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是由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血站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采血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献血者出现以血容量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某血站一年间共接待无偿献血9 800人次,发生献血反应65人次,占献血人数0.66%。将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临床采血中,发生晕厥是最常见的献血反应之一,晕厥对采血的顺利进行影响较大,有时还会产生较严重的意外情况,它的发生直接损害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对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和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采血时如能根据晕厥的发生原因、病理及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少晕厥反应的发生.我站近3年采血中共发生晕厥1 271例,占献血总人数的1.94%,绝大多数为首次献血.我们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晕厥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也是常见的一种献血反应。若观察处理不及时可发生严重后果而增加献血者的痛苦,给采血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笔者统计2004年我站无偿献血者48150人次,其中317例发生献血晕厥反应,现将晕厥发生的诱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献血者晕厥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献血晕厥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1994~1997年对1430例献血者中65例晕厥反应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精神紧张是诱发晕厥反应的主要原因(占反应者47.6%),其它则为空腹、劳累、睡眠不足等。因此,改善采血环境,消除献血者心理紧张以及避免空腹、劳累等是可以防止和减少献血反应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6例我站于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进行无偿献血的志愿者,将其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两组献血者在进行献血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为其提供护理服务。对照组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提供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整理两组献血者在进行不同方式护理服务后,无偿献血志愿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在经过护理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站进行采血工作的过程中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帮助献血者更好的满足心理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的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献血者献血过程发生晕厥反应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减少或避免献血者晕厥反应的发生。方法对7256人次献血者中105人发生晕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晕厥者占献血者的1.45%。结论在献血过程中,若积极栗取相应的措施或方法,完全可以降低献血者晕厥反应的发生率,从而避免献血者因晕厥造成意外肌体损伤等严重后果,有效地保护献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7.
<正>献血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献血200~400ml,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但也常有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献血反应的发生并非器质性病变所致,其主要原因是精神高度紧张、恐惧、扎针时疼痛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反射性迷走神经活动性增强,导致血输出量骤减,出现一般性脑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引起短暂性意识丧失,发生抽搐、昏厥等现象,尤以晕厥反应为多见。晕厥反应是献血者采血过程中或采血后较常见的症状。临床轻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四肢无力、心悸,严重者可出  相似文献   

8.
在献血人群中 ,献血晕厥反应已成为献血反应中的常见症状 ,重者如无人救护易摔伤 ,轻者也给献血者造成恐惧心理 ,影响群众献血的积极性 ,因而对献血晕厥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 发生晕厥反应的原因1 1 精神因素 :首次献血者由于缺乏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常识  相似文献   

9.
段俊媛 《中外医疗》2013,32(1):75-76
目的在实践过程中探讨献血者发生晕厥反应的原因,同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收集该市2011年进行初次献血的6186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献血者在献血整个过程出现的晕厥反应的进行分析以及及时性的调查。结果进行献血的6186人中出现了63位晕厥反应者,占总人数的1.02%,在晕厥反应发生的同时医护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及时性护理工作,在休息一段时间后恢复了正常,在进行随访的过程中这些晕厥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后遗症以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献血者之所以会出现晕厥反应是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所以在进行献血之前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献血知识的相关宣传活动,同时为献血人员提供一个绝对舒适良好的献血环境,根据每一位献血者出现的反应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控制献血晕厥情况的产生,不但保护了献血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还进一步推动我国献血事业的积极有效展开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2~9月进行无偿献血的1000例自愿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1000例无偿献血者中有38例发生了献血反应,其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因素,其次为空腹饥饿引起,此外,献血者献血前睡眠不足、献血环境及采血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等都是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应该针对上述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献血过程全程护理对献血者的心理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艳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127-128
目的探讨献血全程护理对献血者的心理影响。方法我站2007年1月~2009年1月初次无偿献血者1000例采血过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接受良好的心理护理、宣教工作和心理测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采血顺利性和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结果观察组顺利采血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结论全程有效的护理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心理存在良好影响,可以提高顺利采血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服务需求未满足状况及无偿献血促动因素,探索有效促进无偿献血招募思路.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献血者和非献血者服务需求未满足情况及献血促动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献血者献血服务需求较高;献血者主要需求是获得足够的尊重,而非献血者的主要需求是献血途径和献血知识的认知;献血者献血服务需求未满足情况主要有: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或对血站印象不好、自己献血对血站意义不大、找不到可以带领自己去献血的人、献血程序繁琐等,献血的主要原因是奉献爱心;而非献血者献血服务需求未满足情况主要有不清楚怎么献血、对血站系统不熟悉、没人要求自己献血,不献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社会压力.结论:加强血站的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大献血知识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献血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社会压力,鼓动人们广泛参与献血是当前强化献血招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无偿献全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统计分析其与不良反应的相关程度,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改进采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2-12~2013-12间150例无偿献全血者不良反应资料,并于同期向无不良反应献全血者随机发放并收集150份有效调查问卷,两者调查内容相同,均为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用统计软件SPSS15.0依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因素(包括紧张、恐惧等)、情绪低落、饥饿等11个因素与献全血不良反应有相关性,除年龄外,其余相关因素均入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献血不良反应中初次献血者占82%,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有明显差异。结论献全血不良反应与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各方面因素都有关联,需要我们在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全程、全方位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和分析常年定期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跟踪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常年定期献血者800例和同期体检的与其人口学特征相近的未参与献血或非常年定期献血者500例,定义为固定献血组(n=800)和非固定献血组(n=500)。另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来院咨询的300例意向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n=150)和对照组(n=150),研究组根据本次跟踪随访结果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对照组健康宣教不公布本次跟踪随访结果。跟踪随访固定献血组和非固定献血组人群2年内血栓性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和统计研究组和对照组献血情况差异。结果固定献血组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发生率10.88%显著低于非固定献血组19.60%(P0.05)。研究组总献血率69.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00%(P0.05)。研究组献血量300 ml、400 ml、2次以上累计400 ml的人群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献血量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年定期性献血可降低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其可显著提高意向献血人群献血率和献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和方法,保障献血者的安全.方法 对50920人次无偿献血者,依据性别、年龄、职业、献血体位、体重、献血方式、献血次数等统计分析其变化特点,密切观察进针后与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无直接关系,而与年龄、职业、献血体位、体重、献血方式、献血次数有关,诱发因素除与精神紧张、空腹、疲劳献血外,进针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消除其紧张和害怕心理,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密切观察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的变化,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53例来自中华骨髓库的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分别在捐献中、完成捐献后6个月进行心理与身体健康调查分析。结果捐献者以男性、本科学历居多,所有捐献者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低钙反应多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采集中及采集后均无抑郁、焦虑状态,但采集中焦虑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而采集完成后焦虑分值有所下降,较国内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捐献后半年未见动员采集相关并发症。结论具有较高学历的捐献者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充分了解,所有供者动员及采集干细胞过程安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干细胞捐献对供者心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机采血板献血反应、建立应对机制。方法:对164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低钙反应13例,低血容量反应4例,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1例,其它不适如寒冷感3例,饥饿感1例,穿刺部位疼痛2例。结论:应完善和健全采血反应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8.
Blood donation by the elderly. Clinical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 Pindyck  J Avorn  M Kuriyan  M Reed  M J Iqbal  S J Levine 《JAMA》1987,257(9):1186-1188
At present, healthy potential blood donors older than the age of 66 years often leave the donor pool for reasons of age alon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is demographic group is growing, is a potentially willing source of blood products, and constitutes the cohort with highest per capita use of blood and its derivatives. There is no clinical or physiological rationale for this. We performed a controlled study to measure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blood donation by healthy elderly donors aged 66 years and older, compared with a younger cohort aged 55 to 65 years of age. A study group of prior donors aged 66 years and older and a control group of prior donors between the ages of 50 and 65 were sent letters inviting them to donate blood. The volume donated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older group, there were eight immediate reactions, seven mild and one moderate. The control population experienced seven immediate reactions, six mild and one severe. We conclude that it is both clinically feasible and efficient to recruit healthy prior donors older than the age of 66 years for blood donation. As a group, this population is potentially able to donate large volumes of blood and do so without any difference in immediate or short-term reactions. Further study of hemodynamic variables as more objective markers of safety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莆田市无偿献血者相关信息及将来献血意愿,进一步探索其献血需求及改进措施。方法:在莆田市区随机抽取三个献血站,采用自制问卷方式进行现场调查,实际访问503人,有效回收479份,有效应答率95.2%。结果: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无偿献血者中表示以后仍愿意加入献血队伍占89.4%,表示不确定或不愿意者占10.6%;影响后者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担心自身健康(39.2%)和怕感染疾病(31.4%);对于改进的措施中多数建议应提高献血安全性(43.8%),加强媒体广告宣传(58.5%)。结论:无偿献血者普遍担忧献血现况,特别是安全性问题,改进无偿献血者的相关需求,各献血站及责任机构根据相关因素进行改进,可更好的发展和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20.
谢熙熙  苏虹  陈通  陈李 《医学综述》2012,(24):4269-4271
目的通过对温州市区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调查,为建立一支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献血次数与年龄、血型的关系,对固定献血者人群与其中成分献血者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固定献血者献血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固定献血者献血次数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血者与参与成分献血人群在职业与文化程度分布情况有差别。结论加大宣传,明确招募固定献血者与成分献血者目标人群,可以提高固定献血者招募效率,巩固并扩大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