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装饰材料挥发物对装修工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室内装修过程中装饰材料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对装修工人身体状况的影响。方法在城区选择57名从事半年以上的装修工人为暴露组和62名在未装修的室内从事安装、刷墙、铺地工作的工人为对照组。随机选择36家近半年内装修工人已装修过的居室,同时选择28家未曾装修过的居室为对照,检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分析两组工人血清谷胱甘肽硫转移梅(GST)的活力,对两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情况以及局部非特异免疫功能唾液溶菌酶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进行检测。结果装修过的居室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严重的为甲醛和苯,超标率分别是100%和81.25%,所有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害物质的影响下,装修工人较对照组GST活力增高(P〈0.01);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分别为0.49‰和0.37‰(P〉0.05);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增加,装修工人唾液中溶菌酶的含量下降,S-IGA升高。结论通过检测体内的GST活力、唾液中的溶菌酶及S-IGA,可预测装修工人的身体状况,及早采取措施,以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板材市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及其对板材市场从业人员血清中SOD、GSH-Px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板材市场从事销售工作的20~30岁男性作为暴露组,共50例;选取在周围综合市场工作的相同年龄段的男性保安人员作为对照组,共58例。采用调查问卷了解板材市场工作人员的一般情况。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SOD、GSH-Px活力及MDA含量。监测板材市场和综合市场空气中甲醛及苯系物的浓度。结果研究现场空气中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浓度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暴露组和对照组现场空气中苯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甲醛、甲苯、二甲苯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的SOD、GSH-Px活力及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浓度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暴露下,机体的SOD、GSH-Px活力可能会出现与职业暴露时不同的改变,这种变化可能验证了低浓度污染物暴露情况下的hormesis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人造板材挥发出的有害物质对板材制造人员机体内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及原因。方法选择175名从事人造板材制造人员和121名从事非人造板材作业人员为暴露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工作环境空气中的甲醛检测并测定两组人员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暴露组工作环境甲醛浓度平均为0.68mg/m3(最高容许浓度为0.5mg/m3);对照组工作环境甲醛浓度平均为0.06mg/m3。两组间血清中SOD和MDA的含量比较,暴露组SOD活力低于对照组,MAD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SOD=19.252,PSOD=0.000,PSOD0.001;tMDA=14.833,PMAD=0.000,PMAD0.001);且随环境甲醛浓度的增加,血清SOD活力有逐渐下降的趋势,MDA含量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暴露组工作环境甲醛污染较重,导致作业人员血清中SOD酶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4.
接触苯、甲苯、二甲苯对工人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苯、甲苯、二甲苯对人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50名长期接触苯、甲苯、二甲苯作业的工人和55名不接触任何毒物的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监测,对工人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接触组MDA含量[(3.55±1.58)]nmol/L及SOD活力[(95.45±11.05)×103单位/L]高于对照组,而GSH Px活力[(70.54±38.24)×104单位/L]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接触低浓度苯、甲苯、二甲苯,将导致MDA含量和SOD活力增加及GSH Px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州市装修后的室内空气环境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污染情况。[方法]对装修后3个月内的居民家庭36家、办公室12间、装饰材料市场2处,共260个检测点,检测空气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含量;并对从事装饰材料销售工作1年以上的人员112人作问卷和体检调查。[结果]3类环境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甲苯均有超标,总体超标率为46.9%,其中甲醛超标率最高为62.8%;甲醛和苯超标的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58.2%和32.3%;装饰材料市场室内空气中甲醛和苯含量的超标率分别高达88.9%和70.6%,明显高于居民家庭及办公室。[结论]福州市居民家庭、办公室、装饰材料市场存在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甲苯的污染情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居室装修装饰油漆工序室内环境污染状况,研究油漆作业环境对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方法对正在进行室内装修的42户居民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同时检测76名油漆作业工人和49名非油漆作业工人血清IgG、IgA、lgM和补体C3、C4含量。数据处理:两组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2χ检验。结果油漆作业环境中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超标率分别为87.6%、72.0%、38.6%、18.2%;油漆作业工人血清IgG、IgA、lgM和补体C3、C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装修装饰油漆作业场所污染较为严重,空气质量较差,对作业人群的免疫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抚顺市部分装修装饰居所的室内污染现状, 为该市室内空气环境污染物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60所精装修住房(30所为新装修, 30所为装修2年以上10年以下)进行了甲醛、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的浓度检测。
结果 新装修居室均检出甲醛; 装修2年以上居室和新装修居室相比, 空气内甲醛、甲苯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苯、二甲苯检出率均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新装修的居所中甲醛超标率达53.3%, 二甲苯超标率为6.7%, 苯及甲苯的检测浓度均在标准值以下。装修2年以上居所中, 甲醛超标率和新装修时相比有所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但仍高达13.3%, 而苯、甲苯及二甲苯的浓度均达到国家标准。
结论 大部分居室经装修装饰后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 以甲醛污染情况最为严重; 随着装修后时间的延长, 苯系物的污染情况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8.
室内装修危险因素对装修工人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室内装修工人作业的卫生情况及其对工人健康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监测方法,检测工人作业岗位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粉尘和噪声。对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结果装修工人从事的作业环境并不理想,各种岗位的有害因素都有超出国家卫生限值的现象。工人因长时间的接触有害危险因素,而产生的相应的临床症状。结论造成超出国家卫生限值主要原因是装饰材料质量的问题。只有保证装修产品合格、环保,同时加强对工人的健康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才能保障室内装修工人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具厂工作场所油漆工职业卫生状况,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相关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18-06~2019-06期间300例家具厂工作场所油漆工为观察组,并选取混苯作业上岗前工人260例为对照组,对10家家具厂工作场所中30个工作点进行苯、甲苯、二甲苯含量检测,并采用健康调查表对油漆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对10家家具生产不同大小企业30个工作场对苯、甲苯、二甲苯进行检测,苯、甲苯及二甲苯点合格率均为100%;300例家具厂油漆工人中检出白细胞计数偏低(4.0×109/L)11例,检出率4.49%,均为工龄≥1年者;检出其他病症44例,检出率17.96%;观察组皮肤病、呼吸道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职业性伤害发生率17.33%高于对照组8.85%(P0.05)。结论:我市家具厂苯、甲苯、二甲苯检测点合格率较高,但仍存在职业性伤害,对油漆工人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相关部门及家具厂企业应加强安全防护,注重职业卫生状况,确保职业安全性,做好劳动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91名长期接触甲苯、二甲苯及苯作业工人进行免疫功能观察。生产环境空气中混苯浓度以甲苯最高,二甲苯次之,苯浓度相对较低。结果表明,工人末梢血中自细胞总数减少,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均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IgG,IgA均降低,IgM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补体C_3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室内装修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对装修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2007年7—10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泸州市市区室内装修工人200例,同时抽取从事室外作业的工人200例作为对照,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其一般情况、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个体防护以及全身各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调查对象对装修材料的危害认识及职业病的认知不够,工作条件较差,个体防护措施欠缺。室内装修工人皮肤红肿(13%)、皮肤干燥(10%)、头痛(8.0%)、头晕(9.5%)、咳嗽(15.5%)、气喘(8.5%)、胸部紧迫感(7.5%)、恶心(8%)、呕吐(5%)、眼部异物感(30.0%)、眼部疼痛(15.0%)、怕光流泪(15.0%)、嗅觉异常(15.0%)、鼻咽部不适(12.5%)、咽痛(10.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室内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室内装修工人健康已造成潜在威胁,应加强其职业健康防护。  相似文献   

12.
李俊卿  李梦 《职业与健康》2014,(17):2387-2389
目的探索室内装修工人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更加有效的新措施。方法对达州市管理规范的4家装修公司(公司组)的178名装修工人和164名个体装修工人(个体组)进行问卷调查和职业健康检查、对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公司组和个体组工人的身份、文化程度、经济负担、漆工作业场所苯浓度超标率和木工作业场所甲醛浓度超标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公司组工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率和知晓率均高于个体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灰石工的胸部x线表现异常率、听力异常率、粉尘浓度超标率和噪声强度超标率、漆工白细胞异常率、木工的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率均高于公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规范化的装修公司,规范装修制度,同时把好装修建材质量关,更有利于室内装修工人的职业病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烟台市室内装修工人粉尘防护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加强职业保护提供资料和思路。
方法 对烟台市六区200名室内装修工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工人防尘知识掌握情况、防护态度和行为,以及工人健康管理情况,并对工人粉尘防护知识掌握情况及防尘口罩佩戴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粉尘防护知识掌握分级为“好”的工人占18.23%,39.58%的工人在接尘时能正确佩戴防尘口罩。不同来源工人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率、定期体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情况均以企业工人最好,个体户最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个体户,企业工人和包工头招揽的工人掌握好粉尘防护知识的可能性较高(OR=24.767、19.244,P < 0.01);相比≤ 30岁工人,41~50岁工人正确佩戴防尘口罩的可能性较低(OR=0.404,P < 0.05);分别相比认为作业时不需要佩戴防尘口罩、认为粉尘防护措施不重要的工人,认为作业时需要佩戴防尘口罩、认为粉尘防护措施重要的工人正确佩戴口罩的可能性更高(OR=2.884、3.139,P < 0.05)。
结论 烟台市室内装修工人防尘知识水平及防尘行为有待改进。开展有效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活动,重点关注流动性较大工人的健康教育工作,是今后加强室内装修工人粉尘防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市制鞋行业接苯作业人员健康现状,确保工人的生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对接触苯、甲苯作业的职工(接触组)和不接触苯、甲苯的公务员(对照组)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和评价。结果对6家企业接触苯作业的裁断、制帮、制底、粘胶、合底、包装工进行检测,其中4家个体作坊企业粘胶工接触苯CTWA和CSTEL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市第二皮鞋厂裁断工、合底工接触苯CSTEL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共有72人进行了健康检查,其中外周血白细胞降低4人(5.6%),神经衰弱综合征27人(37.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工人的外周血白细胞降低率、神经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取安装通风排毒设施、改革工艺、加强自动化等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对减少作业工人职业危害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张家港市镀铬企业生产环境状况和铬接触作业工人鼻黏膜损伤情况,提出监督管理措施。[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对调查对象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铬浓度检测、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比较、分析接触条件下的损害有无剂量-效应关系。[结果]在车间环境铬检测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甚至低于检测限(0.01 mg/m3)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镀铬操作工人发生鼻部病变,鼻检查异常率为13.11%。[结论]现有铬及其化合物的采样、检测、评价标准已经不能完全匹配当前保护操作工人的健康需求,有必要对现有标准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董勤 《职业与健康》2012,28(5):602-603
目的了解佛山市禅城区幼儿园消毒状况。方法利用细菌培养及分离技术,监测分析幼儿园消毒情况。结果室内环境空气合格率为98.91%,玩具合格率为98.70%,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6.08%,幼教、保育员和幼儿手合格率为60.91%,4项检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68,P<0.01)。结论幼教、保育员和幼儿手合格率偏低,提示保教人员消毒知识欠缺,幼儿园应高度重视消毒工作,加强消毒工作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奥克托今(HMX)对作业工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76名接触HMX的作业人员为接触组。并以38名不接触HMX和神经毒物质的健康人作为对照。按标准方法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潜伏期,同时测定车间空气中HMX浓度。并对不同接触浓度和不同作业工龄进入地比较。结果 接触组腓总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正中神经近端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高浓度接触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远端感觉神经潜伏期较低浓度组明显延长。20年以上工龄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接触组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HMX对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影响明显,并与接触。浓度和作业工龄长短关系密切,但HMX影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机制还不清楚,是否与神经递质释放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mental health, attitudes, and smoking behaviors of 133 workers who had been informed of health risks from exposure to toxic materials on the job with 137 workers who worked in similar conditions but who had not been told that their health was at risk because of exposure to toxic materials. The informed workers reported more health problems than control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formed and uninformed groups in mental health, attitudes toward health hazards in or outside of the workplace, or in smoking rates. Ninety percent of all respondents felt that exposed workers definitely should be told of their health risk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little psychological risk from informing workers about their risks because of exposure to toxic substances and a strong desire on the part of workers to be inform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环己烷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研究规范的要求进行实验室实验及现场实验。结果 100mg活性碳对甲基环己烷的穿透容量大于15.05mg,当甲基环巳烷的浓度为21.7-127.0mg/m^3时,采样效率均达99.64%-100.00%;样品在碳管中至少可保存8d,方法的重现性好,不同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4%-8.4%;平均解吸效率为91.8%-96..6%;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13mg/m^3;空气中与甲基环巳烷共存的苯、甲苯、正巳烷、正庚烷等在本方法条件下不干扰测定。结论 此方法各项指标达到《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研究规范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环己烷的现场监测。  相似文献   

20.
The underlying intent of Right-to-Know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to improve workplace conditions through worker empowerment. These regulations require employers to educate their employees about the nature and hazards of toxic substances found in the workplace, and methods to reduce exposur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Right-to-Know training program for over 4,000 local government employees which involved workers, their un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program.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determined the program was successful at individual, group, and structural level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Right-to-Know training programs can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improving workplace health and safety when they are a well-integrated component of a comprehensive safety and health program: they use participatory training methods, they are tailored to address specific conditions faced by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re is active labor-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