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盆、髋臼骨折21例(其中骨盆骨折14例,髋臼骨折7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4例双柱骨折及4例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患者附加外侧切口。结果21例手术时间为85~200min,平均118min;术中失血量为270—1360mL,平均420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10—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7—3.9个月,平均2.9个月。参照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16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90.48%。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3例,良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0%。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具有切口小、解剖清晰、固定操作简单等优点,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一种特殊类型的髋臼骨折:后上型髋臼骨折。方法回顾性研究7例手术治疗的后上型髋臼骨折病例资料。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啨和Postel评分判定临床效果,采用Matta的放射学标准判断影像学效果。结果 7例患者中,新鲜骨折5例,随访2.6-5.8 a、平均4.7 a,临床效果优3例、良2例,优良率100%;影像学结果均为优,优良率100%。陈旧骨折1例,随访3 a,临床效果优,影像学结果优。骨折翻修1例,随访3 a,临床效果差,影像学结果中。结论后上型髋臼骨折是介于后壁骨折和前柱骨折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重视髋臼骨折的影像学研究,做到正确分型,才能选择恰当的入路,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进而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129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K-L)人路68例,髂腹股沟入路25例,扩展髂股入路7例,髂股入路5例,联合入路(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24例。术中骨折均采用骨盆复位器械复位,用3.5mm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优40例,良56例,尚可29例,失败4例,优良率74.3%。认为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及恰当的手术路径、良好的骨折复位工具和内固定器械,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髋臼双柱骨折选择手术入路的原则。方法随访1996年5月~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患者59例,均有完整随诊资料。手术入路分布为:髂腹股沟入路38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7例,前后联合入路(前两个手术入路的联合使用)12例,扩展的髂股骨入路1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髂股骨入路1例。全部病例均接受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59例患者获得平均70.3(22~101)个月的随访。临床功能优25例、良28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89.8%。股骨头缺血坏死3例、异位骨化6例、感染1例(联合入路)。单一手术入路、联合或扩展手术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分别为3.59 h及5.01 h(P=0.000),术中平均自体血液回输量差异无显著性(P=0.993),平均异体血液输入量差异有显著性(P=0.028),临床功能优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24)。结论经单一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用血量少、临床疗效优于经联合或扩展手术入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提高Pipkin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Pipkin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Koeher-Langen-beck入路或改良髋外后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均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III型合并股骨颈骨折者采用三枚空心螺钉圊定,Ⅳ型合并髋臼骨折者采用ATMFS固定。结果21例均获随访1—4a。术后1.5a疗效为优9例,良6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71.4%。2例差者均为Ⅲ型合并股骨颈骨折;3个月复查X线片示患侧股骨头、颈部均未愈合,股骨头塌陷,半年后患髋逐渐疼痛加重,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未出现可吸收螺钉断裂及异物反应,均无深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可吸收螺钉是治疗Pipkin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对于Ⅲ型骨折患者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髋臼的解剖及骨折分型较复杂,复合类型的髋臼骨折在选择手术入路时较为困难,有时需要扩大的手术入路或者前后联合的手术入路来完成手术,使护理工作繁重。我院对46例复合类型髋臼骨折采用单一的髂腹股沟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及专科护理预防并发症,40例获得随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提高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疑诊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CT检查示12例椎间孔内、外有与椎间盘CT值相同的密度影。1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采用椎板间入路,3例椎板侧方入路,3例椎板间和侧方联合入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随访6个月~3a,疗效为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CT扫描确诊率较高;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入路、规范操作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固定治疗肱骨髁间严重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3例严重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24例采用尺骨鹰嘴V型截骨入路,B组13例采用肘后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C组6例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三组均采用双侧重建钢板内固定。对比三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3例均获随访,时间4~26个月(15±3.2)个月。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A组优15例,良5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3.3%(20/24);B组优7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4.6%(11/13),C组优3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3.3%(5/6)。结论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严重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合适手术入路主要依患者骨折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42例,采取闭合复位33侧,切开复位16侧。导航操作14例,其余为X线透视下进行。影像学评价采用Majeed影像学评分。功能评价采用Majeed和Harris评分。使用χ2检验确定影响结局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34个月。术后X线片Majeed影像学评分优25例,良14例,一般3例。功能评价Majeed评分优29例,良13例;Harris评分优31例,良11例。优良率100%。术前合并神经损伤的11例,2例完全恢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影响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腰骶神经丛、坐骨神经损伤。结论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可有效稳定骨盆后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应力求解剖复位并尽力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Chiari畸形Ⅰ型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临床资料。选择性采用后颅窝小骨窗减压、改良硬脑膜成形、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等方法,解除神经压迫,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5.5个月,根据末次随访结果,按Tator标准评估疗效,分为优、良、差3个级别;MRI评估脊髓空洞变化情况。 结果全部病例均行后颅窝小骨窗减压、寰枕筋膜松解术。单纯小骨窗减压9例,小骨窗减压改良硬脑膜扩大成形术21例。行小骨窗减压改良硬脑膜扩大成形术并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7例。按Tator标准,本组患者中19例为优(51.4%),12例为良(32.4%),6例为差(16.2%),有效率(优+良)83.8%。28例患者合并脊髓空洞症,其中18例空洞缩小,5例空洞消失,5例无明显变化。术后无感染病例,皮下积液者4例,脑脊液漏者1例。 结论扩大后颅窝容积,解除神经受压,重建枕骨大孔区脑脊液循环通路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性采用后颅窝小骨窗减压、改良硬脑膜成形、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等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6-08~2011-05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选择符合条件的152例(161髋)纳入研究。其中髋关节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79例(A组,82髋),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73例(B组,79髋)。随访时间为15个月~5年,平均4.3年。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日、术前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B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下床行走时间等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假体脱位、神经麻痹、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早期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早期进行关节功能恢复锻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手术方式降低了假体位置不当导致关节脱位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适应证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选择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2.
蒋正武  谢跃  赵越 《山东医药》2013,(40):73-75
目的 观察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5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均选Campbell肘后侧手术入路,31例(A组)采用Y型钢板、双普通钢板内固定,20例(B组)采用双锁定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6 ~12个月,两组术后骨折均愈合,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尺神经损害等并发症.A组Y型钢板断裂1例,普通双钢板松动1例;B组无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参照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疗效,A组优13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74.1%;B组优9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5.0%;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结论 采用双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固定牢固,肘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其中38例采用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观察组),38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对照组),记录并比较治疗一般资料.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1,3,6,1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手术一般资料方面,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资料方面,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改良小切口髋关节前外侧入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现代外科微创理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管英 《山东医药》2011,51(14):75-76
目的观察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行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0.5~5 a,无明显并发症,手术治疗效果为优16例、良7例、可3例。结论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和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以及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均经DSA和(或)CTA检查后明确其诊断。61例行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手术;1例行纵裂入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63个,包裹梭形动脉瘤1个,术中所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术后随访51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的有45例(88.2%),轻度残疾的有2例(3.9%),重度残疾的有1例(1.9%),死亡的有3例(5.9%)。随访的患者均未出现颞肌萎缩及面神经颞支损伤等情况。术后有1例患者因CVS死亡,术中应用罂粟碱处理的22例患者,术后均无明确的CVS发生。有15例患者术中行终板造瘘,术后配合腰大池引流术,在6个月至2年的随访中只有2例发生慢性脑积水。结论①术前应行高质量的全脑血管造影,有利于手术的进行。②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一旦被确诊应早期治疗。③改良翼点入路可以减少颞肌萎缩的发生,术后面神经损伤减少。④CVS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终板造瘘和术后腰大池引流术等综合措施有利于减少CVS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观察经颈动脉入路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总结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经颈动脉入路行TAVI治疗患者共计10例。观察其手术风险、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并随访手术效果、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经颈动脉行TAVI成功,无围术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律失常需永久起搏器植入、瓣周漏、入路大血管损伤、急性肾损伤、术后输血。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血流动力学改善。结论:严重外周血管病变不能经股动脉行TAVI患者,经颈动脉入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经颈动脉入路手术未增加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肱三头肌肘肌翻转(TRAP)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肱骨远端髁间骨折28例,采用TRAP入路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8例术后随访12~42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0~18周。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均恢复正常,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85°~138°,肘关节内外翻及后外侧的稳定性良好。肱三头肌力良好24例、一般4例。临床疗效为优8例、良16例、可4例。结论 TRAP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髁间骨折,术后患者肱三头肌力量及肘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运用Herbert钉与铰链式外固定架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运用Herbert钉与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依据影像学检查,对骨折进行Bryan-Morrey分型:Ⅰ型4例,Ⅲ型8例,Ⅳ型6例,最后分析术后骨折愈合和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状态。结果通过术后随访,依据X线片发现骨折愈合的时间平均在8.9 w。最后一次随访,患者未有疼痛和关节不稳定的情况,并且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达到平均120°左右,前臂旋转活动度达到平均135°左右。最后测评改良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16例优,2例良。而Bryan-Morrey肘部骨折疗效评分为16例优,2例良。结论 Herbert钉与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进行治疗肱骨小头骨折非常有效,并且患者早期开展相应的功能锻炼能够提高骨折的愈合速度及预防关节僵硬和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方法及疗效。 方法 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20例早期骶髂关节结核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按照Kim分型,其中Ⅱ型8例,Ⅲ型12例。行手术病灶刮除、取自体骨进行植骨术。观察其治疗效果,采用Majeed评分系统,从疼痛(30分)、工作(36分)、就座(10分)、性生活(4分)和站立(20分)方面分别评分,总分为100分,计算总分后进行临床分级,优(>85分)、良(70~84分)、中(55~69分)、差(<55分)四级。本组患者术前Majeed评分,其中优0例、良2例、中14例、差4例。 结果 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无复发、感染及骶髂关节分离脱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训练及出勤。术前Majeed评分平均(61.75±6.5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92.75±3.70)分,术后Majee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t=3.481,P<0.001)。 结论 早期骶髂关节结核可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得以早期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进行系统规范的抗结核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Quadrant系统改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8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采用后路中央两旁多裂肌间隙入路,在Quadrant 可扩张通道微创系统下行改良TLIF。采用视觉模拟法( VAS)疼痛评分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 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术前、术后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87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89 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4.1 cm,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60 ml,术后平均引流量为105 ml。并发硬脊膜破裂2例,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3.5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Quadrant可扩张通道改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组织损伤轻、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