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颌面部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1例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灌注扫描,所得图像数据经计算机软件计算获得肿瘤感兴趣区(ROI)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及灌注量(perfusion)、增强峰值(PEI)、达峰值时间(TTP)等灌注参数的数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Ⅷ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MSCT灌注参数中perfusion、TTP与MVD明显相关(P值均〈0.05),而PEI则相关性不明显(P〉0.05)。不同类型灌注曲线的MVD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速升型组的MVD最高。结论MS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perfusion、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肿瘤MVD明显相关,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生成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19例颌面部肿瘤行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Ⅷ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CTPI灌注参数中灌注量(Perfusion)、峰值时间(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MVD明显相关,而增强峰值(PEI)及血流容积(BV)则相关不明显。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密度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复杂性的说话人识别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非线性方法中的复杂性特征来分析非平稳的语音信号。方法 采用51位被试者讲同一段话的语音数据,语音样本包括两类: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刻讲同一段话及不同被试者讲同一段话,分别从复杂性特征曲线和复杂性特征曲线重构的嵌入空间分析处理。结果 同一被试者不同时刻讲同一段话的复杂性曲线间的差异,明显地低于不同被试者讲同一段话的复杂性曲线间的差异。另外,从复杂性特征曲线重构的嵌入空间可以看出,同一说话人的复杂性曲线离散点相对集中于在此嵌入空间中同一区域,而与其他人的特征离散点存在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结论 复杂性分析方法能够用于语音特征分析.具有很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MR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胶质瘤MR灌注血容量变化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微血管形态变化的关系.资料与片法对49例胶质瘤患者行动态磁敏感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灌注扫描,测定胶质瘤的最大相对脑血容灌注值(maximum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max).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级别及类型胶质瘤的灌注差异,并对病理标本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及管腔大小,二元线性回归分析rCBVmax值与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腔径的关系.结果 高、低级别胶质瘤间rCBVmax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该值不仅与微血管密度有关,而且与管腔径线也有明显的关系,且肿瘤微血管腔径大小对于rCBV-max值的影响更大,回归方程为Y=1.047+0.219X1+0.055X2(F=10.33,P<0.01;R=0.557).结论 DSC灌注的rCBVmax值与肿瘤微血管特征关系密切,胶质瘤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腔径变化是MR灌注血容量变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动态增强MRI的强化模式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58例乳腺肿瘤患者,共66个病灶(恶性49个、良性17个).行动态增强MRI扫描,评价最大强化斜率(Slopemax)、峰值强化率(Emax)、峰值时间(Tmax)、增强后1~5min的强化率等指标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在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别.除2例皮纤维肉瘤,病理标本均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微血管计数,采用相关分析评价其与上述强化指标及强化曲线类型的相关性.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组间的Slopemax、Emax、Tmax、E(1-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差别也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1),Slopemax、Emax、Tmax、E(1-4)及时间-信号强度类型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的差别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可以根据不同的强化模式进行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小肝细胞癌病理结构与动脉期不强化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小肝细胞癌(HCCs)的病理结构以探讨其动脉期不强化的病理机制。材料和方法:收集18个HCCs病灶,动脉期均用同层动态扫描,手术标本做病理大切片,常规HE和免疫组化染色。将病灶四等分,记录坏死、透明细胞变和脂肪变区域大小等。测透明细胞变区和一般用区肿瘤微血管密度(IMVD)。测量对应CT图像不强化区域大小和CT值。结果:18个病灶中14个不同程度坏死。透明细胞变和脂肪变各2个。仅少数病灶内上述区域大小可与CT表现对应。透明细胞变区IMVD明显少于一般用区。结论:小HCCs动脉期不强化常见原因是坏死出血、囊变和纤维化等。透明细胞变引起动脉期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的原因是微血管密度下降致血供减少。脂肪变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CD34 组化法在研究瘢痕微血管构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对瘢痕研究颇多 ,但很少涉及瘢痕的微循环 ,而研究瘢痕的微血管构筑对瘢痕的临床防治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利用血管内皮细胞最可靠的标记CD34内皮细胞抗原来显示瘢痕的微血管 ,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收集 1997~ 1998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瘢痕标本 40例 ,其中增生性瘢痕 2 3例 ,萎缩性瘢痕 10例。沿瘢痕最大径垂直切开皮肤 ,分别在瘢痕中央及瘢痕与正常皮肤交界处取材。上述标本经体积分数为 4%的甲醛固定 (4 0 %甲醛 12 0ml,蒸馏水 880ml ,磷酸二氢钠 4g ,磷酸氢二钠 13g) 2 4~ 72h后 ,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  相似文献   

8.
为了为肩胛肌背阔肌皮瓣联合移植提供微血管资料,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将肩胛、背阔肌皮瓣交界处分8个区,分别切取组织块做连续切片。应用LUZEX-F图像分析仪观察皮瓣微血管构筑的形态特点,测量各层血管间的网眼密度和网眼面积。结果皮瓣交界区微血管丰富。  相似文献   

9.
烧伤后瘢痕内缺氧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组织内的缺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烧伤后肉芽组织、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a)和分化群(CD34)的表达,采用权重方法分别对各组表皮和真皮的HIF-1a表达结果进行量化,并根据CD34染色结果进行血管计数。结果:随瘢痕时间的增长,HIF-1a表达强度逐渐减弱,血管计数逐渐减少,真皮细胞密度逐渐降低。结论:瘢痕中高细胞密度和高细胞活性是形成瘢痕内缺氧环境的重要原因,缺氧环境的改善,可促进瘢痕成熟,HIF-1a在瘢痕内缺氧环境的改善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内瘢痕的CT与病理对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搜集有CT及病理资料的脑内瘢痕10例,术前CT诊断均为“脑软化 ̄,其表现为脑质内的低密度灶,8有负占位效应,手术中见6例呈灰白色略硬的纤维亲组织,8例有病理资料者,镜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胶质纤维增生,经对照分析,脑内瘢痕虽有明显的胶质纤维增长,CT图像上仍呈低密度灶,其密度高低不能反映胶质增生的程度。镜下纤维含量越多者,CT图像上负占位效应越明显。作者还分析了脑内瘢痕的病理及CT表现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瘢痕组织中微血管数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不同的瘢痕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mRNA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 - 1(Flt- 1)的表达 ,微血管 (MV)计数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研究VEGFmRNA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Flt- 1表达及MV的计数。结果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MV数目多于正常皮肤和扁平瘢痕组织中的MV数目。VEGFm RNA、Flt- 1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和扁平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P <0 0 5 ) ,VEGFmRNA表达阳性病例组的MV计数显著高于VEGFmRNA表达阴性病例组的MV计数 (P <0 0 5 )。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可能是瘢痕过度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使用美比欧疤痕平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纸板加压包扎治疗增殖性瘢痕,以观察其观察效果。方法:将美比欧疤痕平按要求涂布于瘢痕上,外加纸板,用绷带加压包扎,每天一次,边疆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14例增殖性瘢痕病例中,有9例效果明显,表现瘢痕变软变平,痒痛感觉消失。4例有效:表现瘢痕变软,症状减轻。只有1例无效。结论:美比欧疤痕平对瘢痕具有营养、滋润及活血化瘀止痒作用,通过纸板加压能减少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合成,最后达到减少瘢痕组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美宝疤痕平防治烧伤增生性瘢痕7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美宝疤痕平对烧伤引起的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方法:将美宝疤痕平均匀涂抹于瘢痕皮肤上,每日3~4次,每次按摩5~10分钟。结果:74例86处瘢痕,治愈为18.6%,显效为53.5%,有效为19.8%,无效为8.1%。结论:美宝疤痕平治疗瘢痕安全、有效、易操作,宜门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电脑中频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烧伤创面愈合后的患者25例,共70处增殖性瘢痕,随机分组,观察组用电脑中频加疤痕平治疗,对照组仅用疤痕平治疗,观察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用电脑中频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比单纯用美宝疤痕平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 9(MMP-2, 9)及其抑制因子(TIMP-2)在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方法 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这3种基因在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内,MMP-2, 9和TIMP-2的基因表达较弱,蛋白含量较低;而在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中这2种MMPs和TIMP2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在成熟期的瘢痕中,MMP-2, 9基因表达量降低至正常皮肤水平,但蛋白含量仍保持较高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TIMP-2的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则降低至正常皮肤相近的水平.结论 MMP-2, 9和TIMP-2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MMP-2, 9蛋白含量的增多,TIMP-2蛋白含量减少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部软组织外伤增生性瘢痕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美宝疤痕平均匀涂于瘢痕处,配合超声治疗仪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瘢痕的色泽由红紫变浅变淡,瘢痕的硬度逐渐变软;治疗3个月~6个月,瘢痕变为平、软,色泽恢复接近正常皮肤。78例92处瘢痕治愈68处,有效24处,治愈率为73.92%。随访半年,治愈的病人未见瘢痕复发。结论:美宝疤痕平与超声波联合可有效治疗面部外伤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临床正确应用美宝疤痕平,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病人,验证疗程的合理性及疗效的可靠性。方法:对临床316例不同部位的深度烧伤后期病人,按瘢痕预防性治疗3个月,瘢痕治疗6个月-8个月的疗程计算,正确用药。结果:美宝疤痕平可使绝大部分深度烧伤病人恢复正常的皮肤弹性和色泽,使增生性瘢痕消退或明显缩小范围,降低手术率和病人致残率。结论:美宝疤痕平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18.
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增生性切口瘢痕体会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增生性切口瘢痕的疗效。方法:46例79处增生性切口瘢痕磨削后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创面愈合后外用美宝疤痕平防治瘢痕增生,四肢和关节处可配合加压疗法。结果:本方法治疗79处增生性切口瘢痕显效64.6%;有效31.6%;无效3.8%;总有效率达96.2%。结论:通过磨削手术—湿润烧伤膏—美宝疤痕乎综合治疗增生性切口瘢痕疗效好,易操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MEBT/MEBO治疗各类烧伤20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总结各种烧伤创面再生修复的临床过程。方法:对广西多家医院1989年1月至2003年1月采用MEBT/MEB0治疗的各类烧伤病人20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浅Ⅱ度烧伤436例,创面伤后12.5天愈合,无瘢痕增生;深Ⅱ度705例22.4天创面愈合,出院三个月后随访,有101例瘢痕增生,6例植皮;Ⅲ度196例创面42.6天愈合,16例瘢痕愈合,160例植皮;瘢痕形成以颈部、肘关节、胭窝、成年女性乳房、颜面部为主。结论:MEBT/MEB0在促进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认为在面部烧伤、乳房烧伤、碱烧伤、低湿热源烧伤方面,应用MEBT/MEBO的具体方法应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观察超声波导入疤痕软膏、疤痕软膏配合手法按摩及单独使用超声波治疗仪治疗瘢痕瘙痒的疗效.方法 将109例烧伤后瘢痕增生伴瘙痒患者分为A、B、C 三组,A组患者采用超声波导入疤痕软膏治疗;B组患者采用疤痕软膏配合手法按摩治疗;C组患者单独采用超声波治疗仪治疗,60 d后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 疤痕软膏联合超声波导入治疗烧伤创面愈后瘢痕瘙痒,疗效优于疤痕软膏配合手法按摩及超声波治疗仪的单独使用,对创面的止痒效果更佳.结论 超声波导入疤痕软膏能够缓解烧伤创面瘢痕愈合后的瘙痒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