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查找骨转移瘤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及不同类型骨转移瘤的PET/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患者病例资料,经常规检查未发现原发灶,行~(18)F-FDG PET/CT扫描查找原发灶.比较溶骨性转移瘤和成骨性转移瘤SUVmax的差异.结果 经组织细胞学或3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证实,34例患者中,PET/CT检出22例原发灶(64.71%).12例PET/CT未发现原发灶(35.29%).23例溶骨性为主转移瘤和11例成骨性为主转移瘤的SUV_(max)分别为6.78±3.66和4.13±1.69(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提示多数骨转移瘤患者的原发灶,进而指导患者的治疗计划.溶骨性转移瘤的代谢活性较成骨性转移瘤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诊断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LCUP)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活检证实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34例LCUP患者资料,常规检查均未找到原发灶。对全部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与临床随访及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例淋巴瘤患者被排除,18F-FDG PET/CT检出可疑原发灶25例,正确检测出原发灶13例,检出率为41.94%(13/31);其中8例经病理证实,5例为临床诊断,阳性预测值为52.00%(13/25)。未找到原发灶的6例患者中,3例经随访尚未明确诊断。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寻找LCUP的原发灶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全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内高密度结节,>1.0 cm病灶FDG代谢增高,PET/CT较单独PET或单独CT发现更多转移灶,但对于原发病灶的显示较MRI差.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对病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较MRI差.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显示为局部软组织肿胀,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转移灶显示为局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单独CT对所有检出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87.20%,单独PE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72.5%,PET-C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99.1%.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对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ET-CT检查较单独CT或单独PET检查能够检出更多病灶,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18F-FDG PET/CT在肾脏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肾脏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CT或MRI确诊或怀疑肾脏肿瘤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22例患者行延迟显像。所有肾脏肿瘤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确诊。评价18F-FDG PET/CT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影响。结果 30例中,肾细胞癌(RCC)24例,肾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淋巴瘤3例,肺癌肾转移1例,肾脏炎性病变1例。PET/CT诊断肾脏肿瘤的灵敏度为89.66%(26/29),特异度为100%(1/1),准确率为90.00%(27/30),阳性预测值为100%(26/26),阴性预测值为25.00%(1/4)。PET/CT检出肾癌伴肾门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5例。8例(RCC 4例、肾淋巴瘤3例及肾转移癌1例)接受PET/CT后治疗方案发生改变。显像阳性肾癌患者Fuhrman分级高于阴性患者(P<0.05),显像阳性肾癌平均直径大于阴性者(P<0.05)。22例肾癌早期最大标准摄取(SUVmax)值与延迟显像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可准确显示肾肿瘤患者局部病变及远处转移。对可疑肾淋巴瘤及肾转移瘤患者应行18F-FDG PET/CT显像,以明确分期并寻找原发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肝转移癌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肝转移病灶、原发肿瘤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进行图像分析,并分别测量其SUVmax值。结果 61例肝转移癌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肝转移灶为阳性者58例(阳性率为95.1%),SUVmax值为3.2~16.0(平均5.1);47例(77.1%)为肝内多发病灶,同机CT平扫中58例(95.1%)病灶表现为稍低或低密度。原发肿瘤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50.8%,肺癌占24.6%;但不同原发肿瘤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并无统计学差异。80.3%肝转移患者同时伴有肝外转移,其中胃肠道肿瘤中29%患者仅有肝转移,而肺癌则全部同时伴有肝外转移。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肝转移癌、寻找原发灶及肝外转移灶中具有重要价值;肝转移癌多来源于消化道肿瘤及肺癌,常为多发病灶,并多同时伴有其他转移。  相似文献   

6.
PET/CT在泌尿系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泌尿系各肿瘤中的诊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泌尿系肿瘤患者,男47例,女9例,年龄40~88岁,其中肾癌28例,膀胱癌14例,肾盂癌2例,前列腺癌3例,肾错构瘤5例,精原细胞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18F-FDGPET/CT显像,并进行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结果 2例患者双侧肾上腺占位,PET示高代谢,1例明确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肾上腺结核;12例肾癌术前患者CT均能发现,PET提示9例为高代谢,3例阴性;16例肾癌术后10例高代谢中6例发现转移灶;5例膀胱癌PET表现为高代谢,9例术后复查8例高代谢中6例发现转移;3例前列腺癌患者中仅1例表现为高代谢,1例前列腺癌合并骨转移患者治疗2年后,PET未能发现骨转移。1例左侧后腹膜原发性精原细胞瘤PET检查,后腹膜区可见多个结节状略高代谢病灶。1例肾盂癌患者PET示左侧肾盂内团块状高代谢病灶,SUV值15.4。总体敏感度85.7%,特异度66.7%。结论 18F-FDGPET/CT因经泌尿系代谢,对肾、膀胱癌、前列腺的原发病灶显影效果欠佳,对于术后复查患者转移灶的早期发现和定位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检测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与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比,评估PET/CT检出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效能。结果 18F-FDG PET/CT检出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9%(37/44)、82.02%(73/89)、17.98%(16/89)、15.91%(7/44)、69.81%(37/53)及91.25%(73/80),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分别为41.03%(16/39)、69.15%(65/94)、30.85%(29/94)、58.97%(23/39)、35.56%(16/45)及73.86%(65/88),前者的敏感度高于后者(P<0.001);18F-FDG PET/CT及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检出淋巴转移癌原发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和0.62。结论 18F-FDG PET/CT用于检测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与CT同机融合显像(18F-FDGPET/CT)在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后的患者共21例,其中可疑复发、转移10例 (疑发组)和明确复发、转移11例(复发组).术后均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将其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18F-FDG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最后分析18F-FDGPET/CT检查前、后患者治疗方案的更改情况.[结果]18F-FDGPET/CT正确诊断19例,其中疑发组8例,复发组11例;1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18F-FDGPET/CT对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90.0%、91.3%、92.3%及90.0%.5例再分期及治疗方案发生更改.[结论]18F-FDGPET/CT检查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胃癌治疗前诊断的价值以及显像结果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胃癌的81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通过阅片和半定量分析图像,以手术或经胃镜活检病理及临床随访(>6个月)为确诊依据,评价PET/CT显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81例患者中,胃癌51例,胃良性病变30例。18F-FDG PET/C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1%、83.3%和90.1%。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82.4%。21例患者存在腹腔及其他部位转移,PET/CT显像的灵敏度为61.9%(13/21)。8例(15.7%,8/51)胃癌患者显像后更改了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CT对胃癌治疗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CT、PET及PET/CT图像,在CT图像上分别以淋巴结最短径>0.5 cm(A标准)、最短径>1.0 cm(B标准)及最长径>1.0 cm(C标准)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在PET图像上,以淋巴结出现异常18F-FDG摄取浓聚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D标准),SUVmax>1.93(E标准)、TSUVmax/NSUVmax>3.11(F标准)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在PET/CT图像上,将结合CT图像A标准及PET图像E标准确定的G标准为判定以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不同影像标准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颈部阳性淋巴结与阴性淋巴结在最长径、最短径、SUVmax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种标准中,PET(E标准)及PET/CT(G标准)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吻合度,与单纯CT比较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不同PET及PET/CT诊断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 PET/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在99mTc-MIBI核素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中的价值.方法 于患者静脉注射99mTc-MIBI 370~740 MBq后行颈胸部的即刻和40 min延迟的双时相静态平面采集;注药后20 min行同部位的SPECT/CT采集,评价常规SPECT显像断层采集提供信息是否明显优于平面采集,SPECT/CT显像提供信息是否明显优于平面采集和常规SPECT显像断层采集,并对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平面采集加SPECT与平面采集加SPECT/CT诊断甲状旁腺病变符合率为86.96%,多结节腺体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91.30%.SPECT/CT显像使1例阴性诊断改为阳性,并为3例患者提供更确切的腺体定位.SPECT/CT在2例异位甲状旁腺腺瘤定位诊断中显示出较为显著的优势.各血生化指标与显像结果 无相关性.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在异位PHPT定位诊断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8岁,左上腹不适10余年,半个月前左侧躯体受外伤后左上腹疼痛加重,放射至背部,自服止痛片可缓解,自觉乏力消瘦,体质量下降约2.5kg。查体:左肋下触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WBC 4.37×109/L,其中淋巴细胞计数偏低。CA125增高为57.18U/ml。腹部CT:脾脏  相似文献   

13.
PET/CT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5岁,腹痛、腹胀半个月余入院。主诉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腹痛不适,伴有腹泻,第日5-6次,均为水样便,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无血便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同时性多发原发癌患者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显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治疗前同时性多发原发癌患者11例,均接受全身18F-FDG PET/CT检查,通过诊断试验法计算PET/CT检查的灵敏度。结果 治疗前11例同时性多发原发癌患者中,7例(7/11,63.64%)肿瘤来源于消化系统;共检出病灶25个,包括食管7个、胃部4个、结肠5个、直肠2个,肺部4个,喉部2个,骨髓1个,其中18个(18/25,72.00%)肿瘤起源于消化系统。PET/CT诊断灵敏度为88.00%。假阴性发生在肺泡细胞癌、黏液腺癌及微小病灶;假阳性发生在腺瘤性息肉。2例无症状查体者PET/CT检查发现多发原发癌,其中1例接受5次PET/CT检查,PET/CT随访无肿瘤复发。3例患者在明确原发灶、寻找转移灶过程中发现第二原发癌。结论 PET/CT在同时性多发原发癌的发现及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ACC)的CT及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或支气管纤维镜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及PET/CT表现,17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PET/CT检查.结果 17例ACC中,中央型(n=15)、周围型(n=2).中央型ACC中,肿物局限于腔内2例,腔内外肿块9例,弥漫管壁浸润型4例.周围型2例中可见分叶,未见明显毛刺.CT表现:除弥漫浸润型ACC边界不清外,大部分病灶边界较光整,密度均匀,2例见坏死,多数平扫为低或等密度,多为轻-中度强化.PET/CT上SUV最大值为2.5~8.7(平均5.96±2.38).8例继发阻塞性炎症或/并肺不张,4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并肺内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ACC是一种少见的肺内肿瘤,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或弥漫浸润性生长,CT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价值。方法 收集术前接受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的疑似PHPT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PHPT的灵敏度。结果 40例中,38例经病理确诊为PHPT,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灵敏度为89.47%(34/38),99Tcm-MIBI SPECT/CT断层显像灵敏度为94.74%(3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病灶大小及不同甲状旁腺素水平PHPT,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与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灵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PHPT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74岁,主因"纳差消瘦20余天"就诊。体检:精神萎靡,消瘦面容,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2.5μg/L,血清癌胚抗原9.6μg/L,CA12518.2万U/L,CA199 1.2万U/L。胃镜示慢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腹部CT示肝右叶占位、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8F-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电子束CT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经临床及影象学诊断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电子束CT扫描。结果:左心室扩张8例,均有室壁运动普遍减弱,LVEDV235±103ml,LVEF20.3%±7.3%;右心室扩张伴运动减弱1例。结论:电子束CT能全面反映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及功能改变,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诊断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纵隔内原发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7例纵隔内精原细胞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浸润生长,边界清楚,平扫密度不均匀,轻-中度强化,4例中央坏死灶无强化,4例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7例大血管周围脂肪间隙均消失,3例淋巴结转移,1例胸膜多发种植转移,2例伴胸腔积液。结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