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峰 《健康生活》2014,(12):62-62
怎样防止食物过早腐烂,不同的食物要选择不同的存放位置,还要注意储藏时间。以下是按存放地点来分类的食物储藏要点:室温干燥处大蒜和葱类存放在干燥低温处,最多能放两周。若置于冰箱中,它们的水分和味道都会流失,还会让冰箱里的味道变得难闻。西红柿、马铃薯和笋类虽然人们普遍将它们存放在冰箱,但农业部专家仍建议存放在干燥低温处,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风味。  相似文献   

2.
人们总以为,冷冻食品肯定比新鲜食品的味道差,营养素少。其实未必。如果烹调方法得当,冷冻食品仍可以保持原有的色、香、味,营养素也不会丢失。当然,如果烹调不合理,也会使食品中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素有所损失。那么,应该怎样合理地烹调冷冻食品呢?  相似文献   

3.
严巍 《药物与人》2014,(1):67-67
美味的菜肴离不开各种调料.众所周知.盐最好要晚放.然而糖、醋、料酒等调料应该什么时候放入.才能做到美味与营养兼得呢?  相似文献   

4.
食品加工、烹调中的维生素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生素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损失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维生素损失因子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综述了不同食品加工方法 :射线辅照、冷冻、漂洗、切割、焯水 ,以及常用烹调方法 :炸、蒸、煮、微波 ,对维生素损失的影响。阐述了影响维生素损失的因素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维生索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损失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维生索损失因子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综述了不同食品加工方法射线辅照、冷冻、漂洗、切割、焯水,以及常用烹调方法炸、蒸、煮、微波,对维生素损失的影响.阐述了影响维生素损失的因素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烹饪方法对食品中维生素B2保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B2(核黄素)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人体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B2主要来源于各种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动物的内脏、奶和蛋。维生素B2在机体内多为呼吸酶系统的组成部分,与热能代谢关系密切,因此如果机体维生素B2不足,将导致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紊乱,出现口角炎,阴囊皮炎等典  相似文献   

7.
机采血小板在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的作用已被公认,但因其采集时间较长,且临床血小板的输注一般要求马上供应.导致用血与供血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1]。为了保证临床急诊血小板需求.  相似文献   

8.
吴尤  三川 《健康文摘》2008,(6):36-36
不粘锅涂层的主要成分是聚四氟乙烯,它有一个先天缺陷,就是结合强度不高,不能完全覆盖在不粘锅表面,致使部分金属层裸露在外。而肉类等酸性物质会腐蚀金属,裸露部分一旦被腐蚀就会膨胀,从而导致涂层脱落,被人误食会危害健康。其次,像炒肉丝这样的菜,锅内温度至少也在300℃-500℃之间,加上肉类食品本身含油比例很高,温度容易迅速升高,  相似文献   

9.
叶静 《自我保健》2008,(3):26-26
放在菜中用来调味的糖,主要是白糖。白糖本身不具备杀菌的作用.但它能够调节微生物的生长。主要原因是糖能降低菜中水分的活性.让那些附在菜上的微生物得不到存活及繁殖所必需的水分.甚至使微生物细胞脱水.进而处于生理干燥状态:虽然没被杀灭,但也停止了生长活动,菜就不容易变质了。  相似文献   

10.
《家庭健康》2008,(4):54-54
因为工作原因,儿子还没断奶,我就要上班了。现在,每次上班前我都将母乳挤在奶瓶中放入冰箱,等该吃奶时家人加热后喂他。请问这样可行吗?母乳在冰箱中能保存多久?  相似文献   

11.
吸氧患者使用氧气湿化液目的是为了湿润氧气,避免干燥氧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目前备用湿化液保存时间尚无明确规定,为了得到有效可靠的依据,明确保存期限,保证临床用氧安全,防止氧疗相关的医院感染肺炎的发生,我院院感科对保存1~5 d的备用湿化液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容积为5L的塑料容器、蒸馏水.1.2 容器清洗消毒方法 将塑料容器用0.5%"84"消毒液浸泡30 min,用蒸馏水清洗干净,装满蒸馏水并盖严.30个容器均放呼吸内科病房治疗室贮物柜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外周血样本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染色体G显带核型制备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有核细胞数、有丝分裂指数和分裂相细胞数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对4℃和室温(RT,18~22℃)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0、3、5、7 d)的外周血样本染色体制备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4℃或RT条件下,收获的有核细胞数量均随着样本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与新鲜外周血样本相比,4℃保存7 d以内或RT保存3 d以内的样本,有丝分裂指数分别为6.2 (1.8)%vs 7.2(1.9)%、8.2(2.0)%vs 7.2(1.9)%;4℃条件下保存3 d的样本,有丝分裂指数为9.7(2.9)%vs 7.2(1.9)%,以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保存7 d以内或RT保存3 d以内的样本,均可获得足够数量的分裂相细胞用于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4℃保存3 d以内的样本收获的分裂相细胞与新鲜样本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0.7(3.2)×104vs 11.4(3.5)×104,P>0.05]。结论 4℃保存7 d以内或RT保存3 d以内的外周血样本,均可以进行...  相似文献   

13.
鼠疫冻干血球保存时间对效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鼠疫冻干血球的保存年限对其效价的影响。方法鼠疫间接血凝试验试管法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试管法。结果对1996~2001年不同年份生产的冻干F1抗原、抗体血球的凝集效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冻干血球的效价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F1抗原血球可以保存3年,其效价滴度仍可达1∶4万以上。F1抗体血球低温保存3年,效价滴度在1∶5120~1∶10000。结论鼠疫F1抗原和抗体冷冻血球细胞能分别保存2年和4年。  相似文献   

14.
因时而烹,适时而调,这是我国中医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之变更;气候有温、热、冷、寒之差异,人体阴阳气血亦有消、长、盛、衰之不同。为了调整机体适应自然之变化,烹调饮食应当注意适当调节。《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周礼·天官》也说: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冷冻食品不及新鲜食品好吃。其实,感觉冷冻食品口感差往往是由于解冻和烹调方法不当造成的。只要掌握好合理的解冻和烹调方法,仍可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形,营养成分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食物冷冻应“急”食品在放入冷冻室之前,应将温度控制旋钮调到制冷强档,尽量使食物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冷冻,即所谓的“急冻”,因为迅速降温冷冻的食品,其内部生成的冰晶数量多而且体积小,不易刺破食物的细胞膜而导致食品营养成分及汁液流失。食物解冻需“缓”在解冻时,不宜急速升温解冻食品。否则会使食品的营养遭受损失。因此,合…  相似文献   

16.
邵明玺 《智慧健康》2022,(12):19-21
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保存时间的不同对于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博兴县店子镇卫生院2018年至2019年受检的120例血液标本进行了生化检验,检测指标包含ALT、AST、ALP、TP、ALB、TBIL、TG等,对所有的指标在5个时间段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 48小时内,对ALT、ALP、TP、ALB、TG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TP、AST、TBIL进行检测指标的比较,在48小时内TP和AST会随着时间的增加数据呈上升趋势,TBIL却呈下降趋势。对比数据差异较明显,符合各项标准。结论 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较长时,会对一部分的生化检测指标有较大影响,影响临床治疗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凝血标本保存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忠亚  索翠萍  吕莎 《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2):1223-1223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是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的常规筛选试验,是用于临床术前及抗凝、抗栓治疗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为了探讨凝血标本保存的时间及意义,我们于2008年5月对检测完的标本放置冰箱冷藏的时间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11):25-25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标本保存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方法对30名健康体检者静脉血5ml,分别注入促凝管内,离心,立即上机测定,并于每日同一时间段内,在室内质控在控的情况下重复检测钾、钠、氯、总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等各项生化指标,连续测定5d。结果血糖Glu测定值随放置时间延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各时段间的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保存后检测结果虽有变化但与第一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标本离体后多长时间不影响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保障食用者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工作中需将重点放在降低和避免微生物导致食品污染.依据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的不确定性及广泛性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需加强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环节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同时影响检验工作质量.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过...  相似文献   

20.
陶景莉 《智慧健康》2022,(24):14-18
目的探讨在进行凝血实验检测中标本不同保存时间、离心时间与速度及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7月到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收治住院的患者共120例,对其实施凝血四项检查,观察标本不同保存时间、离心时间与速度及溶血对凝血实验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①在保存时间方面,即刻及1h、2h、4h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无差异(P>0.05);4h标本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长于2h,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明显长于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离心速度方面,采取3000r/min与4000r/min的离心处理速度后观察,两组标本的PT、FIB、APT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离心时间方面,相比于离心10min与离心15min血液样本,离心5min血液样本的PT、APTT水平均显著降低;相比于离心10min血液样本,离心15min血液样本的PT、APTT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种离心时间的FIB、TT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溶血方面,正常标本的TT明显短于溶血标本,APTT与PT明显长于溶血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标本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温保存时间过长与标本溶血均将对凝血实验检测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及时进行送检,并且需要采取正确的采集方式,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