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再障造血本质的研究,目前归结为三大学说:造血干细胞受损学说,骨髓微环境缺陷学说和免疫学说.  相似文献   

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的造血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往由于缺少研究手段,对其发病机理研究不够深入,临床治疗针对性不强,疗效差异也较大。晚近采用造血祖细胞培养技术对再障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作了一些探讨,并试图对临床治疗作出有益的贡献。本文采用体内琼脂培养技术,对6例再障患者进行了检查,目的在于对发病机理及再障分型方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4.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以骨髓脂肪化、三系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造血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多年来,再障治疗缺乏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本病病死率颇高。50年代,多数患者靠输血维持生命、仅有少数病例自然缓解及延长存活期。60年代以来,由于雄激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实验研究的不断探索,慢性再障(CAA)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30~40%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认为本病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治疗方法增多,疗效亦渐提高,现将国内外治疗近况简述如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 (一)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按气血两法治疗往往疗效不佳(1),故应以补肾为主。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分院总结十四年治疗再障3,000余例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钮博  王卫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2):1166-1168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药物及不明原因引起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征。本文就再障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一向被认为是难治的疾病。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大搞中西医结合,对再障的治疗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近期治愈率达40%以上,有效率达80%以上。现将手头收集到的近年来一些资料,综合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发病新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发病要理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毒为标,治肾为本,参与活血化瘀”的治疗再障三大法,并有临床报道相印证。  相似文献   

9.
封歌  魏红  张卓  周晋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7):161-163, 167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失调介导的造血细胞损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衰竭相关。此外,造血干细胞自身异常如端粒缩短、端粒酶功能缺陷,BCOR/BCORL1、PIGA等基因突变和IFN-γ、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异常等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等技术的发展,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了解不断深入。本文对当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及病理机制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及发病机理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症,其发病机理并不完全明嘹。本文用琼脂扩散盒培养技术,对10例再障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三种不同方式培养,并测定骨髓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Unit-Cuture,CFU-C):②病人骨髓培养,②与正常骨髓共同培养,③正常骨髓经  相似文献   

11.
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1988年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44个调查点进行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情况调查。再障年发病率为0.74/10万,总体率的95%可信限为0.67/10万~0.82/10万;急性再障发病率为0.14/10万,慢性再障为0.60/10万。煤矿再障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发病率。急性再障年龄别、性別发病率波动较大;慢性再障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发病率在中年期有较明显的下降,女性在青春期有较明显的上升。男、女性慢性再障发病率在老年期均存在明显高峰,男性高峰在60岁以后,而女性高峰在50~59岁年龄别。  相似文献   

12.
以干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应用体外琼脂培养技术,对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培养,测定GM—CFU数目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四组分别培养,提出再障发病机理可能与造血干细胞、抑制性淋巴细胞、血清抑制因子和这血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发病要理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毒为标,治肾为本,参与活血化瘀”的治疗再障三大法,并有临床报道相印证。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及胶原半固体培养法对56例再障患者的骨髓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进行培养;采用APAAP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sIL-2R进行检测.结果:再障患者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集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严重型再障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集落数减少程度较慢性再障更明显;再障患者CD3亚群细胞无变化,CD4亚群细胞减低,CD8亚群细胞增高,CD4/CD8降低,重型再障患者血清sIL-2R中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 结论:骨髓造血祖细胞数量减少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减少程度与再障的病情有关;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造血负调控因子可能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害,骨髓造血衰竭及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亚洲国家AA发病率为(3.9~5.0)/10^6,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的(2.0—2.7)/10^6。多数学者认为AA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造血干/祖细胞的内在增殖或分化缺陷和造血微环境的系统异常等有关。本文就近几年有关小儿AA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有关获得性再障的机制研究主要经历3个阶段。最初人们认为,获得性再障的发生是各种诱发因素(尤其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一方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处方:皂矾200克、红枣200克核桃仁200克、皂角树叶50克、鲜桑树叶50克、麦面200克、红糖适量. 用法:将皂矾放锅里文火炒,待溶化后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药物及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所致红髓被脂肪代替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190 4年Chauffard提出再障的名称 ,196 1年Till和McCulloch第一次用实验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随后学者们也发现再障时造血干细胞减少。1971年Knospe和Crosby认为再障有造血干细胞损伤亦有造血微环境病变。 70年代后有些学者认为一些再障是由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使造血干细胞受抑制的一种疾病。 1976年Camitta等将再障分为严重型和轻…  相似文献   

20.
定义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尚未知的原因引起骨髓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以致红髓被脂肪髓代替,血中及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再障分为体质性和获得性两大类,所谓体质性是指有家族倾向或伴有先天异常的先天性再障,本章主要讨论获得性再障,获得性再障又分为两类,一是原因不明,二是有因可查,所谓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再障实际是引起该类再障的原因尚未被人们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