训练。次日影像科常规护士梳理小程序,按常规冠脉CTA检查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宣教。100例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与常规检查预约单,采取口头宣教,指导呼吸训练和观看标准化视频宣教同干预组。两组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以一次成功率及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组间年龄、性别无明显显著学差异(t=0.651,p>0.05;t=0.485,p>0.05)。干预组一次检查成功率为99%高于对照组86%,图像质量两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x2=7.28, p<0.05)。 结论 相较于传统冠脉检查宣教模式,问卷星一体化宣教模式真正做到了患者-病区-影像科一体化宣教,形成了检查的连贯性,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进而提高了图像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建立一种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CMRA)图像质量(IQ)评价方法.方法 86例CMRA检查者,使用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FIESTA)共进行734次采样.采用分级的IQ评价方法,分别对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和组织对比度三个方面进行评分(0~2),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像质量分级(0~Ⅳ),并与传统的图像质量分级方法进行比较;对分级较低的图像低评分项进行调整后重新扫描.结果分级的IQ评价方法与传统的分级方法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6,P<0.05.按照评分项调整后重复扫描,25次扫描的图像质量提高1~3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分分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可以准确反映CMRA的IQ影响因素,有利于CMRA图像质量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模式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1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常规实施一对一健康指导,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群组管理模式,采用专题授课、示范指导,并进行患者之间交流。术后2周、1月,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患肢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2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测评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肩关节活动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群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患肢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低对比剂剂量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照组按照1 mL/kg标准注入对比剂,观察组参照对照组标准减少10 mL对比剂剂量.测量2组左主动脉干(AO)、左前降支近远段(LADp、LA...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多个环节进行方法改进,提高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改进冠状动脉CTA检查的预约,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护理、护士与技师的配合、检查后图像处理等方法,对改进方法前的41例和改进方法后的54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使用改进后的方法,缩短了检查时间,优化了检查流程,明显降低了重复检查和放弃检查的人数,无检查失败例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检查成功率。结论加强检查前护理与临床的沟通、强化检查中的规范护理及人文关怀、促进护士与技师的良好配合、灵活解决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显著提高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群组管理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18年5-6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健康宣教,研究组患儿接受群组管理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 结果 入组时,2组患儿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2周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9.556,P<0.001; t=9.576,P<0.001),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Z=-2.901,P=0.004)。 结论 群组管理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改善其负性情绪,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16层螺旋进入临床使用后,CT技师开始尝试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但时间分辨率较低,检查成功率也较低,图像清晰度不够,随着64层螺旋CT应用于临床,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使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随着科技的发展,128层、256层、320层的宽体探测器CT及双源螺旋CT的应用,气悬浮技术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使门架系统旋转速度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图像质量和成功率显著提升,图像质量也有明显改善,现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规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CTA对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的影像分析,探讨冠状动脉CTA对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分型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为单冠状动脉畸形患者资料,使用CT多种后处理方法进行重建分析,观察冠状动脉的起始及走行情况。结果:25单冠状动脉畸形病例中,右冠状动脉缺如左冠状动脉供血整个心脏20例(其中回旋支供血右心系统15例,前降支供血右心系统3例;前降支及回旋支分别发出分支供血右心系统2例);左冠状动脉缺如单右冠状动脉畸形5例,所有病例均通过VR、MIP和MPR等重建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分布,可以作为诊断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及其分型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症状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发展,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已成为一种无创、有效、准确的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查手段.多层螺旋CT在心脏成像中的技术日益完善,随着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其成像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心率及心律因素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心率及心律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产生原因及一些改善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至影像科行头部64排螺旋CT血管CTA检查的患者101例。根据固定患者头部绑带数分为4组。Ⅰ组(n=25):头部完全不固定;Ⅱ组(n=24):一带头部固定;Ⅲ组(n=26):二带头部固定;Ⅳ组(n=26):三带头部固定。对四组患者左颈内动脉(LICA)、右颈内动脉(RI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头部减影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观察不同体重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内CT值小于200 Hu及颈静脉窦(CS)内静脉显像的次数,统计不同探测器的宽度、层厚、球管的转速、层数与曝光时间关系。结果头部固定带数与头部减影血管成像质量评分呈正相关(P0.01);第Ⅰ、Ⅱ、Ⅲ和Ⅳ组患者的RVA、LVA、RICA、LICA的血管成像质量评分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Ⅱ、Ⅲ和Ⅳ组的评分明显高于I组患者(P0.01),且随着头部固定带数的增加,评分也越来越高,但Ⅱ、Ⅲ和Ⅳ组的评分相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体重的增加成像质量不断下降(P0.01);成像曝光时间随着探测器的宽度和球管的转速增加而增加,对于心率较快的患者,提高球管转速来缩短曝光时间,减少心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结论同步减影成像质量与颅脑固定程度呈正相关,而与体重呈负相关,根据患者的心率选择合适的曝光时间、有效的固定颅脑能够提高头部同步减影CTA血管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及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图像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366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366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96.7%,优良率82.2%,心率及心率波动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呈负相关(r=0.905).当心率相对较高时,使用SSB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要优于SSEG扫描.结论 合理选择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80名受检者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检查前口服美托洛尔将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以4分法对各冠状动脉段的最佳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定。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心率、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80名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共纳入分析1039段冠状动脉,其中1003段(96.54%)满足诊断需要。平均有效剂量为(6.07±1.13)mSv。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及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呈负相关(P<0.05),左前降支、左主干图像质量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总体及各支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变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当受检者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时,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3.0T磁共振自由呼吸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过程中平均心率(HR)及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Philips 3.0T MR,采用节段k空间采集梯度回波序列对65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由呼吸回顾性心电门控全心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MRCA)检查.心率变异的程度用HR的标准差占R-R间期的百分比表示.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各冠状动脉近端的MRC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1分:优秀;2分:良好;3分:一般;4分:无诊断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冠状动脉平均HR及心率变异与MRA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65名健康志愿者的平均HR为(64.5±13.3)次/分,心率变异为(6.1%±2.6)%.HR与右侧冠状动脉(P<0.05)以外的各支冠状动脉近端MRA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心率变异与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均显著相关(P<0.001).结论 心率变异对3.0T自由呼吸MRCA图像质量的影响较HR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中ECG呈现的"不稳定波形"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Flash模式冠状动脉成像的73例连续病例,与采集数据前ECG波形比较,观察采集数据的单个R-R间期中波形变化。采用4级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 组1(30例)为"不稳定波形"组,组2(43例)为"稳定波形"组。"不稳定波形"发生于数据采集时和(或)数据采集完成后,表现为基线抬高或下移,P波或QRS波群倒置、宽大畸形,T波~P波之间无命名的波形,波形呈M形、W形、V形或∧形,但R-R间期无变化。以血管段及患者为单位,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评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时,仅在图像采集R-R间期呈现的ECG"不稳定波形"可能为伪差,不对图像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最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与64层螺旋CT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320排640层螺旋CT进入临床应用,本研究应用该新型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初步评估其在不同心率和心律条件下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2020年5月11日至2020年6月19日共160名患者在该型CT行冠脉CT检查。将心律正常者分为低心律组、中等心率组、高心率组,心律不齐者归为心律不齐组。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冠脉CT图像质量进行4级评分,依据分数判定优良,统计图像优秀率及优良率。分析不同心律及心率条件下冠脉近段、中段、远段的图像质量分布。结果:正常心率患者129例(低心率组:40例;中等心率组:57例;高心率组 32例)以及17例心律不齐患者纳入本研究,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共计1929段,可诊断率为99.79%,冠脉节段总体优秀率为47.0%,优良率为88.9%。四组患者冠脉图像的总体优良率分别为88.4%、89.4%、88.4%、89.7%,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906);优秀率分别为48.2%、50.1%、45.8%、36.3%(P=0.004),其中心律不齐组的优秀率明显低于低心率组、中等心率组(P值分别为0.003、0.001)。随着冠脉分支由近及远,图像质量的优秀率和优良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该新型320排640层螺旋CT在不同心率及心律条件下均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患者个体相关的心律及心率因素对冠脉图像的整体优良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WH C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88例疑诊冠心病者,采用1.5T非对比增强、心电门控兼呼吸导航、T2预备脉冲并脂肪抑制的3D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采用4分制(1分,差;4分,优)评价图像质量,对得分2~4分者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以CAG显示狭窄≥50%为标准评价MR的准确率。结果①完成组:79例(79/88,89.77%)完成WH CMRA检查,扫描时间(13.28±4.33)min,心率(67±8)次/分,呼吸导航效率(34.12±8.10)%,体质量指数(BMI)为(25.90±3.20)kg/m2;75例平均图像质量评分(2.9±1.0)分,4例图像质量为1分;②对照组:42例(42/75,56.00%)完成CAG检查,扫描时间(13.50±4.60)min,心率(67±10)次/分,图像质量评分(3.2±0.9)分,与CAG间隔(5±2)天;WH 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0.48%(19/21)、66.67%(14/21)、73.08%(19/26)、87.50%(14/16)和78.57%(33/42);③完成组与对照组间平均年龄、心率、扫描时间、呼吸导航效率、BMI和图像质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WHCMRA图像质量大多能满足诊断需要,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心脏搏动、呼吸运动和BM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重建相位窗的优选。方法根据心率快慢将86例临床疑患冠心病者分成四组:A组,≤60次/min(beat per minute,BMP),B组61~70BMP;C组,71~BOBMP,D组,〉BOBMP。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1~5分共分五个等级,评价不同心率及不同重建相位窗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心率为64.4±10.1BMP。共有80.5%(277/344)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3分)。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心率越慢图像质量越好(P〈0.05)。重建相位窗的选择以舒张期显著好于收缩期(P〈0.05)。相对时相百分比法(%)和固定时间毫秒法(ms)重建方式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心率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