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鼻腔与鼻窦曲霉菌病27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有关鼻腔与鼻窦曲霉菌病的报道日渐增多,但对如何减少误诊、漏诊,尤其是CT在诊断本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较少。1993年8月~1997年6月,我们诊治27例鼻腔与鼻窦曲霉菌病患者,现报告其临床资料,借以为提高本病的疗效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7例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20~72岁。病程1月~10年。上颌窦曲霉菌病24例,鼻腔及上颌窦曲霉菌病1例,上颌窦筛窦曲霉菌病1例,鼻腔上颌窦筛窦曲霉菌病1例。均为单侧发病。患者均有脓涕。23例有鼻出血,其中20例涕中带血;4例鼻腔擤出腐肉样物;13例伴头痛;1例伴一侧面部麻木。…  相似文献   

2.
上颌窦曲霉菌病的内窥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颌窦曲霉菌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3例上颌窦曲霉菌病患者行内窥镜下窦内清除术(ESS)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行ESS术,9例行上颌窦前壁钻孔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ESS是治疗上颌窦曲霉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鼻窦真菌病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28例鼻窦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取窦口附近干酪样物送病检而确诊。27例非侵袭型上颌窦曲霉菌病,1例采用上颌窦根治术,26例采用内镜鼻窦手术,5例术后加口服抗真菌药治疗;术中随机取9例患者的上颌窦腔粘膜病检,均未见霉菌侵犯;27例患者均获治愈。另1例为侵袭型鼻脑曲霉菌病,采用鼻侧切开术治疗,术后2月死亡。结论 ①窦口鼻道复合体是本病的发病、转归及手术治疗的关键部位;②取窦口附近干酪样物送病检有助于诊断;③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宜采用内镜鼻窦手术,彻底清除真菌团块,术后反复冲洗窦腔,术后不必全身应用抗真菌药。  相似文献   

4.
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霉菌病的体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探讨鼻窦霉菌病的合理手术方法。方法:对所遇8例鼻窦霉菌病分别采用不同术式进行了治疗。结果:其中7例为非侵袭型上颌窦曲霉菌病,1例采用上颌窦根治术,6例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均获治愈,另1例为侵袭型鼻脑曲霉菌病,采用鼻侧切开术,术后2月死亡。结论:分析认为:1)窦口鼻道复合体在鼻窦霉菌病的发病、转归中起重要作用,也是须手术处理的关键部位。2)治疗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宜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3)取  相似文献   

5.
大蒜素治疗上颌窦曲霉菌病(附1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抗生素、皮质激素等化学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由真菌引起的鼻腔、鼻窦真菌病呈日趋增多之势,而曲霉菌病发生在上颌窦为最常见、国内、外报道亦相应增加[1,2],多主张应用二性霉素已及手术清除病变组织的方法治疗、我们近年来使用大蒜素治疗上颌窦曲霉菌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诊断标准:参照萧轼之[3]所定标准。二、临床资料:共1O例,男6例,女4例:年龄32~56岁.有慢性上颌窦病史1~8年。主要症状:涕血门o八O),间歇性,多为晨起回吸涕中带血丝或小凝血块、头痛(Ic/10),系前额或患侧前壁隐痛,发作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颌窦霉菌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了1980至1999年诊治的23例上颌窦霉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传统柯-陆氏术式18例,内窥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5例均治愈.结论:上颌窦霉菌病非侵袭型及曲霉菌瘤型最常见,鼻窦CT是早期发现病变的有效方法,治疗可根据条件选择柯-陆氏术式或内窥镜手关键是解决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相似文献   

7.
CT扫描在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病例中,19例CT扫描结果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4例表现为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未见钙化斑及明显骨质破坏;2例CT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密度增高影,部分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硬化,内侧壁多见。结论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且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鼻腔鼻窦霉菌病的CT表现(附1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学证实的鼻腔鼻窦霉菌病的临床与CT表现。初步认为鼻窦内形成密度不均匀之结节状阴影,伴有不规则钙化及窦壁骨质破坏为该病的特征性CT表现。本文对鼻窦CT检查及诊断时的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联合鼻内镜检查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CT初步诊断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184例,再结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单纯CT、CT联合鼻内镜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的准确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单纯CT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75.8%,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93.0%,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比单纯CT检查高17.2%,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CT与鼻内镜联合诊断提高了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诊治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总结鼻内镜下切除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1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内镜手术疗效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影像学检查示CT主要表现为受累鼻窦膨大,骨质不同程度吸收。MRI检查9例患者T1WI呈中等信号,10例患者T2WI呈高信号;其中8例动态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及蜂窝状或斑驳状表现。结合临床均能提示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11例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均在鼻内镜下顺利完整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有特征性意义,绝大多数病例在不进行颌内动脉栓塞或颈外动脉血管结扎的情况下,可在鼻内镜下完格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常见的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治疗的108例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对照,对比分析CT扫描在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结果108例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中慢性上颌窦炎36例(33.3%),上颌窦肿瘤32例(29.6%),真菌性上颌窦炎19例(17.6%),上颌窦囊肿14例(13.0%),上颌窦后鼻孔息肉5例(4.6%),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及上颌窦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0.9%)。大多数上颌窦占位性病变都具有其特有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鼻窦CT扫描在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总体准确率为79.1%;其中上颌窦囊肿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2.9%,慢性上颌窦炎为90.0%,上颌窦癌为80.0%,真菌性上颌窦炎为86.4%,鼻内翻性乳头瘤为50.0%。结论CT扫描对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病变通过鼻窦CT检查可以作出初步的定位或定性诊断,并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最终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穿刺抽吸对伴有上颌窦X线平片异常表现的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价值及其适应证尚未明确。该作者回顾分析34例伴上颌窦X线片异常的不明原因发热的上颌窦穿刺抽吸sl侧次结果。发现具有典型上颌窦炎症状者细菌培养结果多为阳性,占86.4%;无上颌窦炎症状者则只有8.3%细菌培养阳性。X线片有液平面者58%细菌培养阳性;窦腔完全模糊者64/培养阳性,故X线片对诊断仅具辅助作用。本组资料表现典型的上颌窦炎症状如流涕、上颌窦压重感、鼻腔充血、上颌窦疼痛、上颌窦压痛等可作为决定是否需采用上颌窦穿刺抽吸水以判明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依…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上颌窦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症状和CT表现,探讨CT扫描在诊断上颌窦肿瘤中的价值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上颌窦肿瘤患者,全部患者均经CT扫描、鼻内镜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临床特征表现为鼻塞98%,鼻分泌物增多72%,鼻出血65%,面部疼痛25%。CT示恶性肿瘤窦壁骨质呈溶骨性或筛孔样骨破坏,窦腔内均见软组织肿块,窦腔轮廓消失,软组织肿块突出腔外;良性肿瘤CT示肿块边界清楚,周围组织受压,呈膨胀性生长,未见明显的骨质破坏。结论上颌窦肿瘤缺乏临床特异性,而CT可以较好的显示病变程度、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帮助定性,对制定手术方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科1996~1998年对100例上颌窦疾病患者作B超诊断,并与CT诊断进行比较,借以探讨B超检查对上颌窦疾患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9~76(平均40)岁。采用HP8500G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SIEMENSSI4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其中31例行瓦氏位X线摄片,69例行CT扫描;49例行上颌窦穿刺,8例行上颌窦手术探查、鼻内窥镜检查及病理活检,以作对照。2结果上颌窦炎74例中,急性者5例声像图表现为窦内低回声区、窦壁粘膜增厚、毛糙,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检查在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81例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评价CT扫描的诊断意义。结果病灶位于左侧鼻腔鼻窦198例,右侧183例。其中单纯上颌窦病变102例,孤立性蝶窦病变29例,上颌窦为主、累及筛窦及鼻腔191例,多鼻窦病变累及鼻腔59例。临床症状主要以单侧鼻塞、流涕为主326例(其中涕中带血者47例),单侧嗅觉减退或丧失31例,元明显临床症状24例。术前CT诊断准确率: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6例,准确率为93.4%;鼻窦囊肿54例,准确率为96.3%;真菌性鼻窦炎98例,准确率为87.8%;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5例,准确率为81.5%;其他良性肿瘤3例,准确率为66.7%;鼻腔鼻窦恶性肿瘤25例,准确率为88.0%。结论单侧鼻腔鼻窦病变以慢性鼻窦炎、真菌性鼻窦炎等病变为主。CT能清晰显示炎性病变、肿瘤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是诊断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和MRI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复习近3年收治的14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总结其术前鼻窦CT和MRI的特点并讨论其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要点。 结果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CT主要表现为单侧上颌窦膨胀性病变,常突入中鼻道,可伴有上颌窦多个骨壁的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2上的高信号病变主体被低信号包绕或分割。T1WI增强上则表现为特征性的“胚胎样”结构。部分病例CT表现与一部分真菌性鼻窦炎、内翻乳头状瘤以及上颌窦癌有相似之处。但这些病的MRI表现各异,可资鉴别。 结论 相较于单一的鼻窦CT检查,CT结合MR影像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以提高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有助于术前预估内镜下手术方案,有利于与患者沟通病情。  相似文献   

17.
对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上颌窦真菌病的MM表现进行了分析。*RI之T丑WI呈边缘清楚、信号均匀的偏低信号改变,其中3例在低信号区内可见散在点状元信号区。TZWI是边缘清楚、内部较均匀的偏低信号,但窦腔周边部呈高信号改变。3例行Gd-DTPA增强MRI,均呈窦腔周边部增强,其中内侧壁膜样部增强明显。4例中3WJ行CT检查,表现为上‘颌窦腔内阴影及内侧壁骨质破坏,阴影一部分向鼻腔突入,2例上颌窦病变内可见钙化影。上颌窦真菌病的MRI或CT检查均具有较特征表现。MRI及CT征象与手术病理对照,MRITIWI及TZWI显示为边缘清楚的低信…  相似文献   

18.
CT在鉴别霉菌性和化脓性上颌窦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鼻窦真菌病的发病率相当高,据报道。13%~42%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存在真菌感染,好发于上颌窦和筛窦,其初期表现与化脓性鼻窦炎的症状相似。早期确诊较难。随着鼻内窥镜检查及CT影象学技术的应用,近年来该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我们通过分析霉菌性和化脓性上颌窦炎的CT征象,来探讨CT扫描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引起窦壁破坏的上颌窦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9月~2004年1月24例引起窦壁破坏的上颌窦黏液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CT检查及上颌窦穿刺明确诊断。柯-陆氏手术10例,鼻内镜下囊肿开放术(造袋术)14例。结果 随访2年以上2例,3年以上6例,5年以上16例。柯-陆氏术后3年复发1例,再次鼻内镜下囊肿造袋术,余均未见复发。结论 引起窦壁破坏的上颌窦囊肿有独特的CT影像学特征,结合上颌窦穿刺获得囊性液可明确诊断。鼻内镜下手术具有简洁、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成为治疗该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2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评价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24例(96%)均为单侧单窦病变,1例(4%)为双侧单窦病变;上颌窦占92%,蝶窦占8%。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病变鼻窦内全部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53.8%,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46.2%;钙化斑或点68.0%。病变鼻窦骨质增生硬化100%,病变上颌窦窦口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72.0%。此外还有上颌窦口阻塞并扩大(72.0%)及液平面、气泡等(32.0%)。鼻窦CT扫描术前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4.0%。结论真菌球在鼻窦CT除表现为特征性的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及钙化斑或点外,还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并同时可伴有骨质增生硬化、窦口阻塞并扩大及上颌窦口和(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等。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筛选及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最终确诊仍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