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依替米星+美罗培南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依替米星治疗,观察组采用依替米星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体温、WBC、PCT、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F...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5):129-13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和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临床分离的524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统一的方法、设备和判断标准进行耐药性检测,使用WHONET5.6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在50%以上的抗生素包括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噻肟、四环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和头孢唑啉,敏感性高于70%的抗生素包括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美洛培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多粘菌素B。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医院感染,采取多种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情况及其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的PA共141株,PCR法检测包括KPC,SME,GES,PER和VEB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2.PSE酶基因。结果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产KPC,SME,GES,PER和VEB型ESBLs,6株菌株产PSE酶。结论ESBLs并非汕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4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联合药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1 菌株 收集2002年4月-2004年10月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263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质控菌。  相似文献   

5.
6.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临床各种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极易产生耐药性,在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所占比率较大。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现将2003年1月-2005年12月临床分离的10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体内、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药的耐药诱导性。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敏感株PA5,利用含药琼脂平板法(MH琼脂)及小鼠铜绿假单胞菌腹膜炎动物模型,研究两药体内、外诱导交叉耐药情况。结果:体外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在1×MIC、2×MIC浓度可诱导耐药菌产生,交叉耐药率9.2%及20.8%。体内环丙沙星诱导产生交叉耐药率为3.8%。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药菌均可经环丙沙星或亚胺培南在体内、外诱导选择产生。体外环丙沙星与亚胺培南诱导选择耐药突变频率及交叉耐药率无明显差异,体内交叉耐药菌的产生与药物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的常见耐药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小勇  施毅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1220-122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耐药发生率高.耐药的机制涉及外膜的低通透性、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产生灭活酶、靶位的改变或增加等.PA的耐药往往是多方面的,常导敛多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在临床上的分布,探讨联合药敏在临床上治疗MDR-PA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市浦口医院细菌室分离保存的全部32株MDR-PA,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共8组联合药物,分别测量每组每种联用与单用药物对MDR-P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 8组联用药物中,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这7组药物的MIC值较单用时下降明显。而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组,头孢吡肟单用和与环丙沙星联用时,MIC值均为16μg/mL;环丙沙星单独使用时的MIC值为8μg/mL,与头孢吡肟联用时,MIC值仍为8μg/mL。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这7组药物的药物之间药效学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的构成比依次为90. 6%(29/32)、93. 8%(30/32)、90. 6%(29/32)、93. 8%(30/32)、87. 5%(28/32)、93. 8%(30/32)、87. 5%(28/32),而头孢吡肟与环丙沙星联合药物中药效学表现主要是无关作用占71. 9%(23/32)。结论通过联合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联合,可以抑制或杀灭MDR-PA,是临床治疗MDR-PA感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李梅  王文香  沈跃飞  潘发愤 《浙江医学》2016,38(1):29-31,35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机制,为控制其耐药性传播提供依据。方法筛选住院患者对环丙沙星耐药的69株铜绿假单胞菌,PCR筛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ac(6'')-Ib-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接合转移试验验证PMQR基因。结果69株受试株中,12株aac(6'')-Ib-cr基因阳性,经DNA测序、BLAST比对,3株携带aac(6'')-Ib-cr基因(含有Trp-102→Arg和Asp-179→Tyr突变),另有3株为aac(6'')-Ib野生型;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阴性;未检出qnr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PMQR基因以aac(6'')-Ib-cr基因为主,未检出qnr基因,aac(6'')-Ib-cr基因介导低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云南省安宁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医院感染发生率及耐药谱,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近3年IRPA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把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采用K-B法进行体外耐药监测,并统计分析耐药率。结果 3年来医院感染性标本中共检出185株IRPA,检出率为38.8%,IRPA与非IRP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有上升。结论 IRPA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机制复杂,有多重耐药性,建议重视对IRPA的监测与控制,尤其要关注泛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2.
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VITEK微生物分析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BIOMIC药敏测定仪,耐药性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 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占第一位,其中在痰标本中检出最高,其次是尿液标本,检出率分别为72.9%和7.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敏感性最好,耐药率最低(11.4%-34.3%),其次是头孢他啶(13.9%-37.7%)、氨曲南(17.5%-66.7%)和阿米卡星(13.3%-46.6%).结论 痰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尿标本,连续5年该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纸片 扩散法和 DADE 公司的 Micro-Scan仪器测定了对 3年来初次分离的 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 20种抗生素 的耐药特征.[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噻酸单胺菌素、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氨苄青霉素-青霉烷 砜、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唑、硫酸丁胺卡那霉素、丙氟哌酸、头孢塔齐定、亚胺硫霉素的敏感率最 高,分别为81.6%,91.1%,83.0%,88.2%,92.0%,89.1%,68.2%,94.3%.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 啉、噻吩甲氧头孢菌素、博拿霉素、头孢三嗪、呋肟头孢菌素、头孢噻吩、氧哌嗪青霉素高水平耐药,敏感 率为10.9%~9.3%.[结论]氨苄青霉素-青霉烷砜、氨曲南、氧哌嗪青霉素-三唑巴坦、增效磺胺甲基异 ■唑、硫酸丁胺卡那霉素、丙氟哌酸、亚胺硫霉素对所分析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的活性,是治疗铜绿假 单胞菌感染的最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济南军区总医院黏液型和非黏液型PAE的临床分布、耐药表型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年内共分离出1 465株PAE,黏液型PAE共44株(占3.0%),非黏液型PAE共1 421株(占97.0%);44株黏液型PAE除1例来自尿液外,其余均来自痰液标本,74.9%的非黏液型PAE标本分离自痰液;黏液型菌株医院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主要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64.5%;非黏液型菌株则多见于术后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占25.8%、19.6%。44株黏液型PAE中,多重耐药菌占11.4%;而非黏液型PAE中多重耐药菌为19.0%;黏液型PAE对部分原本敏感的抗菌药物逐年产生耐药性,且各药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耐药率均较低;而非黏液型PAE的耐药率自2011年起逐年降低。结论 PAE分离标本以痰液为主,阳性感染者多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与非黏液型PAE相比,黏液型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收集安徽省细菌耐药中心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菌株,对其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耐药变迁情况,并筛选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评价联合用药组的体外抑菌作用,寻求有效的联合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所收集PAE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按照2015年美国临床实验委员会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介率和敏感率,进一步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所筛选出的54株PDRPA菌株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结果 PAE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以及头孢他啶最为敏感且三年内耐药率较为稳定,对头孢唑肟等三代头孢耐药率显著升高(P<0.05),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有所下降(P<0.05),对于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基本持平.多粘菌素E+利福平、多粘菌素E+亚胺培南、多粘菌素E+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5组抗菌药物对于PDRPA主要起到协同相加作用.结论 PAE感染仍占临床感染一定比例,应继续加强对PAE耐药性的监测,多粘菌素等多种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可作为对PDRPA感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李继明 《华夏医学》2014,27(2):52-54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防治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菌培养、生化分析鉴定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实验分析其耐药性,回顾性分析其来源与科室分布.结果: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某院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57株,主要分布在神经科、ICU和呼吸科,痰和分泌物中检出分别占75.8%和8.3%.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和乙基西梭霉素等敏感,对替卡西林和哌拉西林等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院内神经科、ICU和呼吸科,对替卡西林和哌拉西林等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qacE△1-sul1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结果本组7株多重耐药的Pa菌分别检出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等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qacE△1-sul1型耐消毒剂基因。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92-94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布方式以及耐药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2288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60株,占总数的2.6%。进行菌株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然后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占总数的50.0%;其次为神经外科,占总数的26.7%;再次为神经内科,占总数的13.4%;最后为呼吸科、骨科、普外科,均占总数的3.3%。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氨曲南、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性最高,均为100.0%;其次为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均为96.7%;再次为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耐药性分别为93.3%、90.0%、90.0%、83.3%,最后为阿米卡星,耐药性为16.7%;对多黏菌素B不耐药,耐药性为0。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布较为集中,高度耐药于常见抗菌药物,实时监控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能够对其在医院内传播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孢菌药物敏感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1999年7月至2000年6月本院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患者铜绿假单孢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美国Oade Microscan Autoscan-4自动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分离出88株铜绿假单孢菌,88株铜绿假单孢菌临床分离株药物敏感性(包括敏感和中敏)依次为亚胺培南81.6%,阿米卡星81.0%,妥布霉素71.3%,环丙沙星69.4% ,庆大霉素63.2%,头孢匹姆45.2%,头孢噻肟35.7%,氨曲南23.9%,头孢曲松22%,复达欣13.3%,派拉西林3.4%,头孢西丁2.7%,头孢唑啉1.1%,氨苄青霉素1.1%。结论:铜绿假单孢菌仅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四代头孢保持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2005-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东省汕头市某综合医院2005-2009年住院病人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809株,总的分离率为16.34%;标本分布以痰液来源为主,占84.9%;几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变化不大,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2007年达到高峰,在2008、2009年两年间呈连续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耐药率最低的是妥布霉素,为28.97%(168/580),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左旋氧氟沙星,分别为32.07%(186/580)和33.97%(197/58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所下降,但总体耐药情况还是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