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消融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超声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消融成功48例,均进行术后随访,平均随访7.8月。其中38例完全恢复正常;10例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血管直径较健侧缩小10%~25%。4例超声消融失败。结论超声消融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该技术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心络胶囊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0 d行超声及DSA检查。结果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再通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明显提高患者血栓再通率;彩色超声检查可以准确的动态监测血栓形成后的用药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3.
陈明  王丹娜  张莹 《海峡药学》2010,22(10):134-136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髋部、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用药组267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未用药组206例。2组患者均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检查来诊断DVT。结果用药组DVT发生率为1.5%(4/267),非用药组DVT发生率为3.4%(7/206),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髋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对术后无症状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8月—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83例患者,年龄>40岁和年龄≤40岁在术后第1、2、3、5、7天行超声检查,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及规律。结果 183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18.6%。血栓组中年龄>4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64.7%、年龄≤4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35.3%。年龄>40岁的患者在术后第1、2、3天比年龄≤40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4例患者中发生在股浅静脉2例,腘静脉5例,小腿深静脉27例。结论超声对术后无症状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为18.6%。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无症状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5.
夏川  胡涛  陈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19-122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450例(900肢)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5例(450肢)。对照组进行物理按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间歇充气泵装置治疗,分别于术后1、3、5、7 d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并检测血D-二聚体。结果 450例(900肢)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3例(37肢)(4.1%),其中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25肢)(5.6%,25/450),治疗组发生10例(12肢)(2.7%,12/450);术后3 d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占86.5%(32/37);血D-二聚体升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时间一致。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以肌间血栓为最常见类型,间歇充气泵装置能有效降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3 d内需注意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行骨科大手术的5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骨科大手术后1周、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32例患者术后检查出20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达到39.10%,单侧肢体发生血栓的有172例,占82.69%;双侧肢体同时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36例,占总血栓患者的17.31%;术后1周查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166例,占总病例的79.80%。第2周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占18.75%。结论骨科大手术后1周时间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高的时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准确以及敏感度高的特点,应作为骨科大手术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措施。方法 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无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均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为主,多种预防性治疗措施为辅。7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复查,呈阳性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后,进一步分析发病情况后,给予溶栓或手术治疗。结果 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6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8%,均无症状性肺栓塞。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治疗患者合并症,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主、机械预防措施为辅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李艳 《中国医药科学》2012,(11):104-105
目的通过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护理的应用效果的评价,提高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的认识。方法对30例老年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的经过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30例患者术后有18例患者20个下肢肢体发生肿胀,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3例3个肢体深静脉管壁粥样硬化性狭窄,管径缩小约1/3,10例12个肢体深静脉血管血流变慢。2例发生一过性呼吸困难、胸闷等。结论积极施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对于老年骨科患者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钙防治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86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172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抗凝措施,两组均于术后7d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凝血指标。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3.26%,经χ2检验,P〈0.05;试验组有4例(4.65%)、对照组有2例(2.33%)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结论对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低分子肝素钙能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加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总结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 ,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伤口的愈合。方法分析168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情况。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经系统用药后治愈。结论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细致的护理、适当用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65例急慢性DVT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与手术、X线造影和临床对照.结果 急性DVT患者36例,慢性DVT患者29例,病变位于左下肢者38例(58.5%),右下肢者21例(32.3%),双下肢者6例(9.2%).慢性DVT患者中有11例形成侧支循环.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疾病、安全、迅速,可了解血管血流状态和血管周围情况.解释原因不明的肢体肿胀,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有利于疾病随访,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效果的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腔内超声消融术治疗老年下肢动静脉阻塞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动静脉阻塞性疾病微创、有效的新方法。方法用腔内超声消融术治疗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老年患者,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老年患者,对近期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例ASO经超声消融术后均达到血管再通而无穿孔,血管造影示动脉狭窄由(93±12)%减少到(35±6)%,肢体缺血症状明显改善。89例DVT超声消融术后血管均再通,静脉平均狭窄由100%减少到(28±8)%,肢体肿胀消失。结论超声栓塞消融术是治疗老年下肢动静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安全、高效、微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2例下肢DVT患者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急、慢性期病变血管超声表现差别明显。在二维超声上,急性期被栓塞的静脉血管增宽或正常,血栓呈无回声或低回声;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被栓塞血管扩张程度减小,甚至变细,血栓回声逐渐增强,呈中等及偏强不均质回声,并且可以观察到管腔部分再通;在彩色多普勒上,急、慢性期患者均表现为病变部位的静脉管腔内血流消失或充盈缺损。结论作为方便快捷的无创检查手段,超声是诊断下肢DVT以及评价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简:彩超)对超声消融联合三管微创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彩超对115例下肢每一静脉段观察静脉腔回声、有无血流信号的资料。结果115例DVT患者均经彩超一次确诊、定位,彩超复查111例(96.5%)术后阻塞静脉全部再通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结论彩超是观察多种介入导管相互配合治疗DVT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合理选择评估时机、应用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早期下肢功能锻炼、保护血管、规范的抗凝药物治疗及机械性预防等措施。结果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3例发生DVT,发生率3.26%。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足提高治疗效果的天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科住院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7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选择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体重指数、肥胖、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等可能影响下肢DVT的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60岁、高血压、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结论 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对于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92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于术前7 d及术后7 d行血管彩超(双下肢),分析年龄、性别、BMI、激素应用、TG、糖尿病、高血压等15项因素与术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血管彩超结果显示,92例患者中,28例患者于术后发现DVT(30.43%),血栓均分布在患者小腿肌间。其中,13例患者(46.43%)无相关临床症状。女性、肥胖、高龄、O型血、高血压、糖尿病、总输血量大、胆固醇及三酰甘油高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RR值>1。其中,患者年龄>65岁,大量输血,TG水平高(≥1.7 mmol/L)与DVT发生密切相关,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年龄>65岁,大量输血、TG水平高是诱发术后DVT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我们应严格控制患者输血量;若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我们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补充血液;此外,DVT还应引起B超医师及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微创、有效的新方法。方法用腔内超声消融配合取栓导管、球囊扩张导管、内支架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15例,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例阻塞静脉全部打通进入下腔静脉(96.5%),术中血管造影示静脉平均狭窄由100%减少到28%±8%(t=6.782,P<0.01)。4例部分开通左髂总静脉,未进入下腔静脉(3.5%)。18例出现并发症(15.6%),其中血管壁穿孔4例,健侧深静脉血栓4例,节段性肺栓塞3例,切口淋巴漏7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多种介入导管的相互配合,可明显提高DV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溶栓疗法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14例患者穿刺患肢足背浅静脉,用输液泵持续交替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脉络宁注射液、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结果:痊愈10例,显效4例(经第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显效各2例)。结论:溶栓疗法治疗血栓效果确切,对错过手术最佳时期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