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CFS)与利福平(RFP)、米诺环素(MIN)及左氧氟沙星(LEV)对临床分离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体外联合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60株临床分离的C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断联合抑菌效应.结果 CFS与RFP联用后,80%为协同作用,16.7%为相加作用,3.3%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CFS与MIN联用后,11.7%为协同作用,45%为相加作用,35%为无关作用,8.3%为拮抗作用;CFS与LEV联用时,6.7%为协同作用,40%为相加作用,53.3%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上述药物联用后,各药MIC50均明显降低,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均表现为左移.结论 CFS与RFP、MIN联用对CRAB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CFS与LEV联用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但仍有近半数菌株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万古霉素与阿奇霉素联合应用对形成生物被膜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效果。方法  使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和MRSA胶乳凝集实验确定MRSA,采用刚果红培养基判断生物被膜的形成,通过肉汤稀释法将万古霉素和阿奇霉素进行棋盘格联合药敏试验,测出不同浓度下的抑菌指数(FIC),据此判定两药联用后所呈现出的相关效应。结果  万古霉素和阿奇霉素联用组最小抑菌浓度(MIC)明显低于各单药组,两药联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88.2%)和协同作用(11.8%),无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相加作用时FIC为0.5~1.0;协同作用时FIC≤0.5。结论  万古霉素联用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形成的MRSA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效果,可以指导临床有效地降低药物使用剂量,减少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评价头孢硫脒分别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和加替沙星等6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对于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Ef)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六组抗菌药物对9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1为相加作用,1<FIC≤2为无关作用,FIC>2为拮抗作用。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60%-90%;0.5<FIC≤1占10%-33.3%;1<FIC≤2占0-13.3%;FIC>2为0。结果表明6种抗菌药物与头孢硫脒联合用药后,对革兰阳性球菌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和万古霉素对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抗生素纸片在MH琼脂平板上对MRSA的抑菌环;用棋盘稀释实验进行肉汤稀释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阿奇霉素和万古霉素抗菌药物对15株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测定联合效应。结果 阿奇霉素和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后其MIC明显降低。FIC≤0.5,协同作用是26.7%;FIC为0.5~1,相加作用是73.3%;无拮抗作用和无关作用。结论 万古霉素目前对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其与阿奇霉素在体外对MRSA有较好的联合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叶娟 《中外医疗》2009,28(6):88-88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与盐酸克林霉素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联合抗菌活性,以期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采用棋盘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2组抗菌药物对30株临床分离的CN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FIC指数。加替沙星与盐酸克林霉素联用后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有少许无关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体外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效应。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棋盘设计法测定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单用及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2.0为拮抗作用。结果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联用后,药物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均显著降低,FIC指数在0-0.5、0.5-1的百分率为:50%、40%。结论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樱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3):338-339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对30株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应用的效应为协同效应(FIC≤0.5)占33.3%,部分协同效应(0.5〈FIC〈1)占46.7%,相加效应(FIC=I)和无关效应(1〈FIC≤4)各占10%,无拮抗效应。结论体外试验中,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应用以协同效应及部分协同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大蒜素与头孢哌酮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2组抗菌药物,分别对15株敏感ABA和15株耐头孢哌酮ABA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大蒜素与头孢哌酮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40.8%-65.1%;0.5〈FIC〈1占34.9%-41.8%;1〈FIC〈2占0-17.3%;FIC〉2为0。结论大蒜素与头孢哌酮联用后,对鲍曼不动杆菌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特别是能显著提高头孢哌酮对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中药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黄连、乌梅、蜂胶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方法应用棋盘法,以琼脂平板法测定两两组合的不同浓度中药提取物对Hp的最低抑菌浓度,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并判定联合效应。结果黄连与蜂胶联合应用后,其FIC指数为0.13(〈0.5);黄连与乌梅联合应用后,其FIC指数为0.75(〉0.5);乌悔与蜂胶联合应用后,其FIC指数为0.19(〈0.5)。结论黄连与蜂胶联合应用及乌梅与蜂胶联合应用,对Hp表现为协同作用,且乌梅与蜂胶联合应用协同作用较强;黄连与乌梅联合应用对Hp表现为相加作用;3种中药之间均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环丝氨酸(DCS)联合利福平和异烟肼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体外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采用微孔板Alamar blue法测定38株临床分离株对DCS、利福平及异烟肼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棋盘稀释法检测DSC与利福平和异烟肼的体外联合作用,计算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联合效应。结果 DSC与利福平联用后,7株菌株(18.4%)表现为协同作用,24株菌株(63.2%)的联用MIC降低数个浓度梯度;DSC与异烟肼联用后,5株菌株(13.2%)表现为协同作用,22株菌株(57.9%)的联用MIC降低数个浓度梯度;两种联合药物方案均没有发现拮抗效应;DSC与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后MIC50和MIC90均降低。结论 DSC与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临床耐药株的耐药性,采用DCS联合用药有利于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
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50株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
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联用后,其MIC50显著下降,FIC指数分布:FIC≤
0.5 占38%,0.52 为0。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用后,其MIC50下降不明显,FIC 指数分布:
FIC≤0.5 为0,0.52 为0。美罗培南与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明显下降,FIC指数分布:
FIC≤0.5为26%,0.52为0。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有所下降,FIC指
数分布:FIC≤0.5为10%,0.52为0。结论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舒巴坦或者头孢哌酮/舒巴
坦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而美罗培南与
环丙沙星联合表现出的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比例相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MRSA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丹参酮及其与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从临床送检的标本中鉴定筛选出20株MRSA。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采用试管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时对MRSA的MIC,计算联合指数(FIC)。结果丹参酮对MRSA的MIC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即标准株ATCC29213的M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使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23±0.27)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O.71±0.42)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C平均为0.75,呈相加作用。上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丹参酮合用的FIC均大于1.0,呈无关作用。结论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与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则呈无关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丹参酮有望成为治疗MR-SA感染的辅助用药,为MRSA感染的患者提供一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院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3年间分别分离铜绿假单胞菌312株、343株和42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为16.3%,2007年和2008年对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5.2%和19.9%。2006年分离MDRP 88株,占28.2%,2007年分离93株,占27.1%,2008年分离132株,占30.9%。3年间MDRP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6.1%,24.7%和28.8%。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MDRP及感染情况,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即实施隔离,强化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MDRP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五环三萜类活性单体(saikosaponines,Bp3)的抗耐氟康唑白念珠菌(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a albicans,FRCA)作用及其与氟康唑的协同作用。方法对柴胡进行有效成分分离,并对其抗菌作用明确的成分进行结构测定,确定其分子结构,得到结构明确的单体Bp3,参照(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NCCLS)标准,测定Bp3对20株FRCA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其与氟康唑的协同作用。结果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的MIC值,在20株FRCA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方式。结论结构明确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FRC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氟康唑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石榴皮提取物鞣质联合环丙沙星(CIP)对鲍曼不动杆菌(Ab)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2 倍稀释法测得石榴皮提取物鞣质和CIP 对Ab ATCC19606 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将1/2MIC、MIC、2MIC浓度的鞣质和CIP单独及联合用药作用于Ab生物膜4、8、24 和48 h,采用结晶紫法和荧光显微镜法观察生物膜的形成。结果鞣质和CIP 对Ab 的MIC 值为1.95 和0.50 mg/ml;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对Ab 生物膜的形成影响大,且2MIC鞣质+2MIC CIP联合作用24 h,对生物膜形成影响最大。结论石榴皮提取物鞣质和 CIP联合用药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比单独用药明显,且2MIC鞣质+2CIP联合用药对Ab生物膜作用24 h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甘氨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耐药水平及fem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琼脂平皿对倍稀释法检测不同浓度甘氨酸下苯唑西林对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甘氨酸下金黄色葡萄球菌femA表达水平。结果30株金黄色葡萄球茵中MSSA4株,低耐MRSA2株,高耐MR-SA24株,在0.2M外源性甘氨酸存在时MIC下降4-256倍,在0.3M外源性甘氨酸存在时MIC均〈0.25μg/ml。在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均检测到femA表达,在0.2M甘氨酸存在时femA表达下降50%-80%,0.3M甘氨酸存在时femA表达下降75%-90%。结论外源性甘氨酸能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水平及fem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提纯黄柏与五倍子配伍抗菌活性物质对粪肠球菌体外抑茵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50株临床分离野生粪肠球菌株,随机分为Ⅰ组、Ⅱ组与Ⅲ组,每组各50株,均配制成2000cfu/ml~3000cfu/ml的菌液。黄柏与五倍子配伍药做成中药煎剂,配制成浓度成1g/ml为A药液,高速逆流色谱法提纯黄柏与五倍子配伍抗菌活性物质,配制成浓度成1g/ml为B药液;Ⅰ组将粪肠球菌液涂到用A药液与M-H培养基混合的培养基上,Ⅱ组将粪肠球菌液涂到用B药液与M-H培养基混合的药液培养基上,Ⅲ组将粪肠球菌液涂到M-H培养基上,上述培养基均贴上环丙沙星(CIP)、红霉素(ERY)、四环素(TE)、青霉素(PEN)、氯林可霉素(ClE)、苯唑青霉素(OXA)和克拉霉素(CLA)药敏纸,并观察培养基药敏情况。结果Ⅰ组的CIP、ERY、TE、PEN、ClE、OXA和CLA耐药率分别为26%、40%、36%、30%、42%、38%和24%,Ⅱ组Ⅲ组为10%、26%、14%、8%、18%、24%、4%,和76%、92%、100%、88%、96%、90%、60%,对CIP、ERY、TE、PEN、ClE、OXA和CLA耐药率ⅢⅠ组Ⅱ组,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速逆流色谱法提纯黄柏与五倍子配伍抗菌活性物质对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抑茵作用比黄柏与五倍子配伍药做成中药煎剂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皮损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超抗原(SAg)的影响,以明确抗生素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向被动乳胶凝集法测定金葡菌产生SAg的情况,挑选10株符合条件的金葡菌用于检测;选用抗菌机制不同的三类抗生素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在培养基中加入低于MIC的抗生素,ELISA法检测其对金葡菌SAg产生的影响.结果:抑制蛋白合成的抗生素抑制金葡菌SAg的产生,抑制程度随菌株的不同有所变化(20%~60%),而抑制细胞壁合成及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不能抑制金葡菌SAg的产生.结论:对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既可以抑制金葡菌繁殖又可抑制金葡菌SAg的产生,选择此类抗生素治疗特应性皮炎可能是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潘月华  李从荣 《海南医学》2014,(21):3180-3183
目的了解临床血培养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血液培养标本用全自动血液培养仪BACTEC-FX BD进行培养,阳性标本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Phoenix-100 BD进行鉴定,并对标本中分离出来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 308份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385株,阳性检出率为8.9%。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18株,占56.6%;革兰氏阴性菌140株,占36.4%;真菌27株,占7.0%。分离率占前6位者为大肠埃希氏菌72株,占18.7%、表皮葡萄球菌44株,占11.4%、真菌27株,占7.0%、金黄色葡萄菌26株,占6.8%、肺炎克雷伯菌24株,占6.2%、腐生葡萄球菌20株,占5.2%。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率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最低(0),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以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最低(0),金黄色葡萄的耐药率以呋喃妥因、利奈唑胺最低(0)。结论血液培养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各种条件致病菌呈上升趋势,多数病原菌为多重耐药且比较严重,临床应针对性抗菌治疗,并积极预防和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加强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