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黑变病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可发生在大肠、回肠、十二指肠、食管,甚至胆囊[1]。但临床以大肠黑变病较常见。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在1246例结肠镜检查中发现大肠黑变病13例,占1.0%,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MC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35~70岁,其中60岁以上10例,占76.9%。有便秘史9例(69.2%),便秘与腹泻交替2例(15.4%),腹胀、下腹部隐痛1例(7.7%),大便带血1例(7.7%)。其中10例(76.9%)长期或间断服用番泻叶、麻仁胶囊、排毒养颜胶囊、果导片、大黄苏… 相似文献
2.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可发生在大肠、回肠、十二指肠、食管,甚至胆囊[1]。但临床以大肠黑变病较常见。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在1246例结肠镜检查中发现黑变病13例,占1·04%,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3.
大肠黑变病1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引起非炎症性良性的病变,属少见病,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1]。我院1992年6月至2004年6月进行肠镜检查2 200例,结合病理切片共查出大肠黑变病1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2~82岁,平均72岁,均有半 相似文献
4.
2002年,我中心应用富士能电子结肠镜共进行结肠检查1207例,其中检出结肠黑变病3例,检出率为0.2%,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例1:女性,35岁。腹胀近2年,习惯性便秘1年,需服番泻叶助排便,每日排便1次,为干燥黄便,无粘液及脓血,为明确诊断而作肠镜检查。体查:全腹平软,无压痛。结肠镜检查:进镜达回肠末段,全结肠粘膜见棕褐色色素沉着,呈虎皮样改变,以右半结肠为著,全结肠粘膜尚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未见溃疡及增生。回盲瓣唇形,进入回肠末段约10cm,未见异常,阑尾开口如常。进一步了解胃粘膜情况行胃镜检查:食道、胃、十二指肠粘膜色泽正常,未见色素沉着所致粘膜色泽加深表现。病理诊断:粘膜 相似文献
5.
结肠黑变病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的病因、发病机制、内镜特点及病理改变。方法对本院10余年来确诊为MC的资料完整的23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在对72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结肠镜的检查中.检出MC23例,检出率0.32%。结论MC与服用泻药有关,尤其与蒽醌类泻药有关.且MC常伴发结肠息肉.对便秘病人尽量不用蒽醌类泻药,一旦发现MC,应定期做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大肠黑变病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MC)内镜下的表现,以及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关系。方法:选择从1996~2005年我院经大肠镜检查的5328例中诊断的MC86例,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对确诊MC的患者,要求每6~12个月随访1次。结果:内镜对86例MC病例中78例患者进行了6~60个月随访。其中随访期≥36个月47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所变浅,随访期≥24个月20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无变化或有不同程度的加深,病理改变仍完全符合MC特点。随访期6~12个月11例,大肠镜下MC病变处黏膜的颜色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加深。所有患者的病理改变仍完全符合MC特点。本组中有8例并发大肠息肉,无1例发展为大肠恶性肿瘤。结论:MC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大肠镜检查,对早期或可疑病例可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的病因、临床与内镜特点及其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关系。方法对我院电子内镜中心于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确诊的MC4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4%患者有便秘病史,21.3%的MC患者表现为便秘和腹泻交替。72.3%的MC患者有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的病史。30岁以下年龄组女性MC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55岁以上组的MC检出率显著多于30岁以下(P〈0.05)。MC患者的大肠腺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同期镜检的非MC患者(P〈0.005),而大肠癌的检出率在同期检查的MC和非MC患者中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便秘和长期口服蒽醌类泻药是MC发生的主要原因,MC好发于青年女性和老年人,且易伴发大肠腺瘤而与大肠癌无关。 相似文献
8.
曹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4):83-84
目的总结大肠黑变的临床资料,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肠黑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肠镜下表现及受累肠断、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213例大肠黑变患者均有长期服用果导片、大黄、牛黄解毒丸、排毒养颜胶囊、番泻叶、芦荟胶囊等药物史。肠镜下以肠黏膜色泽改变为主,伴有颗粒增生和息肉。病理可见结肠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布的含有色素颗粒的单核巨噬细胞。经适当治疗患者0.5—1年后复查肠镜,大肠黑变基本消失。结论大肠黑变病主要由慢性便秘长期口服泻剂引起,病变多集中于近端结肠,有癌变的危险,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临床特点。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2月结肠镜检查3256例患者中检出MC患者87例作为MC组,从非MC组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C检出率为2.7%,男女比例1.35∶1;MC组服用泻剂者(74.7%)多于对照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息肉发生率为56.3%高于对照组的20.0%,且MC组中服用蒽醌类泻剂者占绝大多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中炎性病变、腺瘤性息肉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好发于中、老年人,MC易合并结肠炎性病变及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期病变,故对于MC患者进行定期结肠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大肠黑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29年Cruvcilherir首次将一个慢性腹泻患者的大肠粘膜描述其黑得像中国墨一样,当时并未命名,直到1857年德国病理学之父Dr.Rudofvirchow首次将其命名为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MC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色素沉着为特征的大肠粘膜病变,表现为大肠粘膜呈棕色、褐色或黑褐色,其间可见灰白色网状、条纹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98例大肠黑变病患者。结论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发病与性别、年龄有关,多累及右半结肠;病因主要为长期便秘和服用蒽醌类泻药;合并息肉、结肠癌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对于大肠黑变病的治疗应寻找病因,消除病因,并定期肠镜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病因、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36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及结肠镜资料。结果结肠黑变病患者女性发病率65.4%,男性患者34.6%,两者比较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其中女性患者中以青、中年发病率高,男性患者中以老年男性发病率高(P〈0.05)。服药时间〉3年,结肠黑变病Ⅲ度的患者占同期的70.7%,服药时间〈1年,结肠黑变病Ⅰ度的患者占同期的68.3%,表明服药时间越长,剂量越大,结肠黑变病程度越重(P〈0.05)。结论服用泻药和便秘可能是结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结肠镜检查是结肠黑变病诊断及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陈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7):88-88
结肠黑变病(MC)是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近几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该病的人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文献报道,MC是大肠癌的一种危险因素,故该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我院2000~2009年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MC患者10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结肠黑变病8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35(3):265-265
结肠黑变病又称黑素沉着病,是结肠黏膜的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临床不多见。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黑变病检出率逐渐上升,本研究回顾了近几年来我院结肠镜和病理证实的8例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结肠黑变病34例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及与息肉、肿瘤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的结肠黑变病34例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长期服用泻药及美容减肥产品通便者28例(82.4%),无服泻药者6例(17.6%),伴结肠息肉12例(35.3%),未发现结肠癌患者.结论 结肠黑变病因可能与便秘及长期服用泻药及细胞凋亡相关,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关系不明显,与结肠息肉及结肠癌可能有关;确诊病例应定期肠镜复查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