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脑囊虫病的CT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特别分析患者的CT检查结果,总结脑囊虫病患者的CT扫描特征,并与患者的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为以后临床脑囊虫病的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58例患者中,根据CT检查结果可包括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分别有33例、6例、7例和10例。仅有2例未检测出,CT检查对于脑囊虫病的确诊率高达96.55%。结论:研究表明,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CT检查是诊断本病较好的检查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问题,提高诊断水平,以免误诊、漏诊。方法 回顾分析25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总结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经验。结果 脑囊虫病的临床症状,尤其早期症状极不典型,免疫学检查可以协助诊断,头颅CT、MR可诊断脑囊虫病,但CT不如MR。结论 提高对本病认识是防止漏诊的关键,辅助检查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威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45-145
目的:为脑囊虫病的正确CT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囊虫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根据CT检查结果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36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3例和混合型19例。结论:脑囊虫病表现多种多样,CT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脑囊虫病患者的CT扫描影像检测结果探讨分析CT对于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8例于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囊虫病患者,使用日本东芝单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头颅扫描、平扫、增强扫描。结果:CT检测结果显示急性脑炎类患者15人(22.1%),多发结节或环状强化型患者13人(19.1%),多发粟粒状型患者24人(35.3%),慢性多发钙化型患者12人(17.6%),脑膜型患者2人(2.9%),脑室型患者2人(2.9%)。结论:CT扫描可以直观准确地反映脑囊虫病患者的疾病类型、分期、发病情况,是一种有效地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不同分期、分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1例脑囊虫病患者的CT检查及MRI检查的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91例脑囊虫病患者中,按照脑囊虫发生的部位分型:有71例患者为中脑实质型,有8例患者为脑室型,有11例患者为混合型,有1例患者为软脑膜炎型;按照脑囊虫的病理学分期:有24例患者处于脑囊虫活动期,有28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的退变死亡期,有4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的钙化期,有35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病的混合期。不同分期的该病患者其CT检查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均不相同。结论:不同部位和不同活动期的脑囊虫病,在影像学中的表现均有不同表现,其分型和分期对该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83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改变.方法对83例脑囊虫病人进行脑电图检查,并结合临床分析结果.结果83例脑囊虫患者中脑电图异常62例(74.7%),其中边缘状态8例(12.90%)、轻度异常34例(54.84%)、中度异常18例(29.03%)、重度异常2例(3.22%).结论脑囊虫患者临床多变,其脑电图改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思争 《中原医刊》2004,31(9):52-53
目的:探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CT诊断特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CT与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观察急性期及慢性期的CT表现。结果:急性期脑实质型脑囊虫病79例,其中脑炎型2例,囊泡型35例,环形强化或结节强化型42例,慢性钙化型33例。结论: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表现多样,CT为本病的可靠的诊断方法,CT检查具有定性和定位的价值,对治疗起指导作用,平扫加增强能提高检出和诊断的准确率,对CT表现不典型者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和血、脑脊液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9.
田耀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30-2031
目的:探讨脑囊虫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04例脑囊虫病患者行头颅CT平扫,83例做增强扫描。结果:脑实质型81例,脑室型4例,脑模型1例,混合型18例。结论:CT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尤其对钙化检出优于MRI,部分典型病例平扫即可确定诊断。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囊虫抗体实验)均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脑型猪囊虫病的脑电图改变(附3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2例脑型猪囊虫病患者EEG检查,异常者15例、占46.9%,其中高度异常3例、中度异常4例、轻度异常8例,余17例正常。EEG显示脑前部额、中央区异常为主或不规则之混杂慢波是脑囊虫病的独特表现,对诊断有参考价值。应进一步作猪囊虫皮肤抗原试验及CT等检查以确诊。  相似文献   

11.
脑囊虫病30例临床分析任文红黄运成(南京市鼓楼医院传染科南京210008)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单灶性或多灶性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猝死[1]。其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容易误诊。我院1988~1996年共收治脑囊虫病患者30例,其中有4例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儿的脑电图和头颅CT的变化。方法:对198例脑囊虫病患儿的脑电图和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5例患儿的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98.4%,异常脑电图中,轻度异常65例(33.3%),中度异常76例(39%),重度异常54例(27.7%)。头颅CT检查:异常182例占91.9%。结论:脑电图检查和头颅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文福 《广西医学》2004,26(10):1483-1484
目的 提高对脑囊虫病的CT影像认识及其CT分型在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36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结果 根据其CT表现把脑囊虫病分为 :(1)脑炎型 ;(2 )多发小囊型 ;(3)单发囊型 ;(4 )多发小钙化型 ;(5 )小脓肿型 ;(6 )多发小结节状强化型 ;(7)脑室型 ;其中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小脓肿型为抗囊治疗效果最好。结论 典型脑囊虫病不仅在CT检查中得到正确诊断而且CT分型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时间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脑囊虫病ELISA试验、CT及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LISA囊虫试验、脑CT及MRI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临床确诊的42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ELISA囊虫试验、脑CT及MRI结果。结果:ELISA脑囊虫试验血清抗原、抗体检测阳性率均为54%,脑脊液抗原阳性率为60%,抗体阳性率为15%,抗体假阴性率为85%;血清及脑脊液囊虫抗原阳性一致者46%,抗体阳性一致者35%。42例脑CT/MR检查中,40%患者病灶呈局灶性分布,60%患者病灶呈弥漫性分布;大部分(93%)患者脑CT/MR显示活的囊尾蚴病灶与死的囊尾蚴病灶并存。脑CT及MR两者均进行扫描的患者11例,其中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其余病例CT及MR病灶部位基本一致,但MR显示的病灶数目明显多于CT。结论:目前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必须依赖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297例单纯型脑囊虫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虫病(猪囊见糊病,CystiC。ICCSIS)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疾病,因摄入猪肉绦虫卵而感染,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脑型囊虫病。在我室自1992年10月~1999年3月诊治的资料完整的1084例囊虫病入中,脑囊虫病人824例(包括混合型患者),占囊虫病患者的76%。其中单纯型脑囊虫病297例,占脑囊虫病患者的36%,而这部分患者在确诊为单纯型脑囊虫病前有113例曾被误诊为原发性病痛、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偏头痛、脑肿瘤和精神障碍等。误诊率高达38%。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单纯型脑囊虫病的认识,最大限度地降低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手术与药物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3例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手术方法和药物治疗进行分析.结果高颅压型脑囊虫病表现为颅内压进行性增高,依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大部分可早期诊断,但对部分不典型者常易误诊,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对有明显占位或脑脊液循环梗阻者,应手术摘除囊虫;对经药物治疗后出现颅内压升高并危及生命者应行颞肌下减压.术后均应配合药物治疗.结论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依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多可早期诊断,其治疗应是手术治疗结合合理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囊尾蚴寄生于脑内所致疾病,临床分为癫痫型、脑炎型、颅内高压型及精神异常型等。典型的多发脑囊虫,有食“米猪肉”、排节片史、皮下结节,结合头颅MRI、CT检查,抗囊虫抗体检查等往往得到确诊,诊断不困难。但是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单发脑囊虫病更易误诊,常误诊为:脓肿、囊肿、肿瘤等。现将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具有代表性的单发脑囊虫病3例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常规作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5例脑囊虫病中,单囊型3例,多发小囊型7例,多发结节型和环状强化型7例,脑炎型1例,脑室型4例。慢性钙化型29例及混合型30例,本组诊断的准确率达95%,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其分型,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脑囊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5例脑囊虫病CT平扫及强化表现和特点。结果:脑实质型35例,脑膜型2例,脑室型1例,混合型7例。其中具有典型CT表现37例,不典型脑囊虫8例,分别占82%和18%。结论:CT常可确诊,但对不典型病例需结合临床和CT强化特点综合判断,对CT检查阴性者应行MR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脑转移瘤PET/CT、CT增强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从而更好的提高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PET、CT、CT增强及MRI检查诊断为脑转移瘤并经临床放疗或化疗后证实的患者共18例,对PET/CT检查中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18例经临床治疗后证实为脑转移瘤的病例,共发现脑转移病灶51个,PET/CT与增强扫描及MRI结果一致的病灶共42个,PET/CT检查误诊为其他病灶2个,误诊病灶数达3.9%(2/51),漏诊病灶7个,漏诊病灶数达13.7%(7/51),总共误诊及漏诊病灶数为9个,占所发现脑转移灶总数的17.6%。结论受大脑皮层基础代谢较高、PET分辩率及转移瘤病灶性质等因素的影响,PET/CT检查在诊断脑转移瘤方面存在一定的误诊及漏诊,如果联合CT增强及MRI检查,则可以明显降低脑转移瘤病灶的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