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翠芬  杨军 《云南医药》2000,21(1):56-5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大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QTd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并被视为预测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因素〔1~3〕。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及方法 选择1994~1998年住我院内科的2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排除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者,1月内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洋地黄除外)。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7~73岁,平均(507±8)岁。同期顺序抽取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0~68岁,平均(528±10)岁。采用日…  相似文献   

2.
王礼琳  庞明杰 《云南医药》2000,21(3):211-213
近年来,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DCM)的QT离散度(QTd)异常增大,与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及猝死密切相关〔1〕。小剂量β1受体阻滞剂经过临床试验有明显减少猝死发生率的作用〔2〕。本文通过观察60例DCM患者经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前后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DCM患者QTcd的影响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148例DCM患者均经临床、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片等以WHO/ISFC1980年诊断标准确诊,按NYHA心功能分级。排除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洋地黄除外)、心房纤颤、心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3.
曹锋  李夏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214-2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测量70例患者与45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相比,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增加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资料表明,Q—T离散度(QTd)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衰等的关系,已有许多研究,但其与扩张型心肌病(DCM)关系如何,少有报道,本文对60例DCM患者心电图QTd进行分析,观察其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小薇  石蓓  赵静  秦瑶 《贵州医药》2001,25(5):436-437
室性心律失常是扩张型心肌病 (DCM)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 4 4例DCM伴或不伴恶性心律失常 (VA)患者的QT离散度 (QTd)和心率变异性(HRV)进行测定 ,以期对DCM患者的HRV、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病例组 :选择 1995~ 2 0 0 0年心内科确诊的DCM 4 4例 ,其中男 32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4± 13岁。DCM诊断符合 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座谈会诊断参考标准 ,经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及药物影响。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观察有无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68例DCM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A组,82例)及基础治疗加美托洛尔治疗组(B组,86例),给予B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美托洛尔25mg/tid,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测QTd、QTcd、HR、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B组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A组显著降低(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较A组明显提高(P〈0.01),而HR、血压无明显变化fP〉0.05)。提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DCM患者长期应用美托洛尔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VA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阻滞剂组合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室重构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129例DCM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依那普利+倍他乐克)33例,B组(依那普利+倍他乐克+螺内酯)34例;C组(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厄贝沙坦)32例;D组(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厄贝沙坦+螺内酯)30例.治疗疗程均为18个月.治疗前后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观测心脏腔室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内径(RVEDD)、左房内径(LAD)及心电图指标: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 四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两两比较,D组均较A、B、C组,B、C组较A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厄贝沙坦和螺内酯四种阻滞剂组合比其他组合在对DCM心衰患者心室重构和QTd的影响中更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3 2例儿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 50例对照组儿童心电图的 QTd,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及对照组的QTd。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 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 ,二者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 0 1)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 QTd虽高于对照组 ,但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 QTd增加的患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表明 QTd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患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评估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陈杭 《上海医药》2012,33(13):20-22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 :将56例DCM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和非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各28例。观察分析2组DCM心力衰竭患者经麝香保心丸和非麝香保心丸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麝香保心丸组QTcd分别为(76.4±27.2)ms和(36.3±17.1)ms;治疗前后非麝香保心丸组QTcd分别为(73.5±22.8)ms和(53.7±13.6)ms。与治疗前比较,2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以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治疗后2组间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麝香保心丸可以明显降低DCM心力衰竭患者的QTcd。  相似文献   

11.
陈杭 《上海医药》2012,(7):20-22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56例DCM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和非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各28例。观察分析2组DCM心力衰竭患者经麝香保心丸和非麝香保心丸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麝香保心丸组QTcd分别为(76.4±27.2)ms和(36.3±17.1)ms;治疗前后非麝香保心丸组QTcd分别为(73.5±22.8)ms和(53.7±13.6)ms。与治疗前比较,2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以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治疗后2组间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以明显降低DCM心力衰竭患者的QTcd。  相似文献   

12.
我们测量228例门诊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的QTd ,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正常参照。1临床资料228例门诊体检者 ,平均年龄 (41±12)岁 ,男性122例 ,女性106例 ,均无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X线胸片、体表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2测量方法应用日本产NEC3320K型心电图机 ,十二导联同步记录 ,纸速50mm/s,QT间期测量从QRS波开始到T波回到基线 ,除外T波终点不清的导联 ,如U波存在 ,以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的交点为终点 ,每一导联连续3个心博 ,取平均值 ,最长QT间期 (QT…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160例QT间期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心病病人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本文选择160例冠心病病人与150例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老年人,描记常规心电图进行QT间期离散度(QTd)的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QT离散度及其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在正常人及不同心脏病患者的诊治意义。方法 观察 381例各类受检者的QTd及相关指标。结果  (1 )男性的QTd(45 .58± 1 6 .73)ms大于女性 (41 .50± 1 6 .65)ms,P<0 .0 5。 (2 )正常人的QTd[男 (41 .75± 1 1 .53)ms,女 (36 .0 4± 1 2 .61 )ms]小于高血压病组 [(44.0 5± 1 6 .66)ms]及冠心病组 [(50 .85± 1 8.44)ms] ,P均 <0 .0 5 ;而高血压病组的QTd小于冠心病组。 (3)冠心病组中有心肌梗死病史者的QTd(56.0 6±1 9.30 )ms大于无心肌梗死病史的 (48.2 5± 1 7.52 )ms,P <0 .0 5。结论 QTd是一项准确、无创评价心室复极状态的指标。冠心病患者的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增加 ,尤其是有过心肌梗死史的病人 ,高血压病病人的QTd增大与心室负荷过重有关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QTd)是12导联心电图上QT间期变异的量变,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即复极的不一致性。现收集1992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内猝死的冠心病患者22例(猝死组),与住院存活冠心病患者2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电图的QT离散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DCM心衰患者84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用缬沙坦80 mg,qd,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包括卡托普利25 mg,bid)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检查心脏彩色B超,同时检查心电图测量QTd.比较两组以上三方面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心功能变化及QTd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治疗DCM明显优于卡托普利,对于DCM心衰的患者,应早期尽快使用缬沙坦,这对于阻止心肌的进一步损伤,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DCM)QT离散度、校正过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方法:对107例DCM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测量值及89例健康体检测量 值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其与室性心人常及猝死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DCM组的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QTd≥6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QTd〈60ms,猝死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QTd可能是DCM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心力衰竭患者 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其中心力衰竭患者 49例 ,正常对照组 43例。结果表明心力衰竭患者 QTd、QTc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尤其以心力衰竭死亡组增加更明显。心力衰竭死亡组 QTd均值为 6 8.33,提示 QTd明显增大是发生意外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9.
谭晓  龙明智 《江苏医药》1998,24(10):747-747
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碎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这又常常源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晚近的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QTC离散度(QTCd)增加,对AMI后室速、室额的发牛有很高的预测价值。本文拟从AMI时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及非溶栓组QTCd的变化出发,探讨AMI时溶栓治疗对致死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价值。资料与方法取急诊住院的AMI病人15例,诊断标准根据心电图、心肌酶谱、临床症状及体征、ECT等。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68.6士11.7岁。入院后检查除外电解质紊乱、房颤、束支阻滞等,检查前所有患者均未…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后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将本科收治的7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稳心颗粒治疗组(治疗组),每组35例,病程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稳心颗粒治疗组患者QTcd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可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