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型肝炎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与预后(附6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重型肝炎66例,均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其中急性重型肝炎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慢性重型肝炎53例。男57例,女9例,年龄19~61(平均34.5)a。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具有高度敏感性,临床用作早期诊断重症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对2001~2005年收治的重症肝炎40例进行PTA检测,发现PTA与重症肝炎存活率有密切的关系,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症肝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具有高度敏感性,临床用作早期诊断重症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对2001 ̄2005年收治的重症肝炎40例进行PTA检测,发现PTA与重症肝炎存活率有密切的关系,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凝血酶原时间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82例慢性重型肝炎PT值与病死率的关系,从而对凝血酶原时间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作出评价。结果 四组病例病死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T值越高病死率也越高。结论 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评价中,凝血酶原时间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凝血酶原时间 (PT)对肝脏系统疾病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很有价值。为了探讨重型肝炎患者PT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我们对近三年来 186例重肝和有重肝倾向的患者进行了血浆PT检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86例病例均为我院肝科 2 0 0 0年 3月~2 0 0 3年 3月住院治疗患者 ,诊断标准按 2 0 0 0年 9月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标准。诊断为重型肝炎及有其倾向者。其中 :存活组 12 4人 ,男 92例 ,女 32例 ,平均年龄 4 4岁 (18~ 71) ;急重肝有 4例 ,慢重肝10 9例 ,亚急重肝 11例 ;病原…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症肝炎患者肝性脑病进展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识别可预测肝性脑病进展的因素,对日本57所主要肝病中心的164例急性重症肝炎(SAH)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SAH定义为:急性肝炎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或活性<40%、无肝性脑病发生。研究选取1997—1998年间的患者65例,经多变量回归分析得到一个预测方程式,然后对1999年至今的99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评估。研究表明,51/164例(31%)进展为SAH肝性脑病。病因学分析显示,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比率最高(41.9%)。最终建立的预测模型为:logit(p)=0.084×年龄(年)+0.129×血清总胆红素(m g/dl)-0.158×凝血酶原时间(%)-2.434。结论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骨外伤及108例肝炎患者进行PT测定。结果94例肝炎患者PT异常,占87.0%,其中重症肝炎患者的PT值远远高于正常范围。结论PT可作为肝炎患者评定病情严重情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对50例经肝活检证实的重症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进行探讨:PT值在30%以下或ChE在40u以下做为重症肝炎早期诊断指标,符合率达97.92%,此也可做为由急、慢性肝炎向重症肝炎转化的指标。PT值与预后正相关;血胆红素超过20mg%,病死率明显增高。本文还对数量化评定预后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报告64例重症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其中死亡35列,病死率为54.7%。分析表明,重症肝炎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2例无并发症者全部存活,有并发症者病死率达67.3%其中以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和自发性腹膜炎为4大致死性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羊水过少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在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早期诊断和终止妊娠方式。 方法 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 1990年月1日~ 2 0 0 3年 3月 66例羊水过少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妊娠 40周后羊水过少发生率及羊水污染发生率较妊娠 40周前明显增高 (P <0 0 0 1,P <0 0 5 ) ,分娩方式及新生儿预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妊娠达 40周后如无产兆应进行B超监测 ,及早诊断及处理羊水过少者 ,如无胎儿窘迫 ,可以阴道试产 ,必要时手术以提高围产儿出生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实用医技杂志》2018,(2)
目的分析血清学指标甲胎蛋白(AFP)、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变化,探讨其与肝组织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肝活体穿刺病理结果和同期进行检测的血清学指标AFP、TBiL、ALT和PTA,并选取同期50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血清AFP、ALT和TBiL水平显著升高,而PTA水平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在炎症分级组中,TBiL指标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了G2组AFP较G1组稍有降低,其余组的AFP和ALT均随着炎症分级的升高而升高;PTA水平与炎症分级呈负相关。(3)在纤维化分期中,AFP和TBiL的水平变化与分期呈正相关,且这个指标水平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水平除S2组稍高于S1组外,其他组的PTA水平随分期增加而降低;而各分期间的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FP、TBiL、ALT和PTA联合检测对临床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可以反映肝组织的炎症程度和病变进展,有助于对早期肝硬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肤纤维瘤(DF)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整形外科收治的皮肤纤维瘤66例患者(80个病灶)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6例皮肤纤维瘤患者,男女比例1:1.13,中位发病年龄33.5岁,病程1个月-12年,肿瘤的大小从0.3-5cm不等,多数肿瘤的大小≤2cm(85.00%),部分患者有自觉症状,如瘙痒、触压痛等。80个病灶位于四肢者51例(63.8%),且下肢多于上肢,多表现为单发褐色结节。术前确诊“DF”12例,拟诊“梭形细胞瘤”2例、“隆突性纤维肉瘤”1例、“瘢痕”1例、“体表凹陷”1例、“肉芽肿”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80张H-E染色切片中,细胞性2张(2.5%),动脉瘤样1张(1.25%),非典型性1张(1.25%),余均为经典型DF。免疫组化Vimentin、CD10均呈阳性,CD34阴性率为82.93%。结论:不同分型的DF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是诊断的关键,结合免疫组化分析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35例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急性重症哮喘属于难治性哮喘之一,既是内科医师经常面临的临床难题,也是造成哮喘病情迁延及致死的常见原因.现对我院1999年8月~2003年7月收治的35例急性重症哮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救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严重感染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101例。按是否存在严重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同时按不同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肝肾功能、PTA、血常规、死亡率差异;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感染率、血白细胞数差异。结果重型肝炎感染组患者血清TBIL、Cr高于非感染组患者(P值分别为0.013、〈0.001),感染组患者血清PTA低于非感染组患者(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死亡率(72.7%)高于非感染组患者死亡率(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型肝炎死亡组患者严重感染率(78.4%)、肺部感染率(49.1%)高于存活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02),死亡组患者血白细胞数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严重感染加重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增加其病死率。在临床上要合理使用抗菌素,加强各种感染的防控,以改善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与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戊型肝炎(戊肝)由戊型肝炎病毒(HEV)经消化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肝炎。戊肝多数以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病。具有典型肝炎症状(即有消化道症状)者多见,黄疸程度深,其50%以上大于正常3倍以上,ALT超过正常4倍以上,病程中有发热与关节痛。戊肝黄疸消退和ALT恢复正常皆较快,但是由于老年人代谢机能及肝功能减退,一旦患上戊肝,往往表现为腹水,皮肤瘙痒,灰白便,深度黄疸及合并感染发生率较高。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年青组,黄疸持续时间及血清白蛋白恢复时间长,病程长,重型肝炎发生率高。且老年人较易合并感染及水电解质紊乱,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影响因素的多重回归分析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预测作用,比较血浆置换(PE)和持续缓慢血液透析滤过(CHDF)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血浆置换(PE)为A组59例,中期28例,晚期31例。血浆置换联合持续缓慢血液透析滤过(PE CHDF)为B组86例,中期39例,晚期47例。两组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观察两组病例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清除率、总胆红素反弹率及预后等,B组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电解质变化。结果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有影响意义的因素为治疗方法(P<0.05)、治疗前的诊断(病情轻重)(P<0.05),两者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0.116,0.043。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与预后之间进行等级相关分析,两者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324(P<0.05),治愈或好转患者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均值为(31.88±21.07)%,自动出院或转肝移植或死亡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均值为(45.17±22.65)%。在两组各诊断的构成比相当(即病情相当)的情况下,A,B组总胆红素清除率为(39.73±12.64)%,(38.05±9.89)%,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16);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分别(45.22±20.23)%,(31.03±19.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能有效改善肝性脑病、纠正低钾血症、降低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血肌酐水平。B组有效率70.93%优于A组有效率50.84%。结论人工肝治疗后,对总胆红素反弹率有影响意义的因素为治疗方法、治疗前的诊断(病情轻中重),可以通过总胆红素反弹率初步推测患者的预后,PE CHDF联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糖尿病足(D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足发生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指导临床进行有效的防治,提高其治愈率。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5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DF患者66临床资料的平均血糖(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细胞总数(WBC)、白蛋白(ALB)、血脂、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F患者MBG为(16.9±7.1)mmol/L,HbA1c为(10.7±3.6)%,ALB为(31.7±7.3)g/L,WBC为(10.8±7.2)×109/L,三酰甘油(TG)为(1.39±0.59)mmol/L,总胆固醇(TC)为(4.08±1.3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35±0.9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06±0.36)mmol/L,双下肢血管CDU异常52例(78.8%),分离培养病原菌共62株,G+菌36株(58.1%),G-菌24株(38.7%),真菌2株(3.2%),G+菌对万古霉素、磺胺类、利奈唑烷等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等敏感。结论糖尿病足重在预防、早期治疗,以降低截肢率,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结核性胸膜炎(TP)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对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6例诊断为TP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患儿中,病程1~<2周12例(18.1%),2周~<1个月30例(45.5%), 1个月~<1年24例(36.4%)。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儿童多见(62.1%),有明确接触史17例(25.8%),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4.8%(56/66)和咳嗽51.5%(34/66),胸痛18.1%(12/66),气促16.7% (11/66);60例行胸腔穿刺抽液术,胸水性质均为渗出液,细胞数最高10 751×106/L ,平均(3 020±266.05)×106/L,57例(95.0%)以单核细胞为主,ADA(50.5±18.9)U/L,胸水培养阳性5例(8.3%)。66例行全血TSPOT检查,25例行胸水TSPOT检查,均阳性。全部病例给予全程抗结核治疗,同时合理使用激素及对症治疗,61例6个月后复查痊愈,后期需手术治疗5例。结论 小儿结核性胸膜炎以学龄期儿童多见,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与成人结核性胸膜炎比较,更易出现误诊及漏诊,需详细询问病史、结核病接触史,PPD、血/胸水TSPOT检查、胸膜活检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诊断确定后应尽早联合抗结核治疗,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