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多致痫灶性癫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放射外科治疗多致痫灶性顽固性癫痫中放射靶区确定的方法。方法69例PET显像提示多致痫灶的病人,行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A组,21例,靶区为PET提示的致痫灶;B组,48例,靶区包括PET提示的致痫灶和可疑致痫灶。随访3~16个月。结果两组病例在3个时间点上均观察到癫痫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但B组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A组。疗效I-II级病人的比例,B组(48.6%)高于A组(33.3%);疗效Ⅴ-Ⅵ级病人的比例,A组(22.2%)高于B组(14.3%)。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具有较高的有效率。难以鉴别PET显像中的假阳性病灶;放射外科靶区似乎应包括PET提示的所有病灶,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癫痫中多致痫灶放射外科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中放射靶区确定的方法 ,尤其是针对多致痫灶的情况。方法 69例PET显像提示多致痫灶的病人 ,行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 ,按靶区设定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 ,2 1例 ,靶区为PET提示的致痫灶 ;B组 ,48例 ,靶区包括PET提示的致痫灶和可疑致痫灶。随访 3~ 1 6个月 ,观察两组病例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癫痫发作频率变化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病例在三个时间点上均观察到癫痫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 ,两组之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别 ,B组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病例间癫痫控制疗效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疗效Ⅰ—Ⅱ级病人的比例 ,B组 (48.6 % )高于A组 (33 .3 % ) ;疗效Ⅴ—Ⅵ级病人的比例 ,A组 (2 2 .2 % )高于B组 (1 4 .3 % )。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 ,具有较高的有效率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PET显像所提示的全部致痫灶中有假阳性情况存在 ,但难以鉴别。在遇到此情况时 ,放射外科靶区应包括PET提示的所有病灶 ,可提高的治愈率并降低无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ET引导致痫灶定位方法,然后采用X刀对致痫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方法本组共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3.2岁.采用PET扫描,并从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3个断面的图像进行分析定位,寻找出致痫灶.采用BrainScan X刀治疗系统进行致痫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定期做EEG检查.结果随访6-12个月,适期做EEG检查,提示癫痫发作消失和EEG正常者45例(64.3%),发作次数减少或由大发作变为小发作者15例(21.4%),效果不明显者10例(14.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ET可以临床寻找致痫灶. 立体定位放射外科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和并发症低的微侵袭手段.随着放射生物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该方法有望成为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重要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顽固性癫痫立体定向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X-刀)的随访结果,探讨X-刀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可行性。方法1999年12月~2000年10月对76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采用BrainScanX-刀治疗系统以EEG、MRI和PET联合定位的致痫灶为靶区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周边剂量10~13Gy。所有病人随访8~16个月,定期比较治疗前后的EEG结果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X-刀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EEG明显改善或正常,同时发作频率明显下降。按国际抗痫联盟Wieser外科手术疗效分类法进行疗效判定,1~2级61.8%,3~4级21.1%,5~6级17.1%。结论顽固性癫痫采用中、低剂量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安全、显效的,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顽固性癫痫外科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非侵袭性检查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痫病人行EEG、MRI、PET检查,根据3项检查结果选择外科治疗方法(开颅手术,X-刀治疗,立体定向手术)。开颅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结果 致痫灶位于颞叶22例,颞叶外6例,额颞区2例。方法 开颅手术16例,X-刀治疗10例,立体定向手术4例。术后除2例发作无明显改善外,28例病人发作均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大部分难治性癫痫病人,尤其是颞叶癫痫,开颅致痫灶切除、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可以根据EEG、MRI、PET检查来定位,避免术前侵袭性EEG(如植入深部电极等)检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PET与MEG定位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及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PET与MEG定位、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效果和脑电图变化.方法 Leksell-C型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痫33例,30例获得随访列入研究,EEG检查26例异常.分为PET组(22例)和MEG组(8例),发作频率分别为4.8±1.9次/月和4.6±2.2次/月.根据癫痫发作特点、脑电图、PET或脑磁图、CT或MRI定位致痫灶.周边剂量为8~13Gy,中心剂量为16~45Gy,照射范围略大于PET和MEG所提示的致痫区范围.术后每3个月复查EEG,并对照术前EEG,观察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按国际癫痫学会分类法分为6级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随访时间6~19个月,Ⅰ~Ⅱ级10例(33.3%),Ⅲ~Ⅳ级14例(46.7%),Ⅴ级4例(13.3%),Ⅵ级2例(6.7%).总有效率80.0%.PET与MEG两组病例癫痫发作频次皆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12个月分别降至2.0±1.3次/月和1.8±1.1次/月.随访EEG逐渐恢复正常12例(48.0%),好转9例(36.0%),无变化2例(8.0%),恶化2例(8.0%).PET与MEG两组之间在治疗前后都没有差别.结论 PET或MEG定位致痫灶,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疗效肯定,EEG可以在术后随访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综合应用定位技术和外科方法治疗顽固性癫痫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85例顽固性癫痫患综合应用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及影像学检查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采用癫痫外科综合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介入放射治疗、定向放射治疗等)毁损致痫灶、阻断致痫网,以治疗顽固性癫痫。结果: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证实该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可靠。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痫灶定性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案设计。随访疗效评估显效率达到87.0%,总有效率达到94.6%,术后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综合应用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和影像学检查对痫灶进行定位以及采取癫痫外科综合治疗方式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脑软化灶伴有难治性癫痫的定位价值和1-刀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8例脑软化灶伴有难治性癫痫的患者进行PET检查,根据PET检查结果并结合MRI、CT、视频脑电图、VEEG及临床表现确定放射治疗靶区。结果 14例致痫灶位于脑软化病灶周围的皮层组织.4例致痫灶不仅位于脑软化病灶周围,还位于其他脑叶或远隔部位。18例经γ-刀治疗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16个月,满意8例,显著改善5例,良好3例,无效2例,有效率88.9%(16/18)。均未见新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脑软化灶伴有难治性癫痫发作患者行PET检查定位致痫灶,有助于选择γ-刀治疗方案,提高γ-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重要功能区局部致痫灶顽固性癫痫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新方法 ,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 12月~ 2 0 0 1年 2月 ,对 30例 (男 1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2 3.1岁 )顽固性癫痫病人术前借助EEG ,MRI和PET联合定位 ,致痫灶均位于脑重要功能区 ,并采用PET辅助引导、BrainScanX刀治疗系统以致痫灶为靶区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周边剂量 9~ 11Gy。所有病人随访 12~ 2 4个月 ,定期比较治疗前后的EEG结果并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X刀治疗后 3月、6月、12月、2 4月复查EEG明显改善或正常 ,同时发作频率明显下降。按国际抗痫联盟Wieser外科手术疗效分类法进行疗效判定 ,1~ 2级 6 0 % ,3~ 4级 2 3.3% ,5~ 6级 16 .7%。结论 探讨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的方法和机理 ,并与多处软脑膜下横切术作比较后 ,提出这一治疗是脑重要功能区顽固性癫痫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与癫痫谭启富从1968年~1995年6月全球33785例进行放射外科治疗病人中,癫痫101例,仅占0.3%。原因:1.致痫灶定位困难;2.机理不明。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癫痫的根据:1.实验证实猫钴源性癫痫,放疗后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1.
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及影象学检查对74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采用癫痫外科综合手术方案切除致痫灶、阻断致痫网。结果: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层深部电极检测证实癫痫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可靠,随访疗效评估显效率达到86.7%,总有效率达到94.6%,术后正常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和影象学定位及癫痫外科治疗方式是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位于功能区致痫灶的外科处理是顽固性癫痫外科治疗的一个难题。本文作者自1986年10月以来应用脑皮质电图(ECoG)描记小范围致痫灶切除加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治疗17例致痫灶位于功能区的顽固性癫痫。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4例。年龄11~37岁。平均22.1岁。原因为外伤性5例。局灶性脑萎缩4例。蛛网膜囊肿2例。脑脓肿后1例。原发性5例。病程从9个月至24年不等。发作类型及频率:15例大发作,其中10例伴有局灶性发作。2例为颞叶癫痫。发作频率从每日十次到每月一次不等。临床伴发症状;l例因癫痫大发作脑外伤致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头部外伤9个月伴术后颅骨缺损脑膨出。5例伴肢体不全瘫及不全性运动性失语。EEG:17例术前均行脑电图描记,均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棘波,尖波和慢活动增多。致痫灶均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及影象学检查对74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采用癫痫外科综合手术方案切除致痫灶、阻断致痫网.结果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证实癫痫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可靠,随访疗效评估显效率达到86.7%,总有效率达到94.6%,术后正常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综合应用癫痫定位系统和影象学定位及癫痫外科综合治疗方式是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皮质电极监测下对海马病灶进行致痫灶切除,辅助以皮质痫灶横纤维热灼术治疗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16例海马病灶的顽固性癫痫的病人,术前进行24小时脑电图描记定位致痫灶,手术前进行磁共振扫描,数据输人神经导航系统,手术当天进行导航注册配准.术中进行颞叶皮质电极描记,并在导航棒引导下找寻海马病灶,完整切除并辅以皮质热灼治疗致痫灶。结果术后0.5~3年内随访,按Engel癫痫疗效分级:发作完全消失11例(68.8%),明显改善4例(25%),改善1例(6.2%)。结论神经导航有助于海马病灶的准确找寻与切除,在皮质电极监测下,辅助皮质热灼是治疗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的致病灶定位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视频脑电监测(VEEG)和CT/MR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定位致痫灶。采用颞前叶及海马、杏仁核切除+广泛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25例;额叶癫痫+周围皮层低功率皮层热灼术5例,病灶及周围皮层切除+低功率皮层热灼术4例,行单侧病灶切除+胼胝体前部切开+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2例。结果经6个月至3年的随访,满意29例,显著改善5例,良好2例。结论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致痫灶的切除,但对于全面性发作的病人,其致痫区往往比较广泛而无法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可以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和改变发作形式,提高治疗效果。准确定位致病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PET定位致痫灶γ-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难治性癫痫的定位价值,评价γ-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脑电图改变。方法43例患者主要依据PET显像,结合癫痫发作特点、EEG、MRI等检查综合定位致痫灶,应用MASEP-SRRS型旋转式γ-刀治疗,单纯性致痫灶照射边缘剂量为9~14Gy,等中心曲线40%~60%。需加照射杏仁核和海马时,边缘剂量25~30Gy;照射胼胝体时中心剂量75~100Gy,均为50%等剂量曲线。随访3~36个月,观察发作频率、脑电图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中,39例(90.7%)为发作间期的PET图像,表现皮层局限性低代谢灶,其中单发灶33例(84.6%),多发灶6例(15.4%);4例(9.3%)为发作期的PET图像,表现皮层单发的局限性高代谢灶;异常代谢灶常见于颞叶,其次为额叶。发作频率术前5.2±2.6次/月,术后12个月降至1.3±0.9次/月,随访结束时降至0.9次/月左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随访6~36个月的病人进行Wieser疗效评定,Ⅰ~Ⅱ级为31.4%~38.9%,Ⅲ~Ⅳ级为43.6%~51.4%,Ⅴ~Ⅵ级为15.3%~23.1%,其中Ⅰ~Ⅳ级(有效率)为76.9%~84.6%。EEG逐渐恢复正常为7.7%~16.7%,53.8%~62.9%好转,22.2%~38.5%无变化,好转率61.5%~77.8%。主要并发症为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6.7%,经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结论PET辅助定位下,低剂量γ-刀治疗顽固性癫痫具有较高的有效率,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癫痫微侵袭外科治疗方法;采用9~14Gy的周边剂量照射PET提示的致痫灶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累及中央区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并分析影响预后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手术治疗的25例累及中央区的顽固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依情况分别结合颅内电极、皮层电刺激功能区描记、神经导航、术中唤醒和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手段进行病灶、致痫区和功能区定位。结果3例术后出现短暂的对侧肢体肌力下降,2例术后对侧肢体肌力有回升,活动更灵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EngelⅠ级16例,Ⅱ级5例,Ⅲ级1例,Ⅳ级3例。结论对累及中央区的顽固性癫痫患者,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致痫灶和病变。颅内电极记录和术中唤醒等技术可用于颅内致痫灶的定位,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充分切除病灶及癫痫样放电区对控制癫痫发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PET/CT定位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PET/CT检查,30例患者接受了伽玛刀治疗,均以5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周边剂量为9~13Gy。根据PET/CT显示的致痫灶的代谢分为低代谢组(A组)和高代谢组(B组,包括高低病灶并存);低代谢组根据PET/CT显示的致痫灶的数量分为单病灶组(A1)和多病灶组(A2)。结果随访12~48个月,30例患者PET显像均表现异常,低代谢灶20例,高代谢灶8例,低代谢灶和高代谢灶共存2例。低代谢组中单病灶14例,多病灶6例。A和B组癫痫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组疗效明显高于A组。A1组和A2组癫痫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1组疗效明显高于A2组。所有治疗病例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PET/CT定位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痫具有较高的有效率。高代谢组疗、单一病灶组疗效优于低代谢组、多病灶组。  相似文献   

19.
立体定向开放显微手术治疗脑内致痫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脑内致癫痫小病灶术前、术中的精确定位和病灶切除,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探讨立体定向开放微创手术,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脑内致痫小病灶的手术方法。方法53例症状性癫痫病例,CT、MR I检查有脑内小病灶(直径在0.5~3.0 cm),24 h视频脑电图确认致痫灶为脑内单发病灶。ASA 601S型立体定向仪CT引导辅助全麻环钻开颅,导针穿刺放置导管引导,显微镜下手术分离、切除病灶,皮层脑电图确认将致痫灶切除。结果病灶全切率达96.2%,术后5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6.3个月,癫痫消失45例,脑电图检查记录到癫痫波11例,临床癫痫发作5例。因肺癌死亡3例。结论CT立体定向引导,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致痫小病灶,术中皮层电极确认将致痫灶切除,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颞叶低级别胶质瘤继发顽固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前评估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颞叶低级别胶质瘤继发顽固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MRI、视频脑电图(VEEG)、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综合分析检查结果,制定相应手术方案。术中行皮层脑电描记(ECoG),术后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29例(93.5%)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完全或部分缓解,2例(6.5%)患者无明显缓解。结论对于颞叶低级别胶质瘤继发顽固性癫痫的患者.术前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切除病灶及致痫灶是控制癫痫发作、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