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红梅  袁慧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71-372
目的:提高危重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方法:将2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四肢浅表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静脉置管异常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2.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患者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 将需大量输液(每日补液量≥2 500 ml)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平均留置时间,导管脱落、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且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3.
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 将6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采用22 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前臂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经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外渗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单通道1 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能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4.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患者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将需大量输液(每日补液量≥2500m1)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平均留置时间,导管脱落、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且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刘丽  梁桂芳  薛芬 《护理学杂志》2006,21(21):14-15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最佳输液途径.方法 将14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 观察组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易固定,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最佳输液途径。方法 将14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 观察组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易固定,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现状,为规范使用留置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14所医院1 594例成人患者进行留置针使用情况调查,包括留置针类型、输液接头类型、穿刺部位、冲封管情况、置管侧肢体情况及结局。结果 90.96%的患者使用密闭式留置针,47.99%的患者使用肝素帽接头,45.92%穿刺部位为手背,冲封管液主要为生理盐水(80.93%),脉冲式冲封管占86.20%,输液结束后冲封管占94.98%,置管侧上肢下垂超过1h占40.84%,并发症或不良事件主要为堵管(19.39%)、外渗/渗出(12.67%)、静脉炎(7.28%)。结论临床护士使用留置针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穿刺部位选择、冲封管手法和时机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待加强,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白血病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在患病期间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105例血液病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组,55例静脉留置针组,记录静脉炎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留置时间60-240天,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2~10天。结论:PICC管置管组静脉炎发生3例(6%),疼痛等其他相关并发症6例(12%),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18例(32.7%),疼痛等其他相关并发症20例(36.3%)。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对血液病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输液的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的成功率是护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把好"六关",同时做好宣传,才能成功留置套管针使输液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下肢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下肢静脉最佳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将经下肢化疗的85例肿瘤患者分为三组.外周深静脉组23例,选择内踝大隐静脉起始处或小腿内侧,以15°~30°角进针行静脉穿刺,置入16 G PICC导管至大隐静脉末段或股静脉,经X线拍片证实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后接通输液装置输液;股静脉组41例,选择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的内侧0.5 cm处,针头指向患者头部、与皮肤呈30°~45°角穿刺,王入16 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输液;外周留置针组21例,采用18~22 G贝朗留置针,选择下肢浅静脉行静脉穿刺王管输液.结果 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操作平均耗时、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股静脉组成功率最低且耗时最多,外周留置针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外周深静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显著短于股静脉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静脉组发生严重感染1例.结论 为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应避免使用外周静脉而选择深静脉给药.外周深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穿刺王管比较,操作简单、一次操作成功率高、耗时少,无严重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置管较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系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120例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认真实施心理支持、熟练穿刺操作技巧,规范输液流程、做好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等系统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中,116例(96.67%)外周静脉置管一次穿刺留置成功,4例患者二次穿刺留置成功。留管时间为(6.12±0.56)d。留置输液期间仅出现并发症5例(4.17%),分别为脱管1例、皮下液体轻度渗漏1例、堵塞2例、静脉炎1例。均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患者均顺利完成预期输液疗程。结论做好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系统化护理,可提高静脉穿刺及留置成功率,降低输液风险,为提高输液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硬膜下积液引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的新用途.方法 对25例婴幼儿外伤性双额部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行前囱穿刺硬膜下置管持续外引流术.术者持留置针于前囱门两侧角距中线旁2.5 cm处以30°~45°向后外方倾斜刺入2~5 mm,有落空感并见液体流出,表明留置针进入硬脑膜下腔,将留置针外套管缓慢向前推进至10~15 mm,退出针芯.妥善固定后连接引流袋或引流瓶.结果 25例穿刺均顺利,引流时间平均7.0 d;引流量平均96.0 ml,积液完全消失或明显减少,症状减轻.术后1个月及3个月2次复查CT,双额部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CT示脑复位满意,原发病治愈.结论 前囱穿刺置管持续外引流是治疗婴幼儿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方法.使用静脉留置针置管引流,方便观察与护理,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损伤小.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在FOLFOX4方案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回顾分析于我科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的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持续静脉滴注的方式,分为浅静脉留置针组(试验组,128例)、颈内静脉置管组(对照I组,32例)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对照Ⅱ组,20例)。对各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180例患者中,试验组穿刺明显快于对照组,且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快捷,穿刺点选取方便,对静脉损伤小,避免了颈内静脉置管和PICC的不足,降低了静脉感染的发生率,是一种经济、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收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16例,其中56例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60例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现将两种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颈外静脉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导管脱出、留置时间等,均比四肢静脉组有更好的临床效果,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静脉通道的建立在抢救过程中尤为重要。在实施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输液操作时,应根据其血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肝素帽固定部位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莎  鲁汉英 《护理学杂志》2006,21(13):19-20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固定部位对留置针回血、堵管发生率及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60例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将肝素帽固定在穿刺点下方或水平位置,观察组将肝素帽固定在穿刺点上方3~4 cm处.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回血率、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固定于穿刺点上方,可减少置管并发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新用途。方法对25例婴幼儿外伤性双额部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行前囱穿刺硬膜下置管持续外引流术。术者持留置针于前囱门两侧角距中线旁2.5cm处以30°~45°向后外方倾斜刺入2~5mm,有落空感并见液体流出,表明留置针进入硬脑膜下腔,将留置针外套管缓慢向前推进至10~15mm,退出针芯。妥善固定后连接引流袋或引流瓶。结果25例穿刺均顺利,引流时间平均7.0d;引流量平均96.0ml,积液完全消失或明显减少,症状减轻。术后1个月及3个月2次复查CT,双额部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CT示脑复位满意,原发病治愈。结论前囱穿刺置管持续外引流是治疗婴幼儿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方法。使用静脉留置针置管引流,方便观察与护理,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损伤小。  相似文献   

17.
37例应用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钢质针芯、柔软的外套和塑料针座组成,是在静脉穿刺成功后,仅将外套管留在血管内进行输液的一种工具,外套管柔软光滑,可随血管弯曲,不易刺激血管壁,不影响活动,留置时间长,可减少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是静脉输液针理想的换代产品。近几年已经在国内各大医院广泛应用,但由于对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操作、护理不当等原因,造成静脉炎、渗出、堵塞、脱管等静脉输液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针对1年来静脉留置输液过程中出现37例静脉炎患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了预防性措施。1临床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延长置管时间,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费用,寻找一种对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最有效的肝素封管液浓度.方法对12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糖尿病患者按输液时间的先后分为A、B组各60例(A组4例,B组1例中途退出试验).A组在第1次留置针时用1.50%肝素液封管;B组用2.50%肝素液封管;两组第2次留置针时封管肝素液对换.结果 2.50%肝素液封管堵塞率明显低于1.25%液(P<0.05),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均无封管不良反应、静脉炎及出血等发生.结论 2.50%肝素液是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最为有效的封管浓度.  相似文献   

19.
夏红梅  袁慧 《护理学杂志》2009,24(23):45-45
目的 探讨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住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颈外静脉穿刺法,即按照解剖部位垂直盲穿进针;对照组按照传统穿刺方法.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成功所需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应用改良后的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法能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有利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减少胸部肿瘤患者围术期因外周静脉输液、用药需反复穿刺、易渗漏等所带来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对335例患者于术前行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用于输液与用药。结果一次置管成功333例,占99.4%;置管时间4~48(15.24±4.94)d。输液不畅16例,11例经对症处理恢复,5例拔除重置。1例置管后疼痛经扩大穿刺口好转。结论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保证了患者输液、用药的畅通,且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减轻了患者的治疗性痛苦和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