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5)及对照组(n=15),所有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并测定血清VEGF浓度及血流变参数的改变。结果: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犤(523.42±82.14)和(430.73±65.04)/mm2,t=2.98,P<0.01犦、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增高犤(320.05±39.29)和(271.14±37.52)μg/L,t=2.37,P<0.05犦,而某些血液流变参数明显改善犤低切全血黏度:(11.09±1.52)和(13.02±1.56)mPa·s,t=2.22,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7.59±0.81和8.56±0.59,t=3.25,P<0.01;卡松黏度:(1.64±0.41)和(2.26±0.41)mPa·s,t=3.66,P<0.01;卡松屈服应力:(11.23±1.54)和(12.69±1.59)Pa,t=2.23,P<0.05犦。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提高血清VEGF浓度,由此改善血流变参数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15)及移植组(n=15),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MI)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移植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或0.001).结论 SC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由此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移植组,每组各15只。①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和移植组。②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③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心室质量及质量指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同时观察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
结果:45只大鼠,实验中假手术组及移植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35只。①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②卫星细胞移植4周后,移植组及对照组左室质量、右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体质量)及右室质量指数(右室质量/体质量)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左室质量:(621.25&;#177;25.34),(699.82&;#177;47.38),(550.33&;#177;21.47)mg,P〈0.001,0.001;右室质量:(192.92&;#177;26.83),(219.82&;#177;38.23),(160.08&;#177;19.63)mg,P〈0.01,0.001;左室质量指数:(2.36&;#177;0.20),(2.69&;#177;0.07),(2.12&;#177;0.05)mg/g,P〈0.001,0.001;右室质量指数:(0.73&;#177;0.09),(0.84&;#177;0.11),(0.61&;#177;0.02),P〈0.001,0.001];移植组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右室质量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0.001,0.01)。(④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亦明显升高[(523.42&;#177;82.14),(378.23&;#177;43.16),(430.73&;#177;65.04)n/mm^2,P〈0.001,0.01;1.601&;#177;0.251.0.582&;#177;0.066,0.590&;#177;0.072,P〈0.001,0.001;0.148&;#177;0.030,0.110&;#177;0.012,0.117&;#177;0.014,P〈0.001,0.011。
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抑制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现已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是心室重构的重要机制,而相关干细胞心肌移植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报道不多.目的:观察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完成.材料:Wistar 大鼠45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50~200 g,其中30只用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方法:45只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15只.心肌梗死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2周后沿梗死区与正常心肌交界处多点注射0.2 mL无血清M199培养液;移植组:造模后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0.2 mL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大鼠梗死区周围.假手术组:不造模,仅在左前降支周围心前壁多点注射0.2 mL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①卫星细胞移植4周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较移植组明显降低(P<0.01);心肌梗死组大鼠毛细血管密度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较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亦明显升高(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形态正常,结构清晰,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有序,肌纤维间无成纤维细胞聚集、增生现象.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形成,心肌有序的基本结构发生紊乱.移植组大鼠其梗死区可见较多带有横纹且具有多核的肌细胞存在,组织排列较有序,纤维组织明显少于心肌梗死组.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缺血心肌的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移植组,每组各15只。①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和移植组。②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③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心室质量及质量指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同时观察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结果:45只大鼠,实验中假手术组及移植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35只。①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②卫星细胞移植4周后,移植组及对照组左室质量、右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体质量)及右室质量指数(右室质量/体质量)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左室质量:(621.25±25.34),(699.82±47.38),(550.33±21.47)mg,P<0.001,0.001;右室质量:(192.92±26.83),(219.82±38.23),(160.08±19.63)mg,P<0.01,0.001;左室质量指数:(2.36±0.20),(2.69±0.07),(2.12±0.05)mg/g,P<0.001,0.001;右室质量指数:(0.73±0.09),(0.84±0.11),(0.61±0.02),P<0.001,0.001];移植组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右室质量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0.001,0.01)。③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亦明显升高[(523.42±82.14),(378.23±43.16),(430.73±65.04)n/mm2,P<0.001,0.01;1.601±0.251,0.582±0.066,0.590±0.072,P<0.001,0.001;0.148±0.030,0.110±0.012,0.117±0.014,P<0.001,0.01]。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抑制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 (SC)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雄性苏中幼猪 10头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Dorfman法培养SC ,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对角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心肌内注射种植体外扩增的自体SC ,对照组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通过心血池显像了解心功能变化 ,评估SC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4周后处死动物 ,取出心脏标本 ,通过病理形态学观察SC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 SC呈梭形 ,贴壁生长 ,延迟分瓶或降低培养液中胎牛血清浓度 ,SC生长停滞 ,相互融合形成肌管 ;实验组梗死区内见新生的带横纹的肌纤维 ,排列方向大体一致 ,多核 ,核位于周边 ,细胞间未见闰盘样结构 ;实验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 (EF)、 1/3射血分数 (1/3EF)优于对照组。结论 SC易于获取和体外扩增培养 ,移植于自体心脏可存活并改善心功能。自体SC移植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心肌微环境下的转归及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临床验证。方法:①动物实验:苏中幼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只,治疗组切取骨骼肌标本,获取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以二脒基苯基吲哚标记;结扎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局部方法将卫星细胞植入梗死区及周边区,对照组予以相同量的、不含卫星细胞的培养液接种,观察移植4周后卫星细胞的分化和转归;核素心血池检测心功能。②临床验证:对4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冠脉旁路移植术和/或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及左室形态变化。结果:动物实验:卫星细胞接种培养后48h开始贴壁,细胞呈梭形。将细胞培养液中胎牛血清浓度降至20g/L以下时,细胞生长停滞,相互融合形成肌管。治疗组梗死区及周边心肌内HE染色可见孤岛状、带横纹的肌纤维,肌细胞核位于周边,细胞之间未见闰盘连接;对照组梗死区为均一纤维疤痕组织,无肌细胞存在。电镜检查:治疗组梗死区见带横纹肌纤维,肌细胞之间未见闰盘连接。两组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177;2)%和(26&;#177;3)%,f=0.074,P&;gt;0.05];在4周时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比对照组提高[(33&;#177;2)%和(40&;#177;2)%,t=6.085,P&;lt;0.001]。临床验证:4例患者卫星细胞移植实验表明,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8~12个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少,梗死区室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结论:骨骼肌卫星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区可以分化、转归为带横纹的肌细胞,并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人体卫星细胞移植实验表明,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具有改善心功能、抑制左室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年个体心肌一旦损伤只能由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 ,目前对心肌梗死的一些治疗手段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只能恢复再灌注 ,而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而收缩细胞的缺失可导致心衰造成死亡。细胞移植 ,即把健康的细胞移植到病损的心脏中 ,现被认为是增强心脏功能及限制心肌梗死扩大的重要方法[1] 。在有关细胞移植的众多研究中 ,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因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因此受到科学家的青睐。1 卫星细胞移植的可行性目前有关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3个方面 :①胎儿心肌细胞移植。②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移植。③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AdVEGF165)转染的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对慢性心梗(MI)大鼠一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标记BrdU、转染AdVEGF165基因;收集培养液上清,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VEGF的表达。结扎同种大鼠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4周后将心梗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移植转染心肌细胞(组Ⅰ)、单纯心肌细胞(组Ⅱ)、和DMEM培养基(组Ⅲ)。超声心动图检测移植前厦移植4周后的心功能。处死大鼠,留取心脏标本作HE病理染色厦免疫组化检测,并计数血管密度。结果:AdVEGF165基因转染的心肌细胞表达VEGF升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超声检测心功提示转染细胞组(组Ⅰ)心功能较其他2组显著改善(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移植细胞在移植区存活;HE染色血管计数显示转染组(组Ⅰ)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P〈0.01)。结论:AdVEGF165基因转染心肌细胞后表达分泌VEGF增加,可促进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心肌血供,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能更好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吴波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6):440-442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水平,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心肌梗死30例,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均于入院第1 d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而一氧化氮含量低,提示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相互调节的作用可能发生障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调节失衡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管新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局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血管新生,阻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后犬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以及对心肌梗死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后一二小时,实验组犬将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心肌梗死区四五个不同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毛细血管密度测定.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天及1,2,3,4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增加(P < 0.01),且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P < 0.01);心肌梗死区单位面积毛细血管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结果表明心肌梗死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使得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增加,并可促进心肌梗死后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4例NSCLC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分析血清VEGF水平与反映病程进展情况的TNM分期中T、N、M各参数以及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VEGF水平与肺癌侵袭范围密切相关,T3鄄T4患者血清VEGF升高率明显高于T1鄄T2患者(P<0.01)。血清VEGF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程度密切相关,N3患者血清VEGF较N1鄄N2患者明显升高(P<0.01)。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中72.7%(16/22)血清VEGF升高,而无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仅40.6%(13/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VEGF与患者生存期亦密切相关,生存≥6个月者37.5%(9/24)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而生存期<6个月者66.7%(20/30)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与NSCLC患者的病程进展及生存期相关,是一种有用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肌卫星细胞移植修复钝挫伤致动物骨骼肌损伤的作用。 方法取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36只,制作右后肢钝挫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末造模正常后肢作为正常对照。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肌卫星细胞,免疫荧光抗体细胞染色鉴定后进行荧光标记。用微量注射器抽取肌卫星细胞悬液0.2 ml缓慢注射于实验组右侧小腿腓肠肌的内、外侧头,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第5,10和15天分别测定大鼠肌电图(记录振幅、波宽)、肌湿重恢复比值、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积灰度值。所得数据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对新生大鼠肌卫星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移植。移植前免疫抗体荧光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呈鲜红色,荧光标记细胞核为蓝色。术后移植细胞观察发现,随着移植时间延长,荧光细胞荧光度减弱,数目减少,逐渐形成肌管,融入肌组织参与修复;HE染色显示,游离在肌纤维间隙中的细胞核逐渐融入基膜内侧,肌组织轮廓逐渐清晰;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随着移植时间延长,纤颤电位和正锐波逐渐减少,波形趋于正常;肌电图的振幅及波宽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损伤侧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并且接近正常对照侧;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积灰度值测定结果显示,移植后第5天,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损伤侧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侧,术后第10天、第15天观察,实验组损伤侧灰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接近于正常对照侧;实验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肌湿重恢复比值结果显示,实验组肌湿重恢复比值≈1,而生理盐水对照组远<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异体移植对修复损伤肌肉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尚具有多种非血液系统生理效应,如参与哺乳动物胚胎的正常发育、抑制炎症、促进血管生长.以及在多种组织和细胞损伤中抑制细胞凋亡、减少梗死面积、促进功能恢复等作用.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具有积极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07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自体移植: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10只/组.异体异性移植:同品系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作为供体用于制备骨骼肌卫星细胞;另取雌性兔10只作为受体,分为细胞移植组、联合组,5只/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为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方法:自体移植实验: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在冠脉结扎同时,采用肌注法一次性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kg;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将含有约107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DMEM溶液200 μ L多点直接注射在心脏表面梗死区.异体异性移植实验: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分组要求注射骨骼肌卫星细胞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及方法同上,5 d后取材行PCR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血运改善及desmin表达,荧光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SRY基因PCR检测结果.结果:移植后4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且联合组减小幅度强于另外两组(P<0.05).各组梗死中心区CD34阳性细胞数量与上面结果相似.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心肌组织desmin呈阳性表达,其余3组呈阴性.联合组移植区DAPI标记的蓝色荧光细胞数较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异体异性移植实验中,联合组SRY基因扩增条带的宽度和亮度均明显强于细胞移植组.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能够进一步缩小兔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梗死区血运,提高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二者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尚具有多种非血液系统生理效应,如参与哺乳动物胚胎的正常发育、抑制炎症、促进血管生长,以及在多种组织和细胞损伤中抑制细胞凋亡、减少梗死面积、促进功能恢复等作用。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具有积极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07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自体移植: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10只/组。异体异性移植:同品系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作为供体用于制备骨骼肌卫星细胞;另取雌性兔10只作为受体,分为细胞移植组、联合组,5只/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为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自体移植实验: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在冠脉结扎同时,采用肌注法一次性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将含有约10^7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DMEM溶液200μL多点直接注射在心脏表面梗死区。异体异性移植实验: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分组要求注射骨骼肌卫星细胞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及方法同上,5d后取材行PCR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血运改善及desmin表达,荧光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SRY基因PCR检测结果。
结果:移植后4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且联合组减小幅度强于另外两组(P〈0.05)。各组梗死中心区CD34阳性细胞数量与上面结果相似。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心肌组织desmin呈阳性表达,其余3组呈阴性。联合组移植区DAPI标记的蓝色荧光细胞数较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异体异性移植实验中,联合组SRY基因扩增条带的宽度和亮度均明显强于细胞移植组。
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能够进一步缩小兔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梗死区血运,提高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二者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水平及与化学治疗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35例急非淋患者化疗前及其中25例患者化学治疗2个疗程后血清VEGF水平,并与15份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进行对照。结果:急非淋患者化学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266±158)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9±65)ng/L(P<0.01)。治疗有效组化学治疗后血清VEGF下降至(135±55)ng/L,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化学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效组化学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非淋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并与其化学治疗近期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的自然病程是不可逆的损伤过程 ,梗死后存活心肌数量大量减少 ,导致心功能不全已经成为心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前认为心肌细胞是终分化细胞 (terminallydifferentiatedcell) ,不再发生有丝分裂 ,心肌受到损伤后只能形成瘢痕组织来修复。近来研究显示 ,心肌梗死后灶边缘及正常心肌组织中也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有丝分裂[1~ 2 ] ,但由于心肌梗死部位血供断绝 ,如果仅依赖于心肌细胞的分裂增生 ,不可能形成新的心肌组织。最新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 ,移植干细胞到心肌细胞坏死区域内 ,可有效补充心肌细胞 ,改善心功能。因此 ,干…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与良好的血液供应关系密切,在移植早期其自身所分泌产生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不足以刺激血管新生而容易导致移植的细胞死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修复重建、血管再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6-01/2007-12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选取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6~8周龄.体质量250~300g。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体外转染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组,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照组,注射无血清IMDN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移植细胞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细胞呈肌样细胞形态,并且两组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改善程度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新生毛细血管,相对于单纯细胞移植与细胞因子移植,细胞移植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更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以通过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来重建缺血心肌,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慢性脑灌注不足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前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VEG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20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综合实验研究中心进行。选择无菌级老龄Wiste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1周组、缺血2周组和缺血4周组各6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作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缺血后1,2,4周时,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大鼠慢性前脑缺血后1周VEGF表达最高,2周开始减少,4周继续减少,但已明显少于2周。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主要集中于大脑皮质和海马。结论:VEGF可能参与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